..續本文上一頁剃,就是要住山去了。怎麼?眼睛閉起來,腿收起來,我要求個開悟,不思善不思惡,開悟,開了之後,我什麼經都會了,我什麼都可以作,作大法師教化人了,這個太天真了。你要那麼多步驟續才能夠開這個無漏智慧,無漏智慧出來之後才能斷煩惱,再慢慢地就是要求“諸冥滅”,再“一切種諸冥滅”,然後智慧開大了之後,才能教化一切衆生。所以說我們要把路看清楚了,然後奮鬥有方向,路都不清楚,蠻幹、瞎練的,那不是自己搞了半天,花了很多辛苦,一無所成,白白的。
所以我們說強調佛教要智慧,佛的智慧是最高的,我們要跟著他學。整個的佛教,全部是智慧貫穿的,離開一點智慧的話就會走偏差。我們說佛教的,你說要辯別哪個是佛教哪個不是佛教,很簡單,叁法印。叁法印一印就是佛教,但是叁法印去印,你沒有智慧你怎麼印呢?叁法印交給你了,用不來,好象我們農村的你一臺很新很現代化的機器交給他,阿彌陀佛,怎麼開也開不來,擺在那裏作個裝飾品就算了。那個叁法印,我們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十二個字下點功夫就背下來了。背下來了,你是不是拿得出來?這本書來了你看看是不是佛教?那糟了,你說叁法印哪裏給你去對得出來呢?那你憑智慧去看的。
所以說我們現在就是暫時不能斷煩惱呢,就是下邊兩個抓住,一個是避免跟生起煩惱的境接觸,盡量避免。但是也不是說什麼都不,那我就是不見人了,你關了房間裏不出來了,那也不行的,該做的事情要做,那些自己去追求、故意去……。這個就是說出家人,放假了,哪兒去晃一晃,這個時候危險的,到大城市裏大街上去晃一晃,這個是自己冒險去了,最好是不要晃。放假你要朝朝山,也是說不是不可以,古代的朝山是參訪大善知識。但是你要明確知道哪個山上有大善知識,你去要參訪他是可以。如果是沒有目的,遊山玩水的,乃至去看人去的,那就最好是不要去,看著看著會看出毛病來的。那麼就是第二個“隨應境現”,這個地方抓住。那個順著要生煩惱的境,盡量不要去接近它。
再一個,時刻提起正知正念,不要“非理作意”,順了煩惱的事情不要做。那就是說你跟了戒走就對了。戒裏邊就是順煩惱的事情都給你避開了。我們這個講戒的,比丘有幾個地方不能去的,酒家飲肆不能去,那個大童女家,那就是說寡婦,一些沒有結婚的、年紀大的女人家裏,這些地方都不要去,淫女家更不能去了。那麼這些地方避免了之後,自然……。還有一個,白衣家也不能隨便去。出家人到白衣家去,至少要兩個人去。兩個人去,兩個人看到的你不敢說什麼,不正規的話不敢說,做什麼不正規的樣子也不敢做,有什麼事情去弄好了就走。不要說是到白衣家這樣子,回家,自己的父母家裏去也是這樣子的,有什麼事情幹好了就回來了,不超過叁天,這樣子就不會産生染汙。因爲産生感情總是長期的才能産生感情的,暫時臨時這幺說這麼幾句話,辦一件事情,是基本上不大會。
那麼還有一個就是自己要提起正念,看到在接觸的時候,看到年紀大的,就是我的母親,看到年紀小的就是我的妹妹,看到年紀比我長一點的就是姐姐,你這樣的觀想。那麼再加上我們前面講過的,身手觸就像刀砍一樣,眼睛看就像毒箭射過來一樣,在一起坐就像坐了深井一樣,這個樣子提心吊膽的正知正念時刻提防的話,那麼基本上可以保安全了。如果不淨觀修成那更好,不淨觀修成之後,即使你碰上了也不會起這個煩惱心了。但是我們說不要說我不淨觀修過了,我都隨便了,哪裏都去住,什麼地方都去了,也要不得。你去了之後,不淨觀會退的,你如果退掉了之後,你也泡湯了。再一個影響不好,你這個出家人可以跑那個地方去,那麼他一些在你後頭的,“你看他都去了,他是我們的師父、師長,我也可以去,那你糟糕了,起個不好的帶頭作用。那麼這個是防護自己。
再一個我們要強調的就是說,戒律是一定要守的,戒律是我們防身的甲铠,就是保護自己的盔甲,也是消滅敵人的武器。如果沒有這個東西,敵人來了以後,你就是祗有投降,給他抓去就完了,你沒有一點辦法的。所以說我們戒律是越多越好了,有的人受五條戒都害怕不敢受,五條戒我們還嫌少了,最好是八條。八條之後還嫌少了,十條。十條還不夠,二百五十條。二百五十條夠不夠?還要叁千威儀、八萬四千的細行,這個做起來保險你跟佛一樣,這都是佛的行動,佛的行動是八萬四千威儀都具足的,你如果跟佛的行動一樣了,你還會起危險?不會了。那麼戒再減少一點呢,那麼做不到那麼大的,那麼就把二百五十條基本上做到。你說小的,現在時代實在不是那個根基,鈍了,小的做不到,大的總要做到了,根本這些先做到,小的,並不是說可以亂幹了,也是說做得到盡量做,做不到的就求忏悔,自己力量不夠,這樣子你這個做下去也比較安全的。
那麼這個就是說非理作意不要起,起正知正念,正知正念地循那個戒而做的,那就是基本上不會出岔子。那麼這個原則我們掌握之後對煩惱就是有點辦法了,否則對煩惱毫無辦法。有的惡知識、惡友,現在放假了我請你到哪裏去。不去。爲什麼?那個境是順煩惱的,他要是上了,增長煩惱的,我不能去,那一個境不是長煩惱的,順道的,那可以去,那就是參訪善知識之類的。這一節我們講過了。這一節很重要,所以講得多一點。那麼下邊,煩惱各式各樣的,在經典裏邊煩惱有很多種,我們都要講一下,以後碰上了就可以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B3 雜明諸煩惱(卷二十)
C1 明漏等四門
欲煩惱並纏,除癡名欲漏,有漏上二界,唯煩惱除癡
同無記內門,定地故合一,無明諸有本,故別爲一漏
瀑流轭亦然,別立見利故,見不順住故,非于漏獨立
欲有轭並癡,見分二名取,無明不別立,以非能取故
D1 明漏
先說漏,漏是什麼?我們先看這個第二頁的中間,中間那個補。因爲寫的時候,寫好了,想想這個“漏”什麼東西也不知道,該補一下。什麼叫漏?煩惱有叁漏,這漏就是說兩個意思,一個是“住”,“能令衆生久住生死”,在生死裏邊久住,不出去,這個“漏”。第二個是“流”,“能令有情叁界流轉,由彼相續,于六根門,泄過無窮,故名爲漏。”這叁個漏,叁個煩惱,可以使有情在叁界裏邊流轉生死,因爲這樣子流轉生死,在六根門頭,跑出無量的過失,漏出很多的過失,漏。這個我們眼睛看到好看的,拼命看,引起心裏貪心,心裏貪心就是把很多煩惱就漏出去,完了,生了很多過失。耳朵聽了好聽的聲音,拼命去聽,那也是漏了很多的煩惱。這個六根裏邊,碰到六塵境,如果自己沒有前面的這個正知正念的話,就會不斷地産生這個煩惱,“泄過無窮”,産生很多的過失,叫“漏”,就是漏掉了。那麼這個“漏”的意思知道之後就看漏有幾種。漏有叁種。
E1 欲漏
一種是“欲漏”,欲界系的,就是屬于欲界的根本煩惱,除了癡,那就是要看,大家有表的看那個八十八使的表了。八十八使表,欲界所系的煩惱,這個是五部,見苦、見集、見滅、見道,再加修,一共是叁十六個煩惱。這叁十六個煩惱,把癡除開(把無明除開),五部,每一部都有一個癡,叁十六除了五個癡,就是叁十一個煩惱,這叁十一個煩惱再加上十個纏。十個纏我們後頭要講,現在翻一翻也可以,就在第叁頁的中間那個表這個纏,這個纏有兩種,一種是八纏,一種是十纏。這個纏我們“無慚、無愧、嫉、悭、悔、眠、昏沈、掉舉、忿、覆”,這十個纏。這個叁十一個煩惱裏邊,欲界的,加上十個纏,一共四十一個東西,就是“欲漏”,欲漏就包含的那麼多東西,是欲界的漏。“漏”,什麼叫漏下邊講過了。
E2 有漏
“有漏”就是色界無色界的煩惱。上二界的根本煩惱,除癡,本來是叁十一,二十八加上叁個是叁十一,二十八,見所斷二十八,修所斷叁個,叁十一。叁十一除掉五個癡,見道四個癡,修道一個癡,五個癡是二十六,色界二十六,無色界二十六,一共是五十二。這五十二個東西就是叫“有漏”,因爲纏是欲界有的,上界沒有的。
E3 無明漏
“無明漏”。前面爲什麼除癡呢?無明是漏裏邊生死的根本,單獨給它列一個漏叫無明漏,叁界的無明都有五種。欲界的五個無明,就是五部,每一部都有無明,叁五一十五,這一十五個東西是無明漏。爲什麼無明漏把它單獨列一個漏呢?因爲“無明爲叁有根本,別列一漏”。我們的叁有的根本是無明。這個我們講中觀的時候就會講到,叁有根本第一個是無明,從無明裏邊産生一個薩迦耶見,這兩個都是根本。無明是什麼呢?一切法本來是沒有自性的,你執著它有個自性,這個東西,包括本來沒有我的,執成有個我的自性,那麼就是無明裏邊産生薩迦耶見。所以說你說無明是叁有根本也好,薩迦耶見是叁有根本也好,兩個是一個東西,無明是法執,包括這個執沒有我執有我在裏頭,薩迦耶見是我執,法執的一種就是我執。那麼所以薩迦耶見從無明生的,而薩迦耶見一般認爲是……,根本教說薩迦耶是叁有根本,那麼高層次的就是推度到無明就是一切生死的根本。那我們十二因緣第一支就是無明,這個也可以看出來,所以說無明是特別厲害,把它列一個漏。所以說我們在經裏邊講“欲漏”、“有漏”、“無明漏”,就指的這個東西。
我們學過那些根本煩惱,八十八使,九十八煩惱,這個一配就配上了。如果你說碰到一個沒有學過的,你給他說了半天,他弄一個莫名其妙,說你這個法太難了,我不學了,糟糕了,退下去了。那所以說要次第,學法一定要次第,我再再地強調,學法要次第,不但是《俱舍論》要從頭學到底,中間插上來是非常困難,就是學其他的法都是要有次第,沒有次第會把我們過分難的,退心,太容易了,又會認爲佛教“就…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