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剃,就是要住山去了。怎么?眼睛闭起来,腿收起来,我要求个开悟,不思善不思恶,开悟,开了之后,我什么经都会了,我什么都可以作,作大法师教化人了,这个太天真了。你要那么多步骤续才能够开这个无漏智慧,无漏智慧出来之后才能断烦恼,再慢慢地就是要求“诸冥灭”,再“一切种诸冥灭”,然后智慧开大了之后,才能教化一切众生。所以说我们要把路看清楚了,然后奋斗有方向,路都不清楚,蛮干、瞎练的,那不是自己搞了半天,花了很多辛苦,一无所成,白白的。
所以我们说强调佛教要智慧,佛的智慧是最高的,我们要跟着他学。整个的佛教,全部是智慧贯穿的,离开一点智慧的话就会走偏差。我们说佛教的,你说要辩别哪个是佛教哪个不是佛教,很简单,三法印。三法印一印就是佛教,但是三法印去印,你没有智慧你怎么印呢?三法印交给你了,用不来,好象我们农村的你一台很新很现代化的机器交给他,阿弥陀佛,怎么开也开不来,摆在那里作个装饰品就算了。那个三法印,我们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十二个字下点功夫就背下来了。背下来了,你是不是拿得出来?这本书来了你看看是不是佛教?那糟了,你说三法印哪里给你去对得出来呢?那你凭智慧去看的。
所以说我们现在就是暂时不能断烦恼呢,就是下边两个抓住,一个是避免跟生起烦恼的境接触,尽量避免。但是也不是说什么都不,那我就是不见人了,你关了房间里不出来了,那也不行的,该做的事情要做,那些自己去追求、故意去……。这个就是说出家人,放假了,哪儿去晃一晃,这个时候危险的,到大城市里大街上去晃一晃,这个是自己冒险去了,最好是不要晃。放假你要朝朝山,也是说不是不可以,古代的朝山是参访大善知识。但是你要明确知道哪个山上有大善知识,你去要参访他是可以。如果是没有目的,游山玩水的,乃至去看人去的,那就最好是不要去,看着看着会看出毛病来的。那么就是第二个“随应境现”,这个地方抓住。那个顺着要生烦恼的境,尽量不要去接近它。
再一个,时刻提起正知正念,不要“非理作意”,顺了烦恼的事情不要做。那就是说你跟了戒走就对了。戒里边就是顺烦恼的事情都给你避开了。我们这个讲戒的,比丘有几个地方不能去的,酒家饮肆不能去,那个大童女家,那就是说寡妇,一些没有结婚的、年纪大的女人家里,这些地方都不要去,淫女家更不能去了。那么这些地方避免了之后,自然……。还有一个,白衣家也不能随便去。出家人到白衣家去,至少要两个人去。两个人去,两个人看到的你不敢说什么,不正规的话不敢说,做什么不正规的样子也不敢做,有什么事情去弄好了就走。不要说是到白衣家这样子,回家,自己的父母家里去也是这样子的,有什么事情干好了就回来了,不超过三天,这样子就不会产生染污。因为产生感情总是长期的才能产生感情的,暂时临时这幺说这么几句话,办一件事情,是基本上不大会。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自己要提起正念,看到在接触的时候,看到年纪大的,就是我的母亲,看到年纪小的就是我的妹妹,看到年纪比我长一点的就是姐姐,你这样的观想。那么再加上我们前面讲过的,身手触就像刀砍一样,眼睛看就像毒箭射过来一样,在一起坐就像坐了深井一样,这个样子提心吊胆的正知正念时刻提防的话,那么基本上可以保安全了。如果不净观修成那更好,不净观修成之后,即使你碰上了也不会起这个烦恼心了。但是我们说不要说我不净观修过了,我都随便了,哪里都去住,什么地方都去了,也要不得。你去了之后,不净观会退的,你如果退掉了之后,你也泡汤了。再一个影响不好,你这个出家人可以跑那个地方去,那么他一些在你后头的,“你看他都去了,他是我们的师父、师长,我也可以去,那你糟糕了,起个不好的带头作用。那么这个是防护自己。
再一个我们要强调的就是说,戒律是一定要守的,戒律是我们防身的甲铠,就是保护自己的盔甲,也是消灭敌人的武器。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敌人来了以后,你就是祗有投降,给他抓去就完了,你没有一点办法的。所以说我们戒律是越多越好了,有的人受五条戒都害怕不敢受,五条戒我们还嫌少了,最好是八条。八条之后还嫌少了,十条。十条还不够,二百五十条。二百五十条够不够?还要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的细行,这个做起来保险你跟佛一样,这都是佛的行动,佛的行动是八万四千威仪都具足的,你如果跟佛的行动一样了,你还会起危险?不会了。那么戒再减少一点呢,那么做不到那么大的,那么就把二百五十条基本上做到。你说小的,现在时代实在不是那个根基,钝了,小的做不到,大的总要做到了,根本这些先做到,小的,并不是说可以乱干了,也是说做得到尽量做,做不到的就求忏悔,自己力量不够,这样子你这个做下去也比较安全的。
那么这个就是说非理作意不要起,起正知正念,正知正念地循那个戒而做的,那就是基本上不会出岔子。那么这个原则我们掌握之后对烦恼就是有点办法了,否则对烦恼毫无办法。有的恶知识、恶友,现在放假了我请你到哪里去。不去。为什么?那个境是顺烦恼的,他要是上了,增长烦恼的,我不能去,那一个境不是长烦恼的,顺道的,那可以去,那就是参访善知识之类的。这一节我们讲过了。这一节很重要,所以讲得多一点。那么下边,烦恼各式各样的,在经典里边烦恼有很多种,我们都要讲一下,以后碰上了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B3 杂明诸烦恼(卷二十)
C1 明漏等四门
欲烦恼并缠,除痴名欲漏,有漏上二界,唯烦恼除痴
同无记内门,定地故合一,无明诸有本,故别为一漏
瀑流轭亦然,别立见利故,见不顺住故,非于漏独立
欲有轭并痴,见分二名取,无明不别立,以非能取故
D1 明漏
先说漏,漏是什么?我们先看这个第二页的中间,中间那个补。因为写的时候,写好了,想想这个“漏”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该补一下。什么叫漏?烦恼有三漏,这漏就是说两个意思,一个是“住”,“能令众生久住生死”,在生死里边久住,不出去,这个“漏”。第二个是“流”,“能令有情三界流转,由彼相续,于六根门,泄过无穷,故名为漏。”这三个漏,三个烦恼,可以使有情在三界里边流转生死,因为这样子流转生死,在六根门头,跑出无量的过失,漏出很多的过失,漏。这个我们眼睛看到好看的,拼命看,引起心里贪心,心里贪心就是把很多烦恼就漏出去,完了,生了很多过失。耳朵听了好听的声音,拼命去听,那也是漏了很多的烦恼。这个六根里边,碰到六尘境,如果自己没有前面的这个正知正念的话,就会不断地产生这个烦恼,“泄过无穷”,产生很多的过失,叫“漏”,就是漏掉了。那么这个“漏”的意思知道之后就看漏有几种。漏有三种。
E1 欲漏
一种是“欲漏”,欲界系的,就是属于欲界的根本烦恼,除了痴,那就是要看,大家有表的看那个八十八使的表了。八十八使表,欲界所系的烦恼,这个是五部,见苦、见集、见灭、见道,再加修,一共是三十六个烦恼。这三十六个烦恼,把痴除开(把无明除开),五部,每一部都有一个痴,三十六除了五个痴,就是三十一个烦恼,这三十一个烦恼再加上十个缠。十个缠我们后头要讲,现在翻一翻也可以,就在第三页的中间那个表这个缠,这个缠有两种,一种是八缠,一种是十缠。这个缠我们“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昏沉、掉举、忿、覆”,这十个缠。这个三十一个烦恼里边,欲界的,加上十个缠,一共四十一个东西,就是“欲漏”,欲漏就包含的那么多东西,是欲界的漏。“漏”,什么叫漏下边讲过了。
E2 有漏
“有漏”就是色界无色界的烦恼。上二界的根本烦恼,除痴,本来是三十一,二十八加上三个是三十一,二十八,见所断二十八,修所断三个,三十一。三十一除掉五个痴,见道四个痴,修道一个痴,五个痴是二十六,色界二十六,无色界二十六,一共是五十二。这五十二个东西就是叫“有漏”,因为缠是欲界有的,上界没有的。
E3 无明漏
“无明漏”。前面为什么除痴呢?无明是漏里边生死的根本,单独给它列一个漏叫无明漏,三界的无明都有五种。欲界的五个无明,就是五部,每一部都有无明,三五一十五,这一十五个东西是无明漏。为什么无明漏把它单独列一个漏呢?因为“无明为三有根本,别列一漏”。我们的三有的根本是无明。这个我们讲中观的时候就会讲到,三有根本第一个是无明,从无明里边产生一个萨迦耶见,这两个都是根本。无明是什么呢?一切法本来是没有自性的,你执着它有个自性,这个东西,包括本来没有我的,执成有个我的自性,那么就是无明里边产生萨迦耶见。所以说你说无明是三有根本也好,萨迦耶见是三有根本也好,两个是一个东西,无明是法执,包括这个执没有我执有我在里头,萨迦耶见是我执,法执的一种就是我执。那么所以萨迦耶见从无明生的,而萨迦耶见一般认为是……,根本教说萨迦耶是三有根本,那么高层次的就是推度到无明就是一切生死的根本。那我们十二因缘第一支就是无明,这个也可以看出来,所以说无明是特别厉害,把它列一个漏。所以说我们在经里边讲“欲漏”、“有漏”、“无明漏”,就指的这个东西。
我们学过那些根本烦恼,八十八使,九十八烦恼,这个一配就配上了。如果你说碰到一个没有学过的,你给他说了半天,他弄一个莫名其妙,说你这个法太难了,我不学了,糟糕了,退下去了。那所以说要次第,学法一定要次第,我再再地强调,学法要次第,不但是《俱舍论》要从头学到底,中间插上来是非常困难,就是学其他的法都是要有次第,没有次第会把我们过分难的,退心,太容易了,又会认为佛教“就…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