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17

  ..續本文上一頁個解脫,第二個解脫,第叁個解脫,後邊,最後一個總的括弧裏邊加一個無貪爲性,無貪爲體。這叁個解脫都是無貪的,它的性都是無貪,無貪爲體。假使加助伴呢,皆是五蘊,因爲有定共戒,有這個色蘊,無表色,那麼其他的心王、心所,那些不相應行,受想行識四個蘊都有。所以說它這個前叁個解脫呢,我們寫的,“唯依欲界可見色處爲境”,這是它緣的境。初二境是可憎的,不好的,討厭的。第叁境的是可愛的,是淨色。那麼下邊就加無貪爲體,這叁個解脫都是無貪爲它的體性。假使加個助伴,“若幷助伴,皆五蘊性”。這個我寫一下,就是這個地方加。行了,那麼就有心王、心所,還有不相應行,等等,受想行都在裏邊,五蘊爲性。它的定共戒就是色蘊,是無表色。

  昨天八個解脫都講完了。最後一個問題。(28A)因爲八個裏邊,這兩個特別殊勝。什麼殊勝呢?“二界邊故”。這個淨解脫身作證是第四靜慮起,色界的邊。滅受想定,這個解脫在非想非非想天,那是無色界的邊。所以說“二界邊故”,這兩個解脫在二界的邊,色界、無色界的邊。“得身證名”,因爲這個緣故叫身證。

  “第叁解脫,唯取淨相,令惑不起,名爲殊勝。”它兩個,兩個意思得身證名:一個是兩個是殊勝;一個是兩界之邊。怎麼叫殊勝呢?第一、第二,它取不淨相令貪不起,這個雖然是殊勝,但是還不是頂殊勝。第叁個解脫,它緣的是淨相,而貪還是不起,那個是厲害了。我們說看了好的,總是要起貪心;看了不好的,貪心不起,這是可以的。但是看了好的,不起貪心,這是最圓滿的離貪了,所以說是最殊勝。第八個解脫,它心都滅掉了,這個叫殊勝。那麼這是,“此二勝故”,解釋前面的殊勝,爲什麼殊勝?第叁解脫的取淨相而惑不起;第八個解脫呢,它可以心都滅掉,這是殊勝。

  另外“二界邊”,第叁解脫在色界邊,有色界邊,這個有色界,就是包含欲界、色界,都是有色法的,所以在這兩界之邊,第四禅。那麼這個第八解脫是有頂,定是無色界的邊。因爲這兩個原因,所以說這兩個都叫身作證,身證,加了這個字。其余六個解脫,沒有這兩個原因,既不是最殊勝,也不是二界邊,所以呢不加。這是有原因的。好,八解脫我們看過了。

  

  C5 明八勝處

  D1 八勝處

  勝處有八種,二如初解脫,次二如第二,後四如第叁

  

  

  下邊就是八勝處。八勝處跟八解脫有直接關系的,就是八解脫裏邊的一二叁打開來。那麼我們看八勝處。“內有色想觀外色少”,這個第一個,就是“緣一身名所緣少”,觀外境的時候,祗緣一個,叫少了。

  那麼第二個,“內有色想觀外色多”,那就是緣多身,不了一個身,二個、叁個、四個,乃至無邊的身。這個是依什麼呢?根據初解脫來的。初解脫呢,“取總相不淨”,這個“能別觀”,就是他本來是觀一個總的不淨,現在一個一個分開來觀,“多少自在”。這一個,觀數,觀少、觀多,從少的觀到多的,這樣子可以多了少,能夠自在地觀。這個叫勝處。那麼就是第一這個解脫的更進一步了。它依的地,它的自性,自性是無貪,依的地還是初、二禅,這個是給前面一樣的。

  那麼第二、第叁呢,“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就是前面的那個第二個解脫。但是前面沒有多少,沒有觀了,這裏也是觀少、觀多。觀一個身叫少;第四個勝處呢,“內無色身觀外色多”,觀多的,多身叫多。它是第二個解脫,一樣的。它依什麼地?初二禅。什麼自性呢?它無貪爲自性。在解脫裏邊,它取總相的不淨,不能別觀。這裏呢,多的少的,各別各別地觀。所以把它分了兩個,少的、多的。目的在哪裏?“多少自在”,要産生它的自在力,所以少的觀,多的觀。

  我們以前修不淨觀也是這樣子的,先是觀一具,後來慢慢擴大,到四海之邊都是白骨,然而把它集中起來,觀到自己的身的一個頭,然後頭也略,把它集中力量觀在一點眉間,這都是使自在力增加的觀法,這也是增加自在力。所以力量增加呢叫勝處。爲什麼叫勝處?以後下邊要講。

  那麼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呢都是第叁解脫裏邊的,“內無色想觀外青”,“內無色想觀外黃”,“內無色想觀外赤”,“內無色想觀外白”,青黃赤白,外邊四個顯色。它依什麼地修?第四禅,跟第叁解脫一樣。什麼自性?無貪爲自性。助伴呢?五蘊。那麼第叁解脫呢,“總取淨相”,總的取淨,“不能別觀”。這個要分別看了,青的、黃的、赤的、白的,分別地一個一個觀。他舉個例,“如青勝處,觀外青色,轉變自在,使少爲多,使多爲少”,這樣子,“于所見青相,不起法執法愛”,對這個顔色,不管你怎麼好,不起法執,也不起法愛。那麼他分別地觀了,青黃赤白,多少的,不斷地在變化了,所以要分成四個勝處。

  

  D2 釋“勝處”

  

  什麼叫“勝處”?根據《大毗婆沙》裏邊,“勝所緣境,複勝諸煩惱,故名勝處。”解脫,僅僅是解脫,不給它縛住,而勝處能夠進一層,把這個緣的境,能夠勝過它,把內邊的所這個能起的煩惱能夠勝過它,叫勝處。“降伏所緣,催滅貪愛,故名勝處”,那個境或者煩惱呢,叫處,“此觀能勝伏彼”,能夠勝過這個煩惱,勝過那個境,“故名勝處”。那就是說,我們碰到一個境來的時候,它能夠勝過它,不爲它所動。解脫僅僅是能夠不被它系住,還不能勝過它。那麼這個呢,能夠勝過它,可以使它變化。佛就是勝過它。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前,魔女來了。叁個魔女來跳舞,誘惑釋迦牟尼佛。他就是有觀,把她觀成叁個,狗、狐、蛇,觀了這叁個東西,勝過它了,你再你顯得好看,我可以勝過你,可以把你變成醜陋的東西了,就勝過去了,叫勝處。能夠勝過境,內勝煩惱,外勝境,叫勝處。

  在八個勝處裏邊,一些具體的一些事情,下邊一個表說一下,這也根據《大毗婆沙》來的,畫個表看起來方便一些。“唯以欲界一切色處爲所緣境”。那麼觀什麼境呢?欲界的色處。我們欲界的色處呢,色是迷惑我們的,色界的沒有男女相了,就不要去觀那些了。那麼欲界的色處呢,就是勝處的觀的境,這是觀的境是欲界色處。“此八唯與身念住俱”,觀的是身,所以“身念住俱”,觀的是身念住。“一切唯與世俗智俱”,這個觀想,既然觀世間法的男女身,那當然世俗智。“皆唯非學非無學”,這個不是無漏的,所以非學也不是非無學。那麼“皆唯緣欲界系”,都是緣欲界的。“初二緣自他相續”,“後六”呢,有的說,“唯緣他相續”,單是觀它,有的也說“通緣自他相續”,這是《大毗婆沙》裏邊,兩種都可以。

  下邊我們再解說一下。前面修這個解脫,單是能夠背棄貪心,自己心可以不給它起來,但是不能製伏前境。前面那個境,不能製伏它。這麼這裏修勝處,不但是貪心可以降伏,能夠製伏所緣的境。“隨所樂觀,惑終不起”,隨你怎麼觀,煩惱起不來,總起不來。“能製伏境,心勝境處,故名勝處”。這是八解脫的更進一層,力量更大一點:不但是不給它縛住,並且能夠勝過它。那麼這個不給它縛住呢,等于是我們跟它打個平手,他不能降伏你。這裏勝處,不但不是平手,反過來可以把它打敗,我們勝了。那麼這個已經八勝處超過八解脫了。

  

  C6 明十遍處

  D1 十遍處

  遍處有十種,八如淨解脫,後二淨無色,緣自地四蘊

  

  下邊,十遍處。那是把這個八勝處更圓滿地把它遍一切處。那麼我們看什麼叫十遍處呢?“遍”,“于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故名遍處”。它不但是觀少數、多數的,把這個觀,普遍一切地方,整個的法界都觀成是這麼樣子,那麼這個叫遍處了。哪十個遍處呢?“青色遍一切處”,“黃色遍一切處”,“赤色遍一切處”,“白色遍一切處”,第五是“地大遍一切處”,第六“水大遍一切”,第七“火大遍一切處”,第八“風大遍一切處”。這是前面八個遍處,都是觀色的,色所依的是地水火風,所以觀這個八個。下邊,“空無盡遍一切處”,“識無盡遍一切處”,這兩個是無色界的前面兩個。

  

  

  那麼我們看前八個後邊的注解。前八遍處,就是前面的第叁個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住。我們前面觀淨相,這是解脫了。到勝處的時候,就把它分成功青黃赤白,多多少少地觀,但是還沒有遍一切處,“謂八自性,皆是無貪”,助伴呢,“五蘊性”,這是跟前面一樣。它也是依第四靜慮來的、修的。“唯依欲界身起”,這個第四靜慮祗是欲界的人修,其他的天上就不能起這個靜慮,不能起這個十遍處。它緣什麼?“緣欲界可見色處”,就是可愛的色,“身念住俱”,觀的是身念住。有說的是“緣他相續”,也有說“通緣自他相續”,這個是兩個說法都可以,這是根據《大毗婆沙》來的。

  那麼下邊“空無盡遍一切處”、“識無盡遍一切處”是兩個無色定。所以它的自性呢,善的無色,這個等持了,爲它的自性。這個,叁界的身都可以修這個法,修這個兩個遍處,前面是祗有欲界的身可以起。它緣什麼?“緣自地四蘊”,它自己是空無邊處的四蘊,或者識無邊處的四蘊,“法念住”,他修的是法念住了,不是身念住了,因爲無色界沒有身了。緣的相續呢,“自他相續”都有。

  這十個遍處,“一切皆與世俗智俱”。它也觀的是那個身念住,這個觀色、觀空,這些都是世俗智。“唯與舍根相應,皆唯非學非無學”,不是無漏的。

  

  D2 釋“遍處”

  那麼下邊什麼叫十遍處?我們看一看。“修觀行者,從諸解脫,入諸勝處”,進一層了。“從諸勝處,入諸遍處”,更進一層。“以後後起,勝前前故”,後頭後頭的,勝過前面前面的。那就是說,勝處勝過解脫,遍處又勝過勝處,是一層進一層,所以這叁個有聯系的。

  “謂修解脫,但于所緣,總取淨相”,修解脫的時候簡單,所緣的境,祗取淨相,沒有分別它的青黃赤白…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