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116

  ..续本文上一页是未至、中间、三无色,这个是无漏九地,这个九地的类智品道,这是道谛,所缘的境——苦集灭,是自地上地的。道谛的就是九地的类智品,所缘境。“亦缘自地上地苦集谛上非择灭,及缘九地类智品上非择灭,及与虚空,为所缘境”。这些非择灭、虚空,无为法,也可以做他的境。这是他修的时候,缘什么东西?就是这一些。这个“以善定为体”,他们的体,善的三摩地,这是它的体。

  

  D5 灭受想定解脱

  第八个解脱,“灭受想定解脱”,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弃背受等”,受想,“弃背受等”,包括受、想,也是心王心所都在里边。因为它也是无心定。把这些心所的活动都停下来了,叫解脱。有的人解说,“厌背受想”,有的解脱呢“厌背一切有所缘心”,就包括心王、一切心所法。这个,当然重点是受想,你受想灭掉了,当然其他的心王、心所一起灭了。“有释解脱定障,故名解脱”。有的说,解脱定障。这个我们说过的,俱解脱阿罗汉,就是入了灭尽定的阿罗汉,他解脱定障,一切定里的障碍都解脱了,自在。那么这个解脱,有好几个解说。有的解脱受想,有的说解脱这个一切所缘的心,有的说,解脱定障,这个叫解脱。

  它怎样生出来的?“微微心后,此定现前”。微微心,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定心,“微心”就是比一般的心微了,再微,微微心,这个心才能够入这个灭尽定。你很冲动的心,这么一下子灭尽定你进不进去的,把心停下来,等于刹车一样的,把它刹刹刹,差不多了,一下儿停了。如果它还开得很快,你一下刹的话,还要往前冲的。那么微微心是最小的心了,这是有漏的。这个定,这个心之后,灭尽定才能现前。“入灭尽定”,这个心,定现前,入灭尽定了。出灭尽定的心,出灭尽定的心呢,就是入定的心是微微心,有漏的。出来之后,什么心呢?或者起有漏的净心,有顶的净心,就是有顶的有漏善心;或者起无所有处,下边的无漏心。因为有顶没有无漏的,要起无漏心的话,祗有下边一个,无所有处的无漏心,这个两个都可以起。就是灭尽定出来之后,要么就是本地的有顶的善心,有漏的;或者要无漏的话,要下地的,有顶没有无漏心,无所有处的无漏心。

  那么这个定,灭尽定依什么定起的呢?要有顶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定能够起。什么人能修?欲界的、色界的人能修。但是,这个我们都前面讲过的,第一次修,决定是人中起,人中有这个佛的教导,这是圣者修的定,那么人中就厉害,第一次得到呢,决定是人间。第一次得到之后,他退掉了,色界天生上去以后,再修起来,这个也可以,色界是第二次以上,色界天也可以,但是第一次决定是人间。

  

  D6 解释名相

  那么下边这里有些名相把它解释一下。“行者何缘,修净解脱?”就是第三个净解脱身作证为什么要修呢?“答:为欲令欣,修净解脱。”第一个原因,你尽修不净,心就沉下去了,甚至于会自杀。我们多宝讲寺有一个学僧,他给我说,“我不净观修得烦起来了,不想修了,好象都灰心转意的,什么都好不行了。”那就是说修过分,或者是修了偏差。那么当然,他这个水平是搞修偏差,不是这里的修。这里是真正修好了之后,把你心举起来,这是要经过前二个阶段,他那个才初修,更根本谈不上有成就了。所以他的对治法不是这个对法。“为欲令欣,修净解脱”,你心太沉下去了,把它心提高一下,修这个解脱。就是“前观不净,令心沉戚”,前面观不净,尽观那些不净的、脏的东西,白骨或九想,心里面沉下去了,心一直不高兴,这个不能令人高兴的事情,都是那个脏东西。那么现在要修净的观,“策发令欣”,尽这样子沉下去不好呢,现要把它调个观,净的观,把他心抬起来,这是一个。

  这个当然要有水平的,没有水平的人,你把它一抬,糟糕了,他一去看电视一看,他的这个心都鼓起来了,那是犯戒去了。这是要水平,前面经过两个阶段的人才能修。

  下边就更清楚了。第三解脱呢,“或为审知自堪能故”,看看自己到底能力够不够。“前所修不净解脱,为成不成”,前面修的不净的解脱,到底成功没有。“若观净相,烦恼不起”,看了不净的相烦恼不起,你这个解脱,这个贪心到底除掉没有,还不敢保证。你反过来观净相,烦恼还不起,那就肯定这个烦恼已经解脱了,贪心解脱了,“彼方成故”。那就是说,修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主要的是看自己的前面那个解脱到底成功了没有。

  我们的要解脱呢,当然从不净下手。不净下手,使这个贪心解脱了。第二个使它巩固了,坚定,那么是不是真的解脱呢?第三个就是要看看你了,给你考验考验了。我们说佛在菩提道场,魔就是考验他了,你到底解脱了没有?他就是具体的给你考验了,三个魔女裸体跳舞,在他面前跳来跳去的,就看你解脱没有,解脱了,没有问题。所以说你这个问题就是说,要成佛的话,什么考验都要经过。

  我们修行,这个就是自己考验自己。当然还有其他作用,就是前面说的,沉没的时候,太沉没了,把你抬高一点。但是太沉没了,我不是讲的吗?我们宝光寺一个学生,他太沉没了,修得有点心灰意懒的,什么都不想干了,能不能叫他修净观呢?绝对不能的,这个不能调观,最多是调数息观,这个你们可以注意。假使你不净观修得实在是心烦,不想修了,沉了,心灰意懒,什么都提不起了,那就修数息观,这个可以的,不能修净观。有的人说,我天天想白骨,看看太讨厌了,看了恶心得很,一想起来就要呕吐了,去看电视,看看好看的,这个要不得,这个就不是对治法,这个我们水平还不够。

  

  第十七讲

  

  C3 补充

  D1 释三摩地

  四无量,昨天讲过了,没有写下来,把它写一下。然后现在先把三摩地什么,什么叫三摩地,讲一下。

  “三摩地”,就是梵语,我们汉地叫“等持”。平等持心,于一个境上转,心平等就是离开沉,离开掉,没有高低,沉就是低,掉就是高举。那么离开高举的掉,离开沉没的沉,这样子,心平等,在一个境上转,不东缘西缘的,这叫等持。这个等持呢,定心有,散心也有。我们在心专心一致的时候,虽然没有入定,也叫等持。那么这个,在有心无心里边,这是属于有心的,通三性,善的、恶的、无记的都会有,这是三摩地。

  第二个“三摩钵底”,翻的叫“等至”。它这个定是通有心无心定的,决定是定,没有散心,没有的。假使有心定的话,它这个心离开沉掉,也是平等,离开沉,离开掉,平等到这个定上去,等至,至就是到了。假使无心定呢?(……中缺)那么它的四大种,身体还有了,那么这个四大种平等,也叫等至。

  那么,第三个,“三摩呬多”,“等引”。这是属于定中的,散心没有,这是有心的,无心定不能叫等引,“谓能引起此定名引”。同时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一般就是说,还有引生功德,定里边能够产生很多的功德,能够引出来。那么这是有心定,无心定是没有的。

  

  D2 内等净

  那么另外,我们昨天讲的这个四个禅、十八支。十八个禅支里边,第二禅的内等净,就是说要增上的信心,一定要有大喜。二禅的喜最殊胜,所以能够产生内等净。但是什么叫内等净,没有讲。那么今天补充一下。

  内等净, 《俱舍颂》里边有这个话,“内净即信根”,它就是信根,内净就是信。信有清净相,我们以前讲信的心所法的时候,跟净水珠一样的,把那些脏的东西可以沉下去。这个信,在心里边不信的那些染法可以沉淀下去,可以使它清净。

  假使证到第二禅的话,本来,我们说初禅,离生喜乐,离开欲界的染污,得到一个定里的喜乐,那么这是证明这个欲界的散的散心的染污,可以离的。但是,对定中是不是能离,还不确定。那么第二禅得到之后,定生喜乐,那个从离开初禅的定也就可以离开。这时候生的喜呢,特别的喜,那是很殊胜的喜,“与定地也可虽中,有深信生”,对定的地的染污也可以离掉的,那么就是比初禅要高一层了。这个很深的信心,二禅时候生起来了,就是相信定地也可以的,染污也可以离,这个叫内等净。为什么叫内等净?信是净相,清净了,把那些不信的染污把它沉下去,净水珠,这是净相,所以叫净。“离外均流”,离开外边的,初禅还要有眼耳身,因为这是有寻有伺,可以缘外境,香味没有,鼻、舌没有,因为没有段食,但是还有眼耳身三个识,那么可以向外攀缘。这个二禅以后,无寻无伺,他不向外攀缘了,就是内等,向内。“离外”,离开外面的攀缘,“均流”,就是在内心里边,平等地等流,那么这个叫内等净。“净而内等”,又是心是清净相,又是向内,不向外的,平均地等流,叫内等净。那么下边是一个注解,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就不念了。

  

  D3 四无量

  另外,四无量,什么叫无量?昨天念了一些。所缘的境是无量有情;他这样子修这个法,能够引生无量的福报;那么最后感无量的异熟果,极大的异熟果报。

  那么还有这个补充一个,《毗婆沙》,就是《大毗婆沙》里边,对无量也有三个解释。第一个是,对治无量的戏论烦恼。对治无量的戏论烦恼呢,就是一切法本来没有的,执它有,等等的戏论。那么第二呢,“对治无量放逸烦恼”,我们修了四无量可以对治放逸。第三呢,“如是四种”,这个四种无量,是慈悲喜舍,“是诸贤圣广逰戏处”,这是一切的圣贤呢,他们都是经常要逰戏,就是经常去行这个三摩地了,逰戏人,逰戏三昧。他所谓圣贤的逰戏幷不是我们的逰戏,他就是说,经常在那里做那个慈悲喜舍的事情的。所以说,这是叫无量,因为很多的圣者都逰戏的地方。那么叫无量,那么三个意思讲无量,好了,昨天的我们补充完了。

  

  C4 八解脱(2)

  今天接下去的是八解脱。八解脱里边,要加两个东西,就是说,第一…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