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未至、中間、叁無色,這個是無漏九地,這個九地的類智品道,這是道谛,所緣的境——苦集滅,是自地上地的。道谛的就是九地的類智品,所緣境。“亦緣自地上地苦集谛上非擇滅,及緣九地類智品上非擇滅,及與虛空,爲所緣境”。這些非擇滅、虛空,無爲法,也可以做他的境。這是他修的時候,緣什麼東西?就是這一些。這個“以善定爲體”,他們的體,善的叁摩地,這是它的體。
D5 滅受想定解脫
第八個解脫,“滅受想定解脫”,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棄背受等”,受想,“棄背受等”,包括受、想,也是心王心所都在裏邊。因爲它也是無心定。把這些心所的活動都停下來了,叫解脫。有的人解說,“厭背受想”,有的解脫呢“厭背一切有所緣心”,就包括心王、一切心所法。這個,當然重點是受想,你受想滅掉了,當然其他的心王、心所一起滅了。“有釋解脫定障,故名解脫”。有的說,解脫定障。這個我們說過的,俱解脫阿羅漢,就是入了滅盡定的阿羅漢,他解脫定障,一切定裏的障礙都解脫了,自在。那麼這個解脫,有好幾個解說。有的解脫受想,有的說解脫這個一切所緣的心,有的說,解脫定障,這個叫解脫。
它怎樣生出來的?“微微心後,此定現前”。微微心,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定心,“微心”就是比一般的心微了,再微,微微心,這個心才能夠入這個滅盡定。你很沖動的心,這麼一下子滅盡定你進不進去的,把心停下來,等于刹車一樣的,把它刹刹刹,差不多了,一下兒停了。如果它還開得很快,你一下刹的話,還要往前沖的。那麼微微心是最小的心了,這是有漏的。這個定,這個心之後,滅盡定才能現前。“入滅盡定”,這個心,定現前,入滅盡定了。出滅盡定的心,出滅盡定的心呢,就是入定的心是微微心,有漏的。出來之後,什麼心呢?或者起有漏的淨心,有頂的淨心,就是有頂的有漏善心;或者起無所有處,下邊的無漏心。因爲有頂沒有無漏的,要起無漏心的話,祗有下邊一個,無所有處的無漏心,這個兩個都可以起。就是滅盡定出來之後,要麼就是本地的有頂的善心,有漏的;或者要無漏的話,要下地的,有頂沒有無漏心,無所有處的無漏心。
那麼這個定,滅盡定依什麼定起的呢?要有頂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定能夠起。什麼人能修?欲界的、色界的人能修。但是,這個我們都前面講過的,第一次修,決定是人中起,人中有這個佛的教導,這是聖者修的定,那麼人中就厲害,第一次得到呢,決定是人間。第一次得到之後,他退掉了,色界天生上去以後,再修起來,這個也可以,色界是第二次以上,色界天也可以,但是第一次決定是人間。
D6 解釋名相
那麼下邊這裏有些名相把它解釋一下。“行者何緣,修淨解脫?”就是第叁個淨解脫身作證爲什麼要修呢?“答:爲欲令欣,修淨解脫。”第一個原因,你盡修不淨,心就沈下去了,甚至于會自殺。我們多寶講寺有一個學僧,他給我說,“我不淨觀修得煩起來了,不想修了,好象都灰心轉意的,什麼都好不行了。”那就是說修過分,或者是修了偏差。那麼當然,他這個水平是搞修偏差,不是這裏的修。這裏是真正修好了之後,把你心舉起來,這是要經過前二個階段,他那個才初修,更根本談不上有成就了。所以他的對治法不是這個對法。“爲欲令欣,修淨解脫”,你心太沈下去了,把它心提高一下,修這個解脫。就是“前觀不淨,令心沈戚”,前面觀不淨,盡觀那些不淨的、髒的東西,白骨或九想,心裏面沈下去了,心一直不高興,這個不能令人高興的事情,都是那個髒東西。那麼現在要修淨的觀,“策發令欣”,盡這樣子沈下去不好呢,現要把它調個觀,淨的觀,把他心擡起來,這是一個。
這個當然要有水平的,沒有水平的人,你把它一擡,糟糕了,他一去看電視一看,他的這個心都鼓起來了,那是犯戒去了。這是要水平,前面經過兩個階段的人才能修。
下邊就更清楚了。第叁解脫呢,“或爲審知自堪能故”,看看自己到底能力夠不夠。“前所修不淨解脫,爲成不成”,前面修的不淨的解脫,到底成功沒有。“若觀淨相,煩惱不起”,看了不淨的相煩惱不起,你這個解脫,這個貪心到底除掉沒有,還不敢保證。你反過來觀淨相,煩惱還不起,那就肯定這個煩惱已經解脫了,貪心解脫了,“彼方成故”。那就是說,修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主要的是看自己的前面那個解脫到底成功了沒有。
我們的要解脫呢,當然從不淨下手。不淨下手,使這個貪心解脫了。第二個使它鞏固了,堅定,那麼是不是真的解脫呢?第叁個就是要看看你了,給你考驗考驗了。我們說佛在菩提道場,魔就是考驗他了,你到底解脫了沒有?他就是具體的給你考驗了,叁個魔女裸體跳舞,在他面前跳來跳去的,就看你解脫沒有,解脫了,沒有問題。所以說你這個問題就是說,要成佛的話,什麼考驗都要經過。
我們修行,這個就是自己考驗自己。當然還有其他作用,就是前面說的,沈沒的時候,太沈沒了,把你擡高一點。但是太沈沒了,我不是講的嗎?我們寶光寺一個學生,他太沈沒了,修得有點心灰意懶的,什麼都不想幹了,能不能叫他修淨觀呢?絕對不能的,這個不能調觀,最多是調數息觀,這個你們可以注意。假使你不淨觀修得實在是心煩,不想修了,沈了,心灰意懶,什麼都提不起了,那就修數息觀,這個可以的,不能修淨觀。有的人說,我天天想白骨,看看太討厭了,看了惡心得很,一想起來就要嘔吐了,去看電視,看看好看的,這個要不得,這個就不是對治法,這個我們水平還不夠。
第十七講
C3 補充
D1 釋叁摩地
四無量,昨天講過了,沒有寫下來,把它寫一下。然後現在先把叁摩地什麼,什麼叫叁摩地,講一下。
“叁摩地”,就是梵語,我們漢地叫“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個境上轉,心平等就是離開沈,離開掉,沒有高低,沈就是低,掉就是高舉。那麼離開高舉的掉,離開沈沒的沈,這樣子,心平等,在一個境上轉,不東緣西緣的,這叫等持。這個等持呢,定心有,散心也有。我們在心專心一致的時候,雖然沒有入定,也叫等持。那麼這個,在有心無心裏邊,這是屬于有心的,通叁性,善的、惡的、無記的都會有,這是叁摩地。
第二個“叁摩缽底”,翻的叫“等至”。它這個定是通有心無心定的,決定是定,沒有散心,沒有的。假使有心定的話,它這個心離開沈掉,也是平等,離開沈,離開掉,平等到這個定上去,等至,至就是到了。假使無心定呢?(……中缺)那麼它的四大種,身體還有了,那麼這個四大種平等,也叫等至。
那麼,第叁個,“叁摩呬多”,“等引”。這是屬于定中的,散心沒有,這是有心的,無心定不能叫等引,“謂能引起此定名引”。同時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說一般就是說,還有引生功德,定裏邊能夠産生很多的功德,能夠引出來。那麼這是有心定,無心定是沒有的。
D2 內等淨
那麼另外,我們昨天講的這個四個禅、十八支。十八個禅支裏邊,第二禅的內等淨,就是說要增上的信心,一定要有大喜。二禅的喜最殊勝,所以能夠産生內等淨。但是什麼叫內等淨,沒有講。那麼今天補充一下。
內等淨, 《俱舍頌》裏邊有這個話,“內淨即信根”,它就是信根,內淨就是信。信有清淨相,我們以前講信的心所法的時候,跟淨水珠一樣的,把那些髒的東西可以沈下去。這個信,在心裏邊不信的那些染法可以沈澱下去,可以使它清淨。
假使證到第二禅的話,本來,我們說初禅,離生喜樂,離開欲界的染汙,得到一個定裏的喜樂,那麼這是證明這個欲界的散的散心的染汙,可以離的。但是,對定中是不是能離,還不確定。那麼第二禅得到之後,定生喜樂,那個從離開初禅的定也就可以離開。這時候生的喜呢,特別的喜,那是很殊勝的喜,“與定地也可雖中,有深信生”,對定的地的染汙也可以離掉的,那麼就是比初禅要高一層了。這個很深的信心,二禅時候生起來了,就是相信定地也可以的,染汙也可以離,這個叫內等淨。爲什麼叫內等淨?信是淨相,清淨了,把那些不信的染汙把它沈下去,淨水珠,這是淨相,所以叫淨。“離外均流”,離開外邊的,初禅還要有眼耳身,因爲這是有尋有伺,可以緣外境,香味沒有,鼻、舌沒有,因爲沒有段食,但是還有眼耳身叁個識,那麼可以向外攀緣。這個二禅以後,無尋無伺,他不向外攀緣了,就是內等,向內。“離外”,離開外面的攀緣,“均流”,就是在內心裏邊,平等地等流,那麼這個叫內等淨。“淨而內等”,又是心是清淨相,又是向內,不向外的,平均地等流,叫內等淨。那麼下邊是一個注解,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就不念了。
D3 四無量
另外,四無量,什麼叫無量?昨天念了一些。所緣的境是無量有情;他這樣子修這個法,能夠引生無量的福報;那麼最後感無量的異熟果,極大的異熟果報。
那麼還有這個補充一個,《毗婆沙》,就是《大毗婆沙》裏邊,對無量也有叁個解釋。第一個是,對治無量的戲論煩惱。對治無量的戲論煩惱呢,就是一切法本來沒有的,執它有,等等的戲論。那麼第二呢,“對治無量放逸煩惱”,我們修了四無量可以對治放逸。第叁呢,“如是四種”,這個四種無量,是慈悲喜舍,“是諸賢聖廣逰戲處”,這是一切的聖賢呢,他們都是經常要逰戲,就是經常去行這個叁摩地了,逰戲人,逰戲叁昧。他所謂聖賢的逰戲幷不是我們的逰戲,他就是說,經常在那裏做那個慈悲喜舍的事情的。所以說,這是叫無量,因爲很多的聖者都逰戲的地方。那麼叫無量,那麼叁個意思講無量,好了,昨天的我們補充完了。
C4 八解脫(2)
今天接下去的是八解脫。八解脫裏邊,要加兩個東西,就是說,第一…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