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解脱,第二个解脱,第三个解脱,后边,最后一个总的括弧里边加一个无贪为性,无贪为体。这三个解脱都是无贪的,它的性都是无贪,无贪为体。假使加助伴呢,皆是五蕴,因为有定共戒,有这个色蕴,无表色,那么其他的心王、心所,那些不相应行,受想行识四个蕴都有。所以说它这个前三个解脱呢,我们写的,“唯依欲界可见色处为境”,这是它缘的境。初二境是可憎的,不好的,讨厌的。第三境的是可爱的,是净色。那么下边就加无贪为体,这三个解脱都是无贪为它的体性。假使加个助伴,“若幷助伴,皆五蕴性”。这个我写一下,就是这个地方加。行了,那么就有心王、心所,还有不相应行,等等,受想行都在里边,五蕴为性。它的定共戒就是色蕴,是无表色。
昨天八个解脱都讲完了。最后一个问题。(28A)因为八个里边,这两个特别殊胜。什么殊胜呢?“二界边故”。这个净解脱身作证是第四静虑起,色界的边。灭受想定,这个解脱在非想非非想天,那是无色界的边。所以说“二界边故”,这两个解脱在二界的边,色界、无色界的边。“得身证名”,因为这个缘故叫身证。
“第三解脱,唯取净相,令惑不起,名为殊胜。”它两个,两个意思得身证名:一个是两个是殊胜;一个是两界之边。怎么叫殊胜呢?第一、第二,它取不净相令贪不起,这个虽然是殊胜,但是还不是顶殊胜。第三个解脱,它缘的是净相,而贪还是不起,那个是厉害了。我们说看了好的,总是要起贪心;看了不好的,贪心不起,这是可以的。但是看了好的,不起贪心,这是最圆满的离贪了,所以说是最殊胜。第八个解脱,它心都灭掉了,这个叫殊胜。那么这是,“此二胜故”,解释前面的殊胜,为什么殊胜?第三解脱的取净相而惑不起;第八个解脱呢,它可以心都灭掉,这是殊胜。
另外“二界边”,第三解脱在色界边,有色界边,这个有色界,就是包含欲界、色界,都是有色法的,所以在这两界之边,第四禅。那么这个第八解脱是有顶,定是无色界的边。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说这两个都叫身作证,身证,加了这个字。其余六个解脱,没有这两个原因,既不是最殊胜,也不是二界边,所以呢不加。这是有原因的。好,八解脱我们看过了。
C5 明八胜处
D1 八胜处
胜处有八种,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后四如第三
下边就是八胜处。八胜处跟八解脱有直接关系的,就是八解脱里边的一二三打开来。那么我们看八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这个第一个,就是“缘一身名所缘少”,观外境的时候,祗缘一个,叫少了。
那么第二个,“内有色想观外色多”,那就是缘多身,不了一个身,二个、三个、四个,乃至无边的身。这个是依什么呢?根据初解脱来的。初解脱呢,“取总相不净”,这个“能别观”,就是他本来是观一个总的不净,现在一个一个分开来观,“多少自在”。这一个,观数,观少、观多,从少的观到多的,这样子可以多了少,能够自在地观。这个叫胜处。那么就是第一这个解脱的更进一步了。它依的地,它的自性,自性是无贪,依的地还是初、二禅,这个是给前面一样的。
那么第二、第三呢,“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就是前面的那个第二个解脱。但是前面没有多少,没有观了,这里也是观少、观多。观一个身叫少;第四个胜处呢,“内无色身观外色多”,观多的,多身叫多。它是第二个解脱,一样的。它依什么地?初二禅。什么自性呢?它无贪为自性。在解脱里边,它取总相的不净,不能别观。这里呢,多的少的,各别各别地观。所以把它分了两个,少的、多的。目的在哪里?“多少自在”,要产生它的自在力,所以少的观,多的观。
我们以前修不净观也是这样子的,先是观一具,后来慢慢扩大,到四海之边都是白骨,然而把它集中起来,观到自己的身的一个头,然后头也略,把它集中力量观在一点眉间,这都是使自在力增加的观法,这也是增加自在力。所以力量增加呢叫胜处。为什么叫胜处?以后下边要讲。
那么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呢都是第三解脱里边的,“内无色想观外青”,“内无色想观外黄”,“内无色想观外赤”,“内无色想观外白”,青黄赤白,外边四个显色。它依什么地修?第四禅,跟第三解脱一样。什么自性?无贪为自性。助伴呢?五蕴。那么第三解脱呢,“总取净相”,总的取净,“不能别观”。这个要分别看了,青的、黄的、赤的、白的,分别地一个一个观。他举个例,“如青胜处,观外青色,转变自在,使少为多,使多为少”,这样子,“于所见青相,不起法执法爱”,对这个颜色,不管你怎么好,不起法执,也不起法爱。那么他分别地观了,青黄赤白,多少的,不断地在变化了,所以要分成四个胜处。
D2 释“胜处”
什么叫“胜处”?根据《大毗婆沙》里边,“胜所缘境,复胜诸烦恼,故名胜处。”解脱,仅仅是解脱,不给它缚住,而胜处能够进一层,把这个缘的境,能够胜过它,把内边的所这个能起的烦恼能够胜过它,叫胜处。“降伏所缘,催灭贪爱,故名胜处”,那个境或者烦恼呢,叫处,“此观能胜伏彼”,能够胜过这个烦恼,胜过那个境,“故名胜处”。那就是说,我们碰到一个境来的时候,它能够胜过它,不为它所动。解脱仅仅是能够不被它系住,还不能胜过它。那么这个呢,能够胜过它,可以使它变化。佛就是胜过它。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前,魔女来了。三个魔女来跳舞,诱惑释迦牟尼佛。他就是有观,把她观成三个,狗、狐、蛇,观了这三个东西,胜过它了,你再你显得好看,我可以胜过你,可以把你变成丑陋的东西了,就胜过去了,叫胜处。能够胜过境,内胜烦恼,外胜境,叫胜处。
在八个胜处里边,一些具体的一些事情,下边一个表说一下,这也根据《大毗婆沙》来的,画个表看起来方便一些。“唯以欲界一切色处为所缘境”。那么观什么境呢?欲界的色处。我们欲界的色处呢,色是迷惑我们的,色界的没有男女相了,就不要去观那些了。那么欲界的色处呢,就是胜处的观的境,这是观的境是欲界色处。“此八唯与身念住俱”,观的是身,所以“身念住俱”,观的是身念住。“一切唯与世俗智俱”,这个观想,既然观世间法的男女身,那当然世俗智。“皆唯非学非无学”,这个不是无漏的,所以非学也不是非无学。那么“皆唯缘欲界系”,都是缘欲界的。“初二缘自他相续”,“后六”呢,有的说,“唯缘他相续”,单是观它,有的也说“通缘自他相续”,这是《大毗婆沙》里边,两种都可以。
下边我们再解说一下。前面修这个解脱,单是能够背弃贪心,自己心可以不给它起来,但是不能制伏前境。前面那个境,不能制伏它。这么这里修胜处,不但是贪心可以降伏,能够制伏所缘的境。“随所乐观,惑终不起”,随你怎么观,烦恼起不来,总起不来。“能制伏境,心胜境处,故名胜处”。这是八解脱的更进一层,力量更大一点:不但是不给它缚住,并且能够胜过它。那么这个不给它缚住呢,等于是我们跟它打个平手,他不能降伏你。这里胜处,不但不是平手,反过来可以把它打败,我们胜了。那么这个已经八胜处超过八解脱了。
C6 明十遍处
D1 十遍处
遍处有十种,八如净解脱,后二净无色,缘自地四蕴
下边,十遍处。那是把这个八胜处更圆满地把它遍一切处。那么我们看什么叫十遍处呢?“遍”,“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它不但是观少数、多数的,把这个观,普遍一切地方,整个的法界都观成是这么样子,那么这个叫遍处了。哪十个遍处呢?“青色遍一切处”,“黄色遍一切处”,“赤色遍一切处”,“白色遍一切处”,第五是“地大遍一切处”,第六“水大遍一切”,第七“火大遍一切处”,第八“风大遍一切处”。这是前面八个遍处,都是观色的,色所依的是地水火风,所以观这个八个。下边,“空无尽遍一切处”,“识无尽遍一切处”,这两个是无色界的前面两个。
那么我们看前八个后边的注解。前八遍处,就是前面的第三个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住。我们前面观净相,这是解脱了。到胜处的时候,就把它分成功青黄赤白,多多少少地观,但是还没有遍一切处,“谓八自性,皆是无贪”,助伴呢,“五蕴性”,这是跟前面一样。它也是依第四静虑来的、修的。“唯依欲界身起”,这个第四静虑祗是欲界的人修,其他的天上就不能起这个静虑,不能起这个十遍处。它缘什么?“缘欲界可见色处”,就是可爱的色,“身念住俱”,观的是身念住。有说的是“缘他相续”,也有说“通缘自他相续”,这个是两个说法都可以,这是根据《大毗婆沙》来的。
那么下边“空无尽遍一切处”、“识无尽遍一切处”是两个无色定。所以它的自性呢,善的无色,这个等持了,为它的自性。这个,三界的身都可以修这个法,修这个两个遍处,前面是祗有欲界的身可以起。它缘什么?“缘自地四蕴”,它自己是空无边处的四蕴,或者识无边处的四蕴,“法念住”,他修的是法念住了,不是身念住了,因为无色界没有身了。缘的相续呢,“自他相续”都有。
这十个遍处,“一切皆与世俗智俱”。它也观的是那个身念住,这个观色、观空,这些都是世俗智。“唯与舍根相应,皆唯非学非无学”,不是无漏的。
D2 释“遍处”
那么下边什么叫十遍处?我们看一看。“修观行者,从诸解脱,入诸胜处”,进一层了。“从诸胜处,入诸遍处”,更进一层。“以后后起,胜前前故”,后头后头的,胜过前面前面的。那就是说,胜处胜过解脱,遍处又胜过胜处,是一层进一层,所以这三个有联系的。
“谓修解脱,但于所缘,总取净相”,修解脱的时候简单,所缘的境,祗取净相,没有分别它的青黄赤白…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