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大概這個……。善的無表裏邊又分別解脫戒,它有八種;靜慮,定共戒;還有道共戒。不善的無表,就是惡律儀。那麼下邊就是非律儀非不律儀的無表,那就既不是前面的律儀的無表又不是惡律儀的那些無表,它是強的善或者惡能夠産生的一些影響,叫非律儀非不律儀的無表。
那麼下邊,我們又說一下,這些律儀跟那個不律儀、或跟那些非律儀非不律儀,它們怎麼得的,怎麼舍的,這個也講了很多。定共戒如何得,道共戒如何得,別解脫戒如何得。那麼定共戒我們說它很容易,得了定之後就自然有那個防止做壞事的那個能力,得道共戒,更強烈這個力量。那麼別解脫戒呢,都是要靠師,從師那裏受得來的,那就是要有儀式的。那麼有的是從僧前受,就是要僧團裏受的,那是比丘戒十個僧,那麼比丘尼戒二十僧,那麼式叉摩那戒也僧前受。還有一種,從補特伽羅受,不要成僧的。那麼像居士,八關齋戒、五戒,一個人(一個師)出家人就可以授。那麼勤策女、勤策(沙彌),兩個就可以授,兩個出家人就可以授。那麼另外再一個,就是說受別解脫戒的期限祗有兩種,一種是盡形壽,就是一般的;一種是晝夜,八關齋戒,一晝一夜。那麼不律儀如何受,處中律儀如何受,這裏表上都有的。
最後是舍怎麼舍。別解脫戒的舍,有幾種。一種是安心地自己要舍戒,那麼這個就是要一是內有意樂心,他心裏不想守戒了,二,一個對能夠懂他話的人,第叁是要說你舍戒的話,他對方聽懂了,戒就舍掉了。另外一種是命終了,命終了,戒依這個身體得到的,所依的色沒有了,戒就沒有了,因爲你發願的時候是盡形壽,當然是。還有二形身,這不是戒所依的根,戒所依的是要正規的男女,二形是不能生戒的。所以說如果身形變了之後,那不是戒所依,這個戒也就沒有了,就舍了。那麼斷了善根呢,那更不要說了。我們的戒是從善心生的,善心都沒有了,根子沒有了,戒也沒有了。那麼另外八關齋戒,一天一夜過了之後就沒有,這些特殊的。那麼這是別解脫戒的舍。定共戒、道共戒的舍,它是“易地”,或者“退”了,或者是“得”了果了,下邊的舍掉了,上邊的拿到了。或者“練根”,鈍根的去掉了,得了利根的。那麼惡戒祗有叁種,一種是死掉了,盡形壽,也是一輩子的。那麼得戒,得了善的戒,別解脫戒也好,靜慮戒也好,那麼這樣子惡戒就會舍掉。那麼二形身,同樣的,如果二形身呢,他既不能做極大的壞事也不能做極大的好事,所以說二形一生,律儀戒固然沒有了,這個不律儀戒也沒有了。那麼處中律儀呢,它的舍一般是說他自己發的願,願力過了,或者是退了,或者是事情做完了,或者是他供的東西用壞了,或者是他命斷了,或者是發動他這個無表的善根退掉了,那就是舍了。那麼大概呢,把這個別解脫戒,跟不律儀,處中律儀的怎麼得、怎麼舍都講過了。
再一個重要的,我們說皈依叁寶是佛教徒。皈依叁寶,皈依,到底是皈依什麼?這個是重要的。那麼皈依叁寶的體,皈依的是……,皈依佛,是皈依成佛的那些無學法;皈依僧,皈依那些成聖者的僧的那些學無學法;皈依法,皈依涅槃,最高的法——涅槃。那麼這個有部這樣講,世親菩薩的意思呢,皈依佛不但是皈依佛身上的法,也要皈依佛的身,因爲這個佛的身有那個法,這個身也是尊貴了;皈依僧不但是皈依僧寶裏邊的那個學無學法,也要皈依僧寶的身,因爲這個身不是一般的身,是有那個學無學法的身,這個身是尊貴的,所以也是要皈依。那麼皈依最准確的意義,就是救濟義,自己沒有這個把握了,要皈投、救濟,求這個叁寶,皈投叁寶,求他來救濟,這樣子就是皈依的意思。如果你泛泛地皈依,沒有求救的意思,那就是皈依的心沒有生起來。
我們以前講過了,我們皈依體如何生呢?第一個是內心的皈依心生起。就是感到這個世間的苦惱,自己沒有辦法解決,其他的宗教哲學也沒有辦法解決,唯一可靠的解決,那個人就是佛陀,解決的方法就是法——達磨,那個幫助我們解決的人,僧伽。這叁個東西是我們求脫離一切苦惱所不可少的,缺一不可的叁個要素。這樣子就是皈依的心。有了皈依心之後,要有皈依的對象,就是引導我們進入皈依的如法的法師,還要如法的儀式,問答的詞不能錯,不能前後。還有這個事情,在授皈依的時候,法師說的皈依佛,我們要跟著後頭說,不能在法師說的時候,皈依佛,你也是一起說了,超前超後都不得皈依,要法師說一句,跟著說一句,清清楚楚,法師說的聽清楚,自己說得清楚,再說這個意思明白清楚。這個羯磨白了之後,皈依體就成就,否則的話,都不成就。還有法師一定要是語言大家聽得懂的,也要人面前的,不能拿個答錄機,這個簡單化。這裏沒有法師,拿個答錄機他錄好的,你這個受皈依一下,沒有辦法,不行的。人要現前的,法師跟那個受皈依的,兩個人要現前的。那麼就是皈依的體如此,如何得皈依。
那麼皈依得的效果,之後,那就很多了,經上講得很多,受了皈依之後能得什麼好處,第一是能夠脫離惡道,那麼很多的災難可以避掉,就叁寶力量來了,當然可以解脫很多的苦惱的事情。那麼經上很多,我們就不重複了。
下邊,解釋各式各樣的業,那麼好幾個叁業:善的、惡的、無記的;福的、非福的、不動的;還有是生苦的,生樂的,生不苦不樂的。那麼還有呢,就是下邊最重要的。我們說要掌握這個命運,世間上很多人歡喜算命,佛教徒裏邊也很多人歡喜算命。那麼這個命到底要不要算?我們說不要算的。命在自己手掌握的,你自己心裏准備要怎麼做,命就會怎麼變。如果你這個心裏邊盡力傾向善的,那麼還要方便,如果知道哪些善力量大,可以改變命運的,照這個盡量做的話,當下命會改好。如果你不掌握這個,盡量造惡事,那麼這個惡份量夠了,就會把你現世的命都改壞。所以這些不要請人家算,人家也算不准。一般我們聽到世間上都這麼說:和尚的命是算不准的。因爲和尚是已經把這個世間上的有漏的東西都舍掉了,所以他傾向這個最高的善,所以他的善業可以把命改掉的。那麼袁了凡的四訓裏邊也有這個話,大善大惡的人命是算不住的,因爲他做了大善,就會把命改好,反過來做了大惡,命也就當下就改壞掉了。所以說算,算不住的。那麼那些中庸的人,才死在命下,跟你算好了之後,一動也動不得,就是跟了它跑就完了。那麼,這些還要看算的人到底算得對不對,最糟糕的,給你算錯了,算錯了呢,你聽了他之後,就會做了很多愚癡的事情,我們聽……
(16B)就千方百計地虐待那個孩子,總想把他搞死掉。但這個孩子的命也比較大,各式各樣的虐待,都死不了。後來就是把他餓了,什麼打了,就活活打死了。這樣犯了一個人命案。在我們佛教裏看起來,殺人,殺了人之後當然感的果報是地獄,沒有話說。他那個算命的說他把他的克星除掉了,命會好的。這不是顛倒嗎?所以說我們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烏七八糟的算命,他算到後來把人引導到地獄去的。這個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他一定要把他孩子搞死掉,結果孩子他死不掉,就直接把他一面餓一面打,搞死了,這樣子你犯了殺人的罪,這個很危險。所以說世間上的算命,有的時候搞得不好呢,使人造大惡,這個我們絕對不要上當。
那麼我們掌握命運呢,下邊幾個造業,我們是大家注意一下就行了。哪些是定業?重煩惱的,或者極大的善心的,造的業決定感報。經常做的事情,雖然不是發大心,但是經常做,習慣勢力,也一定要受報的。那麼在福田裏邊、功德田裏邊,叁寶,證了聖者的面前,造的罪,或者造的功德、培的福,決定感報。那麼在世俗上,在父母面前,管你做好的、做壞的,乃至輕微的,都要受報,決定逃不了的。我們說定業難逃,就是這個,造了這個罪或者是造了善事呢,報是一定要來的。
那麼時間,什麼時候來呢?下邊又告訴我們幾個。決定現生會受的。就是叁寶、父母等田裏做的事情,好的惡的,假使做得厲害的,決定這輩子要受。那麼另外是“意殊勝”,發的心殊勝,你發極大的好心,菩提心,要利益一切衆生的,或者起大的惡心,要殺盡一切什麼東西的,那麼這些心呢,決定現世感報。還有一種就是得“永離地業”,那是證果證道的,他們要假使忍位,叁惡道不去了,那麼你要證忍的時候,惡道的業必須現世受掉,然後才能證到。那你或者說證不還果的,那麼欲界的業必須這輩子受了,否則你再也不來了,受不了了。那麼證阿羅漢呢,叁界裏邊的色無色界的業,你要得阿羅漢果之前一定要還掉,不還的話這個果證不到的,因爲你一證了果再不來了,再受不了報了,那麼你也可以在這個證了果之後,現生也是要受。就像目犍連,他雖然證了阿羅漢果,還是給過去的業報,被人家打死的,還得要再死一次,這是定業。那麼我們假使要避免那些現世的惡報,那就反過來,在這個裏邊盡量做好事。
我們也講過,上海一個居士,法相家,他,人家在他六十多歲,說他什麼癌症,他就發動每個月組織居士放生,結果自己也求忏悔,到七十多歲,檢查,沒有了,到現在80多了,還在的。所以說這個呢,改變命運,他會掌握牢。那麼我們自己把這些業報掌握之後,就是現世可以改變命運。
那麼還一個,更厲害的,不但是現世受,當下就要受的,那麼就這六種裏邊造的罪或者是培的福,當下就受。“依佛上首僧”,依佛爲上首的僧、僧團,有些從滅盡定才出定的,從無诤定才出定的,從四無量心的慈無量心出定的,見道之後出定的,修道出定的,這些,都是在他面前造的罪、培的福,當下就要受報,很厲害。那麼這個是我們上一次講業品,講到這裏。
B5 明二受
諸善無尋業,許唯感心受,惡唯感身受,是感受業異
現在下邊呢,是第五項了,“二受業”。這些都是經上的名詞,我們把它每一個都把它解釋…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