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鬥的時候,“斷煩惱故”,正在斷,這叫斷對治。斷煩惱都是無間道斷的。那麼解脫道呢,就是煩惱滅掉了,“斷得”得到了,那個宣布解放,這是持對治。持對治是解脫道。它個煩惱斷掉之後,這個得到的擇滅的得,得到了,他能夠持擇滅的得,就是屬于已經解放了,宣布解放了,擇滅的得,他以後拿到了,就是勝利的果實,擇滅得,拿到了。那麼第叁種呢,“遠分對治”,“勝進道”,當你無間道、解脫道得到之後,假使證了初果了,他還要向二果進軍,再往前走,二果向的時候,叫作“勝進道”。再更往前進,“令所斷得轉更遠故”,第一次得到的那個擇滅得,越來越遠,走向二果的那個方向去了,叫“遠分對治”。那麼第四種,“厭患對治”,“加行道,緣苦集谛,深生厭故”,生出離心了,生厭患的心。那麼這是加行道。它的次第,是有點不按了次第。照規矩,加行道後頭是無間道,無間道之後解脫道,解脫道之後再往前進,勝進道,他這裏是加行道擺在後頭。所以說四道的次第,按規矩加行道後名無間道,無間道之後叫解脫道,解脫道之後勝進道。頌裏邊,因爲排列方式有點不一樣,所以我們特別地再給注解一下,正規的次第是這樣子的。那麼這個就是對治四種,講完了。
B3 明九遍知
下邊看薄的那本講義,九遍知,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這個佛經上經常提到的,有九個遍知。那麼什麼叫遍知?我們看一看,“遍知有二”,一種是“智遍知”,一種是“斷遍知”。智遍知呢,無漏的智慧爲體,于四谛的境,周遍而知。我們說無漏智跟四谛的道理能夠周、遍、全、完全知道的,把四谛道理全部知道的,這個智慧(無漏智)叫“智遍知”。那麼還有一個“斷遍知”,斷遍知的體就是擇滅,“謂即諸斷”,這個斷遍知雖然安了個名字“遍知”,並不是“知”,它的體是擇滅,是斷,斷是擇滅,“由斷顯故,擇滅名斷”。爲什麼叫斷遍知?它這個裏邊,斷比較明顯,它以斷爲體了,反正。什麼叫斷?擇滅就叫斷。什麼叫斷遍知?本體是擇滅,是斷。怎麼叫遍知呢?“此于果上,立因名故”。因是遍,遍知,因爲遍知,才能夠證到擇滅,所以果是擇滅,因是遍知。但是這個地方,果上邊安因的名,叫斷遍知,果隨因名,有財釋。那麼斷遍知,斷叫遍知,是果立因名,是有財釋。那麼斷遍知,它本身又是斷,又是遍知,那就是持業釋,一個,斷跟遍知是一個東西,遍知本來是知,但是因爲是這個斷由知而來的,那麼這個果是斷,因是知(遍知),果上安因的名,有財釋,這個斷就叫遍知。斷本身就是擇滅,擇滅就是這個遍知,那麼擇滅就叫斷遍知,這是持業釋。那麼名相講完了。
C1 列九徧知名
斷遍知有九,欲初二斷一,二各一合叁,上界叁亦爾
余五順下分,色一切斷叁
到底什麼叫九個斷遍知?哪九個呢?“頌曰,斷遍知……”我們這裏智遍知是智慧,很容易,斷遍知卻是要分很多種。那麼我們體是擇滅,不要忘記。那麼它又分九種,“斷遍知有九,欲初二斷一”,欲界的初二,就是見苦、見集這二個合起來,是一個斷遍知,“斷一”,“二各一合叁”,那麼二,見滅、見道,都是各是一個斷遍知。“初二”,兩個合起來,一個斷遍知,見滅、見道各是一個斷遍知,那麼一共叁個。“上界叁亦爾”,色界、無色界的斷遍知,見道裏邊也是見苦、見集合一個遍知,見滅、見道各一個遍知,一共是叁個遍知,上界也是叁個。那麼這是見道,欲界有叁個遍知,色、無色界叁個遍知,一共是六個遍知,這屬于叁界見道所斷的。那麼修道所斷的呢?“余”,就是余了,下邊是修道所斷,五順下分遍知一個,色愛盡遍知一個,一切斷遍知,一共叁個。所以說余下來,五順下分一個,色愛盡一個,一切斷一個,一共叁個,叁遍知。那麼叁個、六個呢,九個,九個遍知。這九個遍知,卻是裏邊不是各是各的,中間有聯系的,所以要看表。
斷遍知,一個總的表。見道比較清楚。欲界的、上二界的,分兩個。欲界的,見苦、見集合起來一個遍知,見滅斷,一個遍知,見道所斷的,一個遍知,叁個。上界也是見苦、見集合起來一個遍知,見滅、斷的一個遍知,見道斷的遍知,一共是叁個。那麼“叁界見谛所斷法斷”,什麼叫法斷?擇滅,下面我們有注解的。最後一行的最後一句話,“言法斷者,擇滅名也”,法斷就是擇滅。叁界裏邊,見道所斷的這個擇滅,得到的擇滅,就是有六個,這個六個遍知。我們說斷遍知就是擇滅爲體了,一共是六個。那麼修道所斷的,把你欲界修所斷的煩惱,有九品斷完之後,跟上面見道所斷的六個遍知合起來,一個是第七個,叫五順下分結遍知。五順下分結遍知,就是合見、修二道,合起來的,所以要把前面六個,跟欲界修所斷的煩惱斷完了,合起來,第七個,這是“五順下分結盡遍知”。這個我們就聯系到前面五順下分結,裏邊薩迦耶見、疑,那個叁個就是見道所斷的,下邊的貪、瞋就是修道所斷的,所以是一樣的,一致的。我們可以翻到前面去看一看,五順下分結,就在我們前面第二張最後,五順下分結。身見、戒禁取、疑即是屬于見道所斷的遍知裏邊的。那麼欲貪、瞋,這是修道所斷的,這個合起來,五順下分結,跟後面的一樣的。後面的講得仔細一點,見苦集所斷的一個,見滅所斷的一個,見道所斷的一個,欲界叁個,上界也叁個,這是見道所斷的煩惱,加上修道所斷的合攏來,五順下分結,一樣,基本上是一樣的。這個是第七個,“五順下分結盡遍知”。
第八個,“色修惑盡”,色界的修所斷的煩惱。那就是四個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個地。四個地,每一個地九品,四九叁十六,這叁十六品煩惱,用對治道起了之後,把它斷完了,得到一個遍知,是第八個“色愛盡遍知”,色界的愛盡遍知,色界的愛斷完了。煩惱的最厲害的是愛,我們說投生就是愛。欲界呢,染著這個父母,色界或者化、濕生,染那個處所,都是一個染的這個愛,沒有愛就不投生了。那麼色愛盡遍知,色界的染汙,煩惱全部斷完了,一個遍知。
最後,“無色修惑盡”,無色界的所斷的修惑都斷完了,那麼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個處各九品,四九叁十六,也是叁十六品斷完。這個遍知,卻不但是它一個,要把前面的所有的五順下分結,包括見道所斷的,再加上色界所斷的色愛盡遍知,一起合起來,安一個“一切結永盡遍知”,叁界的煩惱,不管見、修全部斷完的,遍知。第九個遍知,把前面八個都合在裏邊,那麼就是“一切結永盡遍知”。這個九遍知講完了。爲什麼這樣立?下邊要講。
我們先把那個問題看一看,“何緣色無色修斷別立遍知?”色界的、無色界的修所斷的煩惱,分開的,“色修惑盡”,“色愛盡遍知”。無色界的煩惱盡了之後,“一切結永盡遍知”,分開的。而見所斷呢,上界(色界、無色界)合了一個,見苦集斷遍知,見滅斷遍知,見道斷遍知,把色界、無色界合起來說的。爲什麼修的時候要分開說,見道的時候要合起說?就問提這個問題。“答:以色無色修所斷惑,治不同故,遍知別立。”色、無色界修所斷的煩惱,它的對治道不一樣,所以要分開,而見道所斷都是類智、類忍,它的對治方法、對治道是一樣的,所以不必分,這個原因。所以說在見道的時候,上界(色、無色界)合在一起,在修道的時候,色、無色界要分開,這個原因就在此。那麼這個是九個斷遍知,講完了。
講是很容易,但是記起來,不是那麼簡單了。所以說我們盡管是講好了,你們還是回去一定要消化,就是經過思惟。聞慧是膚淺的,到了面上的,思慧是要深人下去的,修慧是整個的作用就發出來了。那麼我們修慧,還沒有得定,沒有辦法得到,盡量爭取,而思慧,我們有辦法的,回去可以好好地鑽研,可以得到思慧。
C2 明建立遍知緣
得無漏斷得,及缺第一有,滅雙因越界,故立九遍知
那麼現在下邊說九遍知爲什麼這麼安立呢?爲什麼見苦集要合起來,見斷一個,見道又是一個,這樣子見道所斷的六個,修道所斷又分叁個,爲什麼要這樣分?分九個?不是亂分的,有原因的。立九遍知,立九遍知,他是爲什麼原因?一個頌:“得無漏斷得,及缺第一有,滅雙因越界,故立九遍知。”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有四個因。見道所斷的遍知,有叁個緣,叁個因;那麼修道所斷的叁個遍知有四個因緣的。那麼哪幾個因呢?“得無漏斷得”,第一個得到無漏的斷那個得,無漏的擇滅得到之後,那個得、非得,那個得,得到了一個,得到了無漏的得,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呢,“及缺第一有”。第一有就是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的煩惱是沒有辦法斷的,這是有漏法是斷不了的,因爲最高了。有漏法的斷煩惱都是下界的不好,上界的好,他欣上厭下,下界是粗苦障,上邊是淨妙離,這樣子一層一層上去,但是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再沒有上邊了,再沒有比它好的了,那你怎麼斷?有漏道不能斷了,祗有無漏道斷。那麼要無漏。這個非想非非想天煩惱不斷完的話,永遠在輪回裏,下面煩惱雖然斷掉了,還會生起來,要把這個斷掉了,才永遠不生。所以說“及缺第一有”,要有非想非非想的煩惱要斷掉一個,這個是一個條件,一個是得無漏斷得,下邊跟上邊都可以,這個非想非非想的煩惱一定要斷掉,斷掉哪一部都可以,五部裏邊隨便你斷哪一部,這個條件有了,是第二個條件。“滅雙因”,第叁個。滅雙因就是說同類因、遍行因,這兩個都要滅掉,單滅同類因,自界自部的,還不夠,要滅遍行因,也滅掉,那個兩種,同類因、遍行因都滅掉的,那才有資格立個遍知。那麼再最後一個,“越界”。越界是修所斷,是特殊的,前面叁個,見所斷有,那麼修所斷的,除了前叁個之外,還要加個越界。五順下分結,超越欲界;色愛盡遍知,超出色界;…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