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复上边的遍行因了,自地里边重点是在十一个遍使里边,除了身见、边见这两个见之外,其余九个都能缘上界,这是从欲界地来说,这十一个里边,身见、边见祗能缘自界的,因为身见、边见执着自己,不能到上边去,自己在欲界,祗能缘欲界,其余九个可以缘上界——色界、无色界,这个把它取一个名字,叫“上缘惑”,能够缘上界的烦恼,这是上缘惑,这个我们要知道。一个是“无漏缘惑”,在见灭谛、见道谛的这个烦恼里边,中间的邪见、疑、无明,这是灭谛,道谛里边还有一个邪见、疑、无明,这一共六个,这是直接对这个无漏的道、无漏的灭有迷惑的,缘的是无漏法,所以叫无漏缘的惑,这个,这个我们记住。九个烦恼能缘上二界的,叫上缘惑。这六个烦恼,直接迷灭谛、道谛的无漏道的或无漏法的,叫无漏缘惑。那么除了这些无漏缘惑之外,其他的烦恼,都是缘有漏的,叫有漏缘惑。那么这个几个名相,我们先肯定了,然后讲下边容易。
《晖钞》,一本慧晖的疏钞里边有一个解释,我们再看一看。“九上缘惑”,这九个烦恼能够缘上界的,虽然所缘的境是上界,但是它本体,“系在自界”,属于欲界的,因为它缘上界,就安个名字叫上缘惑,就是要记住,它本体是属于欲界的法。“所缘谓后念苦集下烦恼,缘此九上缘惑上,亦能为因,生彼九惑”。这就是说上缘惑跟那些缘本地的那些烦恼什么关系?(20B)
C2 断惑四因
断烦恼有四种方式,四因。见惑、修惑分两部分,见惑里边断烦恼,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分四个,四谛。一个修惑是五部,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那么见惑所断里边就分两种,欲界自界缘,欲界他界缘,就是上缘惑。自界缘缘自己欲界的,他界缘就是能缘上二界的。那么见集谛里边也有自界缘、他界缘,那就是我们讲的上缘惑。自界里边有七个,除了苦集是五个,他界,那个集谛下边就是四个,一共是九个,能够缘上界的,叫他缘惑、他界缘。那么见灭谛的下边,有无漏缘惑,就是直接缘这个、迷这个择灭的灭谛的。那么还有一些,有漏缘惑不直接缘灭谛,就是缘那些缘灭谛的,邪见、疑、无明,缘这三个的,这三个本身是有漏的,那么缘这个了,贪、瞋,是缘这个邪见、疑、无明的,有漏缘。那么邪见、疑、无明呢,直接缘是择灭,是无漏缘,这是两种。那么这个见道所断,也两种,直接缘无漏道的,无漏缘惑,邪见、疑、无明三个,那么其他贪、瞋、慢那些,缘这个邪见、疑、无明的叫有漏缘。这个关系知道之后,就可以看出断的方式了。
D1 遍知所缘故断
第一种,“遍知所缘故断”,我们是见道的烦恼是迷这个四谛,那么四谛的道理,你明白之后,当然那这个烦恼就断掉了。所以说,第一种遍知所缘,你是所缘的境,全部知道了之后,那么这些烦恼盖断掉了。这些,哪一些呢?看箭头,见苦所断的里边自界缘的,就是缘四谛的苦谛,苦谛你明白知道了,苦谛道理你这个无漏的法忍、法智生出来了,苦谛道理明白了,那么缘苦谛的那些烦恼,自然断掉了。本来是迷,不知道,你现在明白了,就这些断掉了。集谛一样,自界缘的惑,把集谛的道理明白之后,它就断掉了。那么这个见灭呢——灭法智、灭法忍,灭法忍、灭法智生起之后,灭谛的道理知道了,那么直接缘灭谛的邪见、疑、无明,无漏缘的也就断掉了。那么道谛,道谛里边一样,下边道谛的道理——道法智、道法忍知道之后,那么你这个道谛道理明白了,直接迷道谛的无漏缘的惑就断掉了。所以说这个遍知所缘断,当你四谛的道理知道之后,这个苦谛下边有自界缘,集谛下边自界缘,灭谛下边有无漏缘,跟道谛的无漏缘,断掉了,这四种是由“遍知所缘故断”。这是第一种,“遍知所缘故”,这个断字字在第四句后,连到前面三句都要,这是第一种,“遍知所缘故断”。当你谛的道理明白了、遍知了,那么这个迷它的烦恼,也就断掉了。这是第一种,最普通的,一般我们可以想象的。
D2 断彼能缘故断
第二种,比较拗一点了。他就是说上界缘,苦谛下,集谛下,都有上缘惑,一个是五个,一个九个。这个上缘惑,是缘上界的。当你知道欲界苦谛的时候,跟它不相干,它看的是上界的苦集,上界的四个谛,它是遍行烦恼。这个不但是遍行,又是能够缘上界。所以说,它对自地的烦恼明白了,对它不相干,它是缘的是上边的。那么这个烦恼,当缘它的自界缘的惑,因为它……,我们这里不是前面说过吗?自界缘的惑能够为因,生起这个上缘惑,那么自界缘的惑灭掉了,这个上缘惑的,抽掉了它的依靠了,它就也要断掉了。所以这个呢“断彼能缘故断”,能缘它的自界缘的烦恼断掉之后,它也跟着断。这个在书上,其他的书上打个比喻,等于一个人靠在一个柱头在看天,天是上界,当你这个柱头垮掉了,这个人也倒下去了。那么就是说那个上缘惑,它是管上界的,当你欲界的苦集二谛知道的时候,跟它不相干,它不是迷这个欲界的苦集二谛,它是在看上边,但是你能缘它的那些苦集的烦恼,等于是做它的支持的,好象是它的靠山,这个靠山它断掉之后,遍知所缘的时候就断掉了。那么这个上缘惑,它的依靠的靠山没有了,它也倒下去了。等于说倚了个柱头,他往上看,柱头一倒的话,他也仰天而倒,这是朝天倒。那么下边一个是朝地倒,就是一个是仰倒,一个是俯倒,那就是前俯后仰了,就是打仗一样的,这个打败了之后,那些军队就是有的是仰天而死,有的是俯地而死。那么这个就是这个情况,这一个上缘惑,当你支持它的柱头,就是有漏的那些自界缘烦恼断掉之后,它就支持没有了,仰天倒下去了,也就断掉了,这是它能缘的烦恼,就是支持它的烦恼断了之后,它也断了。“断彼能缘故断”,能缘的烦恼断了之后,它也断掉了,这是一种。
D3 断彼所缘故断
那么另外一种,就是在见灭、见道的,叫有漏缘惑,这个有漏缘惑是缘无漏缘惑的,无漏缘惑直接缘灭谛、道谛,而其他的贪、瞋、慢这些是缘这个缘灭谛、道谛的无明、邪见、疑这三个的。那么当无明、邪见、疑断掉之后,它们所缘的,这个打个比喻,能缘跟所缘的关系,我们讲过的,能缘的很羸弱,必定靠所缘的才能生起来,好象一个有病的人,他一定拿个杖(手杖)才能够走路。当你个手杖断掉了,所缘的那些无漏缘烦恼——无明、疑、邪见,断掉之后,手杖断了,它也是倒下去了,这个倒是俯地而倒,那个是仰天而倒,这个往前面倒,那么也是断掉了,所以叫“断彼能缘故断”。它所能缘的那个无漏缘惑断掉之后,它没得依靠了,它也倒下去了。再呢,这是第三种,“断彼所缘故断”,所缘那个杖、棒断掉了,它也倒了。所缘的杖呢,这里就是无漏缘惑,缘无漏缘惑的烦恼,在遍知所缘的时候断掉了,那么靠在无漏缘惑上面的,有漏缘惑,它的杖、手杖没有了,它就也倒下去了,这叫“断彼所缘故断”。这是第三种断。
这三种是见道所断的方式,见道所断的烦恼,说起来八十八使一下断完了,实际上方式有三种,一种是“遍知所缘故断”,一个迷,一个悟,当然了,相对,悟了之后,那些迷的烦恼就断掉了。那么一个是“断彼能缘故断”,它缘的是上界,它依靠的那个柱头,断掉之后,仰天而倒,一个是“断彼所缘故断”,它缘的是无漏缘惑,当无漏缘惑,这个断掉之后,它的手杖也断了,它就俯地而倒。那么这个见道所断的烦恼有三种的办法,这是见道所断的,讲完了。
D4 对治起故断
那么修道所断的,那是对治断,一品一品地断,九品烦恼,起一品对治道,断一品烦恼。那么“对治起故断”,这是第四种。修道所断的烦恼,对治道起来之后,它就断掉了,那么总的归纳,就是一共四种了。
D5 总结
这个非常巧妙,在其他的书根本不谈这些,没有那么细致的。我们再总结一下,断烦恼方式,或者这叫四个因,有四种。那么见道的烦恼,有三种断。第一种,“遍知所缘故断”。当你迷什么道理,就是苦谛的道理、集谛的道理、灭谛的道理,这个迷什么,哪一个谛下迷的东西你明白之后,遍知了之后,那个能迷的烦恼当然断掉了,这个是很容易可以想象的,“遍知所缘故断”,这是普通的。第二种,“断彼能缘故断”,是特殊的指上缘惑,它并没有迷下边自己本地的苦集,它头抬起来看上面,上面的这个类智、类忍还没有起,但是它下面支持它的那个,那些烦恼,贪、瞋那些烦恼断掉之后,它也倒下去了,这是“断彼能缘故断”,能缘它的烦恼,就是能生起它的那些烦恼,支持它的,断掉之后,它也断掉了,这是仰天倒。第三种是“断彼所缘故断”,这些烦恼是直接不能缘无漏的灭、道的,那么直接缘的是无明、邪见、疑。它们祗能缘无明、邪见、疑,间接地缘灭谛、缘道谛,当无明、邪见、疑断掉之后,它所缘的那个烦恼断掉之后,它当然没有依靠了,它靠它的所缘的无明、疑烦恼才能生起来了,现在无明、疑烦恼断掉了,它的手杖断了,它就俯地而倒,是头朝下的倒。这是一个是仰天倒,一个是俯地倒,这是“断彼所缘故断”。见道断的烦恼,有三种形式。那么修道所断的,很简单,一品一品断,起一品对治道,断一品烦恼,所以说“对治起故断”,这里就是把断烦恼,给分析了四个样子,这个是非常可贵,其他书上没有。
B2 明四种对治
对治有四种,谓断持远厌
下边我们看那个“明四种对治”,“对治有四种,谓断持远厌”,这个也是看十三页那个表。十三页那个表,这个比较容易了。对治有四种,四种对治,哪四种呢?“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厌患对治”,“谓断持远厌”,这个四种对治。那么什么叫“断对治”?断对治就是“无间道”,无间道我们知道,正是灭烦恼的,正在搏…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