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85

  ..续本文上一页斗的时候,“断烦恼故”,正在断,这叫断对治。断烦恼都是无间道断的。那么解脱道呢,就是烦恼灭掉了,“断得”得到了,那个宣布解放,这是持对治。持对治是解脱道。它个烦恼断掉之后,这个得到的择灭的得,得到了,他能够持择灭的得,就是属于已经解放了,宣布解放了,择灭的得,他以后拿到了,就是胜利的果实,择灭得,拿到了。那么第三种呢,“远分对治”,“胜进道”,当你无间道、解脱道得到之后,假使证了初果了,他还要向二果进军,再往前走,二果向的时候,叫作“胜进道”。再更往前进,“令所断得转更远故”,第一次得到的那个择灭得,越来越远,走向二果的那个方向去了,叫“远分对治”。那么第四种,“厌患对治”,“加行道,缘苦集谛,深生厌故”,生出离心了,生厌患的心。那么这是加行道。它的次第,是有点不按了次第。照规矩,加行道后头是无间道,无间道之后解脱道,解脱道之后再往前进,胜进道,他这里是加行道摆在后头。所以说四道的次第,按规矩加行道后名无间道,无间道之后叫解脱道,解脱道之后胜进道。颂里边,因为排列方式有点不一样,所以我们特别地再给注解一下,正规的次第是这样子的。那么这个就是对治四种,讲完了。

  

  B3 明九遍知

  下边看薄的那本讲义,九遍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个佛经上经常提到的,有九个遍知。那么什么叫遍知?我们看一看,“遍知有二”,一种是“智遍知”,一种是“断遍知”。智遍知呢,无漏的智慧为体,于四谛的境,周遍而知。我们说无漏智跟四谛的道理能够周、遍、全、完全知道的,把四谛道理全部知道的,这个智慧(无漏智)叫“智遍知”。那么还有一个“断遍知”,断遍知的体就是择灭,“谓即诸断”,这个断遍知虽然安了个名字“遍知”,并不是“知”,它的体是择灭,是断,断是择灭,“由断显故,择灭名断”。为什么叫断遍知?它这个里边,断比较明显,它以断为体了,反正。什么叫断?择灭就叫断。什么叫断遍知?本体是择灭,是断。怎么叫遍知呢?“此于果上,立因名故”。因是遍,遍知,因为遍知,才能够证到择灭,所以果是择灭,因是遍知。但是这个地方,果上边安因的名,叫断遍知,果随因名,有财释。那么断遍知,断叫遍知,是果立因名,是有财释。那么断遍知,它本身又是断,又是遍知,那就是持业释,一个,断跟遍知是一个东西,遍知本来是知,但是因为是这个断由知而来的,那么这个果是断,因是知(遍知),果上安因的名,有财释,这个断就叫遍知。断本身就是择灭,择灭就是这个遍知,那么择灭就叫断遍知,这是持业释。那么名相讲完了。

  

  C1 列九徧知名

  断遍知有九,欲初二断一,二各一合三,上界三亦尔

  余五顺下分,色一切断三

  到底什么叫九个断遍知?哪九个呢?“颂曰,断遍知……”我们这里智遍知是智慧,很容易,断遍知却是要分很多种。那么我们体是择灭,不要忘记。那么它又分九种,“断遍知有九,欲初二断一”,欲界的初二,就是见苦、见集这二个合起来,是一个断遍知,“断一”,“二各一合三”,那么二,见灭、见道,都是各是一个断遍知。“初二”,两个合起来,一个断遍知,见灭、见道各是一个断遍知,那么一共三个。“上界三亦尔”,色界、无色界的断遍知,见道里边也是见苦、见集合一个遍知,见灭、见道各一个遍知,一共是三个遍知,上界也是三个。那么这是见道,欲界有三个遍知,色、无色界三个遍知,一共是六个遍知,这属于三界见道所断的。那么修道所断的呢?“余”,就是余了,下边是修道所断,五顺下分遍知一个,色爱尽遍知一个,一切断遍知,一共三个。所以说余下来,五顺下分一个,色爱尽一个,一切断一个,一共三个,三遍知。那么三个、六个呢,九个,九个遍知。这九个遍知,却是里边不是各是各的,中间有联系的,所以要看表。

  

  

  断遍知,一个总的表。见道比较清楚。欲界的、上二界的,分两个。欲界的,见苦、见集合起来一个遍知,见灭断,一个遍知,见道所断的,一个遍知,三个。上界也是见苦、见集合起来一个遍知,见灭、断的一个遍知,见道断的遍知,一共是三个。那么“三界见谛所断法断”,什么叫法断?择灭,下面我们有注解的。最后一行的最后一句话,“言法断者,择灭名也”,法断就是择灭。三界里边,见道所断的这个择灭,得到的择灭,就是有六个,这个六个遍知。我们说断遍知就是择灭为体了,一共是六个。那么修道所断的,把你欲界修所断的烦恼,有九品断完之后,跟上面见道所断的六个遍知合起来,一个是第七个,叫五顺下分结遍知。五顺下分结遍知,就是合见、修二道,合起来的,所以要把前面六个,跟欲界修所断的烦恼断完了,合起来,第七个,这是“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这个我们就联系到前面五顺下分结,里边萨迦耶见、疑,那个三个就是见道所断的,下边的贪、瞋就是修道所断的,所以是一样的,一致的。我们可以翻到前面去看一看,五顺下分结,就在我们前面第二张最后,五顺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即是属于见道所断的遍知里边的。那么欲贪、瞋,这是修道所断的,这个合起来,五顺下分结,跟后面的一样的。后面的讲得仔细一点,见苦集所断的一个,见灭所断的一个,见道所断的一个,欲界三个,上界也三个,这是见道所断的烦恼,加上修道所断的合拢来,五顺下分结,一样,基本上是一样的。这个是第七个,“五顺下分结尽遍知”。

  第八个,“色修惑尽”,色界的修所断的烦恼。那就是四个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个地。四个地,每一个地九品,四九三十六,这三十六品烦恼,用对治道起了之后,把它断完了,得到一个遍知,是第八个“色爱尽遍知”,色界的爱尽遍知,色界的爱断完了。烦恼的最厉害的是爱,我们说投生就是爱。欲界呢,染着这个父母,色界或者化、湿生,染那个处所,都是一个染的这个爱,没有爱就不投生了。那么色爱尽遍知,色界的染污,烦恼全部断完了,一个遍知。

  最后,“无色修惑尽”,无色界的所断的修惑都断完了,那么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个处各九品,四九三十六,也是三十六品断完。这个遍知,却不但是它一个,要把前面的所有的五顺下分结,包括见道所断的,再加上色界所断的色爱尽遍知,一起合起来,安一个“一切结永尽遍知”,三界的烦恼,不管见、修全部断完的,遍知。第九个遍知,把前面八个都合在里边,那么就是“一切结永尽遍知”。这个九遍知讲完了。为什么这样立?下边要讲。

  我们先把那个问题看一看,“何缘色无色修断别立遍知?”色界的、无色界的修所断的烦恼,分开的,“色修惑尽”,“色爱尽遍知”。无色界的烦恼尽了之后,“一切结永尽遍知”,分开的。而见所断呢,上界(色界、无色界)合了一个,见苦集断遍知,见灭断遍知,见道断遍知,把色界、无色界合起来说的。为什么修的时候要分开说,见道的时候要合起说?就问提这个问题。“答:以色无色修所断惑,治不同故,遍知别立。”色、无色界修所断的烦恼,它的对治道不一样,所以要分开,而见道所断都是类智、类忍,它的对治方法、对治道是一样的,所以不必分,这个原因。所以说在见道的时候,上界(色、无色界)合在一起,在修道的时候,色、无色界要分开,这个原因就在此。那么这个是九个断遍知,讲完了。

  讲是很容易,但是记起来,不是那么简单了。所以说我们尽管是讲好了,你们还是回去一定要消化,就是经过思惟。闻慧是肤浅的,到了面上的,思慧是要深人下去的,修慧是整个的作用就发出来了。那么我们修慧,还没有得定,没有办法得到,尽量争取,而思慧,我们有办法的,回去可以好好地钻研,可以得到思慧。

  

  C2 明建立遍知缘

  得无漏断得,及缺第一有,灭双因越界,故立九遍知

  那么现在下边说九遍知为什么这么安立呢?为什么见苦集要合起来,见断一个,见道又是一个,这样子见道所断的六个,修道所断又分三个,为什么要这样分?分九个?不是乱分的,有原因的。立九遍知,立九遍知,他是为什么原因?一个颂:“得无漏断得,及缺第一有,灭双因越界,故立九遍知。”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有四个因。见道所断的遍知,有三个缘,三个因;那么修道所断的三个遍知有四个因缘的。那么哪几个因呢?“得无漏断得”,第一个得到无漏的断那个得,无漏的择灭得到之后,那个得、非得,那个得,得到了一个,得到了无漏的得,这是一个原因。第二呢,“及缺第一有”。第一有就是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的烦恼是没有办法断的,这是有漏法是断不了的,因为最高了。有漏法的断烦恼都是下界的不好,上界的好,他欣上厌下,下界是粗苦障,上边是净妙离,这样子一层一层上去,但是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再没有上边了,再没有比它好的了,那你怎么断?有漏道不能断了,祗有无漏道断。那么要无漏。这个非想非非想天烦恼不断完的话,永远在轮回里,下面烦恼虽然断掉了,还会生起来,要把这个断掉了,才永远不生。所以说“及缺第一有”,要有非想非非想的烦恼要断掉一个,这个是一个条件,一个是得无漏断得,下边跟上边都可以,这个非想非非想的烦恼一定要断掉,断掉哪一部都可以,五部里边随便你断哪一部,这个条件有了,是第二个条件。“灭双因”,第三个。灭双因就是说同类因、遍行因,这两个都要灭掉,单灭同类因,自界自部的,还不够,要灭遍行因,也灭掉,那个两种,同类因、遍行因都灭掉的,那才有资格立个遍知。那么再最后一个,“越界”。越界是修所断,是特殊的,前面三个,见所断有,那么修所断的,除了前三个之外,还要加个越界。五顺下分结,超越欲界;色爱尽遍知,超出色界;…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