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结尽的遍知,超出无色界。所以说,超一个界,越一个界,立一个遍知。那么后边三个智遍知,就是修道所断的遍知都是越界的。越欲界,五顺下分结;越色界,色爱尽遍知;越无色界,一切结永尽遍知。那么这样的原因,才安立九遍知,所以说九个遍知,不多不少,不是乱安的。
那么我们看,见这个表,立九遍知。六个忍的果,就是见道的果,见道是法忍断烦恼,修道的时候是智断烦恼,不是忍了。因为见道的时候,第一次见面,断,四谛第一次看到是忍,第二次以上的都是智了,所以修道,早就四谛都周遍地看完了,这是智的问题了,忍,不是忍的问题。所以忍果有六,智果有三。那么忍果,见道的三个缘,“得无漏断得”,得到无漏的择灭的这个得,得到之后,这是第一个要求,一定要无漏道,证到择灭那个得起来了,才能够安九遍知。这是第一个,要得到无漏的择灭的得,要得到。第二个,“缺有顶”,“谓有顶地”,就是非想非非想天,五部烦恼,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或者修所断里边,“随不成就一部惑故”,随你哪一部烦恼,灭掉一部就可以,这是“缺有顶”,不是全部有顶灭掉,叫“缺”,一部灭掉就可以,就够一个资格,安一个遍知。那么“灭双因”,“谓灭自部同类因,及他部遍行因”,都要灭掉。自己的同类因,见苦所断的跟见苦所断的烦恼,自己相生,同类因,见苦所断的烦恼对见集所断的烦恼,也可以做它的遍行因,见集所断的烦恼,也可以做见苦所断的遍行因,这是超越自部的。那么遍行因也要断掉,“谓灭自部同类因,及他部遍行因”,苦谛来说自己的烦恼是同类因,集谛下边的是遍行因,“谓五部各自部为同类因”,“若苦集互为遍行因”,“余三部”,集灭道跟修,“用苦集为遍行因”,这个同类因、遍行因的界限分得很清楚。然后,最后这个修所断的三个智果,除了前面的三个原因之外,还要加一个“越界”,“越欲界故”,立五顺下分结,“超色界故”,立色爱尽遍知,“越无色界故,立一切结尽遍知”。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是立九遍知,不是乱安的,也不能多,也不能少。
这个里边的注解,就是最后下边的长行,我们看一看。“言见道中,六种遍是忍所得者”,为什么叫忍果六呢?“谓见道中,忍为无间道,断惑得遍知”,所以是叫忍的果,见道有忍,忍的时候就见到四谛的道理,第一次见面叫忍,第二次叫……(21A)苦类智的时候,苦类智是断上界的烦恼了,把苦——有顶苦下的一部烦恼断完了。那么这是……,那么哪一部“随不成一”,这个是一个具体的原则性好了。举个实际的例子,当我们到苦类智的时候,把有顶天的苦谛下的烦恼断完了,这是有顶就缺了一部了,苦谛下的烦恼断掉了,缺一部。为什么要这个缘?“为显永断相故”。要断有顶的烦恼,因为有漏道是有顶烦恼断不了的,要无漏道才能断,所以是永远断。假使有顶烦恼不断,下面八部的烦恼,八地的烦恼,断了之后又会生,生了又会断,不断地会轮回的。那么有顶断了之后,一断永断,再不会再生了。这是一定要加一个“缺有顶”,是这个原因。
那么下边灭双因的里边,“集法忍位”,集法忍的时候,“虽断集部”,集谛它的烦恼断掉了,“未不成就者,谓此忍力,但衰惑得,令不引后果,名之为断”,就是忍的时候,这是无间道,正在跟烦恼搏斗,把烦恼力量是衰退下去,不能再生第二个,后头烦恼不能生了,但是烦恼的“得”还在,没有叫灭,虽然是断烦恼,后果不生,但是烦恼还没灭掉,因为“得”还在了,“得仍现在”,烦恼这个获得还没有灭掉,与忍同时存在的。所以还是成就,既然没有灭掉,还叫成就,不叫灭。所以要集法智的时候,这个“得”灭掉了,离开了。那么“得”离开之后,那就是苦谛下的烦恼也断掉了,集谛下的烦恼,就是遍行因,也断掉了,这个时候,灭双因,同类因、遍行因都灭掉了,这个才能安遍知,这个三个缘境得具足。所以说,苦谛下边的烦恼灭掉了,集谛下的烦恼没有灭掉,虽然是前面那个缘是够了,灭双因,这个集谛下面的遍行因没有灭掉,没有灭完,一定要到集法智,灭谛下的烦恼、欲界的灭谛烦恼灭完了,那么同类因、遍行因都灭掉了,这个才能安一个遍知。所以说苦谛、集谛要合拢来安一个遍知。那么灭谛、道谛,它是自己的烦恼,同类因断了,前面的苦谛的烦恼是它的遍行因,也断掉了,所以说这个时候不需要再跟那个幷了。所以见灭的时候,遍行因早就断掉了,他自己同类因断,就算一个遍知,见道的时候同样,遍行因早就断掉了,那么自己的同类因,断了这个,灭双因,也够一个资格,也可以安一个遍知。
那么这里下边一个问题,“如何忍果,说为遍知?”知是智的果了,怎么忍的果说遍知呢?问这个问题。“诸忍皆是智眷属故”,忍、智就是智的眷属,本身都是慧为体。“如王眷属假立王名”,王的眷属,也可以假安立王的名字。这就是说,这个忍也可就安遍知。或者说忍与智,同一果,都是得到离系果。“忍是能证,智是正证”,虽然是忍果,也可以叫遍知,就是智跟忍,它们是同样起一个作用,得到离系果的,虽然是忍的果,因为它跟智是同起一个作用的,也可以叫遍知,遍知是智的果。
那么这就是把九遍知为什么要安立九个遍知的原因,四个。一个是到无漏的择灭的得,得到了,第一个要求。第二个,有顶的烦恼随便你断哪一部,断掉了,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要自己的、本部的同类因,还要他部的遍行因,同时断,灭双因,一个因是同类因,一个是遍行因,这两个因都断掉之后,才能安立遍知。那么见道的六个遍知,就是根据这三个原因安的。那么见道的三个遍知,除了前面三个还要加越界。越欲界的时候,叫五顺下分结遍知;越色界的时候,色爱尽遍知;超越无色界的时候,叫一切结尽遍知。那么这个九遍知的安立就是根据这个四个原因。我们说,我们因为现在是大要班了,时间也长了,那就是两个小时了,这是资料就很多了。像我们在以前这个跟佛学院上课,像这个重点的东西讲两三个好了,这一科就停下来了,提问了,就是我来问,你来问,或者他们不提问,我就我提问,那么这样子呢,容易消化。现在我们这个,就是不断地机关枪一样,哒哒哒……,不断地打过来,那就是要脑筋要多费一点,可以接受。
C3 明集遍知处
越界得果故,二处集遍知
那么下边,把前面包起来,这个原因也有的,叫集遍知,为什么要集前面的,一起合一个遍知?颂曰:“越界得果故,二处集遍知”。一个条件是越界,一个条件是得果。所以说,在两个地方,这个遍知,要把前面的一起合拢来的。那么下面我们看这个表。“总集诸断为一遍知”。把所有前面的断合拢来为一个遍知的,有两个地方,“二处”。二处呢,是我们先看它的原因,一个是“越界”,一个是“得果”。我们先看越界里边,“离欲染时,越欲界故”,欲界的烦恼断完了,超越欲界,这是一个条件,得果,离开欲界的烦恼的时候,得不还果。所以这个时候,这两个原因,一个越界,一个得不还果,就合拢来,五顺下分结遍知,安立这个遍知。那么第二个,越无色界的时候,无色界的烦恼断完了,无色界烦恼断完的时候,得的是什么果?无学果。一个是越界,一个得果。所以说,又是合拢来,总的合一个,一切结永尽遍知。那么在我们得色界的烦恼断完的时候,没有得果,所以说,色界烦恼尽,色爱尽遍知,没有把前面包起来。那么你说得初果、二果的时候,也没有越界,也没有把一切结合拢来,集一个集遍知。所以说这里边,为什么五顺下分结遍知要把前面包拢来?一切结永尽遍知,要把前面包拢来?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它越界,五顺下分结,一方面是超越欲界,一方面得不还果,两个原因,越界、得果,所以说要把前面的合拢来。那么当无色界的烦恼断完了,超越无色界,又同时要得到阿罗汉果,一个是越界,一个得果,所以把前面的断遍知合拢来,再一个遍知。那么这个三个是有连环性的。九遍知说的是把介绍九个遍知。那么为什么要安立九遍知?四个原因:“得无漏断得”,“缺有顶”,“灭双因”,“越界”。那么为什么在五顺下分结跟一切结尽遍知要把前面的包拢来?又是两个原因,一个是“越界”,一个“得果”。
那么这里就把烦恼的灭,几个方式,那么烦恼的对治有几种道:“无间道”是“断对治”,“解脱道”的“持对治”,“胜进道”的“远分对治”,“加行道”的“厌患对治”,四种。然后,断了之后,得的择灭有九种。九种,就是见道的有六种,修道的三种。这九种是怎么安立的?四个原因:“得无漏断得”,“缺有顶”,“灭双因”,“越界”。为什么有两个遍知要把前面包拢来的?也有原因的,一个是“越界”,一个“得果”,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就是把前面的断遍知合拢来,安一个遍知。那么五顺下分结遍知,把前面一起合拢来的,一切结永尽遍知,也是把前面整个合拢来的。那么原因在此。这个烦恼灭讲完了。
陆 分别贤圣品(卷二十二)
A1 释品名
现在我们要进入贤圣品,这是我们从凡夫进入圣者的一个关口,烦恼灭掉就是成贤圣了。什么叫贤?“贤谓贤和,即事和”,就是六和,大家和合。所以说这个和,贤者才能和,我们僧团就是要学习这个六和。“圣谓圣正”。什么叫正呢?正就是涅槃。我们昨天讲过的,正性就是涅槃了,正性就是“正性定聚”,涅槃,决定会证涅槃的。为什么圣叫涅槃呢?“圣于此正,得决定故”,凡是圣者,见道以上的决定要证涅槃的,所以叫圣正。根据《仁王护国经》,地前的叫贤,地上就叫圣,“三贤十圣”那么我们这个论是七贤八圣,“七方便”——“七贤”,“四果四向”——“八圣”。看讲义,第十五页…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