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結盡的遍知,超出無色界。所以說,超一個界,越一個界,立一個遍知。那麼後邊叁個智遍知,就是修道所斷的遍知都是越界的。越欲界,五順下分結;越色界,色愛盡遍知;越無色界,一切結永盡遍知。那麼這樣的原因,才安立九遍知,所以說九個遍知,不多不少,不是亂安的。
那麼我們看,見這個表,立九遍知。六個忍的果,就是見道的果,見道是法忍斷煩惱,修道的時候是智斷煩惱,不是忍了。因爲見道的時候,第一次見面,斷,四谛第一次看到是忍,第二次以上的都是智了,所以修道,早就四谛都周遍地看完了,這是智的問題了,忍,不是忍的問題。所以忍果有六,智果有叁。那麼忍果,見道的叁個緣,“得無漏斷得”,得到無漏的擇滅的這個得,得到之後,這是第一個要求,一定要無漏道,證到擇滅那個得起來了,才能夠安九遍知。這是第一個,要得到無漏的擇滅的得,要得到。第二個,“缺有頂”,“謂有頂地”,就是非想非非想天,五部煩惱,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或者修所斷裏邊,“隨不成就一部惑故”,隨你哪一部煩惱,滅掉一部就可以,這是“缺有頂”,不是全部有頂滅掉,叫“缺”,一部滅掉就可以,就夠一個資格,安一個遍知。那麼“滅雙因”,“謂滅自部同類因,及他部遍行因”,都要滅掉。自己的同類因,見苦所斷的跟見苦所斷的煩惱,自己相生,同類因,見苦所斷的煩惱對見集所斷的煩惱,也可以做它的遍行因,見集所斷的煩惱,也可以做見苦所斷的遍行因,這是超越自部的。那麼遍行因也要斷掉,“謂滅自部同類因,及他部遍行因”,苦谛來說自己的煩惱是同類因,集谛下邊的是遍行因,“謂五部各自部爲同類因”,“若苦集互爲遍行因”,“余叁部”,集滅道跟修,“用苦集爲遍行因”,這個同類因、遍行因的界限分得很清楚。然後,最後這個修所斷的叁個智果,除了前面的叁個原因之外,還要加一個“越界”,“越欲界故”,立五順下分結,“超色界故”,立色愛盡遍知,“越無色界故,立一切結盡遍知”。因爲這個原因,所以是立九遍知,不是亂安的,也不能多,也不能少。
這個裏邊的注解,就是最後下邊的長行,我們看一看。“言見道中,六種遍是忍所得者”,爲什麼叫忍果六呢?“謂見道中,忍爲無間道,斷惑得遍知”,所以是叫忍的果,見道有忍,忍的時候就見到四谛的道理,第一次見面叫忍,第二次叫……(21A)苦類智的時候,苦類智是斷上界的煩惱了,把苦——有頂苦下的一部煩惱斷完了。那麼這是……,那麼哪一部“隨不成一”,這個是一個具體的原則性好了。舉個實際的例子,當我們到苦類智的時候,把有頂天的苦谛下的煩惱斷完了,這是有頂就缺了一部了,苦谛下的煩惱斷掉了,缺一部。爲什麼要這個緣?“爲顯永斷相故”。要斷有頂的煩惱,因爲有漏道是有頂煩惱斷不了的,要無漏道才能斷,所以是永遠斷。假使有頂煩惱不斷,下面八部的煩惱,八地的煩惱,斷了之後又會生,生了又會斷,不斷地會輪回的。那麼有頂斷了之後,一斷永斷,再不會再生了。這是一定要加一個“缺有頂”,是這個原因。
那麼下邊滅雙因的裏邊,“集法忍位”,集法忍的時候,“雖斷集部”,集谛它的煩惱斷掉了,“未不成就者,謂此忍力,但衰惑得,令不引後果,名之爲斷”,就是忍的時候,這是無間道,正在跟煩惱搏鬥,把煩惱力量是衰退下去,不能再生第二個,後頭煩惱不能生了,但是煩惱的“得”還在,沒有叫滅,雖然是斷煩惱,後果不生,但是煩惱還沒滅掉,因爲“得”還在了,“得仍現在”,煩惱這個獲得還沒有滅掉,與忍同時存在的。所以還是成就,既然沒有滅掉,還叫成就,不叫滅。所以要集法智的時候,這個“得”滅掉了,離開了。那麼“得”離開之後,那就是苦谛下的煩惱也斷掉了,集谛下的煩惱,就是遍行因,也斷掉了,這個時候,滅雙因,同類因、遍行因都滅掉了,這個才能安遍知,這個叁個緣境得具足。所以說,苦谛下邊的煩惱滅掉了,集谛下的煩惱沒有滅掉,雖然是前面那個緣是夠了,滅雙因,這個集谛下面的遍行因沒有滅掉,沒有滅完,一定要到集法智,滅谛下的煩惱、欲界的滅谛煩惱滅完了,那麼同類因、遍行因都滅掉了,這個才能安一個遍知。所以說苦谛、集谛要合攏來安一個遍知。那麼滅谛、道谛,它是自己的煩惱,同類因斷了,前面的苦谛的煩惱是它的遍行因,也斷掉了,所以說這個時候不需要再跟那個幷了。所以見滅的時候,遍行因早就斷掉了,他自己同類因斷,就算一個遍知,見道的時候同樣,遍行因早就斷掉了,那麼自己的同類因,斷了這個,滅雙因,也夠一個資格,也可以安一個遍知。
那麼這裏下邊一個問題,“如何忍果,說爲遍知?”知是智的果了,怎麼忍的果說遍知呢?問這個問題。“諸忍皆是智眷屬故”,忍、智就是智的眷屬,本身都是慧爲體。“如王眷屬假立王名”,王的眷屬,也可以假安立王的名字。這就是說,這個忍也可就安遍知。或者說忍與智,同一果,都是得到離系果。“忍是能證,智是正證”,雖然是忍果,也可以叫遍知,就是智跟忍,它們是同樣起一個作用,得到離系果的,雖然是忍的果,因爲它跟智是同起一個作用的,也可以叫遍知,遍知是智的果。
那麼這就是把九遍知爲什麼要安立九個遍知的原因,四個。一個是到無漏的擇滅的得,得到了,第一個要求。第二個,有頂的煩惱隨便你斷哪一部,斷掉了,是第二個原因。第叁個,要自己的、本部的同類因,還要他部的遍行因,同時斷,滅雙因,一個因是同類因,一個是遍行因,這兩個因都斷掉之後,才能安立遍知。那麼見道的六個遍知,就是根據這叁個原因安的。那麼見道的叁個遍知,除了前面叁個還要加越界。越欲界的時候,叫五順下分結遍知;越色界的時候,色愛盡遍知;超越無色界的時候,叫一切結盡遍知。那麼這個九遍知的安立就是根據這個四個原因。我們說,我們因爲現在是大要班了,時間也長了,那就是兩個小時了,這是資料就很多了。像我們在以前這個跟佛學院上課,像這個重點的東西講兩叁個好了,這一科就停下來了,提問了,就是我來問,你來問,或者他們不提問,我就我提問,那麼這樣子呢,容易消化。現在我們這個,就是不斷地機關槍一樣,哒哒哒……,不斷地打過來,那就是要腦筋要多費一點,可以接受。
C3 明集遍知處
越界得果故,二處集遍知
那麼下邊,把前面包起來,這個原因也有的,叫集遍知,爲什麼要集前面的,一起合一個遍知?頌曰:“越界得果故,二處集遍知”。一個條件是越界,一個條件是得果。所以說,在兩個地方,這個遍知,要把前面的一起合攏來的。那麼下面我們看這個表。“總集諸斷爲一遍知”。把所有前面的斷合攏來爲一個遍知的,有兩個地方,“二處”。二處呢,是我們先看它的原因,一個是“越界”,一個是“得果”。我們先看越界裏邊,“離欲染時,越欲界故”,欲界的煩惱斷完了,超越欲界,這是一個條件,得果,離開欲界的煩惱的時候,得不還果。所以這個時候,這兩個原因,一個越界,一個得不還果,就合攏來,五順下分結遍知,安立這個遍知。那麼第二個,越無色界的時候,無色界的煩惱斷完了,無色界煩惱斷完的時候,得的是什麼果?無學果。一個是越界,一個得果。所以說,又是合攏來,總的合一個,一切結永盡遍知。那麼在我們得色界的煩惱斷完的時候,沒有得果,所以說,色界煩惱盡,色愛盡遍知,沒有把前面包起來。那麼你說得初果、二果的時候,也沒有越界,也沒有把一切結合攏來,集一個集遍知。所以說這裏邊,爲什麼五順下分結遍知要把前面包攏來?一切結永盡遍知,要把前面包攏來?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它越界,五順下分結,一方面是超越欲界,一方面得不還果,兩個原因,越界、得果,所以說要把前面的合攏來。那麼當無色界的煩惱斷完了,超越無色界,又同時要得到阿羅漢果,一個是越界,一個得果,所以把前面的斷遍知合攏來,再一個遍知。那麼這個叁個是有連環性的。九遍知說的是把介紹九個遍知。那麼爲什麼要安立九遍知?四個原因:“得無漏斷得”,“缺有頂”,“滅雙因”,“越界”。那麼爲什麼在五順下分結跟一切結盡遍知要把前面的包攏來?又是兩個原因,一個是“越界”,一個“得果”。
那麼這裏就把煩惱的滅,幾個方式,那麼煩惱的對治有幾種道:“無間道”是“斷對治”,“解脫道”的“持對治”,“勝進道”的“遠分對治”,“加行道”的“厭患對治”,四種。然後,斷了之後,得的擇滅有九種。九種,就是見道的有六種,修道的叁種。這九種是怎麼安立的?四個原因:“得無漏斷得”,“缺有頂”,“滅雙因”,“越界”。爲什麼有兩個遍知要把前面包攏來的?也有原因的,一個是“越界”,一個“得果”,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就是把前面的斷遍知合攏來,安一個遍知。那麼五順下分結遍知,把前面一起合攏來的,一切結永盡遍知,也是把前面整個合攏來的。那麼原因在此。這個煩惱滅講完了。
陸 分別賢聖品(卷二十二)
A1 釋品名
現在我們要進入賢聖品,這是我們從凡夫進入聖者的一個關口,煩惱滅掉就是成賢聖了。什麼叫賢?“賢謂賢和,即事和”,就是六和,大家和合。所以說這個和,賢者才能和,我們僧團就是要學習這個六和。“聖謂聖正”。什麼叫正呢?正就是涅槃。我們昨天講過的,正性就是涅槃了,正性就是“正性定聚”,涅槃,決定會證涅槃的。爲什麼聖叫涅槃呢?“聖于此正,得決定故”,凡是聖者,見道以上的決定要證涅槃的,所以叫聖正。根據《仁王護國經》,地前的叫賢,地上就叫聖,“叁賢十聖”那麼我們這個論是七賢八聖,“七方便”——“七賢”,“四果四向”——“八聖”。看講義,第十五頁…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