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87

  ..續本文上一頁,厚的那一本,十五頁。賢聖,我們的賢聖是怎麼安的,在《俱舍論》裏邊。

  這個就是說說法、講經要有體系。假使你《仁王護國經》,賢聖,就是叁賢十聖,地前的是叁賢,十住,十信,十回向,那麼十地以上的,就是聖者。那麼我們這裏的體系是七個賢、四個聖,或者八個聖,七個賢, ,我們看到七賢四聖,或者七賢八聖都可以。七個賢,是“五停心(位)”、“別相念住”、“總相念住”。五停心位,就是修不淨觀、數息觀、慈悲觀、界分別觀、緣起觀,這一些的時候,那麼是初爾進道的時候。別相念住,觀四念住,分開別觀。總相念住,合攏來觀。這叁個總的說,“資糧道”,也叫“順解脫分”,是資糧道。那麼“暖”、“頂”、“忍”、“世第一”是加行道,也叫順抉擇分。那麼到後來的“預流向”,就是“見道”。“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都是“修道”。“阿羅漢果”——“無學道”,那麼佛也是無學道。

  這裏就是說,講的是四個聖或者八個聖,四果四向,說四果的話,四個聖,說四個向的話,加進去的話,就八個聖。那麼這裏我們表上爲了要清楚一點就八個聖都寫上去了。如果要四個聖的話,把預流向、一來向、不還向的拿掉就是。預流果到不還果都是修道,阿羅漢果是無學道。見道就是十五刹那。那麼七個賢,四個聖。這個表大概看一看就行了。因爲講賢聖,到底幾個賢幾個聖呢?就看一看。

  

  A2 總明道體

  已說煩惱斷,由見谛修故,見道唯無漏,修道通二種

  “總明道體”。前面說煩惱斷,這是一貫性,《俱舍》都是前後跟鏈條一樣的,一環接一環接下來的。“頌曰:已說煩惱斷”。前面說的煩惱怎麼斷呢?斷掉了。怎麼斷的呢?“由見谛修故”,見谛就是見道,修,修道。所以斷煩惱,前面說過了,煩惱斷,由見谛是見所斷,由修道,滅九九八十一品的修,由見谛、修兩種。“見道唯無漏,修道通二種”,這是講這個道。道的體,見道的時候一定是無漏的,所以見道不會退。修道通兩種,也可以用有漏道修,也可以是無漏道修。所以說修道有退、有不退。這是把我們說的道介紹一下。煩惱要斷,必定靠道,什麼道?見道、修道。見道是怎麼的體呢?決定是無漏的。修道通兩種,無漏、有漏都有。

  

  A3 明道所證谛

  B1 明四谛

  谛四名已說,謂苦集滅道,彼自體亦然,次第隨現觀

  見谛,見什麼谛?“苦集滅道”。所以說介紹四谛,苦集滅道,前面講過的。

  

  B2 明二谛

  彼覺破便無,慧析余亦爾,如瓶水世俗,異此名勝義

  那麼還有個“二谛”,“世俗谛”、“勝義谛”。這個是前面沒有講的,這裏要講的。我們是沒有把文引下來念,很繁瑣,我們略略講一下就可以。什麼叫世俗谛?我們世間的人,凡夫看到東西,叫世俗谛。什麼叫勝義谛?那就是有兩個條件。一個就是說,我們的凡夫看到的東西,當它打碎之後,這個概念就沒有了,那麼這個是屬于世俗谛的。那就是我們說一個茶杯,這個茶杯,我們看它叫作茶杯了,如果茶杯你打得稀爛,一片的瓦,瓦片片,瓷片片,你說這是什麼?茶杯的概念沒有了。那麼這個就叫這個茶杯是世俗谛的。如果打爛了之後,茶杯概念還在的,那就是勝義谛。凡是一種東西,把它毀壞了,它的這個概念就失去了,那麼這個就是世俗谛。這個機器一樣的,你把它打得稀爛,你說這是什麼?一堆爛鐵,哪知道這個機器呢?這個作用根本就看不出來了,那麼這是世俗谛的。另外一種,打不爛的。假使水,你把它水再怎麼打,還是水,再怎麼分,還是水。最終你就慧、智慧分析了。把這個水一分析,色、香、味、觸,除此之外沒有了,那麼這個水也是世俗谛。色、香、味、觸就是勝義谛,色香味觸裏你再分,分不出來東西了。那麼這個《俱舍論》的勝義谛、世俗谛就是這樣子,凡是打得爛的,它的概念就沒有的,或者一分析,它本身就沒有了,世俗谛。那反過來,打了之後打不爛的,再分析,它存在的,勝義谛。那麼就是說,我們七十五法,色香味觸等等是勝義谛。那麼我們現在的看到的瓶、碗、人,什麼房間、房子、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都是世俗谛,這是二谛。那麼大概是這麼介紹了,書上也祗有這麼幾句話。

  那麼這是道是二種,講完了。怎什麼見谛呢?見二種谛,世俗谛、勝義谛,二谛;或者四谛,苦集滅道。苦集滅道是早講過了。

  

  A4 約聖道辨人

  B1 明聖道加行

  C1 總標

  將趣見谛道,應住戒勤修,聞思修所成,謂名俱義境

  道講完了,所見的谛也講好了,那講修道的人,“約聖道辨人”,那就多了。

  先說加行道,約聖道加行。“頌曰:將趣見谛道”。要進入見谛道(見道),那麼你要進入見道,這是第一個關口,入賢聖品,我們要做聖者的第一關就是見道了。那麼你要做了聖者,你修行就是第一個要向見道進軍了。向見道去的時候,你該怎麼做?“應住戒勤修”,“將趣見”,你要趣見道的話,第一要住戒、持戒。這個千經萬論都是一個方向的,沒有說不要住戒的,你要修行,要見道,開悟,你沒有持戒是不行的。所以說有的人說:“我不要學戒,我祗要坐起來,眼睛閉了,一開悟麼就行了。”那是大大的妄想,你戒都沒有,開什麼悟呢?要趣見道之前,那就要住的就是持戒,住在戒裏邊勤修,勤修什麼?聞思修所成的慧了。這個聞思修成的慧,“名俱義境”,聖道加行,要進入見道的之前,要做的事情,第一是住戒。有了戒之後,然後是修聞思修所成的叁個慧——聞慧、修慧、思慧。那麼“謂名俱義境”,聞慧是依據名言的,不能離開名言的。思慧,有的時候你要依靠名言,有的時候就脫離名言,所以“俱”。這個就是名跟義俱了。那麼修慧,不要名言了,單是義,觀它的道理了,就是離開名言來觀了。這個“謂名俱義境”,就是聞慧是名爲境,思慧名義俱爲境,修慧以義爲境,不會、不要緣名了。那麼他打個比喻:緣名的人,等于是遊泳,他不會遊,一定要帶一個救生圈,這才能夠水裏浮起來;那麼思慧的時候,他已經進一層了,他有的時候要靠救生圈幫助一下,有的時候甩開救生圈,他也能遊一陣子,但是疲勞之後,馬上把救生圈要拿過來,把它套上去,免得沈下去;那麼修慧的時候,就根本不要救生圈了,這個名就離開了,不要名了,他完全在義上作意了。那麼這個聞思修的所成的慧,它以什麼爲境呢?一個是名爲境,一個是名義俱爲境,一個單要義,修是單義。

  那這個我們很看得清楚,要見道的話,第一是戒,戒裏邊還要修聞、思、修,聞、思是散的,修就是定,修所成的慧就是慧,所以說離不開戒定慧,如果離開戒、定、慧的話,你想見道是妄想。所以說,我們從各方面,千經萬論都是指向一個方式,要見道修行或者開悟,你沒有戒,沒有聞思是不行的。那麼兩個腿子盤起來,眼睛垂下來,不思善、不思惡,什麼都不想,靜下去,開悟了,條件不夠。緣起法,你住戒,勤修戒定慧,聞思修的收成都沒有,那你這個果哪裏來呢?佛教是講緣起的,這些因緣具足了,開悟決定來,如果這些因緣不具足的話,開悟決定不來,這是肯定的。那麼這是要見道之前的加行,這些,這是要做這些事情。

  

  C2 廣明

  D1 明身器清凈

  具身心遠離,無不足大欲,謂已得未得,多求名所無

  治相違界叁,無漏無貪性,四聖種亦爾,前叁唯喜足

  叁生具後業,爲治四愛生,我所我事欲,暫息永除故

  “明身器清淨”。自己的身體、身心跟環境,要怎麼樣子做到?叁種方式。

  

  

  E1 具身心遠離

  這是具體的修行的方法,“具身心遠離”,第一個是“身遠離”,“離相雜住”,跟那些在家的,跟那些五欲,不能混雜而住,所以說古代的叢林都在山間,這是很多意義的。你混到一起住,你心靜不下來的。那麼當然我們說是老修行,在我們講這個阿羅漢不是有時解脫、不時解脫嘛?根鈍的,哪怕你阿羅漢,還得要好的處所,不能太雜。那麼利根的就不管了,哪裏都行。我們在講這個空性的時候,真正得了空性見的,利根的話,越是環境複雜,證道越快。這個也就是說,在娑婆世界修行,比極樂世界快,那就是說利根的。在娑婆世界裏邊修行,等于是磨刀,這個磨刀石很粗,你刀幾下子就磨快了。極樂世界的磨刀,一張紙來磨,那你磨了半天,沒有見,沒有,好效不大。因爲極樂世界沒有苦,你去救哪個呢?自己修行,那個要慢一些。這個,第一個“身遠離”,“離相雜住”,跟那些在家的、五欲之類的東西要離開。我們在才前面講過的,一般的比丘,出家人,你要進聚落乞食的時候,不能進王、大臣的屋,淫女的舍不能去,酒家不能去,大童女家都不能去,這幾個地方都不能去的。那麼這裏是要遠離,要遠離相雜而住。

  “心遠離”,“離不善尋”。尋伺,我們講過的,國土尋,親裏尋,不死尋等等,都要除開。這裏注意是不善的尋,善的尋,思惟法義,這些要的,我們開始不能離開尋,第一個初禅是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所以說我們見道的時候,要有善的尋伺來代替這個惡的尋伺,不善的尋伺不要它。你如果什麼不尋伺的話,沒有了,空空蕩蕩的了,要你善的尋伺來代它,然後到了高的這個層次,才能把這個善的這個尋伺也去掉。那是要有次第的。開始的時候如果“不要尋伺,什麼都不想”,又是錯誤的一個路線,因爲開始你沒有善的尋伺代替惡的尋伺,你不但不能空下去,連惡尋伺都斷不了,沒有東西代替它,它就是要你想靜下去,它偏偏給你尋伺(惡尋伺)出來。你說你什麼都不想,除非你得了無想定了,無想定要四禅才能得到了,你四禅得到沒有?初禅還沒有得到,你怎麼得四禅呢?所以說這個開始的時候,“離不善尋”,這個心遠離,不善的尋要遠離,而心歸想于法義上去,善的尋伺要,這樣…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