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厚的那一本,十五页。贤圣,我们的贤圣是怎么安的,在《俱舍论》里边。
这个就是说说法、讲经要有体系。假使你《仁王护国经》,贤圣,就是三贤十圣,地前的是三贤,十住,十信,十回向,那么十地以上的,就是圣者。那么我们这里的体系是七个贤、四个圣,或者八个圣,七个贤, ,我们看到七贤四圣,或者七贤八圣都可以。七个贤,是“五停心(位)”、“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五停心位,就是修不净观、数息观、慈悲观、界分别观、缘起观,这一些的时候,那么是初尔进道的时候。别相念住,观四念住,分开别观。总相念住,合拢来观。这三个总的说,“资粮道”,也叫“顺解脱分”,是资粮道。那么“暖”、“顶”、“忍”、“世第一”是加行道,也叫顺抉择分。那么到后来的“预流向”,就是“见道”。“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都是“修道”。“阿罗汉果”——“无学道”,那么佛也是无学道。
这里就是说,讲的是四个圣或者八个圣,四果四向,说四果的话,四个圣,说四个向的话,加进去的话,就八个圣。那么这里我们表上为了要清楚一点就八个圣都写上去了。如果要四个圣的话,把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的拿掉就是。预流果到不还果都是修道,阿罗汉果是无学道。见道就是十五刹那。那么七个贤,四个圣。这个表大概看一看就行了。因为讲贤圣,到底几个贤几个圣呢?就看一看。
A2 总明道体
已说烦恼断,由见谛修故,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
“总明道体”。前面说烦恼断,这是一贯性,《俱舍》都是前后跟链条一样的,一环接一环接下来的。“颂曰:已说烦恼断”。前面说的烦恼怎么断呢?断掉了。怎么断的呢?“由见谛修故”,见谛就是见道,修,修道。所以断烦恼,前面说过了,烦恼断,由见谛是见所断,由修道,灭九九八十一品的修,由见谛、修两种。“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这是讲这个道。道的体,见道的时候一定是无漏的,所以见道不会退。修道通两种,也可以用有漏道修,也可以是无漏道修。所以说修道有退、有不退。这是把我们说的道介绍一下。烦恼要断,必定靠道,什么道?见道、修道。见道是怎么的体呢?决定是无漏的。修道通两种,无漏、有漏都有。
A3 明道所证谛
B1 明四谛
谛四名已说,谓苦集灭道,彼自体亦然,次第随现观
见谛,见什么谛?“苦集灭道”。所以说介绍四谛,苦集灭道,前面讲过的。
B2 明二谛
彼觉破便无,慧析余亦尔,如瓶水世俗,异此名胜义
那么还有个“二谛”,“世俗谛”、“胜义谛”。这个是前面没有讲的,这里要讲的。我们是没有把文引下来念,很繁琐,我们略略讲一下就可以。什么叫世俗谛?我们世间的人,凡夫看到东西,叫世俗谛。什么叫胜义谛?那就是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说,我们的凡夫看到的东西,当它打碎之后,这个概念就没有了,那么这个是属于世俗谛的。那就是我们说一个茶杯,这个茶杯,我们看它叫作茶杯了,如果茶杯你打得稀烂,一片的瓦,瓦片片,瓷片片,你说这是什么?茶杯的概念没有了。那么这个就叫这个茶杯是世俗谛的。如果打烂了之后,茶杯概念还在的,那就是胜义谛。凡是一种东西,把它毁坏了,它的这个概念就失去了,那么这个就是世俗谛。这个机器一样的,你把它打得稀烂,你说这是什么?一堆烂铁,哪知道这个机器呢?这个作用根本就看不出来了,那么这是世俗谛的。另外一种,打不烂的。假使水,你把它水再怎么打,还是水,再怎么分,还是水。最终你就慧、智慧分析了。把这个水一分析,色、香、味、触,除此之外没有了,那么这个水也是世俗谛。色、香、味、触就是胜义谛,色香味触里你再分,分不出来东西了。那么这个《俱舍论》的胜义谛、世俗谛就是这样子,凡是打得烂的,它的概念就没有的,或者一分析,它本身就没有了,世俗谛。那反过来,打了之后打不烂的,再分析,它存在的,胜义谛。那么就是说,我们七十五法,色香味触等等是胜义谛。那么我们现在的看到的瓶、碗、人,什么房间、房子、花草树木、山河大地,都是世俗谛,这是二谛。那么大概是这么介绍了,书上也祗有这么几句话。
那么这是道是二种,讲完了。怎什么见谛呢?见二种谛,世俗谛、胜义谛,二谛;或者四谛,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是早讲过了。
A4 约圣道辨人
B1 明圣道加行
C1 总标
将趣见谛道,应住戒勤修,闻思修所成,谓名俱义境
道讲完了,所见的谛也讲好了,那讲修道的人,“约圣道辨人”,那就多了。
先说加行道,约圣道加行。“颂曰:将趣见谛道”。要进入见谛道(见道),那么你要进入见道,这是第一个关口,入贤圣品,我们要做圣者的第一关就是见道了。那么你要做了圣者,你修行就是第一个要向见道进军了。向见道去的时候,你该怎么做?“应住戒勤修”,“将趣见”,你要趣见道的话,第一要住戒、持戒。这个千经万论都是一个方向的,没有说不要住戒的,你要修行,要见道,开悟,你没有持戒是不行的。所以说有的人说:“我不要学戒,我祗要坐起来,眼睛闭了,一开悟么就行了。”那是大大的妄想,你戒都没有,开什么悟呢?要趣见道之前,那就要住的就是持戒,住在戒里边勤修,勤修什么?闻思修所成的慧了。这个闻思修成的慧,“名俱义境”,圣道加行,要进入见道的之前,要做的事情,第一是住戒。有了戒之后,然后是修闻思修所成的三个慧——闻慧、修慧、思慧。那么“谓名俱义境”,闻慧是依据名言的,不能离开名言的。思慧,有的时候你要依靠名言,有的时候就脱离名言,所以“俱”。这个就是名跟义俱了。那么修慧,不要名言了,单是义,观它的道理了,就是离开名言来观了。这个“谓名俱义境”,就是闻慧是名为境,思慧名义俱为境,修慧以义为境,不会、不要缘名了。那么他打个比喻:缘名的人,等于是游泳,他不会游,一定要带一个救生圈,这才能够水里浮起来;那么思慧的时候,他已经进一层了,他有的时候要靠救生圈帮助一下,有的时候甩开救生圈,他也能游一阵子,但是疲劳之后,马上把救生圈要拿过来,把它套上去,免得沉下去;那么修慧的时候,就根本不要救生圈了,这个名就离开了,不要名了,他完全在义上作意了。那么这个闻思修的所成的慧,它以什么为境呢?一个是名为境,一个是名义俱为境,一个单要义,修是单义。
那这个我们很看得清楚,要见道的话,第一是戒,戒里边还要修闻、思、修,闻、思是散的,修就是定,修所成的慧就是慧,所以说离不开戒定慧,如果离开戒、定、慧的话,你想见道是妄想。所以说,我们从各方面,千经万论都是指向一个方式,要见道修行或者开悟,你没有戒,没有闻思是不行的。那么两个腿子盘起来,眼睛垂下来,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想,静下去,开悟了,条件不够。缘起法,你住戒,勤修戒定慧,闻思修的收成都没有,那你这个果哪里来呢?佛教是讲缘起的,这些因缘具足了,开悟决定来,如果这些因缘不具足的话,开悟决定不来,这是肯定的。那么这是要见道之前的加行,这些,这是要做这些事情。
C2 广明
D1 明身器清凈
具身心远离,无不足大欲,谓已得未得,多求名所无
治相违界三,无漏无贪性,四圣种亦尔,前三唯喜足
三生具后业,为治四爱生,我所我事欲,暂息永除故
“明身器清净”。自己的身体、身心跟环境,要怎么样子做到?三种方式。
E1 具身心远离
这是具体的修行的方法,“具身心远离”,第一个是“身远离”,“离相杂住”,跟那些在家的,跟那些五欲,不能混杂而住,所以说古代的丛林都在山间,这是很多意义的。你混到一起住,你心静不下来的。那么当然我们说是老修行,在我们讲这个阿罗汉不是有时解脱、不时解脱嘛?根钝的,哪怕你阿罗汉,还得要好的处所,不能太杂。那么利根的就不管了,哪里都行。我们在讲这个空性的时候,真正得了空性见的,利根的话,越是环境复杂,证道越快。这个也就是说,在娑婆世界修行,比极乐世界快,那就是说利根的。在娑婆世界里边修行,等于是磨刀,这个磨刀石很粗,你刀几下子就磨快了。极乐世界的磨刀,一张纸来磨,那你磨了半天,没有见,没有,好效不大。因为极乐世界没有苦,你去救哪个呢?自己修行,那个要慢一些。这个,第一个“身远离”,“离相杂住”,跟那些在家的、五欲之类的东西要离开。我们在才前面讲过的,一般的比丘,出家人,你要进聚落乞食的时候,不能进王、大臣的屋,淫女的舍不能去,酒家不能去,大童女家都不能去,这几个地方都不能去的。那么这里是要远离,要远离相杂而住。
“心远离”,“离不善寻”。寻伺,我们讲过的,国土寻,亲里寻,不死寻等等,都要除开。这里注意是不善的寻,善的寻,思惟法义,这些要的,我们开始不能离开寻,第一个初禅是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所以说我们见道的时候,要有善的寻伺来代替这个恶的寻伺,不善的寻伺不要它。你如果什么不寻伺的话,没有了,空空荡荡的了,要你善的寻伺来代它,然后到了高的这个层次,才能把这个善的这个寻伺也去掉。那是要有次第的。开始的时候如果“不要寻伺,什么都不想”,又是错误的一个路线,因为开始你没有善的寻伺代替恶的寻伺,你不但不能空下去,连恶寻伺都断不了,没有东西代替它,它就是要你想静下去,它偏偏给你寻伺(恶寻伺)出来。你说你什么都不想,除非你得了无想定了,无想定要四禅才能得到了,你四禅得到没有?初禅还没有得到,你怎么得四禅呢?所以说这个开始的时候,“离不善寻”,这个心远离,不善的寻要远离,而心归想于法义上去,善的寻伺要,这样…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