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88

  ..續本文上一頁子代替了,否則的話,你沒有代替了。我們經常說一個人,要調換環境,當他失意得很的時候,換一個地方,把心轉移到其它去,就可以把這個痛苦解除。這個,我們要修行,一樣的,不善的尋離開之後,要善的尋來代替它。那麼這是心遠離,不善的尋伺要離開。

  

  E2 無不足大欲

  生活上不要大欲,不要是不知足,要“少欲”、“喜足”。什麼叫“喜足”?“已得衣等,不更多希求”,喜足。隨便哪一個供養他一點衣,好的也好,壞的也好,質料差的也好,質料好的也好,得到了就滿足了,再不追求。這個我看看,跟人家一比較,“啊呀,他這件衣比我好得多,我這件衣穿了去不體面,我不要它,我再去求件好的”,這個心就不好,就不喜足了。“已得衣等”,衣也好、飲食也好,反正是比丘的,在家麼是生活用具了,反正,不要更多希求,得到的就滿足。隨便你吃一點,假使我們說今天吃一頓飯,祗要營養夠了,能修行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吃得很好吃。那麼假使很好吃,也就吃下去了,也不要貪它的味道,就這樣子。“少欲”,一個是已得的,一個是沒有得到的。沒有得到的呢,不要多希求。“我享受的東西沒有,人家都有”,拼命追求,到處顯相、裝怪,就是要人家來供養,這個不要有,沒有就沒有,祗要過得了就算了。反正我們的生活爲修行而生活的,祗要修行能夠做到了,那就少一點也沒有關系。

  佛在世的比丘很苦惱的,他是托缽乞食,最多祗七家,這一家托了缽沒有給你,第二家沒有,第叁家……,七家不給,不給的話,第八家不去了,空缽拿回去,這一天就餓肚子了,你就算了,就這個,這個知足了。你不斷地去要,八家、九家、十家,沿街到處去要,人家看了那個比丘就不象話,最多七家,七家要得到就要,要不到就回去了。所以這個這是鍛煉我們知足少欲。

  沒有得到的,不要去希求。那麼喜足也好,少欲也好,是“無貪爲體”。它到底是什麼體呢?無貪,就是無貪這個心所法。有漏的話,叁界都有,無漏的話,九地。九地不要忘記,未到地,中間定,四個禅,叁個無色。離開非想非非想天沒有無漏法,叁個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都可以起無漏道。下邊的就是未到地定,中間定,四個根本禅,這個九地。我們考過的,叁界九地,哪個是有漏的九地,哪個是無漏的九地?這個我們考過的,因爲很重要,大家記住。

  

  E3 四聖種

  那麼下邊要修“四聖種”,這個出過家的,受過大戒的都知道,在受戒的時候,就要講“四聖種”,我們要以這個爲標准。四聖種,“隨得衣服喜足”。人家供養你什麼衣服,爛的也好,破的也好,什麼也好,拿到就算數,滿足。不但是算數,還很滿足,很高興。這是“治衣服愛”,對衣服有貪愛的,對治它,就是隨得衣服都喜足,不管你什麼衣服,好的也好,壞的也好,好的當然喜足了,不好的也要喜足。好的,喜足不困難,不好的,喜足非常困難,總是想到我要比人家要好一點,至少跟人家一樣,“你看人家都這麼好,穿得暖和和的,跑上去很莊嚴,我穿的衣服,又不遮冷,又是穿了不體面,那個皺起皺起的那個樣子。”這個就不喜足了,要喜足。很不容易,我們說說起話來是很簡單,但做起來卻是不容易,但是真正你要修,修行要得道的話,見道的話,沒有這個是不行的。第二種,“隨得飲食喜足”,就是托缽了。你管你人家給你什麼飲食,拿到的就滿足,祗要不是毒藥,毒藥吃了死掉了,那不能修行,不是毒藥,祗要是能吃的,那就拿了就喜足,這是對治飲食的愛,這是貪了。所以說我們修行重點是治貪,因爲貪是我們最大的毛病。瞋從貪來的,在《俱舍論》的講根本煩惱的時候,貪瞋癡慢疑都是從貪發生的,所以叫貪瞋、貪癡、貪慢、貪疑,根本是從貪來。那麼在有的部派,他把集谛就是貪,就是集谛,我們說集谛是很多的煩惱,他祗說個貪,重要的是貪。“隨得臥具喜足”,臥具就是睡覺用的東西,一般是尼師壇之類的,現在當然也是有床、床鋪這些東西。隨居士哪個供養你多少,就多少,滿足,不要去追求好的。這個對治臥具愛。出家人麼祗有四個東西,飲食、臥具、衣服、醫藥…… (21B)這個四個就是“隨得衣服喜足”,聖種,“隨得飲食喜足”,聖種,“隨得臥具喜足”,一個聖種,最後一個“樂斷樂修聖種”,四個聖種。這是“治有無有愛”。

  這個“有無有愛”我們看一看下邊的注解。“樂斷樂修:謂樂斷煩惱,樂修聖道也”,這是第四個聖種。那麼第四個聖種“能棄欲貪、有貪”,有貪就是上二界的貪,我們見過面的。“故亦無貪爲性”,這四個聖種都是無貪爲性。那麼這個貪,就是有無有愛。什麼叫有無有愛?貪執後有,這一輩這樣,後一輩子更要好一些,這是有愛。無有愛,他受了刺激了,最好是這樣子一下全部消滅,不但自己永遠消滅,整個世界都消滅,大家跟他同歸于盡,這是惡心,這個是無有愛。這個無有愛,還是根子從自己出發的,因爲自己受了煩惱了、刺激了,就想消滅它。這個有愛也好,無有愛也好,這是用第四個聖種來對治它的。

  那麼這是開始要進入修道之前的那些必須要做到的條件。

  

  D2 明五停心位

  E1 總標

  入修要二門,不淨觀息念,貪尋增上者,如次第應修

  下邊再進一層,要進入這個賢位的,那就是要修定了。前面還是以戒爲主,遠離、什麼喜足,都是戒的問題。戒的再進一層是定了,定就是要修停心觀了,停心觀就是修定的開始了。“頌曰:入修要二門,不淨觀息念,貪尋增上者,如次第應修。”那麼真正進入修,前面做的一些就是我們的准備條件,真正進入修行呢,那就是兩個,重要有兩個門,叫甘露門,進入修行,兩個甘露門。哪兩個甘露門呢?不淨觀,息念就是持息念,數息觀。那麼這兩種,哪個修的呢?“貪尋增上者”,貪增上的人,修不淨觀,尋伺增上的人,就是思想多的,修持息念。“如次第”,按了次第。貪增上的,不淨觀,尋增上的,息念,“應修”,應當修。

  修行的人,一般地說總是對男女愛放不下的,好容易起個勇猛心出了家了,是不是根子斷掉了?幷不是那回事,這是一時的勇氣。所以說在登比丘壇的時候,魔宮震動,魔王大哭,爲什麼?他說,“這些人將來登了比丘壇,得了大戒都要出離了,要離開我的管,這個不是我的臣民了,不屬于我管了”,非常痛苦。但是一個魔妃就給他安慰:“唉呀!你不要著急啊,這些人我們有辦法的,讓他去好了,我們放長線釣大魚,他慢慢的,到他一定的時候,把他一鈎,他就鈎來了。”我們前面講那個年輕法師,講經也好,什麼也好,碰到一個女居士、女學生,他上了鈎馬上就什麼都完蛋了。“這個所以說你不要著急的,就是煩惱他們都沒有斷掉,一鈎,將來,現在去鈎劃不來,等他長肥了,長大了,去鈎,就是成了大法師了之後,再去鈎他,那你劃得來。”這個就是煩惱,這個話提高警惕,我們隨時隨地有上鈎的危險的,一定要提高警惕,這個鈎不能上當,一上當的話,又是輪回六道,是地獄要去了。所以說這個裏邊,要防止這條路的上鈎的呢,不淨觀一定要修。不淨觀修過,至少這一條路給你頂住了,不會再上當了。那麼這一方面的思想斷了之後,但是心是不是停下來了呢?還要東想西想的,親裏、國土覺,什麼不死覺,過去的事情還回憶了什麼,這樣子的思想還很多,那麼修數息觀。這兩個對治好之後,基本上這個人可以修行了,沒有什麼大問題了。那麼也是要對機,所以“如次第應修”,貪增上的要修不淨觀,尋增上的要修持息念,不能亂套。

  舍利弗有兩個弟子,學了好久都不能見道,不能證聖者,這個舍利弗認爲他們沒有善根。結果他們去問佛。佛說:“你修什麼?”他說:“我修不淨觀。”他說:“你該修數息觀”。爲什麼?他好幾輩子打鐵的,以前,這輩子打鐵的,打鐵麼一錘一錘一錘,最好數息,果然他去數息觀一修,他沒有好久證道了。還有一個他是也去問佛,佛說:“你修什麼?” “和尚叫我修數息觀”。佛觀察了,根器一觀察,“你該修不淨觀”。爲什麼?他曆來是洗衣服的,衣服,這個人家很髒的衣服都叫他洗,那個不淨的東西已看了很多,不淨觀一修,馬上引起來了,那就不淨觀就成功。所以說固然是要修這個法,但是要對機,對不對機就看師了。佛是最大的師,他能夠觀察,阿羅漢有的時候還觀察不到,凡夫的師那更不一定靠得牢,所以說這個……。那麼我們怎麼辦呢?好好地求佛加持,碰到一個恰恰對治我的師父,那就一說就治了我的毛病,那就最好了。

  

  E2 別釋

  F1 釋不凈觀

  爲通治四貪,且辯觀骨瑣,廣至海複略,名初習業位

  除足至頭半,名爲已熟修,系心在眉間,名超作意位

  無貪性十地,緣欲色人生,不淨自世緣,有漏通二得

  這裏說不淨觀,這個五停心觀,七方便裏邊的,我們這個表看過了就可以不要再看了。那麼不淨觀有幾種?“緣四種境,修不淨觀,對治四種貪”。這個我有一次在那個,你們晚上共修的時候,好象講過一次。第一是“緣青瘀等”,我們九想觀,一個屍體,觀想它,慢慢地腫起來,慢慢地顔色變了,變壞、變青,瘀就是裏邊的血成了一塊一塊的了,黑一塊、青一塊的樣子了。那麼觀這個顔色,對治什麼?“顯色貪,謂妙青黃等”。我們說等于看了個人,皮膚麼白的,嘴唇麼紅的,眼睛麼是秋波,是藍的,眉毛麼又怎麼的,這個顔色的好看,就是叫青瘀的,觀這個死人的皮的那個顔色,再也不好看,這個顔色一看,嘔都嘔得出來。你說好看了,看不看?不好,不看。對治“顯色貪”,那個就要青瘀觀。

  “緣蟲食等”,不但是蟲了,包括的野獸吃了。我們這裏是漢人沒有這個習慣,印度人就是有。他把屍林裏,人丟在林子裏邊,給老虎,這個豹子,那些狼吃的,吃得以後,東一塊、西…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