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84

  ..續本文上一頁複上邊的遍行因了,自地裏邊重點是在十一個遍使裏邊,除了身見、邊見這兩個見之外,其余九個都能緣上界,這是從欲界地來說,這十一個裏邊,身見、邊見祗能緣自界的,因爲身見、邊見執著自己,不能到上邊去,自己在欲界,祗能緣欲界,其余九個可以緣上界——色界、無色界,這個把它取一個名字,叫“上緣惑”,能夠緣上界的煩惱,這是上緣惑,這個我們要知道。一個是“無漏緣惑”,在見滅谛、見道谛的這個煩惱裏邊,中間的邪見、疑、無明,這是滅谛,道谛裏邊還有一個邪見、疑、無明,這一共六個,這是直接對這個無漏的道、無漏的滅有迷惑的,緣的是無漏法,所以叫無漏緣的惑,這個,這個我們記住。九個煩惱能緣上二界的,叫上緣惑。這六個煩惱,直接迷滅谛、道谛的無漏道的或無漏法的,叫無漏緣惑。那麼除了這些無漏緣惑之外,其他的煩惱,都是緣有漏的,叫有漏緣惑。那麼這個幾個名相,我們先肯定了,然後講下邊容易。

  《晖鈔》,一本慧晖的疏鈔裏邊有一個解釋,我們再看一看。“九上緣惑”,這九個煩惱能夠緣上界的,雖然所緣的境是上界,但是它本體,“系在自界”,屬于欲界的,因爲它緣上界,就安個名字叫上緣惑,就是要記住,它本體是屬于欲界的法。“所緣謂後念苦集下煩惱,緣此九上緣惑上,亦能爲因,生彼九惑”。這就是說上緣惑跟那些緣本地的那些煩惱什麼關系?(20B)

  

  C2 斷惑四因

  斷煩惱有四種方式,四因。見惑、修惑分兩部分,見惑裏邊斷煩惱,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分四個,四谛。一個修惑是五部,這是我們前面學過的。那麼見惑所斷裏邊就分兩種,欲界自界緣,欲界他界緣,就是上緣惑。自界緣緣自己欲界的,他界緣就是能緣上二界的。那麼見集谛裏邊也有自界緣、他界緣,那就是我們講的上緣惑。自界裏邊有七個,除了苦集是五個,他界,那個集谛下邊就是四個,一共是九個,能夠緣上界的,叫他緣惑、他界緣。那麼見滅谛的下邊,有無漏緣惑,就是直接緣這個、迷這個擇滅的滅谛的。那麼還有一些,有漏緣惑不直接緣滅谛,就是緣那些緣滅谛的,邪見、疑、無明,緣這叁個的,這叁個本身是有漏的,那麼緣這個了,貪、瞋,是緣這個邪見、疑、無明的,有漏緣。那麼邪見、疑、無明呢,直接緣是擇滅,是無漏緣,這是兩種。那麼這個見道所斷,也兩種,直接緣無漏道的,無漏緣惑,邪見、疑、無明叁個,那麼其他貪、瞋、慢那些,緣這個邪見、疑、無明的叫有漏緣。這個關系知道之後,就可以看出斷的方式了。

  

  D1 遍知所緣故斷

  第一種,“遍知所緣故斷”,我們是見道的煩惱是迷這個四谛,那麼四谛的道理,你明白之後,當然那這個煩惱就斷掉了。所以說,第一種遍知所緣,你是所緣的境,全部知道了之後,那麼這些煩惱蓋斷掉了。這些,哪一些呢?看箭頭,見苦所斷的裏邊自界緣的,就是緣四谛的苦谛,苦谛你明白知道了,苦谛道理你這個無漏的法忍、法智生出來了,苦谛道理明白了,那麼緣苦谛的那些煩惱,自然斷掉了。本來是迷,不知道,你現在明白了,就這些斷掉了。集谛一樣,自界緣的惑,把集谛的道理明白之後,它就斷掉了。那麼這個見滅呢——滅法智、滅法忍,滅法忍、滅法智生起之後,滅谛的道理知道了,那麼直接緣滅谛的邪見、疑、無明,無漏緣的也就斷掉了。那麼道谛,道谛裏邊一樣,下邊道谛的道理——道法智、道法忍知道之後,那麼你這個道谛道理明白了,直接迷道谛的無漏緣的惑就斷掉了。所以說這個遍知所緣斷,當你四谛的道理知道之後,這個苦谛下邊有自界緣,集谛下邊自界緣,滅谛下邊有無漏緣,跟道谛的無漏緣,斷掉了,這四種是由“遍知所緣故斷”。這是第一種,“遍知所緣故”,這個斷字字在第四句後,連到前面叁句都要,這是第一種,“遍知所緣故斷”。當你谛的道理明白了、遍知了,那麼這個迷它的煩惱,也就斷掉了。這是第一種,最普通的,一般我們可以想象的。

  

  D2 斷彼能緣故斷

  第二種,比較拗一點了。他就是說上界緣,苦谛下,集谛下,都有上緣惑,一個是五個,一個九個。這個上緣惑,是緣上界的。當你知道欲界苦谛的時候,跟它不相幹,它看的是上界的苦集,上界的四個谛,它是遍行煩惱。這個不但是遍行,又是能夠緣上界。所以說,它對自地的煩惱明白了,對它不相幹,它是緣的是上邊的。那麼這個煩惱,當緣它的自界緣的惑,因爲它……,我們這裏不是前面說過嗎?自界緣的惑能夠爲因,生起這個上緣惑,那麼自界緣的惑滅掉了,這個上緣惑的,抽掉了它的依靠了,它就也要斷掉了。所以這個呢“斷彼能緣故斷”,能緣它的自界緣的煩惱斷掉之後,它也跟著斷。這個在書上,其他的書上打個比喻,等于一個人靠在一個柱頭在看天,天是上界,當你這個柱頭垮掉了,這個人也倒下去了。那麼就是說那個上緣惑,它是管上界的,當你欲界的苦集二谛知道的時候,跟它不相幹,它不是迷這個欲界的苦集二谛,它是在看上邊,但是你能緣它的那些苦集的煩惱,等于是做它的支持的,好象是它的靠山,這個靠山它斷掉之後,遍知所緣的時候就斷掉了。那麼這個上緣惑,它的依靠的靠山沒有了,它也倒下去了。等于說倚了個柱頭,他往上看,柱頭一倒的話,他也仰天而倒,這是朝天倒。那麼下邊一個是朝地倒,就是一個是仰倒,一個是俯倒,那就是前俯後仰了,就是打仗一樣的,這個打敗了之後,那些軍隊就是有的是仰天而死,有的是俯地而死。那麼這個就是這個情況,這一個上緣惑,當你支持它的柱頭,就是有漏的那些自界緣煩惱斷掉之後,它就支持沒有了,仰天倒下去了,也就斷掉了,這是它能緣的煩惱,就是支持它的煩惱斷了之後,它也斷了。“斷彼能緣故斷”,能緣的煩惱斷了之後,它也斷掉了,這是一種。

  

  D3 斷彼所緣故斷

  那麼另外一種,就是在見滅、見道的,叫有漏緣惑,這個有漏緣惑是緣無漏緣惑的,無漏緣惑直接緣滅谛、道谛,而其他的貪、瞋、慢這些是緣這個緣滅谛、道谛的無明、邪見、疑這叁個的。那麼當無明、邪見、疑斷掉之後,它們所緣的,這個打個比喻,能緣跟所緣的關系,我們講過的,能緣的很羸弱,必定靠所緣的才能生起來,好象一個有病的人,他一定拿個杖(手杖)才能夠走路。當你個手杖斷掉了,所緣的那些無漏緣煩惱——無明、疑、邪見,斷掉之後,手杖斷了,它也是倒下去了,這個倒是俯地而倒,那個是仰天而倒,這個往前面倒,那麼也是斷掉了,所以叫“斷彼能緣故斷”。它所能緣的那個無漏緣惑斷掉之後,它沒得依靠了,它也倒下去了。再呢,這是第叁種,“斷彼所緣故斷”,所緣那個杖、棒斷掉了,它也倒了。所緣的杖呢,這裏就是無漏緣惑,緣無漏緣惑的煩惱,在遍知所緣的時候斷掉了,那麼靠在無漏緣惑上面的,有漏緣惑,它的杖、手杖沒有了,它就也倒下去了,這叫“斷彼所緣故斷”。這是第叁種斷。

  這叁種是見道所斷的方式,見道所斷的煩惱,說起來八十八使一下斷完了,實際上方式有叁種,一種是“遍知所緣故斷”,一個迷,一個悟,當然了,相對,悟了之後,那些迷的煩惱就斷掉了。那麼一個是“斷彼能緣故斷”,它緣的是上界,它依靠的那個柱頭,斷掉之後,仰天而倒,一個是“斷彼所緣故斷”,它緣的是無漏緣惑,當無漏緣惑,這個斷掉之後,它的手杖也斷了,它就俯地而倒。那麼這個見道所斷的煩惱有叁種的辦法,這是見道所斷的,講完了。

  

  D4 對治起故斷

  那麼修道所斷的,那是對治斷,一品一品地斷,九品煩惱,起一品對治道,斷一品煩惱。那麼“對治起故斷”,這是第四種。修道所斷的煩惱,對治道起來之後,它就斷掉了,那麼總的歸納,就是一共四種了。

  

  D5 總結

  這個非常巧妙,在其他的書根本不談這些,沒有那麼細致的。我們再總結一下,斷煩惱方式,或者這叫四個因,有四種。那麼見道的煩惱,有叁種斷。第一種,“遍知所緣故斷”。當你迷什麼道理,就是苦谛的道理、集谛的道理、滅谛的道理,這個迷什麼,哪一個谛下迷的東西你明白之後,遍知了之後,那個能迷的煩惱當然斷掉了,這個是很容易可以想象的,“遍知所緣故斷”,這是普通的。第二種,“斷彼能緣故斷”,是特殊的指上緣惑,它並沒有迷下邊自己本地的苦集,它頭擡起來看上面,上面的這個類智、類忍還沒有起,但是它下面支持它的那個,那些煩惱,貪、瞋那些煩惱斷掉之後,它也倒下去了,這是“斷彼能緣故斷”,能緣它的煩惱,就是能生起它的那些煩惱,支持它的,斷掉之後,它也斷掉了,這是仰天倒。第叁種是“斷彼所緣故斷”,這些煩惱是直接不能緣無漏的滅、道的,那麼直接緣的是無明、邪見、疑。它們祗能緣無明、邪見、疑,間接地緣滅谛、緣道谛,當無明、邪見、疑斷掉之後,它所緣的那個煩惱斷掉之後,它當然沒有依靠了,它靠它的所緣的無明、疑煩惱才能生起來了,現在無明、疑煩惱斷掉了,它的手杖斷了,它就俯地而倒,是頭朝下的倒。這是一個是仰天倒,一個是俯地倒,這是“斷彼所緣故斷”。見道斷的煩惱,有叁種形式。那麼修道所斷的,很簡單,一品一品斷,起一品對治道,斷一品煩惱,所以說“對治起故斷”,這裏就是把斷煩惱,給分析了四個樣子,這個是非常可貴,其他書上沒有。

  

  B2 明四種對治

  對治有四種,謂斷持遠厭

  

  

  下邊我們看那個“明四種對治”,“對治有四種,謂斷持遠厭”,這個也是看十叁頁那個表。十叁頁那個表,這個比較容易了。對治有四種,四種對治,哪四種呢?“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厭患對治”,“謂斷持遠厭”,這個四種對治。那麼什麼叫“斷對治”?斷對治就是“無間道”,無間道我們知道,正是滅煩惱的,正在搏…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