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78

  ..續本文上一頁照一下。那麼貪結,叁界,每一部都有,我們說見苦、見集、見道、見滅、修,裏邊都有貪,那麼欲界是五個,色界、無色界也是各五個,一共是十五個。那麼所以說是叁界五部都有它一個,一共是十五。

  “恚結”是瞋恚。瞋恚,色界、無色界沒有瞋的,祗有欲界。欲界見苦、見集、見道、見滅都有它,一共是五部,所有五個東西,這是少一點,上界沒有。

  第叁是“慢”,慢也是叁界五部都有,加起來十五個。

  “無明”就是癡,大煩惱地法裏邊這個癡也是叁界五部都有,也是十五個。

  

  G2 見結、取結、疑結

  那麼下邊的問題,就是來了。見結,還有一個取結,這兩個東西要仔細講,先把數字點了。“見結”裏邊叁個見。身見,見苦裏邊有它,那麼叁界呢,(中可能缺),見苦了,一共是叁個。那麼邊見,也是見苦裏邊有,那麼是欲界的見苦,色界、無色界的見苦,一共叁個,所以也是叁個。邪見呢,叁界裏邊,見苦、見集、見道、見滅都有它,修沒有它,因爲是見了,迷理的,所以修所斷裏邊沒有它的。那麼每一界有四個,見苦、見集、見道、見滅都有它:欲界四個,色界四個,無色界也有四個,一共是叁界十二個。所以說,一共加起來呢,叁個、叁個、十二(個)、十八個,這就是“物等”,東西相等,東西跟那個見取是一樣,都是十八。

  “取結”裏邊,見取,叁界見苦、見集、見道、見滅都有、都有它,欲界四個,色界、無色界也有四個,叁四一十二。戒禁取,祗有見苦、見道下邊有它。這個大家八十八使的表上一想就想起來了。有表的可以對了看一看。見苦之下有戒禁取,見道之下也有戒禁取。那麼一界是兩個,叁界是六個。六個、十二個,也是十八個,那就是說見結也好,取結也好,它是實際的東西,體都是十八。就是我們這個頌裏邊的,“物取等”,就“物等”,它的數字相等的。這是一個“等”。

  那麼下邊還有“取等”,這個我們看書,“何緣叁見名爲見結,二取名爲取結”,這個問題。大概是第二、叁行吧。“答頌言個取等,謂叁見二取。”第一個是“物等”,第二個是“取等”。物等,“物者體也”。叁個見十八個物,二個取也有十八個物,那麼這個我們表上已經說過了,兩個都是十八,叫“物等”,這是它的體是相等,都是十八。

  那麼算數,苦下身見、邊見,四谛下各有邪見,成六個,叁界各六十八。“取十八者,苦下有二取,集滅各有一取,謂唯見取,道下亦二取,故成六取。”叁六一十八,都是十八。“言取等”,什麼叫“等”?“叁見等,是所取”,前面叁個見都是所取;後面兩個取,“能取”。那麼就是說,見取執了前叁見爲最殊勝,戒禁取執前面的是可以非因爲因,非道爲道。這個所以說,後邊兩個取結是能取,兩個都是能取,叫等,前面叁個見都是所取,也叫等,都是所取,就是取等這個是所取。所以取也是等,一個能取,一個所取。那麼這個是說,“物取等”講完了。

  下邊就是疑結,沒有問題,所以不仔細講了。

  

  G3 嫉結、悭結

  悭跟嫉屬于纏裏邊的。爲什麼纏裏邊單把它拿出來做結?其余的不拿出來,這有什麼理由?下邊我們看書上。第一個理由,“由二唯不善,及自在起故”,這是一家的說法,我們說纏我們先看一看那個表。纏,有的人說有十個纏,有的主張八個纏。

  那麼我們看我們的先的筆記裏邊,第叁張裏邊,十纏,《品類足論》裏邊是說八個纏的,那麼這個阿毗達磨,這個毗婆沙論師,他們說有十個纏,要加兩個。八個纏,無慚、無愧、悭、嫉、悔、眠、掉舉、昏沈,這個到昏沈爲止。那麼十個纏呢,這是《品類足論》的分法,纏祗有八個。那麼《大毗婆沙》毗婆沙論師,他加上忿跟覆兩個,一共十個纏。

  什麼叫纏?我們看這個大的講義。纏,“《正理》雲:如是十種纏縛有情,置生死獄,故名爲纏。”這十種煩惱,把衆生困在這個生死的牢獄裏邊,所以叫纏。纏是繩子把他捆起來,所以有這個十個煩惱的話,就把我們有情等于說繩子捆起來,關在這個牢獄裏邊,這個牢獄是生死牢獄,就不能出生死的,那麼這個叫纏。這是一個講法。第二個講法,“或十爲因,起諸惡行,令歸惡趣,故名爲纏。”那就厲害了。這個十個煩惱爲因去推動我們造惡行,做壞事了,那麼要墮惡道的,這個叫纏。所以纏呢,第一個說法是比較松一點,不能出生死的,困在生死牢獄裏邊,那麼生死牢獄裏邊畢竟還有人天,好象還舒服一點。第二個纏就可怕,它就是推動我們造壞事,將我們拉到惡趣受苦去的,叫纏。

  那麼這個纏裏邊,就十個,或者八個。爲什麼裏邊祗取這個嫉跟悭兩個做結,其余的不取呢?那麼有兩個解釋。一個是八纏家,就是主張八個纏的人,他的理由呢,“由二唯不善及自在起故”,這是他們的理由。他說悭跟嫉兩個東西,它唯不善性,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嫉跟悭自在起的,小隨煩惱都自在起的,“不隨從他”,不是跟了其他的煩惱跟了起來的,“唯自力起故名自在起”,因爲它自己力量能夠起來,不需要跟了人家的,叫自在起。那麼“由二義勝故,于纏中別立爲結。”因爲正有兩個殊勝的意義,所以在纏裏邊,把它們調出來,做了個結,立兩個結。那麼這樣子是八纏家,就是主張八個纏的那些論師,他們提的理由。

  但是這個世親菩薩認爲這個不對頭,“此釋非理”,他,你這個解釋不合理。“論主破雲”,世親菩薩怎麼破呢?“若纏唯八,此釋可然”,假使纏祗有八個的話,你這個解釋也可以通得過去,假使你許有十個纏的話,這個解釋就不合理了。爲什麼?因爲第九、第十個纏,忿、覆兩個,這兩個煩惱也是唯不善,也是自在起,那麼你這樣子,忿、覆不是也可以立兩個結了,一共九個結要變十一個結了?所以說你這個理由,不大恰當的。那麼另外還有其他的理由,他們下邊就說,這是十纏家,主張十個纏的,他們提的理由。因爲八個纏,後邊兩個沒有,你舉這個理由,也勉強講得過去。但是我們說纏後來又加了十個,再加了兩個,那麼十個纏裏邊,有後邊兩個同它一樣的,都是“唯不善”、“自在起”,它們兩個可以立結的話,後邊兩個忿覆也應當立結了,但是忿覆還是沒有立,那麼就是說前面那個理由不充足,應當是另外要再舉他的其他的理由。

  “由此應言”,那麼所以十纏家呢,就是主張十個纏的論師,他說所以這兩個煩惱要安結的話,應當這樣子說才對,“由此應言,嫉悭過失尤重”,它們這兩個煩惱,過失特別重。

  那麼哪些地方看它的過失特別重呢?第一,“數現行故”,經常要起的,“謂由嫉悭數現行也”,這兩個煩惱隨時隨地經常要犯的。這個我們自己檢查自己的心,人家的心你看不到,沒有他心通,人家總是也不會說,“我妒忌心很重,我這個悭吝心很重,我小氣得很”,他自己不會說的。那麼檢查自己。當你看到一個人,比你能力大,比你地位高,比你什麼東西都好,這個時候心裏起的心,到底還是隨喜,還是嫉妒?一般的凡夫都是嫉妒,隨喜的心很難生起來。看到人家好,都是“你有什麼了不起,我比你還好得多”,總是說,或者說“你這樣子條件之下能做到,如果我在你條件之下,比你還要好一些”,總是這麼想,總是嫉妒。

  還有悭呢,自己有的東西,是不是願意供之于大家?一般說不容易,我們昨天舉的例,自己發明創造了一個專利的東西,就要申請專利,爲什麼?這個錢我賺,你們不能賺,你如果大家賺錢,大家發財的話,公開,我們的這個結緣書就好,歡迎翻印,大家翻好了,越多越好,這個就是佛教的好處了,沒有悭的心。世間上的心,書呢“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你去翻印我法律上告你的,這個東西就是悭貪。從這些地方看,這個社會上公認的,悭貪是對的,但是我們說佛教說悭貪不對的。那麼我們看上去,自己的東西,人家給你要的話,無所謂的,你拿去也無所謂,最好的東西給我,不大願意了,眼睛挖給我,那都發脾氣了。所以這個東西,我們說悭貪的心每一個人都有,所以它的過失尤重,什麼原因?第一個“數現行”,經常得犯。

  第二個“爲賤貧因”。嫉妒是賤的因,悭貪是貧的因。你越是悭貪,將來越窮,越是嫉妒人家好,將來自己越是下賤,越是比不上人家。所以說我們煩惱呢,跟我們的心,經常是開玩笑的,我們的要求,當我們起這個煩惱,要求是這樣子,結果得到的果,反其道而行之,恰恰相反。我們悭貪,主要是想自己的財富多一點,人家要,不要給人家,結果適得其反,你越是悭貪,將來越是貧窮。

  那麼嫉妒呢,就是說總要自己比人家高,但是你一嫉妒呢,得到的那個果卻是下賤,更不如人家,你越嫉妒,越不如人家。所以說我們要隨喜,我們養成這個習慣,佛教徒,人家好的隨喜,人家做了很多好事,人家很鬧熱,名氣名聲很高,我們要隨喜心;那麼假使人家很窮,我們自己有什麼東西,總要多少地布施一下,那麼是這個破除悭貪。我們前面不是說,布施有種第八施最勝,就是莊嚴心,就是要把我們心裏的這個悭貪心破掉,要得到這個最終涅槃的心,這樣子的心布施是最勝的布施。那我們自己就是要把這些心除掉,這兩個煩惱是下賤跟這個貧窮的因,這是煩惱重了。

  第叁,“遍顯隨惑故”。這兩個有代表性,隨惑就是隨煩惱。前面我們說的,貪瞋癡慢疑、五個見是根本煩惱,還有其他的隨煩惱、小煩惱,是跟了它們大煩惱後邊,跟了它們跑的,那是跟班一樣的,就是隨從了。那麼它不是根本的,但是是小的煩惱,也是煩惱。那麼這個煩惱,分兩種,一種是歡,一種是戚,歡就是高興的,一種是戚,就是憂慮,不歡喜的。那麼它們兩個有代表性,一個代表歡心的煩惱,一個是代表憂戚的隨煩惱,“謂遍顯歡戚隨煩惱也,謂嫉與憂相應”,妒忌跟憂相應,人家好,我不好,心裏不高興了,那麼跟憂相應。“遍顯戚隨惑也”,所有的…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