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83

  ..續本文上一頁滿不善聚故。”這個五種,經裏邊說,是純粹的,是圓滿,就是最厲害的,不善的聚。聚是一堆東西,這個我們說一夥犯罪分子一樣的,那麼這一夥是最圓滿的,就是最厲害的、不善的,這一堆的煩惱。上界是沒有不善的,所以說,這個決定是欲界的。

  

  D2 昏眠及掉悔二法合爲一蓋

  另外就是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爲什麼要合起來是一個蓋呢?“問:何緣昏眠二法及掉悔二法,合爲一蓋?”答:“食同。”不是說食治用同故了?第一是食同,食就是怎麼樣子産生的。我們食麼維持生命,這個食,就是維持這個昏沈、掉舉,能夠産生掉舉、惡作,這些東西,是它們的食品。

  

  E1 昏眠蓋

  “且昏眠蓋,同有五食”。昏沈、睡眠,這個蓋有五個東西滋養它的,一個是“【夢-夕+登】瞢”,二個是“不樂”,叁是“嚬呻”,四是“食不平等性”,吃太飽,第五,“心昧劣性”,疲勞。那麼這個第一個“【夢-夕+登】瞢”,就是眼睛睜不開,那個樣子。“不樂”,就是心裏沒有意樂心,心裏不想幹,那就昏沈、睡眠就會來。我們說念經也是的,我們自己廟裏也有,念經早上因爲起得蠻早的,是叁點鍾起來,念經念經,有的人在打瞌睡,就沒有意樂心,不想念。想念的人不會打瞌睡的,他念經越念越高興。不想念,懶得很,你們念,我就聽聽好了,聽到後來糊裏糊塗,不曉得啥東西,睡著了,這個就是意樂心沒有。【夢-夕+登】瞢,就是眼睛睜不開那個樣子,昏昏洞洞的,不樂就沒有意樂心。“嚬呻”就是打哈欠,這個樣子,也是懶相。那麼還有一個“食不平等性”,我們說爲什麼昏沈睡眠?自己檢查,是不是吃太飽了。我們這個有經驗,吃了午飯吃得飽飽的,都想去午睡一下,這也是對身體有好處。但是你說要修定,或者要念經去了,你吃得太飽了,那當然不行。所以說我們一般的安排時間,吃了飯之後,都是要休息一下,或者是你去中午養息一下,早上起太早了,養息一下。你吃了飯就叫人家做這個聽課或者是去念經,肯定要打瞌睡,這個也是個規律性的東西,那你要維持他不打瞌睡,吃少吃一點。或者“心昧劣性”,那産生的原因就是過分疲勞了,那當然還是容易昏沈,像這些,我們可以自己去調節了,假使你瞢登的、不樂的,那麼提起意樂心,嚬呻那些懶相不要做,打呵欠了這些,一看就是看人家,你這麼做不行,不行。如果我們在講經,有個人在打呵欠,伸懶腰,你看這個樣子,就是聽不進去的一個表現,就也不想聽了,就睡覺打瞌蟲了。那麼再一個,就是不要吃太飽,再一個不要太疲勞。這些是産生這個昏沈、睡眠的一些食品。

  那麼如何對治呢?“此二非食”,非食就是食的對立面,就是對治,“謂光明想”,修光明。這個在《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講得很多。那麼假使你們要參考,就參考那本書。那是《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這個專門講修定的方法很多。修光明想,假使你昏沈是不太厲害的,就觀這個燈火,這個就夠了,如果你昏沈比較厲害,中等的,就觀大一點、大火炬,大大的一堆火,火焰,如果你昏沈太重了,就觀太陽,整個的一個天空亮亮的。那麼還有呢,就是說,要觀這個什麼呢?功德,叁寶的功德,或者戒定慧的功德,這個當然要經過自己一定的學修,如果你對一個一無所知的人說,叁寶功德怎麼大怎麼大,他聽了瞌睡就來了,他個心裏聽不進去。這個呢,對叁寶功德確實學過的,也就是心裏起了共鳴的,這個人一提起叁寶功德,馬上勁頭就來了。我們昨天,那個對般若有緣的人,一聽到這個般若經的,有叁個相,最起碼的身毛豎立,毛孔都豎起來了,感到很驚奇,最厲害的就是須菩提,涕淚悲泣,大痛哭起來了,那就是對般若有緣的。如果般若沒有緣的,給你一講般若經,念般若經,《金剛經》念了半天,打瞌睡了,就是般若沒有緣,這個很明顯,我們看有不有善根的人就可以看出來的。我們在上海,那是五十年代,第一次海公上師在上海講《現觀莊嚴論》,就是解釋大般若經的,那個聽講了之後,那些聽衆出了講堂,走起路來就像飛一樣,很輕,人感到很輕松,走路一點不費,這個樣子跑出去了,很舒服。因爲海公上師口才也好,這個般若的味道吃到了,那個法味比什麼世間上的味道都好,那就是這是提起興趣來了。是這樣的,如果你對法上有這種味道的,你去觀想一下他的功德,這個昏沈馬上就去掉。但是你沒有這些經驗,或者沒有這些經學修過的,那你觀了半天,他好象沒有什麼感覺一樣的。昂旺堪布就很有趣,他說你叫這些人去觀叁寶功德,什麼戒定慧功德,倒不如給他說,賺鈔票怎麼賺的,他就有勁道來了,像這些他不感興趣的。那麼這是說對治這個昏沈呢,光明想,一般是修光明的,或者觀佛像,這些。在密宗裏邊,對觀佛像是很重視的,觀了之後,怎麼觀,怎麼觀,方法也很多。

  “用同”,它的作用同的。這個昏沈也好,眠也好,産生什麼作用呢?都使我們的“心沈昧”,心沈下去,糊裏糊塗。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昏沈來了,就心沈下去了,糊裏糊塗,不但心沈下去,頭也沈下去了,頭也往下垂了。這個,我們說念經的時候,我們不是有鈴杵的嗎?一把杵的頭尖的,有一個道場,有一位師父,他杵擺在前面念,一下去,差一點,碰到眼睛上了,那成大問題。所以說,那個念經,千萬要精神提起來。這是昏沈、掉舉的,它的食同的,五種産生昏沈、掉舉的原因。那麼它的對治,是光明觀。那麼光明觀裏邊就包含的這個是觀佛像的光明,觀這個叁寶功德,都在裏頭。它的作用,使心沈下去,昧,就是打不開了,你要想什麼事情,想不開了,這時心一點點大,作用也沒有了,氣力也沒有了。

  

  E2 掉悔蓋

  這是掉舉、惡作。掉悔二蓋,它的食品——滋養的東西,四種。“親裏尋”,想他家裏的人。我們出家人就怕這些,出了家之後,經常懷念家屬,有的是一個名叫故二,就是這個東西,家屬,那麼父母,其他的親屬當然也在裏頭。“國土尋”,我們大陸上的,你這裏澳大利亞,總是不習慣,大陸上什麼好,什麼好,要想大陸的風景,什麼東西,吃的,什麼東西,或者用的,國土尋,想他本土本鄉的東西。“不死尋”,不死尋,總是想著自己將來還要幹什麼,幹什麼,幹什麼,總是像不會死一樣的,計劃很大。再一個,“隨念昔尋”,過去經過的事情,有味道的回憶一下,也還舒服,這些都是産生掉舉那些的。“隨所經事,憶念尋求”,過去經過事情,再去回味、回憶一下。這些就會産生掉舉、惡作的。那麼它“治同”,對治一樣的,用什麼方法對治它?奢摩他,止,把心止在一個境上,不要給它出去,拉回來。我們就是打的比喻,就是一匹馬,心猿意馬,心跟馬一樣,野馬,你叫它停不下來,它停不下來,怎麼辦呢?把個繩子拴在樹上,你要跑,跑到這個繩子拉直了,你再跑不過去了,沒有辦法了,兜圈子,啪,兜,兜到後來,繩子把那個樹都捆住了,再兜不過去了,停下來了,沒有辦法了。那就是要想辦法,把心馬調伏,我們要用這個定把它定下來。它的作用,“此二能令心不寂靜”,心靜不下來。心定不下來,那就是說,心不能入定了。所以說我們要入定,前面說過的,一定要把這個惡作心,就是追悔的心要去掉,這個是很重要。

  

  第十二講

  

  發的講義說全了,看樣子,還有六節課,比較緊的,我們想講得仔細一點,就是休息、提問的時間減縮一下,休息呢,休息五分鍾,提問呢,幹脆不提了,你以後要問的時候,其他時間好了。這樣子我們可以講仔細一點,否則的話,念過去,當然念得完,那意義不大了。我們上一次,隨眠品,講到那個五蓋講完,今天第二大科。前面講的煩惱的體,煩惱各式各樣的名稱,還有一些隨煩惱,根本煩惱,跟著它跑的、跟了根本煩惱跑的一些隨煩惱,纏、垢之類的。那麼又說了這個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五個蓋,煩惱的各式各樣的相都講完了。

  

  A3 明惑滅

  今天講的,煩惱如何滅。這個是重點。我們認識煩惱,不是要跟它交朋友,是要滅除它,要滅掉它,認識煩惱的目的是要滅煩惱。那麼這裏下邊就是講煩惱怎麼樣子滅的。那麼滅了煩惱之後,那就是我們修行的目的了,所以說這個很要緊。

  

  B1 明斷惑四因

  遍知所緣故,斷彼能緣故,斷彼所緣故,對治起故斷

  

  

  那麼第二大科“明惑滅”。第一個,“明斷惑四因”,這個表在大的講義上,大的講義十叁頁,大家翻一翻,厚的那一本,十叁頁,十叁頁我們對照了這個跟上邊那個表看。煩惱,我們說斷煩惱,斷煩惱,到底怎麼斷?有四種斷法,見道所斷的有叁種,修道所斷的有一種。那麼斷的方式,我們先要知道,這個頌,“遍知所緣故,斷彼能緣故,斷彼所緣故,對治起故斷”。這個斷,要接前面的叁句,都有個斷,遍知所緣故斷,斷彼能緣故斷,斷彼所緣故斷,對治起故斷,就是以四個斷的方式。那這個就是在我們書上,哪一頁麼你們自己翻了,我這個跟你們不一樣的,(314頁)。這個要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我們要講這個,先要把我們上一次抄的那個筆記,就是有漏緣、無漏緣,那個大家可能還在吧?把那個看一看,先把那個講一講。

  

  C1 補充資料

  這個先說十一個遍使,就是我們講這個六因裏邊,遍行因十一個煩惱,這裏重複一下,苦下邊面五個見,一個疑,一個無明,那麼跟那個集谛下面兩個見,集谛下面是身見、邊見,跟那個戒禁取沒有的,祗有邪見、見取兩個見,疑、無明,一共是十一個。這個十一個,自界、自地、五部的煩惱,都能夠做它的因,都能引起,叫遍行。那麼這個裏邊,就是遍行五部,遍隨眠五部,在五部裏邊都可以做那個,都可以生存,“爲因遍生五部”,它五部的煩惱都能生起來,所以這個叁個意思叫遍行。但是遍行裏邊,我們是重…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