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夠了。現在漢地一般是通行叁個人,實際上兩個就夠了。
那麼近事戒,跟那個近住戒,就是八關齋戒,一個人就夠。一個法師,祗要持戒的,就可以授,這個就是授戒有這些要求。那麼還有一點,就是說,我們要說的,就是受戒的儀式一定要有恭敬心,要頂禮,那麼戒師的地位,坐的位子,一定要比戒弟子的位子要高,不能說受戒的人位子很高,那麼這個師一定要對這個戒弟子當面說話都聽得到,不能太遠,聽不清楚,也不能說是顯神通,顯在空間,一個在地下,這也不行,反正條件很多,授一個戒。那麼還有這個八關齋戒必定要早上受,不能是過了午才受,不行,最好是清晨就受。
E2 明戒時分齋
別解脫律儀,盡壽或晝夜,惡戒無晝夜,謂非如善受
別解脫戒的期限,“別解脫律儀,盡壽或晝夜”,祗有兩種期限,一種是盡形壽受,一種是晝夜受,八關齋戒,一天一夜,“比丘等七衆,要盡形壽”,我們受五戒的時候,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偷盜,這個都是一輩子的事情那麼祗有一個八關齋戒,就是一天一夜不殺生,一天一夜不偷盜,這是這兩種。“以戒時邊際,但有二種”,一者“壽命邊際”,二者“晝夜邊際”。受戒的時間的限製,祗有兩種,一種是一輩子的,一種是一晝夜的。那麼一輩子的,有些比丘不是還俗了嗎?他不是一輩子了。這個他受戒的時候是要一輩子的,後來他自己心改動,心變化了,他不想出家了,那麼後頭的改變是另外一回事。他初受的時候,發的心是一輩子的。居士也有,居士受了五戒之後,他後來感到五戒不好守,或者他思想所謂是“進步”了,相信其他的東西去了,那麼他不要受五戒了。不受五戒的時候,他不是盡形壽了,他受的時候是發願盡形壽,後來退掉了,這是兩碼事了。
E3 明得叁律儀別
F1 明有情支因
律從諸有情,支因說不定,不律從一切,有情支非因
“論雲”,《俱舍論》裏邊說,“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得受別解脫戒”,就是受別解脫戒,不能有五種限製,假使有五種限製的話,不得戒,“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戒體得不到,但是妙行,這個好的品行是可以有的,但是戒體沒有的,這個要分清楚,沒有戒體,祗是相似的妙行。哪五種定限呢?
G1 有情定
一種是“有情定”,“念我謂于某類有情,當離殺等”。假使說有的人受不殺戒,他說我對一切有情不殺可以,但是毒蛇猛虎我要殺的,這個害人的,有這個限製的話,不得戒,殺戒這一條得不到戒體。偷東西也一樣的,我什麼人東西不偷可以的,某些極壞的那些貪官汙吏,這些東西我要偷的,我偷了去救濟大衆的,過去好象是很講義氣,我們小時侯叫俠客,這些,他好象是專門作打抱不平的,這樣的人你說要受偷盜戒,不得戒。我們說不偷盜,是什麼人東西不偷盜,哪怕這個動物的東西不能偷盜。你假使動物的一個窩裏邊,你把它的東西偷了之後,也是偷盜。假使老鼠的窩,它裏邊藏的米什麼東西,你把它要來了,那不行的,這個還是他偷盜的。這個很嚴格的。你不要說我某些人就是要偷的,更不能說了。
G2 支定
“支(分)定”,“念我唯于某律儀支,能持不犯”。假使八關齋戒,不殺、不盜、不淫都行,祗有晚上不吃這一條我不受。不行的,你要全部受。那麼五戒可以的,這個裏邊是五戒裏邊可以,因爲是佛的慈悲,對那些人,希望他能夠得到戒,就是可以這四條戒裏邊——酒戒不能犯,酒戒不能不受——四條戒,殺、盜、淫、妄裏邊,可以受一條、二條、叁條、四條都可以,這是五戒裏有,其他的戒裏邊都不行。這個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跟那個八關齋戒,要受就全部受,要不受就沒有受,不能說我受幾條,不受幾條,不行。這個居士戒可以,這是佛的特別慈悲。這是某一些戒能持,某一條不能持,那是不行的。
G3 處定
“處定”,“念我唯于某類方域,當離殺等”,他說這個戒我受了之後,在國內或者是有佛教地方,我可以持,如果跑到伊斯蘭教的國家去了,我就不能持了,那不得戒,那就不行的。這個地方有限製也不行。
G4 時定
時間限製,“念我唯于某日月等時,能離殺等”,他說六齋日可以持的,不是六齋日我不持了。短期的不行。這個四分律裏邊,中國的戒律裏沒有短期。
G5 緣定
“緣定”,“念我唯除鬥戰等緣,能離殺等”,他就說,受殺戒可以的,但是打仗我不能守了。像這個情況,就是說打仗的時候,如果一定要你打仗,你有個辦法,舍戒,把這個舍掉,那就是可以的。你說這個我受麼要受了,但是我心裏這麼想的,平時是不殺的,打仗起來我要殺的,那你不得戒。你要受的時候,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殺。但是你真正打仗來了,逼到你要去戰爭了,那你把殺戒舍掉,把這個殺戒舍掉它,那可以,那不犯戒了。如果是居士戒,那你可以,你是個戰士可以受四條,不殺這一條不要受,這是也可以的。有的人,他的工作是捕魚的,或者是殺牛殺羊的,或者是劊子手殺人的,那麼這些人如果他是好心,想信佛,要受戒,佛也慈悲,容納。但是,他這一條殺戒,他受不了,那麼你是要受戒的時候,四條,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四條可以的,這是允許的。
假使你說要受,而心裏有這麼個限製的話,那是戒體沒有的,不得戒,祗有一個相似的,跟戒相似的相像的妙行,是好的一個品行,是有,戒體是不得到的。那麼這是說,別解脫的律儀,跟那個定共戒的律儀,跟道共戒律儀,善的律儀怎麼得,就是這樣子得的,得戒的方式有了。
F2 明得惡處中
諸得不律儀,由作及誓受,得所余無表,由田受重行
麼惡戒怎麼得的?“諸得不律儀,由作及誓受,得所余無表,由田受重行”。“所余無表”就是非律儀非不律儀。那麼不律儀、惡律儀是怎麼得到的呢 ?由作或者誓受,下邊有。那麼其他的無表呢,有叁個:田、受、作。
G1 得不律儀
那麼先看不律儀的。不律儀的得戒,第一個“由作”,“謂生在不律儀家,初作殺等,起加行時,便發惡戒”。他從小生在殺豬殺羊家裏的,這是祖傳的工作,當他開始操那個工作的時候,第一次,開始殺的時候,惡律儀成就了。還沒有開始殺,沒有成就。因爲他們是世家,家裏世操這個殺業的,那麼你祗要一動手好了,惡律儀成就了。這是“由作”,就得到這個不律儀。
第二種,要“發誓”,就是自己要發願,這些人,“謂生余家”,他並不生在那個惡律儀家,他並不是指定他一定要做這個事情的,但是他“爲活命故”,爲了自己生活,“懷殺害心”,他爲了生活,有這個害衆生的心,自己發這個願,我從今天開始一直到命終,這輩子就是操這個工作,或者殺豬殺羊,或者是捕魚,或者是捉蛇,以來養活生命的。這個時候,發這個願的時候,發誓言的時候,惡律儀就得到了,惡戒就得到了。那麼這裏有兩層,就是怎麼簡別呢?第一種,他生在不律儀家裏邊,他們家世世代代都是殺的,所以很容易,祗要你開始殺好了,不要發誓,馬上惡律儀生了。那麼你不生在這些家庭裏邊的,對這個工作從來沒有相幹的,你自己要去做工作了,要鄭重地發願,這輩子就以這個工作來維持生命的,那麼要發了願之後,惡戒才産生。
那麼這個裏邊,我們也看出來了,要得好的戒,困難很多。要別解脫戒得到,有些要僧伽得,要十個人以上,二十人以上,清淨的比丘,清淨的比丘尼,才能得戒,要去找這個條件很難得,在末法時期,簡直可以難而又難的事情。那麼要從補特伽羅、少數人得的,那麼這個戒法師也是要持戒清淨的,還那個授戒的儀式,那些問答詞,都是不錯的,自己沒有打瞌睡,沒有聽不清楚,沒有糊塗,這樣子才能得戒,得戒很困難。但是惡戒很容易,生在殺豬殺羊家裏,你祗要開始一殺好了,馬上惡戒就成功了。那麼其他的,不生在那些的,祗要發個願,我這一輩子就要做這工作,好,惡戒也成功了。這壞事容易,好事難,這個是天經地義,都是這樣子的。我們大陸上要學西方的科學技術,搞現代化,搞到現在還沒有現代化起來,但是學習西洋的那些享受的墮落的事情很快,一下子都學會了。因爲這個順了煩惱走的,走下坡,走這個順流,跟著河水下流,流下去這個很容易的,逆流而上那是困難得很的。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修行的人要發心,就是不要順了這個世俗。“隨順大衆嘛,大家都這樣”,我經常聽見有的人說,你作了比丘了,你晚上能不能吃東西,“他們都吃的,要隨順大衆,我也吃一點,那個也可以”,這個當然,你看具體情況,在什麼廟裏邊。還有有些吃酒的,尤其是我們四川,裏邊有對酒的戒不大嚴格,吃肉也有,“隨順大衆嘛,大家都在吃,我不吃好象不好意思。”那麼我們就說一個話了,“大家都到地獄去了,你好不好意思?你也想去一下嗎?”這個話就不敢說了。那麼今天我們時間到了,提問題吧。
G2 明得處中無表
不是善的律儀,也不是惡的律儀,但是我們做一個事情,做事情的心比較強的,就能産生無表色,這個無表色,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處中律儀就是說,在律儀跟那個惡律儀中間,既不是善的律儀戒,也不是惡的不律儀戒,另外的善、惡比較有力量的,能夠引生無表色的,這個叫處中律儀。
那麼它怎麼生起來呢?一個“由田”,就是對方境,我們在“福田所”,就是叁寶、父母這些地方,做點好事、壞事,這個就會産生無表色。這是處中律儀,第一是“由田”,“謂于如是福田所,施園林等”。假使說叁寶面前,我們說以前給孤獨尊者,他去用黃金鋪地買了一個給孤獨園來供養佛做精舍的,那麼這個福報就極大。因爲他也沒有受戒,但是就是這個…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