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58

  ..续本文上一页大家都是五戒。这也是一个类型的,近事戒。

  八戒,近住律仪,是另外一个类型,这是一天一夜的,戒相也是八条。

  总的来说,我们说律仪虽然有八种,它的体,“实体唯有四”,它的体祗有四个。那么我们表上看呢,也不要说话了,一看就看出来了。比丘、比丘尼是一个体,比丘戒。勤策、勤策女、正学律仪是一个体,勤策戒;那么近事、近事女的律仪是一个体,近事戒;近住律仪是一个体,近住戒。那么就有四个体了。这个是表上一看就知道。

  

  D2 明得戒因缘

  E1 明得三律仪

  定生得定地,彼圣得道生,别解脱律仪,得由他教等

  那么下边我们要谈几个问题,就是说得戒怎么得,舍戒又怎么舍,这样两个问题。戒有很多 ,有这个别解脱戒,有这个定共戒,道共戒,还有恶律仪。那么这些戒怎么样得到的?怎么样子舍掉的?这些问题,我们下边一个一个讲。这个第四科,就是得戒的缘别,得戒的因、缘之差别。“定生得定地,彼圣得道生。别解脱律仪,得由他教等”。大概的意思,我们先说一下,“定生”,就是定共戒,要得了定之后,这个定共戒自然就生起来了。“彼圣得道生”,“彼圣”,证了圣者的,见道以上的,就得到道共戒,道生的道共戒。“别解脱律仪”,“得由他教等”,别解脱戒,就从比丘戒开始一直到前面的八关斋戒(近住戒),一定要他教,由人给你授的,自己不能是……,没有人授,没有一定的仪式,得不到戒的。

  

  F1 定生戒

  下边就是说,三个律仪如何得呢?“定生戒”,定共戒,“与定心俱”,这个跟得定的心,同时生起的。“得定地”,这个定地是什么定?有漏的定,未到地、中间、四根本禅,上面的三个近分静虑,这个时候,都能够得到定共戒。那么无色定就不在里头,无色的定没有无表色的,所以说没有。这个上三近分,就是说二禅、三禅、四禅的近分定。初禅的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所以说已经说过了。那么四个根本禅,跟二禅、三禅、四禅的近分静虑,得了这些定之后,都有定共戒生出来。这个定共戒生出来之后,自然有这个能力,防止你做坏事,不做那些不如法的事情,这是定共戒,定生戒,定心起来之后,生出来的戒,得了定之后生的戒。那么它具体的东西,我们要记住,这是有漏的。无漏的就是道生戒了。有漏的,哪几个定呢?未到地定,就是说初禅的近分定、中间定(无寻有伺那个定),还有四个根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跟二禅、三禅、四禅的近分定,就是还没有到二禅,正在进入二禅。

  再我们具体讲一下,每一个禅,每一个地,都有九品的烦恼,假使欲界的九品烦恼,我们开始断了之后,这就是近分定,进入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那么九品断完了,就到初禅根本定。那么初禅到二禅,初禅的九品烦恼,二禅的近分定断掉,你断了一品开始,就是进入二禅的近分定,到二禅近分定到把九品的初禅的烦恼断完,就进入二禅的根本定。所以说,在近分定,正是断烦恼的时候,所以说那个时候,我们前面“九得边二果”,近分定是舍根,正在断烦恼,喜不起来,正在拼命得跟它干,跟烦恼斗,不会喜的,喜乐没有的。那么你等到烦恼断好了,这个任务完成了,喜也来了。所以初禅的时候,把欲界的九品烦恼都断完之后,就是离生喜乐。把欲界的那些恶法,那个欲界的五盖,还有那些恶法除掉了,恶不善法,欲界的恶不善法断掉之后,得到一种轻松的喜乐,就是叫离生喜乐。那么我们就是说如果说定里边没有喜乐,人家就不会放弃这个世间男女财色的这个享受去修行的,正因为定里的乐超过那世间的男女的、那个财色的乐,所以说修行人还有。因为离生喜乐,把世间的五欲离开之后。有的人就是不肯离欲,就是说我有个五欲在身边,还有个寄托,心里一个好的舒服的感受。这个甩掉了,我空落落的,心里就虚空了,没有东西了,这个人生没有意义了。你不知道你去修禅定的话,将来生的乐是远远超过你那个乐,而且是高层次的乐,高尚的乐,这个乐生起来,全身的快乐,每一个毛孔都快乐,但你开始生起来是小地方,一块地方,感到很舒服,慢慢慢慢的,定增长之后,全身充满、充满。

  在经书里边讲的呢,就是说,等于说灌田一样,这个水,引进去,这个稻田(水田),干的不行,它要水进去,开始进去是把泥土润湿了,很舒服,慢慢慢慢水进去,一点一点地高起来,高到最后全部这个田里边水都满了,甚至于水会回出来了。这个初禅根本就得到了。那时候的喜乐,就是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那人家说,说不清楚的,你没有那个经验,跟你说了没有用的。但是这个话可以说的,远远超过那个世间的那些男女、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如果没有这个定之乐,那些外道也不会去修禅定了,婆罗门教他也不会去修了。正因为这个有一层一层上去,初禅,二禅比初禅高,三禅比二禅高,一层层上去。所以说世间上,越是高尚的人,你说他没有乐趣了,乐趣多得很,比我们这样还要快乐得多。我们沉溺在五欲里边,好象自以为很快乐,他看看你像这个猪,等于在粪坑里在打滚,有什么乐呢?一点毫无意思的。所以我们心里不要想到,五欲放弃了之后就没有快乐了,不是那个事情,修行的快乐,比这个多。这是定共戒。

  

  F2 道生戒

  那么道生戒是“道共戒”,“与道心俱”,无漏的净慧。我们还是回到……,所以说一个核心就是净慧,就是我们这个阿毗达磨是个净慧,始终围绕这个问题。跟这个净慧,就是道心生的,无漏心生起来之后,那么得到的一个戒,叫道生戒,也叫道共戒,跟道是共同生起的。得无漏的圣道时,就得到这个道生戒,谓得无漏的未到地定、中间定、四根本定,祗有这个六个定有无漏道。这个我们要记住。产生无漏道的,生道共戒的祗有这个。那么还有上边三个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也能起无漏道,但是没有道生戒,因为它们是无色界,没有色法的。这个道共戒是无表色,无表色在无色界没有。所以说能够产生道共戒的,祗有这六个地,这六个地我们要记住的:未到地定、中间定、四根本定,在色界里边,产生无漏道的,祗有这么六个。

  那么所以前面要简别了,前面一定要是有漏的,否则的话,你未到地定是道共戒了,怎么定共戒呢?那是修世间的禅,得到的是定共戒,如果你是修了无漏的禅,那就得道共戒。道共戒当然要胜过世间禅,世间的定共戒会退,我们讲过的,你如果心里起了烦恼了,这个定心一失掉,定共戒也就没有了。因为这个与定心俱。我们讲这个心随转法的时候,不是二律仪吗?二律仪就是定共戒、道共戒。祗能跟定心同时存在的,如果定心一退了之后,这个定,定共戒也就退掉了。但道共戒不会退的,道共戒是无漏道,绝对不退。

  

  F3 别解脱戒

  那么下边是别解脱戒怎么得了。别解脱戒,“从师受”,一定要有个法师给你证明你受戒,那么这有两种,一种是“僧伽得”,那不是一个人,要僧团里边得戒的,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这是要依僧团来发戒的。那比丘尼戒,我们中国的传承要十个师,三师七证,三个师,和尚、羯磨、教授三个,要十夏以上,要持戒的。这个严格地说,这个做和尚,就是做戒和尚,做羯磨师,做这个教授师的人,不但要安十个居夏,戒腊要十夏以上,还要精通戒律。这个我们在四分律有八个五法,根据有部的呢,二十一个五法,要通达这些,就是有个五个法,有二十一种都要通达。然后你戒律精通,然后有资格做戒和尚,也可以剃度,收小和尚了。如果没有这个的条件的话,就不能做。那么这个是末法时期的困难了。他们自己,你说个戒和尚,我们就是大陆上说,大家知道的,能结夏安居的庙有几个?海外我不知道,海外的结夏安居的庙有几所我不知道。大陆上是屈指可数的。就是广化好象是的,广化有的。那么以前宝光寺有的,后来来了一个方丈,他说你们安居,搞个形式,没有用,取消,形式也不要,看起来好象是干脆,实际上我们说形式比没有好。你每一个年做结夏安居,这个形式做一下,毕竟人家还知道有安居,佛教里有安居这个事情。如果你形式都没有了,你去问一些其他的庙,什么叫安居?“啊?安居?没听说过。”你看这样子,一个出家人连安居都没听说过,你怎么说呢?所以说这些事情,在末法时期,就是末法了,有些事情呢……。我们是尽量提倡,也培养我的僧人将来他外边办道场,一定要结夏安居。安居、布萨,这些是必定要行的事情,否则不成为僧团了。那么这个从僧伽的,就是说比丘、比丘尼呢,一定从……,按四分律的要求,比丘是十个师,和尚、阿阇黎、教授。

  (14B)再做一次,要二十个僧才能得一个比丘尼戒,我们现在大陆上很少,海外更不知道了,海外是不是有二十僧授比丘尼戒的。如果说,尼众受戒,没有经过二十僧,单是大僧里边受,得不得戒?也能得戒。但是这个和尚有过失。她没有经过女众的那个羯磨的,你直接给她授了尼戒了,这和尚有过失的,有过失的。那么这个戒体,比丘尼也能受。所以说我们大陆上,基本上祗个形式,和尚都在背有过失,那授一趟比丘尼戒的话,这个和尚要每一个比丘尼的债都背在他身上,很重。那么当然了,二众授戒的也有。我们以前,斯里兰卡,传给我们的二众的授戒,他们是南传没有断,我们汉地,这个二众僧授戒早就断掉了,后来斯里兰卡传过来了。传过来了,我们汉地这个传承有了,后来斯里兰卡自己断掉了,又该我们传过去。那我记得,那前几年了,隆莲师,就是我们大陆上有位尼众很有名的,她就是又把尼众传戒的二众传戒的法,传给斯里兰卡,还是还给她们。这个就是,这个就要求蛮高的,“依众发戒”。

  还有正学女也是要僧团发戒的。“从补特伽罗得”,不是从僧团得的,勤策、勤策女,这是两个人…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