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58

  ..續本文上一頁大家都是五戒。這也是一個類型的,近事戒。

  八戒,近住律儀,是另外一個類型,這是一天一夜的,戒相也是八條。

  總的來說,我們說律儀雖然有八種,它的體,“實體唯有四”,它的體祗有四個。那麼我們表上看呢,也不要說話了,一看就看出來了。比丘、比丘尼是一個體,比丘戒。勤策、勤策女、正學律儀是一個體,勤策戒;那麼近事、近事女的律儀是一個體,近事戒;近住律儀是一個體,近住戒。那麼就有四個體了。這個是表上一看就知道。

  

  D2 明得戒因緣

  E1 明得叁律儀

  定生得定地,彼聖得道生,別解脫律儀,得由他教等

  那麼下邊我們要談幾個問題,就是說得戒怎麼得,舍戒又怎麼舍,這樣兩個問題。戒有很多 ,有這個別解脫戒,有這個定共戒,道共戒,還有惡律儀。那麼這些戒怎麼樣得到的?怎麼樣子舍掉的?這些問題,我們下邊一個一個講。這個第四科,就是得戒的緣別,得戒的因、緣之差別。“定生得定地,彼聖得道生。別解脫律儀,得由他教等”。大概的意思,我們先說一下,“定生”,就是定共戒,要得了定之後,這個定共戒自然就生起來了。“彼聖得道生”,“彼聖”,證了聖者的,見道以上的,就得到道共戒,道生的道共戒。“別解脫律儀”,“得由他教等”,別解脫戒,就從比丘戒開始一直到前面的八關齋戒(近住戒),一定要他教,由人給你授的,自己不能是……,沒有人授,沒有一定的儀式,得不到戒的。

  

  F1 定生戒

  下邊就是說,叁個律儀如何得呢?“定生戒”,定共戒,“與定心俱”,這個跟得定的心,同時生起的。“得定地”,這個定地是什麼定?有漏的定,未到地、中間、四根本禅,上面的叁個近分靜慮,這個時候,都能夠得到定共戒。那麼無色定就不在裏頭,無色的定沒有無表色的,所以說沒有。這個上叁近分,就是說二禅、叁禅、四禅的近分定。初禅的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所以說已經說過了。那麼四個根本禅,跟二禅、叁禅、四禅的近分靜慮,得了這些定之後,都有定共戒生出來。這個定共戒生出來之後,自然有這個能力,防止你做壞事,不做那些不如法的事情,這是定共戒,定生戒,定心起來之後,生出來的戒,得了定之後生的戒。那麼它具體的東西,我們要記住,這是有漏的。無漏的就是道生戒了。有漏的,哪幾個定呢?未到地定,就是說初禅的近分定、中間定(無尋有伺那個定),還有四個根本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跟二禅、叁禅、四禅的近分定,就是還沒有到二禅,正在進入二禅。

  再我們具體講一下,每一個禅,每一個地,都有九品的煩惱,假使欲界的九品煩惱,我們開始斷了之後,這就是近分定,進入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那麼九品斷完了,就到初禅根本定。那麼初禅到二禅,初禅的九品煩惱,二禅的近分定斷掉,你斷了一品開始,就是進入二禅的近分定,到二禅近分定到把九品的初禅的煩惱斷完,就進入二禅的根本定。所以說,在近分定,正是斷煩惱的時候,所以說那個時候,我們前面“九得邊二果”,近分定是舍根,正在斷煩惱,喜不起來,正在拼命得跟它幹,跟煩惱鬥,不會喜的,喜樂沒有的。那麼你等到煩惱斷好了,這個任務完成了,喜也來了。所以初禅的時候,把欲界的九品煩惱都斷完之後,就是離生喜樂。把欲界的那些惡法,那個欲界的五蓋,還有那些惡法除掉了,惡不善法,欲界的惡不善法斷掉之後,得到一種輕松的喜樂,就是叫離生喜樂。那麼我們就是說如果說定裏邊沒有喜樂,人家就不會放棄這個世間男女財色的這個享受去修行的,正因爲定裏的樂超過那世間的男女的、那個財色的樂,所以說修行人還有。因爲離生喜樂,把世間的五欲離開之後。有的人就是不肯離欲,就是說我有個五欲在身邊,還有個寄托,心裏一個好的舒服的感受。這個甩掉了,我空落落的,心裏就虛空了,沒有東西了,這個人生沒有意義了。你不知道你去修禅定的話,將來生的樂是遠遠超過你那個樂,而且是高層次的樂,高尚的樂,這個樂生起來,全身的快樂,每一個毛孔都快樂,但你開始生起來是小地方,一塊地方,感到很舒服,慢慢慢慢的,定增長之後,全身充滿、充滿。

  在經書裏邊講的呢,就是說,等于說灌田一樣,這個水,引進去,這個稻田(水田),幹的不行,它要水進去,開始進去是把泥土潤濕了,很舒服,慢慢慢慢水進去,一點一點地高起來,高到最後全部這個田裏邊水都滿了,甚至于水會回出來了。這個初禅根本就得到了。那時候的喜樂,就是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那人家說,說不清楚的,你沒有那個經驗,跟你說了沒有用的。但是這個話可以說的,遠遠超過那個世間的那些男女、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如果沒有這個定之樂,那些外道也不會去修禅定了,婆羅門教他也不會去修了。正因爲這個有一層一層上去,初禅,二禅比初禅高,叁禅比二禅高,一層層上去。所以說世間上,越是高尚的人,你說他沒有樂趣了,樂趣多得很,比我們這樣還要快樂得多。我們沈溺在五欲裏邊,好象自以爲很快樂,他看看你像這個豬,等于在糞坑裏在打滾,有什麼樂呢?一點毫無意思的。所以我們心裏不要想到,五欲放棄了之後就沒有快樂了,不是那個事情,修行的快樂,比這個多。這是定共戒。

  

  F2 道生戒

  那麼道生戒是“道共戒”,“與道心俱”,無漏的淨慧。我們還是回到……,所以說一個核心就是淨慧,就是我們這個阿毗達磨是個淨慧,始終圍繞這個問題。跟這個淨慧,就是道心生的,無漏心生起來之後,那麼得到的一個戒,叫道生戒,也叫道共戒,跟道是共同生起的。得無漏的聖道時,就得到這個道生戒,謂得無漏的未到地定、中間定、四根本定,祗有這個六個定有無漏道。這個我們要記住。産生無漏道的,生道共戒的祗有這個。那麼還有上邊叁個無色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也能起無漏道,但是沒有道生戒,因爲它們是無色界,沒有色法的。這個道共戒是無表色,無表色在無色界沒有。所以說能夠産生道共戒的,祗有這六個地,這六個地我們要記住的:未到地定、中間定、四根本定,在色界裏邊,産生無漏道的,祗有這麼六個。

  那麼所以前面要簡別了,前面一定要是有漏的,否則的話,你未到地定是道共戒了,怎麼定共戒呢?那是修世間的禅,得到的是定共戒,如果你是修了無漏的禅,那就得道共戒。道共戒當然要勝過世間禅,世間的定共戒會退,我們講過的,你如果心裏起了煩惱了,這個定心一失掉,定共戒也就沒有了。因爲這個與定心俱。我們講這個心隨轉法的時候,不是二律儀嗎?二律儀就是定共戒、道共戒。祗能跟定心同時存在的,如果定心一退了之後,這個定,定共戒也就退掉了。但道共戒不會退的,道共戒是無漏道,絕對不退。

  

  F3 別解脫戒

  那麼下邊是別解脫戒怎麼得了。別解脫戒,“從師受”,一定要有個法師給你證明你受戒,那麼這有兩種,一種是“僧伽得”,那不是一個人,要僧團裏邊得戒的,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學戒,這是要依僧團來發戒的。那比丘尼戒,我們中國的傳承要十個師,叁師七證,叁個師,和尚、羯磨、教授叁個,要十夏以上,要持戒的。這個嚴格地說,這個做和尚,就是做戒和尚,做羯磨師,做這個教授師的人,不但要安十個居夏,戒臘要十夏以上,還要精通戒律。這個我們在四分律有八個五法,根據有部的呢,二十一個五法,要通達這些,就是有個五個法,有二十一種都要通達。然後你戒律精通,然後有資格做戒和尚,也可以剃度,收小和尚了。如果沒有這個的條件的話,就不能做。那麼這個是末法時期的困難了。他們自己,你說個戒和尚,我們就是大陸上說,大家知道的,能結夏安居的廟有幾個?海外我不知道,海外的結夏安居的廟有幾所我不知道。大陸上是屈指可數的。就是廣化好象是的,廣化有的。那麼以前寶光寺有的,後來來了一個方丈,他說你們安居,搞個形式,沒有用,取消,形式也不要,看起來好象是幹脆,實際上我們說形式比沒有好。你每一個年做結夏安居,這個形式做一下,畢竟人家還知道有安居,佛教裏有安居這個事情。如果你形式都沒有了,你去問一些其他的廟,什麼叫安居?“啊?安居?沒聽說過。”你看這樣子,一個出家人連安居都沒聽說過,你怎麼說呢?所以說這些事情,在末法時期,就是末法了,有些事情呢……。我們是盡量提倡,也培養我的僧人將來他外邊辦道場,一定要結夏安居。安居、布薩,這些是必定要行的事情,否則不成爲僧團了。那麼這個從僧伽的,就是說比丘、比丘尼呢,一定從……,按四分律的要求,比丘是十個師,和尚、阿阇黎、教授。

  (14B)再做一次,要二十個僧才能得一個比丘尼戒,我們現在大陸上很少,海外更不知道了,海外是不是有二十僧授比丘尼戒的。如果說,尼衆受戒,沒有經過二十僧,單是大僧裏邊受,得不得戒?也能得戒。但是這個和尚有過失。她沒有經過女衆的那個羯磨的,你直接給她授了尼戒了,這和尚有過失的,有過失的。那麼這個戒體,比丘尼也能受。所以說我們大陸上,基本上祗個形式,和尚都在背有過失,那授一趟比丘尼戒的話,這個和尚要每一個比丘尼的債都背在他身上,很重。那麼當然了,二衆授戒的也有。我們以前,斯裏蘭卡,傳給我們的二衆的授戒,他們是南傳沒有斷,我們漢地,這個二衆僧授戒早就斷掉了,後來斯裏蘭卡傳過來了。傳過來了,我們漢地這個傳承有了,後來斯裏蘭卡自己斷掉了,又該我們傳過去。那我記得,那前幾年了,隆蓮師,就是我們大陸上有位尼衆很有名的,她就是又把尼衆傳戒的二衆傳戒的法,傳給斯裏蘭卡,還是還給她們。這個就是,這個就要求蠻高的,“依衆發戒”。

  還有正學女也是要僧團發戒的。“從補特伽羅得”,不是從僧團得的,勤策、勤策女,這是兩個人…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