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叁支槍祗有兩支的話,它是站不住,叁支拼起了,因爲它的力量,它不倒下來,它因爲它的力量,它不倒下來,這叁支槍互相地依靠的,這樣子站在那裏不倒下來的。這個一般我們就用這個比喻來說俱有因,互相地做因,又互相地做果,那麼又是同時存在的,不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那麼就是叫俱有因。這是“互爲果”的俱有因。
還有一種呢,就是說,它這個法同時存在,但是不是互相依靠,而是同時感一個果的,這個也叫俱有因。因爲這個在《俱舍論》上就有辯論的。開始的時候,它是一個俱有因的內涵呢,就是互相爲果的,但是中間有一個,有些法,它就是不能解釋了,祗能呢要補充一個,就是同感一果的,也叫俱有因,那麼俱有因的意義、涵義就完整了。所以說俱有因的內涵呢,一般說互相爲因果的是俱有因,幾個因同時感一個果的,也叫俱有因。這個我們在書上的舉的比喻呢,假使互相爲因果的,假使說,古代走路是商隊,因爲路很危險,商隊一個隊,一起走過一個險路做生意去,到外邊做生意,不像現在交通那麼發達了,路上有猛獸,也有自然的那些水,那些困難的東西,也有盜賊,搶劫的,那麼要結個隊才能走。這個結一個隊之後,這幾個人呢,就互相地幫助了,在隊裏邊,你靠他,他靠你,通過這個危險的道路,從這一方面說是俱有,互爲因果的俱有果。但是這幾個商人呢,同時做一個事情,或者同時吃飯,這個,那麼這個事情呢,同感一果的,那麼叫是“同一果”的俱有因。那麼這是一般的書上都是這兩個比喻來說了,當然具體的,我們在學了後頭,會知道哪些屬于俱有因,哪些屬于同一果的,哪些屬于互爲果的。現在我們把名相知道,俱有因至少有兩個涵義,一個是互相爲果的,一個是同感一個果的,這是兩種的,都叫俱有因。
D3 同類因
同類因相似,自部地前生,道輾轉九地
唯等勝爲果,加行生亦然,聞思所成等
那麼第叁種呢,是“同類因”。前因與後果相同的,叫同類因。那麼這個相同並不是說死板板的,一定是物質的東西生物質的叫相同,或者是受,我們說受是領納爲受,這個樂受,感一個後頭繼續再生一個樂受,這叫同類的。單是說祗要是善的、惡的或者無記的,是相同的,那麼五個因裏邊,都可以互相輾轉爲同類因。就是善的五蘊,不管你色的生色的,或者色的生受的,或者色的生想的,祗要是善相同的,都叫同類因。這是善惡的關系來看的,同類。所以它講個比喻呢,是“善五蘊與善五蘊,輾轉相望爲同類因”。這個“輾轉相望”呢,就不是死板板的,色對色蘊,受跟受蘊,想跟想蘊,不是那麼死的,輾轉互相對起來看,都可以作同類因。這個輾轉兩個字,我們又寫了一下。“善色等蘊,望善色等及余四蘊”,就是善的色對善的色,固然是同類因,善的色蘊對其余的受想行識,祗要都是善的,也叫同類因,這是範圍就比較寬的。那麼染汙的來說,無記的來說呢,也一樣,染汙的色蘊對染汙的色蘊固然是同類因,對染汙的受蘊,對染汙的想、行、識這幾個蘊也叫同類因。那麼無記的也相同了,無記的色蘊跟無記的其他四個蘊,跟它本身色蘊都叫同類因。那麼很簡單一句話,善的生善的,無記生無記的,不善的生不善的,都叫同類因。我們把善惡分起來呢,你比較清楚了。那麼果法呢,當然是有爲法,都是五個蘊,五蘊就是把一切有爲包完了。
下邊還有一個限製。“唯取自部,自地前生”,這叁個條件是同類因的限製,那個不能超越的。“自部”我們講過了,這個,我們所斷的那些煩惱呢,見道的時候分四部,見苦的時候斷的,見集的時候斷的,見滅的時候斷的,見道的時候斷的,還要加上一個,修道時候斷的,一共是五部。那麼這個同類因呢,祗能自己那一部的,假使這個染汙的法是見道所斷的,那麼祗能是見道所斷的法是它的同類因,見集所斷的不能算,這個隔一部了,不能算的。那麼還要“自地”的,叁界九地,我們說叁界九個地,這個表我們好象是有過了,也是那一本講義裏邊,反正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這個初禅是離生喜樂地,這個大概一般我們講過了,大家可能有一個概念了,我也不知道在哪一個講義裏邊了,大家回去自己翻了。那麼“自地”呢,就是欲界的善法對欲界的善法,可以做同類因,對色界的就不行了,不能做同類因了。色界的二地的善法,對初地的,對叁地的也不能做同類因。那麼同樣的無色界的不能做色界的,空無邊處的也不能做識無邊處的同類因,一定要自己那個地裏的法,善的、惡的、無記的,前後可以作同類因。這是要限于自部,還要自地。再有一個“前生”,同類因絕對在前的生,不能同時因果,更不能在後頭生的,後頭生的因,就是不存在的,但是同時生的,俱有因、相應因就是可以的。同類因決定要在前生的,在同時的不能算,在後頭當然不能算了。
所以說有叁個限製,一個是“自部”的,見苦所斷的對見苦所斷的可以做同類因,見集所斷對見集所斷的,那麼修所斷的對修所斷的,不能超越自部,這是一個。第二個限製呢,叁界九地裏邊,第一地的祗能做第一地的同類因,不能做第二地的,同樣第二地的也不能做第叁地、第一地的,這樣子呢限于“自地”的,你是哪一地就是哪一地的法,可以作同類因,跟後邊的那個作同類因。再一個呢,是“前生”,同類因,我們寫的,什麼叫前生呢?“謂唯通過、現”,同類因祗能是過去的法,對現在法、對未來法,它是在前生的,或者現在的法對還沒有生的未來的法,它在前,可以作同類因,引出將來的等流果,那麼除了前生的,同時生的,或者是還沒有生的,不能作同類因了。
所以同類因呢,我們幾個條件,再大家歸納一下,一個是善的對善的,不管你是色受想行識,互相都能做同類因。同樣,不善的對不善的,無記的對無記的,這個是比較寬的,祗要善惡無記相同的,都是同類因。但是一定要自部的,五部裏邊,不能夠超越的,自己見苦所斷的對見苦所斷的作同類因,見道所斷的對見道所斷的同類因,或者修所斷的,修所斷的同類因,不能超越,五部裏邊不能互相通。那麼互相通的,在後頭,另外立一個因,叫徧行因,這個後頭要講,這個通五部的。那麼自地呢,就是叁界九地裏邊不能隔越,哪一地的祗能做哪一地的同類因,超越一個地都不行的,不管你上的下的,都不能夠同類因,這個。再一個呢,決定這個法在果之前生的,果一定要在這個同類因的後頭的,同類因決定要在果之前,已經生出來的法,才能做同類因。那麼這個歸納下來呢,是這麼幾個條件。這樣子的呢叫同類因。
D4 相應因
相應因決定,心心所同依
那麼下邊“相應因”。“心王心所”,就是主要是心王心所,它可以相應。“心王心所,更相隨順”,互相地隨順,互相地相應,這個叫相應因。那麼怎麼叫相應因,叫隨順呢,什麼共相應的?這個好象是還不具體,下邊我們把這個相應的意思呢,就把它明確地寫下來了。
“謂必同所依”,我們這個心王心所,依的根,一定要是一個根的。假使我們眼睛在看東西,那麼這個眼識呢,心王呢,依的眼根,那麼這個所生的心所法,跟它相應的心所法決定還是依這個眼根。如果依耳根的心所法不能叫相應了,或者依其他的根的,都不能叫相應,一定要依同一個根的,這樣子,同一個依的,那麼叫相應。這是第一個要件,最重要的是同依。
第二個呢,“同所緣”,所緣的境也是一樣的。當心王緣的,假使我緣的是茶杯,那麼這個心所法,一定要緣茶杯的,才能跟他相應,就是心所法,不緣茶杯的心所法,那不能叫相應。所以說既是要同一個所依的根,也要同一個所緣的境。
再還有“同行相”。我看這個茶杯,茶杯裏邊,有這個茶蓋,有茶的,身體還有一個柄,當我緣蓋子的時候,心王緣蓋的時候,心所法也是取這個蓋子的行相,這麼樣子一個圓砣砣的,這個上邊有一點慢慢圓下來的,這樣子,行相也同的,我緣它這個,假使心王緣的是白顔色,那麼心所法也緣的白,不緣其他的,畫裏邊紅的藍的都有,共同都緣白的這個行相的時候,這叫做同相應。如果心王緣的是這個白的顔色蓋,它心王在緣這個畫,裏邊那個畫,那就不是同一個行相了,不能說是相應,所以說行相也要相應。
“同時”,同一個刹那,心王,這一刹那心王跟同一個刹那的心所法,這個叫相應,一個前,一個後的,不能相應,這時間要相同的。
“同事”,這個上一次就是有位居士提的,心王心所,它每一個體祗能一個,假使心王,一個心,我們眼識,一個心王,當然是一個了,假使它的心所法,受,不能夠兩個受同時起來,一個是苦受,一個樂受,同時起兩個受不行的,受祗能一個。當緣心王的時候,你看茶杯你感到高興,那就是一個喜受,不能憂愁,這不能同時起來,也不能來一個無記受。所以在同時起來的心所法也祗能一個,受祗能一個,想也祗能一個,那麼作意、思等等,都是一個體。一個體,各式各樣的心所法可以起來,祗要它相應的,就是我們前面這個大地法必定生起的,大善地法,那是善心的時候決定生起的,這個規律是符合的,那些心所法都能生起。但是生起的心所法呢,每一個心所法的體祗能一個,叫同事,這個事就是體。
這五個意思具足的叫相應。那麼我們以後就碰到,兩個,心王、心所相應呢,這五個意思要具足,少一個不行,少一個就不能叫相應。心王心所不能單獨生起,這個是緣起法,我們前面講過的,當一個心王生起的時候,最起碼的,大地法決定跟它同時起的,如果善心的時候,決定有大善地法十個也同起的,如果是染汙心的時候,決定有大煩惱地法六個跟它一起起的。所以說心王、心所都不能單獨生起的,那麼心王要跟心所,兩個互相幫助,互相地“輾轉力持”,就是互相地大家資助,大家互相的力量,大家把它持,就是把它…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