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維持起來,那麼才能生,這樣子才能生的,這個叫相應因。它們也是互爲因果的,相應因,你幫他,他幫你,是互爲因果,這個也屬于俱有因。但是俱有因,爲什麼另外要立一個相應因呢?因爲它心王心所,祗限于心王心所,而俱有因卻是其他的法,同時因果都能叫俱有因。心王心所,特殊的俱有因,那就是把它立一個相應因,因爲它的作用特別不同,而且作用很大。我們這個一切,前面講過的,“一切唯心造”,這個心能統帥一切,我們是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我們就要怎麼樣子,要造什麼,就是我們自心作主的。所以說心的力量最強,把它特別立出一個相應因。那麼所以呢,我們括弧裏邊有兩個,“相應因狹”,雖然它們都是同是一個因果,互相資助,都是俱有因,但是相應因範圍小,祗是心王心所,而俱有因是範圍寬,一切有爲法都在裏頭。所以這個相應因就是特殊的一種俱有因,祗限于心王心所的,我們也可以這麼說,作用卻是相同的,互爲因果,或者同感一果,都可以。
D5 徧行因
遍行謂前遍,爲同地染因
那麼下邊就是“徧行因”了。這是同類因裏邊的特殊的一種,爲什麼要把它另外立開呢?因爲它就是跟同類因有一個特殊地方,可以徧緣五部的,叫徧行因。那麼徧行因的體是什麼呢?有十一個徧使,就是十一個煩惱。這個十一個煩惱,跟相應的俱有法,那麼一個煩惱我們說是心所法,那麼心所法要生起,我們前面學過了,決定有同時的心王心所跟它相應的,還有俱有法,同時生起的,這個有爲法呢決定有生住異滅,還有得、非得,這個法生起來了,這個法上的得就要同時起來的,那麼所以說相應的法,俱有的法,跟這個十一徧使,跟它跑的,都叫徧行因。
那麼十一個徧使是什麼?我們下邊就要介紹。這十一個煩惱可以徧五部的,叫十一徧使。十一徧使,哪些法叫十一徧使呢?這些煩惱力量特別大,不但是自部的可以做同類因,還可以産生其他部的,也可以産生,作它的同類因,所以這個同類因力量大,而祗限于這十一個煩惱,所以把它另外立一個,叫徧行因。
哪十一個呢?就是見苦的下邊,五個見:身見、邊見、見取、邪見、戒禁取,五個見,還有個疑,還有個無明。這是苦谛下有這麼七個。集谛下邊呢,有個邪見、見取、疑、無明,因爲集谛下沒有身見、邊見了,也沒有戒禁取了。這個我們八十八使那個表,大家一翻就知道。
那麼這個十一個煩惱呢,“徧與五部染法爲因”,它染汙法爲因,是同類因,但是同類因祗限于自部,就是見苦所斷的跟見苦所斷的,善的、染汙的、無記的作因,而這十一個煩惱呢,“徧與五部染法爲因”,見苦所斷的可以做見集所斷的,見道、見滅乃至修所斷的煩惱,也可以做它的因,那麼這個力量比同類因就超出了,所以從這一點呢,就把它另外立一個徧行因,祗有這十一個煩惱,它能對五部的煩惱都能做因,引起五部的染汙的果。那麼這個就是同類因裏邊特地開出來的一個因,因爲它超出同類因的自部,可以徧五部,所以說這十一個叫徧行因。徧的意思就是徧五部,徧五部裏邊都能行的,都可以是活動的。那麼這叫徧行因。
這個跟那個同類因,其余兩個限製是同的:決定要“前生”的,這個徧行因跟那個它後頭那個果,等流果,不能是說同時存在的,也不能說它在後頭,果在前頭,不行的,這個是前後因果。我們說因果有兩種,一種是前後因果,一種是俱有因果。這個在《俱舍》裏邊是特殊的,講兩種,那麼在其他的那個,都是前後因果,這麼《俱舍》裏邊就是兩種,同時因果。因果分兩大類,有這個前後的,因在前,果在後的,也有因果同時的,所以說同時因果是《俱舍》的特征。其他的一些法相都講前後因果,我們一般知道的因果,也是前後因果,一般大家知道的,造什麼因,感什麼果,造好的因感可愛的果,造的不好的因感不好的果,那麼這個是因先在前頭,果在後頭,這是前後的。但是同時也可以有因果,這個就是《俱舍》裏特別發揮這一個特色。那麼有的地方就是認爲同時不能做因果的,你既然講因果決定因在前,果在後。但是同時能作因果。這個我們在體會現實生活上,是有這些情況的。那麼同時因果是《俱舍》特別發揮這一點,它是很可貴。那麼這個就是說在同類因也好,徧行因也好,不能同時因果,這個因,同類因也好,徧行因也好,決定在前的,所以叫前生。“同地”,一樣的,地是不能超越的。我們是欲界的決定不能生色界的那個染法,那麼色界的那個初禅的也不能生二禅的,這個地的範圍限製是比較嚴格的,即使徧行因也不能超越。所以說它的前生、同地是跟同類因相同的,而自部它可以超出,可以徧生五部的染法。所以這個叫徧行因。
C2 明因得果
D1 總標果體
果有爲離系,無爲無因果,後因果異熟,前因增上果
同類遍等流,俱相應士用,異熟無記法,有情有記生
那麼下邊,我們要這個因果的關系了。這個要大家,因爲這個表上有了,我這裏就不寫了,就看第四頁講義,一二叁四,這邊寫的,那麼重複了就浪費紙了,我們就不另外寫。就是“果有爲離系,無爲無因果”。因講過了,那麼因果的關系,我們要把它溝通一下。什麼因能産生什麼果呢?那麼先果,我們先說果。果是有五種,有五種果。那麼或者先看我們這個表上也可以,因講好了,那麼因它要感果的,果有多少呢?果有五種。就先看我們這個,就是這一張紙的,第六頁的表,這個頌呢,“後因果異熟,前因增上果,同類徧等流,俱相應士用,異熟無記法,有情有記生”,這個中間還少了一些字。那麼就是說有什麼因感什麼果。“後因果異熟”,後面那個因就是異熟因,感的是異熟果;最前那個因,就是這個俱有因,就感增上果;那麼同類徧行呢, 同類徧(行)它感的是等流果;俱有因、相應因就是士用果。這個我們先看這個表。
E1 異熟果
異熟果,第一個異熟果。異熟果它是異熟因感的,那麼爲什麼叫異熟呢?果是無記的,無覆無記,那個因卻是善惡的,就是前面我們講過的,異熟生,就講那個東西。善惡的因感到無記的果,這個因跟果是不一樣的,異的,而這個果是這個業(善惡業)成熟之後現的,叫異熟。這個異熟果,我們這個要注意,這是有情身上的。我們說假使造了殺業,感的異熟果地獄受報,那個是指地獄的有情。如果說地獄裏邊的苦具,那是害人的那些刀山或者是油鍋之類呢,增上果,不屬于異熟果。這個我們學法相的人,一定要知道,異熟果指有情的,那麼它那些環境都是增上果。那麼這個下邊增上果有了。這個異熟因感的果,叫異熟果了。因,它是善惡業,果是無記的,而且是無覆無記的,那麼這樣子呢,異類而熟的,叫異熟果。等流果呢……(9A)
E2 等流果
……增上,就是先是一個,投生麼是一個識了,識是一個就是精氣,父精母血,一點東西,跟那個投生的中有合攏來的一個東西。慢慢地增長,這個一塊軟的肉,慢慢地增長到硬的肉,然後發展到五官都全了。這是“如引次第增,相續由惑業”,這樣子不斷地投生、起來、長大,死了又投生,都是由煩惱造業感的,並沒有一個人在裏頭。“更趣于余世”,它這個識長大之後,又起煩惱,又造業,那麼下一輩子再投生。“故有輪無初”,等于一個輪子一樣,沒有一個哪是開端的,輪子是圓……。就說它是它的流,持業釋,這個等就是流,那麼這是“等流果”。
E3 離系果
第叁呢,“離系果”。煩惱叫系,把煩惱去掉了,這個果,顯出那個果叫離系果,那就是擇滅。這個不是生出來的,擇滅是無爲法不能生的,就是煩惱把它去掉了,把煩惱斷掉了,顯的那個無爲法,就是離系果。那等于說我們的天上的太陽是本來有的,不是我們生出來的,把烏雲撥開了太陽就顯了,並不是說我們造一個太陽,造在天上,沒有那個事情。所以說無爲法不能生出來,這是道,修道時候證到的,那就是把煩惱去掉以後,證到的果,但是它也是果。等一下我們就要講“無爲無因果”這個話,那麼先把果介紹好。
E4 士用果
那麼“士用果”,“若法因彼勢力所生,名士用果”,這個一個法,因爲一種勢力産生的,叫士用果。一般說呢,總是有一個人,“作者”,一個人努力,他能産生的一個果。假使我們說農民種田,他下種,耕耘,再麼上肥,這樣子,這樣努力,最後稻谷生出來了,這個稻谷來說就是士用果,對農民說是士用果。一個士夫,他的努力之後而感生的果呢,士用果。
E5 增上果
“增上果”,“有爲法生,余法不障,是增上果”。一個有爲法,這是果,它生的時候,對它不障礙的那些法,對它是不障礙,那麼這個果生出來了,這個果就叫增上果。就是說能作因所感的果,不障礙它的,或者給它一點力量的,這個生出來那個果,就叫增上果。“除前已生諸有爲法”,這個增上果的範圍很寬了,範圍比較寬的,除了是前邊已生的有爲法,已經生的當然不是,不能算果了,那麼已經生了的有爲法除開,“此余有爲,或與因俱,或在因後”,都叫增上果。除了在它前裏邊生的那些有爲法,那已經生了不能叫果了,那麼這個有爲除開之後呢,所余的有爲法,不管它跟因是同時的,或者在因後頭的,祗要不障礙它,都是它們的增上果,所以增上果是比較寬的。那麼“通對作者,及余非作者”,這個增上果,寬了,它對造作的、不造作的,都叫增上果。這個我們要打比喻了。假使說我們造一個屋子,一個木匠,泥水匠,他造一個屋子,那麼對木匠來說呢,他感的果是士用果,但是增上果呢,卻是說木匠跟那些不是木匠,其他的各式各樣因素都在裏頭,都是它的,都能叫它們的增上果。所以說增上果是通作者跟其他不是作者,而士用果決定是通那個……,作者是下了功夫的那個人,當然也不一定指…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