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那麼這個學到後頭,我們就可以知道,士用果是哪一些。反正相應因俱有因所感的果,都叫士用果。那麼這是五個果,我們基本上介紹了。
D2 因果配合
果有爲離系
然後就是看因果的配合了,就看我們第四頁的,以前發的那個表。
“果有爲離系”。那麼果總結一下,有兩種,一種是有爲的果,一種是無爲的離系果,離系果是無爲法。那麼果呢,當然一般說是六個因感的果,都是有爲的果,那麼離系果是特殊的一個,不是六個因感的,因爲它是無爲法不能生出來,六個因是引生後果的,而離系(無爲果)卻是證出來的,不是引生出來的。但是總地歸納呢,果有兩種,一種是有爲的,一種是無爲的,就是離系果。
那麼先看有爲的四個果跟六個因的關系。能作因感的是增上果;那麼俱有因、相應因感的是士用果;同類因跟徧行因感的是等流果,這個我們學過了;那麼異熟因當然感異熟果,這沒話說了,異熟的因,就感異熟的果,這個果跟因,兩個是相異的,跟同類徧行絕對不同,同類、徧行因果是相等的,這個是因果可以不一樣的。那麼這裏就是六個因配四個果,這個關系我們就看出來了。那麼下邊個離系果,無爲法的果呢,就是前面,看前面那個字。擇滅是離系果,“無爲爲體,體無生滅”,它不能生的,本身無爲法沒有生滅的,它怎麼能生出來呢?所以不能是六個因引生的果,不能做。但是它是不是果呢?是果,道證出來的,把煩惱滅掉了,就會顯一個離系果,那麼這個時候呢,這個果也就不能說它不是果,也是一個果,但是這個果特殊的,不是六個因生出來的。
無爲無因果
那麼下邊我們就是要講那個“無爲無因果”。在前面講序文的時候,我們說過了,圓晖法師他說真谛叁藏翻的有錯,因爲他不通漢語,不太精通了,他是印度人,而玄奘法師不但是漢語精通,他是漢人,他對印度的文呢,也學了,下了很大功夫,精通漢梵兩方的語言,所以翻譯是不錯。那麼我們就回憶一下,他說真谛法師翻的,“無爲非因果”,他說這是錯的,應當是“無爲無因果”。那麼在我們沒有學過法相的看呢,一個非,一個無,這意思差不多的,怎麼一下子說他錯掉了,這個又是對的呢?那麼我們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來了,就看這個,“無爲非因果”,不對頭。無爲不是因果,怎麼不是呢?無爲是因,能作因裏邊有無爲法,無爲法可以作因的,是因,我們說不是非因。無爲非果也錯了,無爲是果,離系果我們一看,這是無爲法,是果,不能說它不是果。這個非跟那個無,兩個意思,涵義是不同的。“非”,本身就否定它不是那個東西,“無”呢,無爲無因,無爲無果,這個講得通的。
我們說這個離系果,離系果是無爲法,沒有六因的,不是六因生的,叫無爲無因。無爲無因,我們看我們寫的這個講義。“無六因故”,它是什麼因?這個因一共我們說總結祗有六個,而這個離系果卻不是六因生的,當然了,它是果,但是沒有因,“無六因果,非是六因所引生果,是所證離系果”,所以說無爲法它本身離系果說是果,不能叫非果,但是沒有因,沒有六因。再一個,無爲法是不是因呢?是因,我們說能作因裏邊有無爲法的,不障礙一個法生的都叫因,那麼無爲法也是不障礙它,怎麼不是因呢?所以無爲是因。前面說無爲非因不對了,無爲本身不能說非因,是因,但是不感果的,無爲法沒有這個力量産生那個果來。這個我們說,下邊就看這個文。它兩種果都不能感,就是有爲的果也不能生,無爲的果也不能證。無爲無果,怎麼無果呢?五個果都沒有,先說無爲的,它兩個都是無爲法,應當它裏有無爲的果,“非能證故無離系果”,離系果是能證的道證出來的,無爲法不是道,不能證的,那麼它不感這個離系果,這是無爲的果對它沒有關系。那麼“無取與用”,那麼這個我們在業品講,這個業(因)呢,對後邊的果有取果、與果兩個用,取的時候是下個種子,與果的時候呢,把它這個果作用生起來,把它生起這個果來。那麼這兩個作用呢,無爲法沒有作用的,它怎麼取也不能取,與也不能與,所以說有爲的果它是沒有的,因爲它所以作因呢,僅不過是不障礙它,並不是說能把它生出來。所以說我們說無爲法是因,但是沒有果,無爲法是果,但是沒有因,所以說“無因果”。這個無因果,不要我們簡單化的,“無爲無因果”,無爲法沒有因果的,脫離因果之外的,這個也不是那個涵義,無爲法本身就參與因果,但是它是因,不感有爲的果;它是果,不是有爲的因生起來的,所以叫無爲無因果呢,我們要這樣子理解,這樣子理解才是正確的理解。
所以說這個圓晖法師就評論真谛叁藏翻的“無爲非因果”是錯的,無爲不是非因果,無爲是因果,但是不能感果的因,又不能是因所生的果,是這樣的因,是這樣的果。這個是不學《俱舍》,是不能了解的。那麼這個話呢,我們說學過《俱舍》的無爲無因果應當比較明確地能夠理解了,也可以給人家解釋了。那沒有學《俱舍》,人家無爲無因果呢,他僅不過憑他的猜想,跟人家亂說,那就是達不到這個我們正確的要求。這是無爲無因果的這個,我們特別把這一個頌也寫上去呢,也就是要解釋我們序文裏邊的,真谛叁藏的“無爲非因果”這個話錯在哪裏,這個才能夠明確地看出來了。
D3 別顯果相
那麼因跟果講完了,還有這個“緣”。“緣”呢,我們是恐怕還有幾分鍾,我們看是不是把這個因果再……,這個緣我們是准備下一次課來講。還有幾分鍾,我們把這個因裏邊,在果裏邊把它再稍微發揮一點,就是說我們引那個頌,“異熟無記法”,“有爲增上果”,中間我們把它缺掉了,沒有全部引出來,把這個頌我們找一下,“異熟無記法”後邊,再過去兩個頌就是,跳過一個頌就是它,找到了,114,大家看一看。這個頌,我們是因爲很重要,把它寫上了,但是沒有寫完,也是節約時間,因爲這個臨時編起來的,寫太多了怕來不及了,要趕上大要班的需要。我們這一節,下面星期叁就是要世間品了。所以說要趕這個時間,有的太繁的就怕時間來不及,沒有寫,那麼這裏現在我們就補充一下。
E1 異熟果
異熟無記法,有情有記生
“異熟無記法,有情有記生”,單是說異熟果了,異熟果本身是無記法,無覆無記,但是它是屬于有情的,異熟果不通非情,我們講過的,非情(環境)是增上果。假使我們生在人天,我們這個身體(報身),這是異熟果,而我們的環境呢,生在大富人家庭,或者生在中國,或者生在澳洲,或者生在哪裏,這是環境都屬于增上果的,不屬于異熟果的。所以我們一般的不學法相呢,會混淆,把異熟果跟增上果兩個混起來了,祗是有情,祗屬于有情的,異熟果不屬于、不通非情的。“有記生”,而且這個異熟果的要生呢,決定是善惡業感的,有記的。有記就不是無記了,管你善的也好,惡的也好,都屬于有記,可以記別它是善惡的,不是無記不能記別的。所以異熟果是無記法,一定屬于有情的,而且是有記的因生的,善惡業生的。那麼這是補充異熟果的意思。那麼這裏我們現在時間還有點,把這個頌呢,根據書上的就詳細地發揮一下。因爲我們時間有限,不敢寫得太多,寫多了怕講不完了。
“有記生者,謂異熟果,善惡業感,名有記生”,“生”就是感,“既異熟果,唯有記生,明知不通等流長養,以等流果及所長養通叁性生。”等流果通叁性,所長養也通叁性,這我們前面都講過了,等流果就是善的生善的,無記生無記的,不善的生不善的。那麼異熟果呢,祗是有記生的,不通叁性的,所以說這個兩個不能混淆,不一樣的,等流、長養不一樣。有的人把長養跟異熟果要混起來了,這個要把你鑒別一下,那麼那個等流果呢,當然了,是同類、徧行因感的,一般是不大會混淆,“故不通”,所以異熟果跟所長養、跟等流性不通。這個我們又回憶到前面這個五類分別門,異熟生、所長養、等流性等等,爲什麼兩個要分那麼五門?就是不通的,因爲不通才分五門,如果通的呢,可以並一類去了,那麼這個五門分別,爲什麼這樣分呢?就是它這裏就給你說明了一點,異熟果跟它們不同的,不能等,不能合了一個類別。“此上是異熟果相”。
E2 等流果
等流似自因
好了,那麼下邊是等流果了。“等流似自因者,謂等流果皆似自因”,等流果跟它的因素都是相像的,善的生善的,惡的生惡的,無記生無記的,像的,像父親呢,孩子像父親一樣,“謂似同類遍行因故”,它就是像什麼因呢?它像它的同類因,也可以說像徧行因,因爲同類因、徧行因它們的果都是一個等流果,那個表上我們看到的了,因爲是管你同類因也好,徧行因也好,它的果都是等流果,那麼這個果就是或者像它的同類因,或者像它的徧行因。再說起來,同類因跟徧行因本來就是一個,因爲徧行因它的範圍大一點,可以通五部,另外給它立了一個門,實際上跟同類因是一個類型的。那麼所以果都同樣的,都叫等流果。
E3 離系果
離系由慧盡
“離系由慧盡者”,盡是滅,離系果,由這個慧,什麼慧呢?這個擇滅的慧,就是那個淨慧,淨慧的它的簡擇,而把它這個煩惱滅掉的,所以說呢,“謂此擇滅離系所顯”,離了這個煩惱的系縛,顯出這個擇滅來,等于說把烏雲撥開了,顯出一個太陽,並不是太陽是我們生出來的,那麼這是離了系之後,所顯出來的。“故將擇滅釋離系果”。所以離系果就是用擇滅來解釋,那麼就是一個無爲法,這是擇滅無爲,很簡單一個話,是斷了煩惱之後才能證到的,就是擇滅。
E4 士用果
若因彼力生 是果名士用
“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這個果假使依其他的一個因素的力量,經過努力而産生出來的,叫士用果。“若法因彼勢力所生,名士用果,如因下地加…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