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心力,上地有漏,無漏定生。”那麼這一個比喻,假使下地,假使我們的欲界,“加行心生”,我們修禅定,假使無漏的禅,那麼就産生這個……,要由無漏的法修呢,産生無漏的定,假使有漏的法修呢,那就得到有漏的定,有漏定就是世間定,無漏的定——出世定,佛教徒修的是無漏定。那麼印度婆羅門之類的,他們修的呢,包括我們以前的老道,道家的,他們是有漏的定,不能說他們沒有禅定,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參訪的外道,有得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那是得了有漏定,但是不能出叁界。那麼假使你有下了功夫,修這個有漏定,得到的禅定,這是果了,那就士用果,或者是我們佛教徒修無漏的定,下了功夫修了,得到之後,那也是這個士用果——士夫努力之後得到的果。
“及因清淨靜慮心力,生變化無記心,此等名士用果。”那麼我們得了定之後,大家知道,神通從何而來?神通從禅定而來的。所以得了禅定之後,自然可以練神通。這個神通呢,這個是無記的,這個以後我們會講。無記的一共有四種:異熟生、工巧明、威儀路、神通的果。這個四種屬于無覆無記,這個我們最好記住。無覆無記祗有這麼四種,異熟生就是異熟果;一個是工巧明,工巧明就是那些技術的搞的東西;一個是威儀路,我們的行住坐臥的威儀;最後一個呢,就是那個神通變化的果,通果,通果心。這些都是無記的。那麼我們說,雖然這個果是無記的,但是使我們産生這個變化的心是用禅定的力量産生的,要清淨的靜慮心力,産生這個變化,那麼這個變化的也屬于士用果,是經過努力修了清淨的禅定得來的。所以這是士用果的兩種舉一個具體的例。
那麼還有一種“不生士用果”,士用果我們說有四種,這個前面好象什麼地方講到,這個我們不要講得那麼多了。還有一種不生士用果是重要的,因爲道的力量證來的,我們修這個無漏道,證到的擇滅,這是努力來的,但是感的果呢,我們前面說的是無爲的果,離系果,這個離系果不是憑空而來的,經過努力而來的,所以也是士用果的一種,這個叫不生士用果,因爲它無爲法,不是生出來的,叫不生的士用果,這也叫士用果。所以從這個名字,我們就看到,修道一定要經過努力的,我們想安安逸逸的,自己不動,求一個加持給我,成了什麼道了,沒那麼容易的,不經過自己努力,而想得一個離系果,沒有那個事。加持有不有用?加持有用,幫你一個忙,自己某些地方通不過去,或者某一個因緣不夠,求叁寶加持你,把這個障礙去掉,把那個因緣補起來,這個對我們證果有助,但是不能離開自己努力,自己不努力的話,再加持你,那個也沒有證果的可能性。所以說這個離系果要經過努力而産生的,所以說是不生士用果,但是這個果本身又是不生的,無爲法沒有生滅的,不是生出來的。那麼不生士用果,我們說什麼釋呢?六離合釋,想想看,也是持業釋,不生的那個法就是那個士用果,這所以也是持業釋,那麼把士用果講完了。
E5 增上果
除前有爲法,有爲增上果
下邊就講增上果了。“除前有爲法,有爲增上果”。這個“有爲法生,余法不障”,這個就是我們那個表,因爲我們沒有把整個的一個頌舉完,所以說這裏補充一下,把整個頌全部念一道。有爲法它生的時候,其余的法不障礙它的,那麼所生的那個法就叫是增上果。所以增上果,唯是有爲法,增上果決定是有爲法,因爲離系果才是無爲法,增上果決定是有爲法。除前外者,其余的有爲法,“此余有爲,或與因俱,或在因後,名增上果”。假使說在因之前的,要除掉的,所以要除余有爲法,它自己以外的有爲法除掉,那麼跟因相同時的,或者是因以後的,這都能叫增上果。那麼在因後的不能叫增上果,跟它本身,在它後面的,不能說是它後頭的法是……,它本身是後頭的未生的法的果,那就不能說了。祗能是同時的,或者在因之後頭的,才叫增上果,在因前的不能叫增上果了。那麼這個頌,我們基本上把這個文都銷了,時間也到了,該休息。
B4 明四緣(卷七)
C1 明四緣體
說有四種緣,因緣五因性,等無間非後,心心所已生
所緣一切法,增上即能作
“說有四種緣”,這個頌沒有引完,書上有。“說有四種緣,因緣五因性”。第一個是因緣,五因性,在因裏邊五個屬于因緣的。這表上有,這個六因裏邊,我們看我們下面一個表: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徧行因、異熟因,這五個因屬于因緣的,四個緣裏邊,它是因緣。
“等無間非後,心心所已生”,等無間緣,它是“非後”,要把一個後心,就是阿羅漢證涅槃了,這個最後一個心,它不能做等無間緣的,那麼除了這個之外,對後邊要生的心王心所,它能夠做它的一個引生出的緣,這個叫等無間緣。那麼但是心王心所已經生的,都能夠作等無間緣。但是要除掉一個,阿羅漢證涅槃的那個心王心所,它生是生出來了,後頭再不引生什麼東西了,證涅槃了麼,他離開叁界了,一切有爲法再也不引生出來了,所以這個心後,阿羅漢的證涅槃的那個後心,要除掉。那麼其余的心王心所,已經生出來的,都能做等無間緣。這個等無間緣呢,我們看那個表,是能作因裏邊包的。
能作因是兩種:一種無力的,就是祗能不障礙它,果生的時候,沒有力量把它生出來,單是不障礙它的,也叫能作因,那麼這個無力的,祗有增上緣有;那麼這個有力的,能夠幫助一點忙的,既不屬于因緣的,那麼這樣子的緣呢,就是分叁種了,一種是等無間緣,一種是所緣緣,一種是增上緣。這個增上緣裏邊,也有有力的,也有沒有力的,在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包不上的那些有力的,幫助它能夠生出果來的,都屬于增上緣裏邊的有力的那一部分。那麼對它不相幹的祗是不障礙的,那就是屬于無力的增上緣那一部分。所以說心心所已經生出來的,除掉阿羅漢最後那個心,它是不再引生了,這個都能引生後邊的心王心所,這是叫等無間緣。等無間,下邊講得很多,我們慢慢看。“所緣一切法”。所緣緣呢,一切法都能作所緣緣,我們心王心所緣境的時候,不論你過去的、未來、現在的,有爲、無爲的,都能作爲我們所緣的境,所以說一切法都是所緣緣。那麼增上緣呢,就是能作因,能作因它在緣的時候叫增上緣。
那麼這個我們先看我們這個表,因跟緣到底什麼關系?我們說因果就夠了,爲什麼擺一個緣?那麼我們看下邊,我們講義的最後的幾行字。“此六因與四緣相攝表”,六個因,四個緣,互相攝,就是相對的,哪個因屬于什麼緣?那麼一看呢,六個因就是四個緣,爲什麼要把因緣分兩個呢?我們先說“依據《法寶疏》,轉述《婆沙.十六》中之前說”,這個表的依據,我們說是《法寶疏》裏邊轉述的大毗婆沙裏邊,十六卷裏邊的那個,有幾個說法,前面那個說法,因爲我們認爲這個說法好,那麼就把它寫在這裏,其他的說法還有,我們沒有采取,這是表的來源。下邊,“因謂能生,緣能長養”,這是因緣的差別,能生的叫因,能夠長養的叫緣。他打個比喻,“生養二母差異”,生母,親生的母親,它是能夠生果的;緣呢,養母,雖然她孩子生下來了,沒有養母給他撫養也不成人。所以說這兩個都重要,一個是因,一個是緣,但是因要親一點,緣要疏一點。“又緣攝助,因方能生”,緣的幫助,因才能生,這個不但是生下來之後,靠緣的長養,你就是生的時候也……(9B)
不是一個的,緣是多的,“猶如種子(因一),糞土(緣多)等異”,種子我們說祗有一個,但是糞土呢,說光、太陽、肥料這些東西,那就是多了,所以緣要多,因是一。這就是說因緣的差別,而實際上作用幾乎是相等的。那麼這個是根據其他的書上的解釋,引了一個。那我們看這個原文。“釋曰:說有四種緣者”。那麼我們六因五果講好了,那麼緣呢,我們佛經裏講,還講緣了,那麼緣有多少呢?這裏分析下來,是有歸納成四種。“說謂契經中,說有四緣性”,這個不是我們杜撰的,是經裏邊說的有這麼四種緣,那麼我們是解釋經的,論是解釋經的,當然引經據典的,所以是也講四個緣。第一個是因緣性,第二是等無間緣性,第叁是所緣緣性,增上緣性。四個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那麼這四個緣的名字先講好了,那麼要分開來慢慢分析了。
D1 因緣
“言因緣者”。因緣,這個因就是緣,這個因跟緣的關系都把你寫清楚了,這個因本身就是緣,叫持業釋,叫因緣。
D2 等無間緣
那麼等無間緣呢,“前後心心所,體各一故,名之爲等。”什麼叫等無間?
先說“等”,前後的心心所,體都是一個,前面那個等無間緣引生後面那個果,那麼這個都是一個,一個引一個。那麼我們就是以前舉的那個例,還是一樣的,就是排隊買票的時候,一個在買票,後邊一個人等在那裏,一隊的,當你前面一個買好之後,後邊祗能一個上去,不能一下哄上去,不行的,那是一個挨到一個,一個挨到一個。這個就是說等無間緣它引生它的果的時候,祗能是一個,一個,一個心王引一個心王,一個心所引一個心所,它不能是一個引出一大堆來,那不可能,所以叫等。“無間”,就是兩個中間沒有間隔的,前一個刹那,刹那是最短的時間,時間的單位最短的是刹那,中間沒有間隔,第二刹那這個就上去了,這個叫等無間,“如心心所中,受體是一,余想等亦爾”。那麼他舉個例,什麼叫“體是一”呢,受心所是一個體,那麼想心所也祗能一個,這些都是相等的,都是一個體。“故論雲”,這是《俱舍論》的原文,“謂無少受無間生多,或複從多無間生少,想等亦爾”。那就是說生的時候,這個等無間緣跟它的果來說,祗能是一個生一個,假使受心所來說,一個受不能無間生了很多的受,也不能說很多的受,無間下邊生出來的是單一個受,就是一個生一個…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