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皈體 210

  D1 皈依佛 211

  D2 皈依僧 211

  D3 皈依法 212

  A2 釋諸業名 213

  B1 明叁性業 213

  B2 明福等叁業 214

  B3 明叁受業 215

  B4 明叁時業 216

  C1 明四種業 216

  C2 明定業相 219

  C3 明現法果業 222

  C4 明業即受 223

  B5 明二受 229

  A3 雜明諸業 230

  B1 明引滿業 230

  B2 明叁障 231

  C1 業障 231

  C3 報障 232

  C4 釋“障” 232

  B3 明布施(卷十八) 233

  C1 明施果差別 233

  D1 明主異 234

  D2 明財異 235

  D3 明田異 235

  E1 田異 236

  E2 趣異 236

  E3 苦異 236

  E4 恩異 237

  C2 明施福最勝 238

  C3 明施果無量 239

  B4 明戒修 240

  C1 明戒 240

  C2 明修 242

  C3 明戒修果 243

  伍 分別隨眠品 244

  A1 釋隨眠品名 244

  B1 釋品名 244

  B2 隨有叁義 245

  A2 明惑體 246

  B1 明根本惑 246

  C1 明六隨眠 247

  C2 明四倒 249

  B2 諸門分別 252

  C1 明不善根 252

  C2 明起惑因 253

  B3 雜明諸煩惱(卷二十) 258

  C1 明漏等四門 258

  D1 明漏 258

  E1 欲漏 259

  E2 有漏 259

  E3 無明漏 259

  D2 四瀑流 260

  D3 明轭 261

  D4 明取 262

  C2 明結等六門(卷二十一) 263

  D1 明結等五門 263

  E1 明結 263

  F1 明九結 263

  G1 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 264

  G2 見結、取結、疑結 264

  G3 嫉結、悭結 265

  G4 總明九結 269

  F2 明五順下分結 269

  F3 明五順上分結 271

  E2 明縛 272

  E3 明隨煩惱 273

  E4 明纏 273

  E5 隨煩惱與根本煩惱關系 276

  D2 明六垢 277

  E1 六垢 278

  E2 六垢與根本煩惱關系 279

  C3 明五蓋差別 279

  D1 明五蓋 279

  D2 昏眠及掉悔二法合爲一蓋 281

  E1 昏眠蓋 281

  E2 掉悔蓋 282

  A3 明惑滅 283

  B1 明斷惑四因 283

  C1 補充資料 284

  C2 斷惑四因 285

  D1 遍知所緣故斷 285

  D2 斷彼能緣故斷 286

  D3 斷彼所緣故斷 286

  D4 對治起故斷 287

  D5 總結 287

  B2 明四種對治 287

  B3 明九遍知 288

  C1 列九徧知名 289

  C2 明建立遍知緣 291

  C3 明集遍知處 294

  陸 分別賢聖品(卷二十二) 295

  A1 釋品名 295

  A2 總明道體 297

  A3 明道所證谛 297

  B1 明四谛 297

  B2 明二谛 297

  A4 約聖道辨人 298

  B1 明聖道加行 298

  C1 總標 298

  C2 廣明 299

  D1 明身器清凈 299

  E1 具身心遠離 299

  E2 無不足大欲 300

  E3 四聖種 301

  D2 明五停心位 301

  E1 總標 301

  E2 別釋 303

  F1 釋不凈觀 303

  F2 釋持息念 305

  D3 明四念住(卷二十叁) 309

  E1 明別相念住 309

  E2 明總相念住 311

  D4 明四善根 311

  E1 明善根觀行 311

  F1 暖 312

  F2 頂 312

  F3 忍 313

  F4 世第一 313

  F5 釋減緣減行 314

  F6 明見道十五剎那 318

  E2 明善根勝利 320

  B2 約叁道辨人 322

  C1 明叁道建立 322

  D1 約現觀位明 322

  E1 明聖種差別 322

  F1 依見道十五心位 322

  F2 依道類智時 323

  G1 明斷修惑證果向 323

  G2 明斷惑證果 324

  G3 釋阿那阿波那 324

  G4 釋四果名 325

  D2 約修無學道 326

  E1 曆位廣明 326

  F1 明預流七生 326

  F2 明一來向果 327

  F3 明不還向果 329

  G1 明七種不還果 330

  H1 行色界 331

  H2 行無色界 332

  H3 現般 332

  G2 明九種不還 333

  H1 中般 333

  H2 生般 334

  H3 上流 334

  F4 明阿羅漢向果 336

  F5 明九無學 337

  F6 明佛因相 339

  G1 明供養佛 339

  H1 明佛數 339

  H2 明所逢佛 339

  G2 明六度圓 340

  H1 施位 341

  H2 無忿位 344

  H3 精進位 344

  H4 無上位 344

  G3 明修相業 345

  G4 明住定位 346

  F7 明俱慧解脫 347

  B3 明諸道差別 348

  C1 明四證淨 348

  C2 補充 352

  D1 明雜修靜慮 352

  D2 明沙門果異名 353

  C3 明菩提分法(卷二十五) 357

  D1 舉數釋名 357

  E1 四念住 357

  E2 四正勤 357

  E3 四正斷 358

  E4 四神足 358

  E5 五根、五力 359

  E6 七覺支 360

  E7 八正道 360

  D2 明出體 360

  柒 分別智品 363

  A1 釋品名 363

  A2 明諸智差別 365

  B1 明十智相殊 365

  C1 明盡無生智別 365

  C2 明建立十智 366

  B2 諸門分別 367

  C1 明念住攝智 367

  A3 明智所成功德(卷二十七) 368

  B1 明不共法 368

  C1 明十力 368

  D1 明佛心力 368

  D2 明佛身力 371

  C3 明四無畏 372

  C3 明叁念住 373

  C4 明大悲 375

  B2 明共功德 377

  C1 明共聖德 377

  D1 明無诤行 377

  D2 明願智 379

  D3 明無礙解 379

  D4 明依邊際定得 381

  C2 明共凡德 382

  D1 明六通 382

  E1 六通 382

  E2 釋行、化 384

  D2 補充:明四種通行 385

  D3 明六通(2) 387

  D4 辨叁明 388

  D5 明叁示導 388

  八 分別定品(卷二十八) 391

  A1 釋品名 391

  A2 明定功德 391

  B1 明所依諸定 391

  C1 明四靜慮 391

  C2 明四無色 393

  C3 定名叁種 394

  C4 明八等至 395

  D1 總明 395

  D2 明靜慮支 396

  E1 明靜慮支數 396

  E2 明支體性 398

  E3 明染無支 398

  E4 明名不動 399

  C5 明諸等持 399

  D1 明叁等持 399

  E1 叁等持 399

  E2 各通二種 402

  D2 明修四等持 402

  B2 明能依功德 403

  C1 明四無量 403

  D1 四無量 403

  D2 四無量所依定 404

  C2 明八解脫 405

  D1 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406

  D2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406

  D3 淨解脫身作證 407

  D4 色界四解脫 407

  D5 滅受想定解脫 408

  D6 解釋名相 409

  C3 補充 410

  D1 釋叁摩地 410

  D2 內等淨 410

  D3 四無量 411

  C4 八解脫(2) 411

  C5 明八勝處 412

  D1 八勝處 412

  D2 釋“勝處” 413

  C6 明十遍處 414

  D1 十遍處 414

  D2 釋“遍處” 415

  正宗分——總結 416

  四 流通分(明造論宗旨) 420

  A1 正明宗旨 420

  A2 傷歎勸學 422

  B1 傷歎人 422

  C1 正傷歎人 422

  D1 傷歎有德 422

  D2 傷歎起失 422

  C2 重釋傷歎人 423

  D1 重釋有德 423

  D2 重釋起失 423

  B2 勸學法 424

  

  第一講

  一 俱舍大要背景相關

  A1 說法緣起

  今天在這裏跟大家聚會一堂,這是很稀有的機會,同時也是藏慧法師的慈悲,他爲了澳洲的那些信徒們,所以邀請我這裏來給你們講一點東西。那麼各位呢,我聽說了,都是很忙的,有的是路很遠,在百忙之中,再很遠的路,准時地趕到這裏來,這個求法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是我們要說一下,就是《俱舍》這一門功課,在佛教裏邊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那麼當然了,也不是全部是難,就是中間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也有很多是很膚淺的。所以說在講這個課的時候,希望大家耐心一點,某些比較高深的就多思惟一下。我們是建議大家有書的呢,在上課之前先預習一下,然後對哪一些地方比較難懂的,特別地注意,下了課之後又討論一下,大家比較熟悉的,互相叁個、五個的都可以,討論一下。那麼有什麼問題呢,提出來,我們可以解答。這個書的問題,因爲開始我以爲祗是寺院裏邊的師父們學習,所以祗寄來了十多…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