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但預料之外呢,各位在家的信徒們也很多,那是大大地不夠了。現在我們在聯系,再寄一點來,那麼但是時間可能要耽擱至少半個月以上。這半個月之間,就是有的沒有書的要吃虧一點。我們講大要,我們以前這個講義主要是輔助我們的書本上難懂的,所以說有些是在講義這個裏邊是還沒有觸及到,最好是有書。我們希望這裏統計一下,到底我們來參加的幾位,然後給我們大陸上聯系,把書弄夠,最好是每個人都有書,我們這樣子希望。那麼暫時書不夠呢,就大家克服一下,合了看一看。
A2 俱舍曆史背景
那麼現在我們開始講《俱舍》呢,就是要先介紹一下這個《俱舍》的曆史背景。我們說佛教,在印度的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誕生以後,他在菩提樹下悟道以後就開始弘法。當時的一些宗教都頂不過這個真理的光輝,一切都給他駁垮了,所以很多的佛教徒都産生出來了,很多異教徒,他們都歸降佛教,頓時印度佛教大盛。佛教在釋迦牟尼佛傳播以來,一直到佛涅槃以後的這一百年中,這個裏邊,佛教的內部是思想統一的,沒有其他的不同的學說,我們稱這個時期叫原始佛教時期,那是一味的,沒有爭論的。
但是到了一百年以後,因爲佛是涅槃了,那麼傳播的大弟子,他各人所領受的有所不同,那麼他的弘法的地方,當地的民族的風俗、文化都有不同,所以佛教開始分化,分了部派。最初的是分了兩個,一個是上座部,一個是大衆部。上座部的是比較嚴謹,對戒律特別嚴格,而大衆部的是比較自由,比較是趨向于這個大乘的。那麼這兩部慢慢地分化,上座部裏邊也分了好幾部,大衆部裏邊也分了幾部,一共分化了十八部,那麼連上座部、大衆部兩部,一共是二十部。這大家都知道的,佛教在第二個時期叫部派佛學時期。從原始佛教時期,是佛滅度以後一百年中間,沒有分歧,思想一味的,到了一百年以後,開始思想有分歧,那麼成了一部一部的部派,這叫部派佛學時期。
當時在上座部,最有勢力的,一個是雪山部,後來中間興起了說一切有部,也就是有部,簡單說是有部。這個有部,它是勢力很盛,它有一個很了不得的論師,迦旃衍尼子,他著了一部《發智論》(發明的發,智慧的智),就是開發智慧的論,把佛經裏邊的很多要義有系統地編了一部書,這部書價值很高,再加上當時,佛在世也有,佛滅度以後也有,一些論師們造的有六部論,叫《六足論》,這個我們以後也可以介紹。那麼這樣子,有部就把這一些根本論典,然後又根據《發智論》造了《大毗婆沙論》,有部的這個理論基礎,達到最高的高峰了。所以當時有部的勢力非常強盛,幾乎上座部就是以有部爲代表了。
就在這個時候,世親菩薩,他是有部出家的。當時有部分東方有部,就是在迦濕彌羅國,迦濕彌羅這個國家裏邊,東方有部最盛的就是《大毗婆沙》這個地方,通行的地方。而世親菩薩是出生在西方,學的是西方有部,健馱羅1 。在西方的有部思想比較自由,那裏經部的學說也通行,所以世親菩薩吸取了很多經部的思想。當時因爲有部的,東方有部,它已經達到最高峰了,比較保守了,不再進取了,有些理論也就僵化了。那麼世親菩薩就感到經部有些學說,確實勝過這個東方有部,他就采取了西方的這個經部的學說,改變了有部的一些理論,造了一個《俱舍論》。這就是《俱舍論》的來源。在我們講到課程的時候,還要比較詳細地介紹。
那麼《俱舍論》出來之後,影響極大,把這個東方有部最高權威的《毗婆沙》搖動了,當時這個東方有部就是勢力慢慢低下去了。而《俱舍論》的價值卻是非常高,不但是佛教徒內部,不論哪一個部派,就是我們說有二十部了,這二十部,不是有部的,不是經部的,也都要學這部論。不但是佛教內部,即使外道,數論、勝論,那些有名的外道,他們都也要學這部論。因爲這部論太好了,不學它,就顯不出自己知識的淵博。正像我們科舉時代的《論語》 、 《孟子》一樣,每一個研究學問的《論語》 、 《孟子》是必讀的。當時的《俱舍論》在外道跟佛教內部說也是一本必讀的書,他們尊敬這部書,說它是“聰明論”,念了這部書,會聰明的。這是這部書價值之高,我們也可想而知。那麼這部《俱舍論》,它的大概的情況如此。
那麼我們來說,它是怎麼樣子的?就是在當時,二十部裏邊,最進步的是經部,經部爲什麼叫經部?就是佛說的經的這個“經典”的“經”。因爲有部,他們的宗旨是根據論來的,他們是從論說的,而經部感到他們單是依據論呢,有些地方是不夠,它是直接回到佛的經上去,叫經部,他們以經爲量,就是以經爲他們的標准,不像有部以論爲量的。量就是他們的標准。所以說本來是有部的勢力最強,經部是從有部裏分化出來的,它們到後頭就樹立他們自己的標志,就是以經爲量,叫經部。那麼這個時候,在當時,這個思想最進步的是經部思想,而《俱舍論》的作者,世親菩薩,他就是用經部的理論來補充了那個有部的思想的。所以說這個是進步的有部,也可說是經部的有部。他這樣子,《俱舍論》出來之後,就代替了原來有部的地位,這是《俱舍論》很特出。
它是我們中國來說,在過去唐朝,玄奘法師到印度去學法,他帶回很多的經典裏邊,就關于有這個阿毗達磨的,就非常豐富,我們說這個阿毗達磨裏邊——阿毗達磨是論,這個我們等一下還要仔細講,阿毗達磨是什麼,現在我們簡單地說,就是論——阿毗達磨裏邊,我們中國有的,玄奘法師翻的,有《大毗婆沙》二百卷,還有《發智論》,《六足論》裏邊有五部,祗有一部沒有翻,這些名相我們在後頭在講義裏邊都寫得有,書上也有。那麼這個,從我們中國的佛教,也就是北傳的佛教,也可以叫漢語系的佛教裏邊來說,這是我們講根本教的最大的財富,這個《俱舍論》又是這個根本教的裏邊的代表作,所以說《俱舍論》的地位是極高的。
我們中國的教義,一般說是大乘教,但是我們說《俱舍論》是大乘的基礎,如果沒有《俱舍論》的話,大乘就是空中樓閣。在我們民國初年的時候,中國最大的法相家,叫歐陽竟無,他曾經說過那個話,如果我們學唯識,大乘的唯識,一定要學《俱舍》,《俱舍》跟唯識的關系,等于是我們造一個高樓大廈的地基一樣的,也就是說沒有地基的話,這個大廈是造不成的,要垮的,造得再高,風一吹,它要倒下來的。那麼有了《俱舍》,等于是這個屋子有基礎了,地基打得很牢固,怎麼樣子的臺風也吹不倒。這就是說學法相的話,一定要有《俱舍》做基礎。那麼這一點我們在學法相的人,一般都是跳躍過去了,曆史上爲什麼産生這個現象呢?就是說《俱舍》是小乘,我們學大乘的,就不要學小乘,超越過去了,那就是沒有根底了。另外一個比喻,一棵樹,它的根,有根,這樹才能茂盛,才能開花結果,如果這棵樹沒有根了,長得再大,也不過是個枯樹,既不能開花,不能結果,甚至于葉子也長不出來,那就是白白的,沒有用的。所以我們說真正學法相的,必須要先學《俱舍》。那麼就可惜的呢,就是我們過去有一段時間,因爲過分地強調大乘,把《俱舍》是抹殺了,都不學了。一直到清朝的末年,有一位清朝的大臣,叫楊仁山,他跑到日本去做官,發現了日本裏邊很多的寶貴的書,中國早就失傳了,包括《俱舍》在內,又把它取回來,這個學才開始有一點興起來了。
那麼這樣子說呢,《俱舍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書。現在有對它評價,在我們中國的有些學者,他們對《俱舍》的評價是這麼說的:《俱舍論》是當時印度叫“聰明論”,它是很清楚地、有系統地把佛的佛教的宇宙觀、人生觀講得和盤托出,圓滿地講出來,而且裏邊很多名相(法相名詞),後來的大乘不管是唯識也好,中觀也好,都是用它的名相來解釋問題的。所以這一部書可以說,佛教的哲學基礎的知識課本,就是說我們要學佛教的最基礎的哲學課本就是《俱舍論》。那麼從這一點看,《俱舍論》也是學佛教必學的一本基礎課本。佛教裏邊哲學思想是很豐富的,那麼這個《俱舍》就是它這個佛教哲學的基礎的課本。
那麼爲什麼這樣重要的經書,在我們這個中國的佛教裏邊會抹殺呢?也就是因爲一般人有個誤解,認爲它是小乘,我們要學大乘的就要棄舍這個小乘,這樣子造成這個誤會呢,把《俱舍》就從整個的佛教裏邊抽出去了。所以我們中國佛教很多講法相也好,講空宗也好,都是不太踏實。這個我個人有親切的感覺。個人在年輕的時候,看到的書都是淨土宗的跟天臺宗的爲多,當時自己也研究了很多,總感到有一個,不太抓得住。淨土宗當然是理論並不很多了,但是它的基礎,一般都是天臺宗的基礎來講淨土的,所以我們當時學淨土,必定要學天臺。但是天臺的基礎我們就學了很多,感到總是心裏不踏實,後來學法相,就感到這個印度的氣味濃厚了,踏實。再進而學《俱舍》,就感到對佛教好象是看得更清楚了。所以《俱舍》對我們學佛教的理論有極大幫助的。
那麼我們這裏說《俱舍》被誤爲小乘,這是我們的大損失。那麼這裏到目前爲止,很多人還是說《俱舍》是小乘,那麼我們現在就要花一點功夫,把《俱舍》到底是不是小乘這個問題,我們來分析一下。大乘跟小乘的差別,一般的標准就是說你是不是發菩提心,有不有行菩薩道?心發了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這是大乘;沒有發菩提心,沒有行菩薩道的,那就是小乘。那麼這個問題就是說大小乘的分判,不在法,在人。所以說《俱舍》我們祗能說是根本教,一切教的根本,是佛的原始佛教的經過部派的裏邊的一個發揮,是一切大乘的根本,就在這個裏邊。而這個根本教最有系統的、最講得清楚的就是《俱舍論》。
那麼根本教跟大乘教的關系,我們說一下。大乘教,中國分了很多宗派,華嚴宗、法相宗(唯識宗),還有天臺宗、叁論宗等等。在印度跟藏…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