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但预料之外呢,各位在家的信徒们也很多,那是大大地不够了。现在我们在联系,再寄一点来,那么但是时间可能要耽搁至少半个月以上。这半个月之间,就是有的没有书的要吃亏一点。我们讲大要,我们以前这个讲义主要是辅助我们的书本上难懂的,所以说有些是在讲义这个里边是还没有触及到,最好是有书。我们希望这里统计一下,到底我们来参加的几位,然后给我们大陆上联系,把书弄够,最好是每个人都有书,我们这样子希望。那么暂时书不够呢,就大家克服一下,合了看一看。
A2 俱舍历史背景
那么现在我们开始讲《俱舍》呢,就是要先介绍一下这个《俱舍》的历史背景。我们说佛教,在印度的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诞生以后,他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就开始弘法。当时的一些宗教都顶不过这个真理的光辉,一切都给他驳垮了,所以很多的佛教徒都产生出来了,很多异教徒,他们都归降佛教,顿时印度佛教大盛。佛教在释迦牟尼佛传播以来,一直到佛涅槃以后的这一百年中,这个里边,佛教的内部是思想统一的,没有其他的不同的学说,我们称这个时期叫原始佛教时期,那是一味的,没有争论的。
但是到了一百年以后,因为佛是涅槃了,那么传播的大弟子,他各人所领受的有所不同,那么他的弘法的地方,当地的民族的风俗、文化都有不同,所以佛教开始分化,分了部派。最初的是分了两个,一个是上座部,一个是大众部。上座部的是比较严谨,对戒律特别严格,而大众部的是比较自由,比较是趋向于这个大乘的。那么这两部慢慢地分化,上座部里边也分了好几部,大众部里边也分了几部,一共分化了十八部,那么连上座部、大众部两部,一共是二十部。这大家都知道的,佛教在第二个时期叫部派佛学时期。从原始佛教时期,是佛灭度以后一百年中间,没有分歧,思想一味的,到了一百年以后,开始思想有分歧,那么成了一部一部的部派,这叫部派佛学时期。
当时在上座部,最有势力的,一个是雪山部,后来中间兴起了说一切有部,也就是有部,简单说是有部。这个有部,它是势力很盛,它有一个很了不得的论师,迦旃衍尼子,他着了一部《发智论》(发明的发,智慧的智),就是开发智慧的论,把佛经里边的很多要义有系统地编了一部书,这部书价值很高,再加上当时,佛在世也有,佛灭度以后也有,一些论师们造的有六部论,叫《六足论》,这个我们以后也可以介绍。那么这样子,有部就把这一些根本论典,然后又根据《发智论》造了《大毗婆沙论》,有部的这个理论基础,达到最高的高峰了。所以当时有部的势力非常强盛,几乎上座部就是以有部为代表了。
就在这个时候,世亲菩萨,他是有部出家的。当时有部分东方有部,就是在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这个国家里边,东方有部最盛的就是《大毗婆沙》这个地方,通行的地方。而世亲菩萨是出生在西方,学的是西方有部,健驮罗1 。在西方的有部思想比较自由,那里经部的学说也通行,所以世亲菩萨吸取了很多经部的思想。当时因为有部的,东方有部,它已经达到最高峰了,比较保守了,不再进取了,有些理论也就僵化了。那么世亲菩萨就感到经部有些学说,确实胜过这个东方有部,他就采取了西方的这个经部的学说,改变了有部的一些理论,造了一个《俱舍论》。这就是《俱舍论》的来源。在我们讲到课程的时候,还要比较详细地介绍。
那么《俱舍论》出来之后,影响极大,把这个东方有部最高权威的《毗婆沙》摇动了,当时这个东方有部就是势力慢慢低下去了。而《俱舍论》的价值却是非常高,不但是佛教徒内部,不论哪一个部派,就是我们说有二十部了,这二十部,不是有部的,不是经部的,也都要学这部论。不但是佛教内部,即使外道,数论、胜论,那些有名的外道,他们都也要学这部论。因为这部论太好了,不学它,就显不出自己知识的渊博。正像我们科举时代的《论语》 、 《孟子》一样,每一个研究学问的《论语》 、 《孟子》是必读的。当时的《俱舍论》在外道跟佛教内部说也是一本必读的书,他们尊敬这部书,说它是“聪明论”,念了这部书,会聪明的。这是这部书价值之高,我们也可想而知。那么这部《俱舍论》,它的大概的情况如此。
那么我们来说,它是怎么样子的?就是在当时,二十部里边,最进步的是经部,经部为什么叫经部?就是佛说的经的这个“经典”的“经”。因为有部,他们的宗旨是根据论来的,他们是从论说的,而经部感到他们单是依据论呢,有些地方是不够,它是直接回到佛的经上去,叫经部,他们以经为量,就是以经为他们的标准,不像有部以论为量的。量就是他们的标准。所以说本来是有部的势力最强,经部是从有部里分化出来的,它们到后头就树立他们自己的标志,就是以经为量,叫经部。那么这个时候,在当时,这个思想最进步的是经部思想,而《俱舍论》的作者,世亲菩萨,他就是用经部的理论来补充了那个有部的思想的。所以说这个是进步的有部,也可说是经部的有部。他这样子,《俱舍论》出来之后,就代替了原来有部的地位,这是《俱舍论》很特出。
它是我们中国来说,在过去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去学法,他带回很多的经典里边,就关于有这个阿毗达磨的,就非常丰富,我们说这个阿毗达磨里边——阿毗达磨是论,这个我们等一下还要仔细讲,阿毗达磨是什么,现在我们简单地说,就是论——阿毗达磨里边,我们中国有的,玄奘法师翻的,有《大毗婆沙》二百卷,还有《发智论》,《六足论》里边有五部,祗有一部没有翻,这些名相我们在后头在讲义里边都写得有,书上也有。那么这个,从我们中国的佛教,也就是北传的佛教,也可以叫汉语系的佛教里边来说,这是我们讲根本教的最大的财富,这个《俱舍论》又是这个根本教的里边的代表作,所以说《俱舍论》的地位是极高的。
我们中国的教义,一般说是大乘教,但是我们说《俱舍论》是大乘的基础,如果没有《俱舍论》的话,大乘就是空中楼阁。在我们民国初年的时候,中国最大的法相家,叫欧阳竟无,他曾经说过那个话,如果我们学唯识,大乘的唯识,一定要学《俱舍》,《俱舍》跟唯识的关系,等于是我们造一个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的,也就是说没有地基的话,这个大厦是造不成的,要垮的,造得再高,风一吹,它要倒下来的。那么有了《俱舍》,等于是这个屋子有基础了,地基打得很牢固,怎么样子的台风也吹不倒。这就是说学法相的话,一定要有《俱舍》做基础。那么这一点我们在学法相的人,一般都是跳跃过去了,历史上为什么产生这个现象呢?就是说《俱舍》是小乘,我们学大乘的,就不要学小乘,超越过去了,那就是没有根底了。另外一个比喻,一棵树,它的根,有根,这树才能茂盛,才能开花结果,如果这棵树没有根了,长得再大,也不过是个枯树,既不能开花,不能结果,甚至于叶子也长不出来,那就是白白的,没有用的。所以我们说真正学法相的,必须要先学《俱舍》。那么就可惜的呢,就是我们过去有一段时间,因为过分地强调大乘,把《俱舍》是抹杀了,都不学了。一直到清朝的末年,有一位清朝的大臣,叫杨仁山,他跑到日本去做官,发现了日本里边很多的宝贵的书,中国早就失传了,包括《俱舍》在内,又把它取回来,这个学才开始有一点兴起来了。
那么这样子说呢,《俱舍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书。现在有对它评价,在我们中国的有些学者,他们对《俱舍》的评价是这么说的:《俱舍论》是当时印度叫“聪明论”,它是很清楚地、有系统地把佛的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讲得和盘托出,圆满地讲出来,而且里边很多名相(法相名词),后来的大乘不管是唯识也好,中观也好,都是用它的名相来解释问题的。所以这一部书可以说,佛教的哲学基础的知识课本,就是说我们要学佛教的最基础的哲学课本就是《俱舍论》。那么从这一点看,《俱舍论》也是学佛教必学的一本基础课本。佛教里边哲学思想是很丰富的,那么这个《俱舍》就是它这个佛教哲学的基础的课本。
那么为什么这样重要的经书,在我们这个中国的佛教里边会抹杀呢?也就是因为一般人有个误解,认为它是小乘,我们要学大乘的就要弃舍这个小乘,这样子造成这个误会呢,把《俱舍》就从整个的佛教里边抽出去了。所以我们中国佛教很多讲法相也好,讲空宗也好,都是不太踏实。这个我个人有亲切的感觉。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看到的书都是净土宗的跟天台宗的为多,当时自己也研究了很多,总感到有一个,不太抓得住。净土宗当然是理论并不很多了,但是它的基础,一般都是天台宗的基础来讲净土的,所以我们当时学净土,必定要学天台。但是天台的基础我们就学了很多,感到总是心里不踏实,后来学法相,就感到这个印度的气味浓厚了,踏实。再进而学《俱舍》,就感到对佛教好象是看得更清楚了。所以《俱舍》对我们学佛教的理论有极大帮助的。
那么我们这里说《俱舍》被误为小乘,这是我们的大损失。那么这里到目前为止,很多人还是说《俱舍》是小乘,那么我们现在就要花一点功夫,把《俱舍》到底是不是小乘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大乘跟小乘的差别,一般的标准就是说你是不是发菩提心,有不有行菩萨道?心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这是大乘;没有发菩提心,没有行菩萨道的,那就是小乘。那么这个问题就是说大小乘的分判,不在法,在人。所以说《俱舍》我们祗能说是根本教,一切教的根本,是佛的原始佛教的经过部派的里边的一个发挥,是一切大乘的根本,就在这个里边。而这个根本教最有系统的、最讲得清楚的就是《俱舍论》。
那么根本教跟大乘教的关系,我们说一下。大乘教,中国分了很多宗派,华严宗、法相宗(唯识宗),还有天台宗、三论宗等等。在印度跟藏…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