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根本做不到的,看出一塊木板,就鐵板一塊,什麼一個一個極微了,啥紋,看,根本沒有這個概念。假使定力強的時候,就是可以看到裏邊一個個小的極微都能看清,可能數清楚,有那個感覺。所以那個時候,要觀到……,這是都是定中的事情了。要觀身,空間觀到一極微,觀時間觀到一刹那,都是不淨,哪怕你一個極微的東西,也是不淨,沒有一點淨的,那時身念住圓滿了。觀受心法,觀到一刹那,一刹那的心,這是都是心理狀態了,一刹那的時間都能觀出來是苦,是無常,是無我,那麼就是受心法的念住到家了,圓滿了。這個,我們現在是講到這裏了,還有五分鍾就提問題。
四念住,今天要補充一個。四念住,爲什麼要身、受、心、法四個,次第爲什麼這麼的?這個我們說一下就是了。身,色法,最粗;受第二;心第叁;法最細,裏邊有涅槃,最高的法在法裏邊。所以說,根據粗細的關系,身、受、心、法,這個我們講五蘊的時候,基本上差不多的。這是第一個次第的原因。第二個,我們說,這個貪欲從身上開始的,所以身先。身,貪身,就是想,爲什麼要貪這個身?就是要貪那個享受,所以受在第二。爲什麼要歡喜這個受?心不調。所以說心在第叁。心爲什麼不調?煩惱沒有斷,煩惱就是法裏邊的。那麼就是這也是一個次第。身,貪欲的最初的是看到身。爲什麼要貪身?因爲貪這個樂受。爲什麼貪樂受?心不調。心爲什麼不調?有煩惱,煩惱就是法。那麼這也是,身、受、心、法四個次第。
第十叁講
E2 明總相念住
彼居法念住,總觀四所緣,修非常及苦,空非我行相
別相念住過了之後,總相念住,這是資糧道的第叁個。七賢裏邊第叁個,屬于資糧道的。那麼這個總相念住,從別相念住進入總相念住,這個書上沒有,我們是寫了有八個加行。要從前面的別相念住,進入總相念住,要修這八個加行,然後才能進入。那麼我們看表。先是前面的四念住,先是不雜修,後來是雜修,雜修之後,還要修這個下面的八個加行,然後就進入總相念住。哪八個加行?第一是“修無我”。第二是“觀生滅”。第叁是“觀緣起”。第四是“叁義觀”,就是蘊處界,按了次第觀蘊處界,這叁個。第五,“觀七處善”。哪七個善法呢?第一是“觀色苦,觀色集,觀色滅,觀色道”,苦集滅道,“觀色愛味”,“觀色過患”,“觀色出離”,一共是七個。那麼色如此,受、想、行、識也是七個,這樣子五七叁十五。那麼這個觀好之後,“聞慧學作十六行觀”,我們要修四谛十六行觀,先是從聞慧開始修。然後,第七“思慧學作十六行觀”。最後第八,“深厭生死,欣樂涅槃”,這是總的方向問題。這個八個加行修好之後,就能引起總相念住,那是修無常、苦、空、無我,四個行相。這是順解脫分,也就是資糧道的叁個,完了。
D4 明四善根
E1 明善根觀行
從此生暖法,具觀四聖谛,修十六行相,次生頂亦然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後四,次忍唯法念,下中品同頂
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刹那,世第一亦然,皆慧五除得
下邊就是加行道了,加行道已經入定了。加行道裏邊,就是要開始修慧要來了。加行道裏邊,就是順抉擇分了,就是四個,暖、頂、忍、世第一。
F1 暖
第一個是“暖”,“聖道如火,能燒惑薪”。爲什麼要得暖呢?是我們一個比喻了,聖道,就是無漏道,好比是個火。爲什麼比火呢?能夠燒煩惱這個薪,薪就是柴火,煩惱比柴火,這個聖道把它燒掉的,把它燒空了。那麼這個聖道是火。聖道還沒有起來,我們鑽木取火,先要摩擦到生暖,暖這個暖氣起來之後,再不斷地磨下去,火就出來了,這是古代取火這樣子。那我們也是采取這個比喻,聖道那個火還沒有出來之前,開始暖起來了,這個時候,觀四谛十六行相。前面是聞慧學、思慧學了,這裏是要真的定中觀了。四谛十六行相,我們是有的,這個等一歇看好了。四個谛都觀,“具觀”,每個谛四個行相,那麼具觀四谛十六行相。這個暖的善根有下中上品。開始下品的暖,慢慢地升到中品的暖,最後到上品的暖。這是第一個善根,暖。暖的意思就是聖道這個火快要生起來了,已經暖的相現出來了。具體這個感覺,就是說在修定的那個人,就感到身上起歡喜心,對叁寶,對四谛起極大的歡喜心。那麼身上,這個生理上,就感覺周身的暖和,從臍下一直生到全身。暖、喜這個,這樣子是暖,暖善根。
F2 頂
暖不斷地增長的時候,到最高峰的時候叫“頂”。“暖成滿時”,暖的上品暖,從下品升到中品,中品升到上品,上品最圓滿的時候,就來一個質變,是這個頂了,不是暖的量變了。頂生起來的時候,它的觀行也是觀四谛十六行相。但是“(在)動善根中,頂爲最勝”。什麼叫動善根?這個善根,還會退的,叫動善根。在可以退的善根當中,頂是最高峰了,沒有再比它高了。從暖一直升上去,升到頂了。這個等于人的頂一樣,在人身上,頂是最高的。有兩個比喻。再下邊就是忍了。那麼這個頂,猶如人的頂最高,這是一個比喻。第二個比喻是比喻山頂。山頂呢,你是往上爬,到山頂了,這是從下到上,到了山頂之後,又是往下去了。那麼這個就是說,暖是慢慢升,升到這個頂,頂再過去是忍,就是暖頂忍了。假使從頂上,假使往前退,就退到暖位,假使往前進,就是進到忍位。這是“進退之際”。因爲這個暖、頂都是可以動的,可以退,也可以往前進。如果退的話,退到暖,如果進的話,進到忍。等于山頂一樣:往後退,就是斜坡下去,就是暖,退下去了;往前進,進入這個忍去了。所以是比喻一個山頂一樣的。“由此二義故名爲頂”,由這個兩個意思,一個是頭的頂最高,一個是山的頂,進退之際,所以這個比喻,所以這個善法叫頂。那麼我們記住,暖、頂都可以退的,這個善根。“暖頂二善根,初安足時皆法念住,後增進時,具四念住。”開始修的時候,因爲它力量不夠,單修法念住,那麼他修到後來,力量增加之後,可以四個念住都能修。
F3 忍
下邊是“忍”,這是不動、不會退的善根。“忍可四谛”。什麼叫忍?“忍可四谛,最殊勝故”,就是忍可四谛,就是忍,忍就是承認、認識到、認爲這個是對的,這個四谛的道理認可了,而認可四谛最殊勝的那個位置就叫忍位。“又無退故,名爲忍法。”這個忍又是不退的,前面暖、頂都會退,忍,到了忍之後就不會退了。那麼這個忍裏邊,分下、中、上品。“下忍——具觀四谛,修十六行相”,下忍的時候,四谛十六行相都觀。“中忍”的時候,“減緣減行”,這個就比較麻煩的,我們等一下說。因爲我們要進入見道呢,要力量要充分,你具觀,四谛十六行相一起觀的話,心是分散的,要同時觀四個谛,又要觀十六個行相。那麼你要准備進入見道,一定要把這個力量集中在一點上,那就是說,觀一個谛、觀一個行相,在一刹那裏邊,就祗觀這一點點,那麼這樣子能一下子從有漏就沖到無漏,這是要集中極大的力量才做得到的。所以在中忍的時候,這個行相慢慢減下來,本來緣那麼多的,要一個個減,減到後來,“上忍”的時候,祗觀欲界苦谛下,一個行相,“一刹那心”。這是從忍裏邊有叁品,下中忍,這是關鍵性的是中忍。
F4 世第一
到“世第一”,祗是一刹那,從上忍到世第一都是一刹那。上忍過去,進入世第一,也是跟上忍一樣,觀欲界的苦谛,祗有一個行相,一個刹那的心。這個爲什麼叫世第一呢?它本身來說,還沒有到無漏,還是有漏的,叫世間。但是世間上說,這個是最勝的法。我們說有頂、非想非非想天是叁有的頂,但是從世間上說,幷不是最勝的法。世間上最超勝的法,就是再過一刹那就進入無漏了,那個是世第一。“此世第一,有士用力”,有這個力量,“離同類因”。見道是無漏道,無漏,我們無始以來沒有同類因的,從來都是有漏,這個時候,離開同類因,要引出一個無漏道,見道。所以那個是世間上最殊勝的道,就是這個道,叫世第一。
F5 釋減緣減行
次忍唯法念,下中品同頂,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刹那
我們看下邊的這個中忍,如何地減緣減行、減行減緣呢?這個就在我們的厚的那本講義裏邊,本來應該夾在這裏的,因爲前面寫過,免得浪費紙,我們就利用前面的。在十六、十八頁。十八頁之前,我們先看十六頁,十六頁裏邊,四谛十六行相,先看一看。我們觀就是觀四谛十六行相。
“苦谛”,四個行相,“非常、苦、空”、“非我”,或者叫“無我”。什麼叫“非常”?“待衆緣故”,它本身不能獨立常住,要各式各樣的緣,等待著緣才能生出來,這是無常。“苦”,有逼迫性,這個四谛上的事情都有逼迫性,行苦。苦苦、行苦、壞苦。“空”,“違我所見故”,空就是說沒有我所。我們這個房間,空的,什麼意思?房間是有的,東西沒有的。那麼這個空,就是沒有我所,我還沒有空掉。無我,直接針對我,沒有我,“違我見故”,無我。所以空跟無我兩個,在我們《俱舍》裏邊不是一個東西。在《中觀》裏邊,空跟無自性、無我是一個意義。在這裏是含義不一樣的:空,就是空我所;無我或者非我,是空這個我。這兩個東西是不一樣。這是苦谛的四個行相。這個十六行相,一般學法相的一定要記住的。
“集谛”,“因、集、生、緣”。“因——如種理故”。等于種子一樣,它是一切法的因。樹或者是谷子、稻子,都是從種子生的,是個因。“集——等現理故”,它要很多東西合攏來,才能夠現出它的果。“生——相續理故”,它不斷地相續,能夠生起來。“緣”,要各式各樣緣能夠成辦這個生起苦的那些事情來。那麼這是集,集谛是從因上看的,苦谛是果上看的。
“滅谛”,是“滅、靜、妙、離”。什麼叫滅呢?“諸…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