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根本做不到的,看出一块木板,就铁板一块,什么一个一个极微了,啥纹,看,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假使定力强的时候,就是可以看到里边一个个小的极微都能看清,可能数清楚,有那个感觉。所以那个时候,要观到……,这是都是定中的事情了。要观身,空间观到一极微,观时间观到一刹那,都是不净,哪怕你一个极微的东西,也是不净,没有一点净的,那时身念住圆满了。观受心法,观到一刹那,一刹那的心,这是都是心理状态了,一刹那的时间都能观出来是苦,是无常,是无我,那么就是受心法的念住到家了,圆满了。这个,我们现在是讲到这里了,还有五分钟就提问题。
四念住,今天要补充一个。四念住,为什么要身、受、心、法四个,次第为什么这么的?这个我们说一下就是了。身,色法,最粗;受第二;心第三;法最细,里边有涅槃,最高的法在法里边。所以说,根据粗细的关系,身、受、心、法,这个我们讲五蕴的时候,基本上差不多的。这是第一个次第的原因。第二个,我们说,这个贪欲从身上开始的,所以身先。身,贪身,就是想,为什么要贪这个身?就是要贪那个享受,所以受在第二。为什么要欢喜这个受?心不调。所以说心在第三。心为什么不调?烦恼没有断,烦恼就是法里边的。那么就是这也是一个次第。身,贪欲的最初的是看到身。为什么要贪身?因为贪这个乐受。为什么贪乐受?心不调。心为什么不调?有烦恼,烦恼就是法。那么这也是,身、受、心、法四个次第。
第十三讲
E2 明总相念住
彼居法念住,总观四所缘,修非常及苦,空非我行相
别相念住过了之后,总相念住,这是资粮道的第三个。七贤里边第三个,属于资粮道的。那么这个总相念住,从别相念住进入总相念住,这个书上没有,我们是写了有八个加行。要从前面的别相念住,进入总相念住,要修这八个加行,然后才能进入。那么我们看表。先是前面的四念住,先是不杂修,后来是杂修,杂修之后,还要修这个下面的八个加行,然后就进入总相念住。哪八个加行?第一是“修无我”。第二是“观生灭”。第三是“观缘起”。第四是“三义观”,就是蕴处界,按了次第观蕴处界,这三个。第五,“观七处善”。哪七个善法呢?第一是“观色苦,观色集,观色灭,观色道”,苦集灭道,“观色爱味”,“观色过患”,“观色出离”,一共是七个。那么色如此,受、想、行、识也是七个,这样子五七三十五。那么这个观好之后,“闻慧学作十六行观”,我们要修四谛十六行观,先是从闻慧开始修。然后,第七“思慧学作十六行观”。最后第八,“深厌生死,欣乐涅槃”,这是总的方向问题。这个八个加行修好之后,就能引起总相念住,那是修无常、苦、空、无我,四个行相。这是顺解脱分,也就是资粮道的三个,完了。
D4 明四善根
E1 明善根观行
从此生暖法,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次生顶亦然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次忍唯法念,下中品同顶
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刹那,世第一亦然,皆慧五除得
下边就是加行道了,加行道已经入定了。加行道里边,就是要开始修慧要来了。加行道里边,就是顺抉择分了,就是四个,暖、顶、忍、世第一。
F1 暖
第一个是“暖”,“圣道如火,能烧惑薪”。为什么要得暖呢?是我们一个比喻了,圣道,就是无漏道,好比是个火。为什么比火呢?能够烧烦恼这个薪,薪就是柴火,烦恼比柴火,这个圣道把它烧掉的,把它烧空了。那么这个圣道是火。圣道还没有起来,我们钻木取火,先要摩擦到生暖,暖这个暖气起来之后,再不断地磨下去,火就出来了,这是古代取火这样子。那我们也是采取这个比喻,圣道那个火还没有出来之前,开始暖起来了,这个时候,观四谛十六行相。前面是闻慧学、思慧学了,这里是要真的定中观了。四谛十六行相,我们是有的,这个等一歇看好了。四个谛都观,“具观”,每个谛四个行相,那么具观四谛十六行相。这个暖的善根有下中上品。开始下品的暖,慢慢地升到中品的暖,最后到上品的暖。这是第一个善根,暖。暖的意思就是圣道这个火快要生起来了,已经暖的相现出来了。具体这个感觉,就是说在修定的那个人,就感到身上起欢喜心,对三宝,对四谛起极大的欢喜心。那么身上,这个生理上,就感觉周身的暖和,从脐下一直生到全身。暖、喜这个,这样子是暖,暖善根。
F2 顶
暖不断地增长的时候,到最高峰的时候叫“顶”。“暖成满时”,暖的上品暖,从下品升到中品,中品升到上品,上品最圆满的时候,就来一个质变,是这个顶了,不是暖的量变了。顶生起来的时候,它的观行也是观四谛十六行相。但是“(在)动善根中,顶为最胜”。什么叫动善根?这个善根,还会退的,叫动善根。在可以退的善根当中,顶是最高峰了,没有再比它高了。从暖一直升上去,升到顶了。这个等于人的顶一样,在人身上,顶是最高的。有两个比喻。再下边就是忍了。那么这个顶,犹如人的顶最高,这是一个比喻。第二个比喻是比喻山顶。山顶呢,你是往上爬,到山顶了,这是从下到上,到了山顶之后,又是往下去了。那么这个就是说,暖是慢慢升,升到这个顶,顶再过去是忍,就是暖顶忍了。假使从顶上,假使往前退,就退到暖位,假使往前进,就是进到忍位。这是“进退之际”。因为这个暖、顶都是可以动的,可以退,也可以往前进。如果退的话,退到暖,如果进的话,进到忍。等于山顶一样:往后退,就是斜坡下去,就是暖,退下去了;往前进,进入这个忍去了。所以是比喻一个山顶一样的。“由此二义故名为顶”,由这个两个意思,一个是头的顶最高,一个是山的顶,进退之际,所以这个比喻,所以这个善法叫顶。那么我们记住,暖、顶都可以退的,这个善根。“暖顶二善根,初安足时皆法念住,后增进时,具四念住。”开始修的时候,因为它力量不够,单修法念住,那么他修到后来,力量增加之后,可以四个念住都能修。
F3 忍
下边是“忍”,这是不动、不会退的善根。“忍可四谛”。什么叫忍?“忍可四谛,最殊胜故”,就是忍可四谛,就是忍,忍就是承认、认识到、认为这个是对的,这个四谛的道理认可了,而认可四谛最殊胜的那个位置就叫忍位。“又无退故,名为忍法。”这个忍又是不退的,前面暖、顶都会退,忍,到了忍之后就不会退了。那么这个忍里边,分下、中、上品。“下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下忍的时候,四谛十六行相都观。“中忍”的时候,“减缘减行”,这个就比较麻烦的,我们等一下说。因为我们要进入见道呢,要力量要充分,你具观,四谛十六行相一起观的话,心是分散的,要同时观四个谛,又要观十六个行相。那么你要准备进入见道,一定要把这个力量集中在一点上,那就是说,观一个谛、观一个行相,在一刹那里边,就祗观这一点点,那么这样子能一下子从有漏就冲到无漏,这是要集中极大的力量才做得到的。所以在中忍的时候,这个行相慢慢减下来,本来缘那么多的,要一个个减,减到后来,“上忍”的时候,祗观欲界苦谛下,一个行相,“一刹那心”。这是从忍里边有三品,下中忍,这是关键性的是中忍。
F4 世第一
到“世第一”,祗是一刹那,从上忍到世第一都是一刹那。上忍过去,进入世第一,也是跟上忍一样,观欲界的苦谛,祗有一个行相,一个刹那的心。这个为什么叫世第一呢?它本身来说,还没有到无漏,还是有漏的,叫世间。但是世间上说,这个是最胜的法。我们说有顶、非想非非想天是三有的顶,但是从世间上说,幷不是最胜的法。世间上最超胜的法,就是再过一刹那就进入无漏了,那个是世第一。“此世第一,有士用力”,有这个力量,“离同类因”。见道是无漏道,无漏,我们无始以来没有同类因的,从来都是有漏,这个时候,离开同类因,要引出一个无漏道,见道。所以那个是世间上最殊胜的道,就是这个道,叫世第一。
F5 释减缘减行
次忍唯法念,下中品同顶,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刹那
我们看下边的这个中忍,如何地减缘减行、减行减缘呢?这个就在我们的厚的那本讲义里边,本来应该夹在这里的,因为前面写过,免得浪费纸,我们就利用前面的。在十六、十八页。十八页之前,我们先看十六页,十六页里边,四谛十六行相,先看一看。我们观就是观四谛十六行相。
“苦谛”,四个行相,“非常、苦、空”、“非我”,或者叫“无我”。什么叫“非常”?“待众缘故”,它本身不能独立常住,要各式各样的缘,等待着缘才能生出来,这是无常。“苦”,有逼迫性,这个四谛上的事情都有逼迫性,行苦。苦苦、行苦、坏苦。“空”,“违我所见故”,空就是说没有我所。我们这个房间,空的,什么意思?房间是有的,东西没有的。那么这个空,就是没有我所,我还没有空掉。无我,直接针对我,没有我,“违我见故”,无我。所以空跟无我两个,在我们《俱舍》里边不是一个东西。在《中观》里边,空跟无自性、无我是一个意义。在这里是含义不一样的:空,就是空我所;无我或者非我,是空这个我。这两个东西是不一样。这是苦谛的四个行相。这个十六行相,一般学法相的一定要记住的。
“集谛”,“因、集、生、缘”。“因——如种理故”。等于种子一样,它是一切法的因。树或者是谷子、稻子,都是从种子生的,是个因。“集——等现理故”,它要很多东西合拢来,才能够现出它的果。“生——相续理故”,它不断地相续,能够生起来。“缘”,要各式各样缘能够成办这个生起苦的那些事情来。那么这是集,集谛是从因上看的,苦谛是果上看的。
“灭谛”,是“灭、静、妙、离”。什么叫灭呢?“诸…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