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92

  ..续本文上一页蕴尽故”,五蕴、五取蕴都消灭了。“静——三毒息故”,贪瞋痴,代表一切烦恼都完蛋,都没有了。“妙——无众患故”,这个字不清楚,无,没有众患,病患的患,没有一切灾患的。那么“离——脱众灾故”,一切众、各式各样的灾都没有了。这个,因为写的时候,改来改去,我们还得写一下,大家校对一下。无众患故,离是脱众灾故。那么一切灾患,都没有的。因,三毒的因没有了,当然灾患都没有了。

  “道——通行义故”。这个道能够通达菩提、涅槃的道,能够通行的,通得过的。“如——契正理故”,这个道不但是通得过,而且是契合真理的。“行——正趣向涅槃”的。“出”,“能永出生死”的,可以出生死的。“道、如、行、出”。

  这个四谛十六行观,它是在什么修佛法的时候都会碰到,也很重要。我们观,见道,见什么?就是见这四个谛。这个四个谛就是我们的这个流转、还灭的两层因果,也就是十二缘起。那么从它的无常透入无我呢,也就是一切法的空性了,都在里头。灭、静、妙、离就是空性的里边的一些功德。

  

  

  四谛十六行相就是在暖、顶、忍的时候开始定中修。前面的加行的是闻慧、思慧,学了修这个行相,到了暖以后,就是定中的修慧来真实修。修慧修得成熟以后就产生无漏慧——净慧,阿毗达磨,净慧就是这个东西。“净慧随行名对法”,这个最重要的是清净的无漏慧了。那么我在见道的时候,就从暖、顶、忍、世第一产生无漏慧。这个世第一所以殊胜,它无漏的净慧,从有漏的、无始以来有漏的法里边,突然地出来了,苦法忍,这是,所以说最殊胜的叫世第一。

  那么这里要看“减缘减行”,还是十七页那个颂。“次忍唯法念,下中品同顶,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刹那。”下边,就是说从顶以后,就是忍来了,挨了次第就是忍,这个时候修的是法念住,因为把它收拢来了,四念住不一起修了,力量收起。“下中品同顶”,这个下品的忍、中品的忍,跟顶一样,修四谛十六行相;上品,祗修一个行相、一个谛,欲界的苦谛,一个行相。那么怎么中间从一个个变,从顶一样,四谛十六行相减到一行一刹那呢?下边就要讲,“减缘减行”。

  “中忍位”,在中忍的时候,开始跟顶一样,四谛十六行相都观,但是在中忍的时候,就开始减了,“减缘减行”。那么什么叫缘,什么叫行?我们先知道,然后再看它减。“上下八谛”,见道的时候见什么?就是见欲界的四谛,色、无色界的四谛,上界的四谛,一共是八个谛。这个是所缘的境,“所缘(之)境故”,叫缘。能缘的行相,就是行。假使缘苦谛,十六行相,有时候无常的行相,有时候苦的行相,有时候空的行相,有时候无我的行相,一共有四种行相,那么这是行。“(故)能缘行相名之为行,向所缘之境而行解故”,做这么的胜解。

  这个行跟缘知道之后,就开始要“减行减缘”,就看十八页那个表。十八页个表,中忍位开始。从下忍,是观四谛十六行相,都观的,那么这个表就是四谛十六行相。欲界有四个谛,欲界的苦集灭道:苦下边“非常、苦、空、非我”;集谛下边,“因、集、生、缘”;灭下边,“灭、静、妙、离”;道下边,“道、如、行、出”。上界的苦、集、灭、道,同样,也是四个谛、十六行相。那么我们这里安了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些又,一共是三十二行相。

  我们观四谛十六行相的时候,从欲界的苦谛第一个行相、非常观起,观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八,一直到观到三十二,十六行相全部观完。这是下忍的时候,跟暖、顶一样,都观那么多。但是中忍的时候,就要减了。中忍的时候,开始就是说,从欲界的苦谛一开始,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直观到三十一,这个最后三十二就减掉了,这是减一个行,一个行减掉了。那么第二次再观的时候,从非常开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观到三十,把三十一个行相又减掉了,减了两个行相。第三次再观一道,再减一个,从一开始观到二十九,把三十也不观了,那么减了三个行相,这个叫减行。那么再第四次再观的时候,一二三四观,观到二十八又停下来了,二十九不观了,这个上界的道谛,整个的这个境不观了,叫减缘。这是减行减缘。单减一个行相,叫减行;把整个的谛全部不观了,就是最后一个行相,把上界的道谛就不观了,减缘,这个境,上界的道谛那个境,我们不观了,叫减缘。所以这里是减了三个行,减了一个缘。

  那么再下去了,该是再过一圈,就是从一开始一直观,观到二十七,二十八也不观了,那是又减一个行;那么这样子慢慢地减,减到二十六,到减到二十五的时候,又减一个缘,欲界的道谛也不观了。那么再转过来,又第一开始,一直观到二十二、二十三,灭谛的行相,上界的丢了一个,那么二十二、二十一,三个行相丢了,又减三个行。然后二十一也不观了,又减一个缘,上界的灭谛不观了。这个一个个减下去,就是把我们的心的力量、越拢越收,越收,收收,我们就像什么呢?太阳的焦聚镜一样,收到一个点子上,那个就火柴摆下去,马上就燃起来了。见道也要这样,力量强。我们的水、渠道的水,要冲水车的时候,要用水的力的时候,你把这个水的管子慢慢收、收、收,收到一个小的喷口里头,射出去,那个力量就厉害得不得了。同样的,我们这个心的力量,也把它收拢来。所以观到二十一的时候,那个上界的灭谛也不观了,就是减缘。

  那么再减,再上边一二三四开始,观到十九,二十个也不观了;那么十九不观,观到十八,再十八不观,观到十七,又减三个行,十七不观的时候,又减一个缘,灭谛、道谛全部不观了,祗观到十六为止。

  那么再重新开始,一开始到十五,十六丢掉,再到十四,十五丢掉,再到十三,十四丢掉,这是又减三个行;那么再观到十三也不观了,又减一个缘,上界的集谛也不观了。

  那么再观、再下边,要观到十一了,十二也不观了,那么十一,再观到十,十一也不观了,再观到九,十也不观了,又减三个行。那么观到八为止,第九也不观了,集谛,欲界集谛也不观了,那么祗观苦谛了。

  然后从一到七,八也不要,一到六,七也不要,一到五,六也不要,三个行都去掉,一到四,五也不要了,那就是上界的苦谛也不缘了,又少一个缘,减缘。再观,观到三,四也不要,观到二,三也不要,观到一,祗留下一个,一个谛,欲界苦谛,一个行相。那么这样子就进入上忍,上忍就是一个行相,一个谛。

  上忍的一刹那过去就是世第一,世第一还是一个刹那,一个谛,一个行相。然而从世第一冲过去,就是见道。这个就是减缘减行。所以要减,就是把心力集中起来,不管那么多了。从一个口突破之后,再进入见道,再观十六行相。那个时候,见道还要一个个观想,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上下上下上下观,这个见道的时候。但是进入见道,一定要力量集中,一个行、一个谛进去,那么这就是减缘减行。中间,减缘有“二十四周减行”,二十四周圈圈,二十四个是减行的,七次是减缘的。我们从一到三十一是第一次,一到三十又第二次,这样子有二十四次是减行,有七次减缘,七个谛,减缘了七次。这样子减缘减行到一个谛一个行相的时候,是进入上忍,上忍之后,马上一刹那进入世第一,世第一就见道。

  

  F6 明见道十五剎那

  前十五见道,见未曾见故

  这个是见道之后,我们翻下去,就是十九页的十五刹那。十五刹那就是“前十五见道,见未曾见故”,从来没有见到的东西,见到了,就是苦集灭道的真理,以前是依稀恍惚的,都是书上看的,隔一层的,现在真正地亲自证到了,那是欢喜。大乘的见道就叫欢喜地,就是这个欢喜是从来没有的欢喜。我们说得了一百万的财产,欢不欢喜?很欢喜,但比这个则不能比。那个东西,见道,一见道之后,你把他打死,他也不会恨了,他高兴得来那个样子,就是从来没有那么地高兴。

  这个我们说四谛十六行,这个怎么说呢?就是先是观欲界的苦谛,“苦法智忍”,这是第一个无漏道出来了,是“无间道”,正在跟那个欲界苦谛下的烦恼斗争,无间道,正在断烦恼,这是第一个心,见道的十六心了,就是十五心是见道,那么十六心是修道了,第一个心,是苦法智忍,无间道。那么到了苦法忍,这个烦恼,欲界的苦谛下烦恼断掉了……(22B)

  这个择灭的得生起来了,这是第四个心。那么苦谛观完了,观集谛了。这个很快的,十五刹那是连着来的,一刹那的时间就是壮士,很有力的人,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那我们想想,这十五刹那就是极短的时间,把整个的三界的见道所断的八十八使一下断完。那么第五刹那就是观集谛,“集法智忍”,“无间道”,把集谛下的烦恼,欲界的断、正在断,集法智,断完了,这个择灭的得生起来了,这是解脱道。那么欲界的解决完了之后,解决色界的,色、无色界的,色、无色界的是“集类智忍”,“无间道”,断上面二界集谛下烦恼,然后“集类智”,“解脱道”,宣布解放。然后是灭谛,欲界的灭谛,“灭法智忍”,“无间道”,把灭谛下的烦恼都断完,“灭法智”,“解脱道”,择灭得生起。那么欲界的解决之后,解决色、无色界的,“灭类智忍”,“无间道”,断这个色、无色界的灭谛下的烦恼。那么“灭类智”,断完了,择灭得生起,“解脱道”。然后,欲界的“道法智忍”,断道谛的、欲界道谛下的烦恼,“无间道”,正在断。“道法智”,烦恼断掉了,择灭得生起了,“解脱道”,“十四心”。那么到“道类智(忍)”,上二界的、道谛下的烦恼,正在断,“无间道”,到此为止,十五刹那,见道。所有能够上下八个谛的道理,到此都看完了,全部看到了。这是见道,中间有些智,因为夹在这个忍中间,忍是见,智是知了,是重复的、决断的叫智,第一次…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