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拼命要偷佛教的,我们现在佛教徒也很慷慨,什么人,皈依的,我也会教你,你是外道皈依的,我也教你,什么东西,结果还要出很多书,数息观,大家都……,好了,外道就学去了,现在外道都会数息观。但是没有我们的微细,祗是皮面的偷去了,内部的偷不去。如果你们全部偷去了,正好,成了佛教徒,就怕你偷了一半。反正外道就是偷一半,你全部偷去,最好了,我们也欢迎你偷,全部偷去,一个也不落,以后你还成阿罗汉或成佛,都可以的。那你偷了一半,把自己掺进去了,那就糟了,出毛病的事就在这个地方。不配套的,我们这个整套的东西拿去的,就对的,你不配套的,零件好的,摘了几个去,自己乱配,好了,爆炸是你自己的事情。谓此外道为什么没有修数息观呢?“一无说者故”,这个祗有佛才说得出来,外道没有佛,不能说。“自不能觉微细法故”,自己也没有那么微细的心,来自觉也不行。“谓此与我执极相违故”,这个数息观,将来能断我执,所以证阿罗汉果了,这个跟我执是极相违的。“彼我执者,此念无也”,外道都执着我,所以说没有这个念的,没有这个数息观。真正的数息观他们偷不了的,我们说个老实话,他们偷的都是一二三四,把心止下来,就完了,再下面的,他偷不了的。
现在介绍一下天台的数息观,就是根据这个来的。他的六妙法门,六妙门,我们把天台的六妙门大概讲一下。数一样的,“修数者,调和气息”。把这个气息调和,“不涩不滑”,就是安安详详的,不是滑,滑就是一会儿滑过去了,涩就是很粗涩、阻塞的样子,既不是阻塞也不是浮滑地过去,那么“安详徐数”,安安详详地、慢慢地数、从一数到十,把心就在数字上,不要把它散出去,心就把它停在这个一、二、三、四上边。这样的心慢慢细起来了。
“患数为粗,意不欲数。”这个时候心细下来了,再去数,这个数就是超过这个我们这个心的细的程度了,再去数的话,就是心反而粗了,那时候要调方式了,要修“随”,就是第二个阶段——“随”。随的时候,数不要数了,“一心依随息之出入”,心跟了这个出入息,它出去,你心也跟出去,它进来,它也跟进来,一二三四不要数了,因为心已经沉下去了。那么这个时候,“摄心缘息,知息出入”,息出去,心也出去,你也知道它去,进来,你也知道进来,“心住息缘无分散意”,这个心就住在这个息上,不要数数了。这个心慢慢地微细下去,“安静不乱”,它可以觉到这个息长短,这个息很长,这个息短,这个息偏深,都在身上都在转,都是气脉,我们说密宗它气脉、明点,这个就是进入气脉的关系了。先随着息而出入,“心息任运相依”,这个时候,心跟息两个连起来了,息出去,心也跟出去,息进来再,息长,心也是长的,短那个厖,息跑到哪里,心也跟到哪里,这是自然地合起来了。开始数的时候合不起的。你说你这个心跟息两个要合不起的,我们修九节风,息进去,有的时候我们这个气倒没有了,这个一转还没有转出来,那个跟不上。有的时候它转过来了,心,这个气还没有吐完,反正总是开始是合不上。你真正修到老修的时候,你心里想怎么进去,它马上就进去,心里出来就出来了,完全配合了,这个要第二步的人。这个是心静下去了。
再静下去的时候,就感到这个“随”还是粗了,那就更放下,止在一个地方,不动了,就是这里的“止”,“心息远离”,把这个跟着这个跑的这个心把它定下来了,不要随了它跑了,把心定在一个地方,叫“止”。这时候我们的感觉就是心“泯然入定”,感到入定的样子了,“不见内外相貌”,内身体,外界世间,看不到了,有的人认为是证空性了,早得很,还没有证空性。那个“不见内外相貌”。那么这个时候你要知道,这个虽然心很静、很弱,但是没有智慧,不能出生死的,那就是说现在单是“止”,还没有“观”,这个“止”也是因缘和合而有的,不是真实的东西,不要执着,马上就起观。
下边个“观”,“观”的时候,就观这个息,很微细,好象是空中的风一样,那么就观三十六物了,皮、筋、发毛、爪齿,这个心都观这些东西,都是跟芭蕉一样、不实的,一层一层剥开来,没有一个真正的东西在里边。“心识无常”,心跟皮肉,色法是芭蕉一样不实在的,心念、念头呢,无常,刹那不住的,里边也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我。“身受心法”,都是没有自性。这个时候,就观到厖,这是定中境界了。这个时候就感觉到周身毛孔,心,出入息,毛孔都会出入,心眼开了,“心眼开明”,会看到自己身里边的三十六物,都清清楚楚。那个小止观里就说,好象是开了库房,看到里边东西一样,看清楚,清楚得很。这是定中的境界了,身上的虫,内外不净,都能看到。那么这个时候就修四念处,破这个四颠倒,不净的执净,无常的执着常,这时候都看清楚了,心是无常的,这个身体是三十六物不净的,四念处,没有我的,都看清楚了,这是“观”了。
这个时候再心静下去呢,感到这个“观”,虽然是真实了,但是还是有流动,还是不是最高的,要“观”之后,要修“还”,这里是“转”,我们那个六妙门是“还”,还就是回过来的“还”了。修“还”呢,我们这个“还”怎么还呢?这个观从哪里观出来的?反观,是能观,心观的,我们所以就叫不净观,什么数息观,四念处,都是心观出来的,心在作用,那么不观前面的境了,返到心了,这是“还”,还过来观心。观心从哪里来的,那时候就观到心本来是不生的,不生就不有,不有就空,当下自性空。
再进一层,这个心细到这里之后,在第六个阶段了。已然能观、所观还要息下,心体本净,没有能修所修,也没有净不净,最高的阶段——“净”。那就是证阿罗汉都可以。
所以说数息观是相当高的。我们现在用的就是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的心,还没有静下来,后头的当然不会来了,一二三四静下来了,后头的一层一层才来。所以学法、修法都有次第的。我说“这个一二三四还很粗,我不要,我修观净”。你净什么呢?一点也凈不下来。所以不能跳的,六妙门是一层一层来的,第一阶段没有得到,第二个不会来,第二没有,第三个也不会来,所以“数、随、止、观、转、净”,都是按次第来的。那么这里边,就是确实能证果证道的。因为后边很多是外道不知道的,你学的什么五蕴皆空,你空了就对了,你就是内道了,你就是空不了,执着个我,那你就都修不来,持息观都学个皮毛。皮毛学去,他也能心息下来,也可以心里空空荡荡的,他证了什么定了,高得很,神通也来了。什么?你心静下来了,空虚了,那个鬼神相应了,他就插进来了,插手了,是会有通,这个通不是你的通,人家的通,借你的身体起作用。好,我们把数息观讲完了。
D3 明四念住(卷二十三)
E1 明别相念住
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
自性闻等慧,余相杂所缘,说次第随生,治倒故唯四
那么就是前面那个表了,五停心观介绍过了。别相念住。别相念住,我们别相念住介绍就停下来,太快。这个进步那么快,那这个成佛就是不要三大阿僧祗劫。这个七贤里边,第一五停心住,以不净观、数息观代表,这个位已经过了。第二个别相念住,四念住,四念住分别地修叫别相念住,分开地修。
一是身念住,观身不净,这些东西我们都是老生常谈,都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没有好好修。身念住,“观身不净,治净颠倒”。我们有四个颠倒,上面讲过的,不净为净,我们现在确实好好地观,到底净不净?一看,确实不净,……(22A)等等享受,都是乐,但是当你知道受是苦的话,根本就没有乐,那也不要追求了,什么业都不会造了。所以说是苦以为乐的颠倒,就观“受念住”来对治。“心念住”,观心无常,我们总世界常认为是常的,要千秋大业,要搞什么万世皇帝,这个皇帝万岁,帝国万年什么东西,好话连篇。这些都是妄想,没有常的,万岁、万岁、万万岁,到底有几个万岁了?皇帝的寿命最短,因为他中间享受太大了,管的事情也太多了。我们历代的皇帝看看,清朝的,好象是康熙皇帝、干隆皇帝稍微长一点,反正超过七八十岁的很少。现在我们看看一般民间的八十岁、九十岁的还是有。就是说皇帝不是好当的,有什么千秋万代长、万岁、万岁,哪有万岁的人?这个“法念住”,观法无我。这个是最普遍,都没有个“我”在里头了,一切法没有“我”,治“我”的颠倒。这么四念住就是治四个颠倒,“常、乐、我、净”。修四念住,是别相念住的时候,分开修,一个一个分开修,别相念住。
别相念住里边也有杂修不杂修,这个我们也把它分析了。第一种,观身的,观受的,观苦的,分开分开修的,不杂缘的。里边法念住里边可以杂缘。法念住里边,怎么杂缘呢?“二二合缘,三三合缘,四合总缘”。“二二合”,“法身”,法念住跟身念住合起来,法念住跟受念住合起来,法念住跟心念住合起来,“二二合缘”。那么“三三合缘”呢,法念住跟“身受”,法念住跟“受心”,法念住跟“身心”,也是三种变化。四的合缘,身受心法一起,一起合缘。不管你杂缘也好,不杂缘也好,都是分开的,一个一个分着缘的,叫别相念住。
“以自相、共相,别观身、受、心、法”,这个观,要观到哪个为止算到家了呢?“观身至一极微、一刹那时,名身念住满。”观身念住,观到细到在空间说观到一个极微那么小,在时间说观到一刹那的时间那么短,这个时候叫到家了。这个我们没有得定的人是不知道,得了定的人,都经常有这些话,我们都看到,经书上。当你得了禅定之后,就是观那个,假使你观这个橱,你的心细得怎样呢?这个橱的木板里边的极微,一个一个小的微细,好象能数得清楚一样,心那么细。这个对我们粗心来说…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