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拼命要偷佛教的,我們現在佛教徒也很慷慨,什麼人,皈依的,我也會教你,你是外道皈依的,我也教你,什麼東西,結果還要出很多書,數息觀,大家都……,好了,外道就學去了,現在外道都會數息觀。但是沒有我們的微細,祗是皮面的偷去了,內部的偷不去。如果你們全部偷去了,正好,成了佛教徒,就怕你偷了一半。反正外道就是偷一半,你全部偷去,最好了,我們也歡迎你偷,全部偷去,一個也不落,以後你還成阿羅漢或成佛,都可以的。那你偷了一半,把自己摻進去了,那就糟了,出毛病的事就在這個地方。不配套的,我們這個整套的東西拿去的,就對的,你不配套的,零件好的,摘了幾個去,自己亂配,好了,爆炸是你自己的事情。謂此外道爲什麼沒有修數息觀呢?“一無說者故”,這個祗有佛才說得出來,外道沒有佛,不能說。“自不能覺微細法故”,自己也沒有那麼微細的心,來自覺也不行。“謂此與我執極相違故”,這個數息觀,將來能斷我執,所以證阿羅漢果了,這個跟我執是極相違的。“彼我執者,此念無也”,外道都執著我,所以說沒有這個念的,沒有這個數息觀。真正的數息觀他們偷不了的,我們說個老實話,他們偷的都是一二叁四,把心止下來,就完了,再下面的,他偷不了的。
現在介紹一下天臺的數息觀,就是根據這個來的。他的六妙法門,六妙門,我們把天臺的六妙門大概講一下。數一樣的,“修數者,調和氣息”。把這個氣息調和,“不澀不滑”,就是安安詳詳的,不是滑,滑就是一會兒滑過去了,澀就是很粗澀、阻塞的樣子,既不是阻塞也不是浮滑地過去,那麼“安詳徐數”,安安詳詳地、慢慢地數、從一數到十,把心就在數字上,不要把它散出去,心就把它停在這個一、二、叁、四上邊。這樣的心慢慢細起來了。
“患數爲粗,意不欲數。”這個時候心細下來了,再去數,這個數就是超過這個我們這個心的細的程度了,再去數的話,就是心反而粗了,那時候要調方式了,要修“隨”,就是第二個階段——“隨”。隨的時候,數不要數了,“一心依隨息之出入”,心跟了這個出入息,它出去,你心也跟出去,它進來,它也跟進來,一二叁四不要數了,因爲心已經沈下去了。那麼這個時候,“攝心緣息,知息出入”,息出去,心也出去,你也知道它去,進來,你也知道進來,“心住息緣無分散意”,這個心就住在這個息上,不要數數了。這個心慢慢地微細下去,“安靜不亂”,它可以覺到這個息長短,這個息很長,這個息短,這個息偏深,都在身上都在轉,都是氣脈,我們說密宗它氣脈、明點,這個就是進入氣脈的關系了。先隨著息而出入,“心息任運相依”,這個時候,心跟息兩個連起來了,息出去,心也跟出去,息進來再,息長,心也是長的,短那個厖,息跑到哪裏,心也跟到哪裏,這是自然地合起來了。開始數的時候合不起的。你說你這個心跟息兩個要合不起的,我們修九節風,息進去,有的時候我們這個氣倒沒有了,這個一轉還沒有轉出來,那個跟不上。有的時候它轉過來了,心,這個氣還沒有吐完,反正總是開始是合不上。你真正修到老修的時候,你心裏想怎麼進去,它馬上就進去,心裏出來就出來了,完全配合了,這個要第二步的人。這個是心靜下去了。
再靜下去的時候,就感到這個“隨”還是粗了,那就更放下,止在一個地方,不動了,就是這裏的“止”,“心息遠離”,把這個跟著這個跑的這個心把它定下來了,不要隨了它跑了,把心定在一個地方,叫“止”。這時候我們的感覺就是心“泯然入定”,感到入定的樣子了,“不見內外相貌”,內身體,外界世間,看不到了,有的人認爲是證空性了,早得很,還沒有證空性。那個“不見內外相貌”。那麼這個時候你要知道,這個雖然心很靜、很弱,但是沒有智慧,不能出生死的,那就是說現在單是“止”,還沒有“觀”,這個“止”也是因緣和合而有的,不是真實的東西,不要執著,馬上就起觀。
下邊個“觀”,“觀”的時候,就觀這個息,很微細,好象是空中的風一樣,那麼就觀叁十六物了,皮、筋、發毛、爪齒,這個心都觀這些東西,都是跟芭蕉一樣、不實的,一層一層剝開來,沒有一個真正的東西在裏邊。“心識無常”,心跟皮肉,色法是芭蕉一樣不實在的,心念、念頭呢,無常,刹那不住的,裏邊也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我。“身受心法”,都是沒有自性。這個時候,就觀到厖,這是定中境界了。這個時候就感覺到周身毛孔,心,出入息,毛孔都會出入,心眼開了,“心眼開明”,會看到自己身裏邊的叁十六物,都清清楚楚。那個小止觀裏就說,好象是開了庫房,看到裏邊東西一樣,看清楚,清楚得很。這是定中的境界了,身上的蟲,內外不淨,都能看到。那麼這個時候就修四念處,破這個四顛倒,不淨的執淨,無常的執著常,這時候都看清楚了,心是無常的,這個身體是叁十六物不淨的,四念處,沒有我的,都看清楚了,這是“觀”了。
這個時候再心靜下去呢,感到這個“觀”,雖然是真實了,但是還是有流動,還是不是最高的,要“觀”之後,要修“還”,這裏是“轉”,我們那個六妙門是“還”,還就是回過來的“還”了。修“還”呢,我們這個“還”怎麼還呢?這個觀從哪裏觀出來的?反觀,是能觀,心觀的,我們所以就叫不淨觀,什麼數息觀,四念處,都是心觀出來的,心在作用,那麼不觀前面的境了,返到心了,這是“還”,還過來觀心。觀心從哪裏來的,那時候就觀到心本來是不生的,不生就不有,不有就空,當下自性空。
再進一層,這個心細到這裏之後,在第六個階段了。已然能觀、所觀還要息下,心體本淨,沒有能修所修,也沒有淨不淨,最高的階段——“淨”。那就是證阿羅漢都可以。
所以說數息觀是相當高的。我們現在用的就是一二叁四。一二叁四的心,還沒有靜下來,後頭的當然不會來了,一二叁四靜下來了,後頭的一層一層才來。所以學法、修法都有次第的。我說“這個一二叁四還很粗,我不要,我修觀淨”。你淨什麼呢?一點也凈不下來。所以不能跳的,六妙門是一層一層來的,第一階段沒有得到,第二個不會來,第二沒有,第叁個也不會來,所以“數、隨、止、觀、轉、淨”,都是按次第來的。那麼這裏邊,就是確實能證果證道的。因爲後邊很多是外道不知道的,你學的什麼五蘊皆空,你空了就對了,你就是內道了,你就是空不了,執著個我,那你就都修不來,持息觀都學個皮毛。皮毛學去,他也能心息下來,也可以心裏空空蕩蕩的,他證了什麼定了,高得很,神通也來了。什麼?你心靜下來了,空虛了,那個鬼神相應了,他就插進來了,插手了,是會有通,這個通不是你的通,人家的通,借你的身體起作用。好,我們把數息觀講完了。
D3 明四念住(卷二十叁)
E1 明別相念住
依已修成止,爲觀修念住,以自相共相,觀身受心法
自性聞等慧,余相雜所緣,說次第隨生,治倒故唯四
那麼就是前面那個表了,五停心觀介紹過了。別相念住。別相念住,我們別相念住介紹就停下來,太快。這個進步那麼快,那這個成佛就是不要叁大阿僧祗劫。這個七賢裏邊,第一五停心住,以不淨觀、數息觀代表,這個位已經過了。第二個別相念住,四念住,四念住分別地修叫別相念住,分開地修。
一是身念住,觀身不淨,這些東西我們都是老生常談,都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沒有好好修。身念住,“觀身不淨,治淨顛倒”。我們有四個顛倒,上面講過的,不淨爲淨,我們現在確實好好地觀,到底淨不淨?一看,確實不淨,……(22A)等等享受,都是樂,但是當你知道受是苦的話,根本就沒有樂,那也不要追求了,什麼業都不會造了。所以說是苦以爲樂的顛倒,就觀“受念住”來對治。“心念住”,觀心無常,我們總世界常認爲是常的,要千秋大業,要搞什麼萬世皇帝,這個皇帝萬歲,帝國萬年什麼東西,好話連篇。這些都是妄想,沒有常的,萬歲、萬歲、萬萬歲,到底有幾個萬歲了?皇帝的壽命最短,因爲他中間享受太大了,管的事情也太多了。我們曆代的皇帝看看,清朝的,好象是康熙皇帝、幹隆皇帝稍微長一點,反正超過七八十歲的很少。現在我們看看一般民間的八十歲、九十歲的還是有。就是說皇帝不是好當的,有什麼千秋萬代長、萬歲、萬歲,哪有萬歲的人?這個“法念住”,觀法無我。這個是最普遍,都沒有個“我”在裏頭了,一切法沒有“我”,治“我”的顛倒。這麼四念住就是治四個顛倒,“常、樂、我、淨”。修四念住,是別相念住的時候,分開修,一個一個分開修,別相念住。
別相念住裏邊也有雜修不雜修,這個我們也把它分析了。第一種,觀身的,觀受的,觀苦的,分開分開修的,不雜緣的。裏邊法念住裏邊可以雜緣。法念住裏邊,怎麼雜緣呢?“二二合緣,叁叁合緣,四合總緣”。“二二合”,“法身”,法念住跟身念住合起來,法念住跟受念住合起來,法念住跟心念住合起來,“二二合緣”。那麼“叁叁合緣”呢,法念住跟“身受”,法念住跟“受心”,法念住跟“身心”,也是叁種變化。四的合緣,身受心法一起,一起合緣。不管你雜緣也好,不雜緣也好,都是分開的,一個一個分著緣的,叫別相念住。
“以自相、共相,別觀身、受、心、法”,這個觀,要觀到哪個爲止算到家了呢?“觀身至一極微、一刹那時,名身念住滿。”觀身念住,觀到細到在空間說觀到一個極微那麼小,在時間說觀到一刹那的時間那麼短,這個時候叫到家了。這個我們沒有得定的人是不知道,得了定的人,都經常有這些話,我們都看到,經書上。當你得了禅定之後,就是觀那個,假使你觀這個櫥,你的心細得怎樣呢?這個櫥的木板裏邊的極微,一個一個小的微細,好象能數得清楚一樣,心那麼細。這個對我們粗心來說…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