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32

  ..續本文上一頁始一點一點證了,一點一點證,斷一個煩惱,證一品擇滅,那麼真正證得圓滿了就是佛了。“緣缺位中得非擇滅”,一個是擇滅是這樣子得,“緣缺位”,因緣不和合,這個生不起來,得一個非擇滅,故非擇滅也有得。“緣會”,那麼反過來,因緣和合了,這個生起來了,非擇滅就非得了,沒有非擇滅了。那麼這是得非得呢,大概我們就講到這裏,現在我們想講完呢,恐怕來不及,念到哪裏算哪裏。反正已經基本上完成我們的任務了,下一次就是要講因緣的問題。

  

  C2 明衆同分(卷五)

  同分有情等

  下面是同分,我們講過的。“同謂身形等同”,凡是人類,它的樣子,都是兩個足走路的,動物都是四個腿爬的,這些身形相同的。哪些呢?就是“身形”,有情的身體形狀,他的“業用”,人呢總是,那個古代麼打獵爲生的,現在是搞工農業爲生的,都是這一類的。“樂欲”,心裏歡喜什麼,我們歡喜享受,這個東方跟西方的都差不多的,要看電影,東方人也要看,西方人也要看,這個都是差不多的。那麼“輾轉互相似”,叫“同”。那麼“分”呢,是因,因爲這個因,就是它相同的,叫“同分”。

  

  C3 明無想果

  無想無想中,心心所法滅,異熟居廣果

  “無想果”,修無想定感到的果,叫無想果。這五百個大劫,大劫很長,將來世間品要講,什麼叫大劫?“無想天中”,在生了無想天裏邊,所得的異熟果是無想的異熟。說有一個法,可以使心、心所滅下去,不生起來,叫無想。這個無想天哪裏呢,第四禅的廣果天裏邊,有個特別殊勝的地方,叫無想天,那麼修無想定的人就生在無想天去。這個我講過的,無想天五百大劫,沒有心的,糊裏糊塗,過了,醒過來了就死了,這個毫無意思我們看看,外道以爲他得了涅槃了,解脫了,實際上是沒有解脫。

  

  C4 明二定

  D1 明無想定

  如是無想定,從靜慮求脫,善唯順生受,非聖得一世

  “無想定”呢,就是産生無想果的因,你修了無想定,就得無想果的異熟的果。有一個東西,也是不相應行法,它可以把心、心所滅掉的,叫無想定。“謂諸外道,計無想果爲真解脫”,他以爲到了無想果就涅槃了,真正解脫了。“爲求證故,依第四禅”,也不是簡單了,要第四禅才能修無想定的。“此定唯是善性”,因爲第四禅是善的,“唯順生受”,這個我們說修這個定,得了這個定之後,下一輩子決定生那個天,“順生受”,得初禅定的,下一輩子決定生初禅天,這個是有決定的。“一切聖者,不執有漏爲真解脫”,外道執著這個是解脫,但是聖者絕對不會執有漏法是真解脫,也不是真的出離,于無想定看成深坑,這個深坑掉下去就爬不起來了,所以說不修的,所以祗有外道歡喜修,聖者決定不修這定的。

  

  D2 明滅盡定

  滅盡定亦然,爲靜住有頂,善二受不定,聖由加行得

  成佛得非前,叁十四念故

  “滅盡定”,這是聖者修的。滅盡定有實體的,也是滅心王心所的,這個定依靠哪個定修得來呢?“依有頂”,非想非非想的定,祗有聖者得,聖者就是見道以上的。“唯聖道力,所能起故。”一般說叁果以上才能修滅盡定,這個定力很深的,聖道的力量才能起這個滅盡定。滅盡定的目的呢,“爲求靜住,以止息想,作意爲先”,要把一切東西都息下來,這樣的想的作意,然後就修這個定。“現法涅槃勝解入故”,他當這個,勝解就是這樣子的想法,以現法涅槃的想,就跟那涅槃一樣的想,入這個定,這個定就是先休息一下兒,先歇一下。“此定通順生順後,及不定受,性唯是善”。這個定可以順生受,也可以順後受,也不定受,就是說阿羅漢,假使得了這個定,他就這一輩子涅槃了,他就不受,果報就不受了,所以說不一定的,因爲聖者可以他下一輩子不受生了,就是不受了。那麼這一般來說是叁果以上的阿羅漢修的定。

  

  C5 命根

  命根體即壽,能持暖及識

  “命根”,這個也講過了。命根就是壽,能持,“命根體即壽”,命根體是壽,就是我們的壽命。“命根體即壽,能持暖及識”,能夠持暖——體溫,識——了別的心。有命根的人,他身體體溫是有的,如果體溫沒有了,那就是死掉了,所以說命根呢,它就是壽命,能持暖、持識。

  

  C6 明四相

  相謂諸有爲,生住異滅性,此有生生等,于八一有能

  生能生所生,非離因緣合

  “生”,“于法能起名生”,一個法把它生起來的,把它起來,叫生;能使這個法安住的,叫“住”;能使這個法衰敗,衰退下去的,叫“異”;“滅”,能夠使它消滅的,壞掉的,叫滅。“生住異滅”。

  

  C7 明名身等

  名身等所謂,想章字總說

  “名句文身”,看來我們今天完成了,名句文身不難的。什麼叫“名”呢?“以想釋名”,以想這個事來解釋名字,就是概念。那麼一個名,叫“名”,二個名,兩個概念叫“名身”,叁個概念以上的叫“多名身”,這是印度的語法。假使一個概念是無常,無常是一個名,叫一個名,叫名。兩個名呢,無常苦,那麼就是名身了,兩個概念,一個無常,一個苦,那麼叫名身。叁個以上的,無常苦空無我,四個了,那就是多名身。這個就是多數的意思了,印度多數不是單就加一個S就完了,它是兩個的叫名身,叁個以上的叫多名身,有這麼樣子的一個規律。那麼“句”呢,“以章釋句,诠義究竟”,诠義究竟麼,就是現在話能夠表達一個完整意義的,那麼叫句。兩個句,叫句身,叁個句呢,叫多句身。假使我們說,諸行無常,那麼是一個句子,它叫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那麼就是兩個句子了,句身。再加個涅槃寂靜,叁法印,那麼就是多句身。這個好懂的。“文”,更簡單了——字母,我們是漢地沒有字母,英語麼ABCD,那麼這個印度的文字也是拼音字母的。一個字母叫文,兩個字母叫文身,叁個字母以上的,叫多文身。那個很簡單。

  十四個不相應法也講完了。下一節課准備講六因四緣五果。這是在根品裏邊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佛教裏邊的因果是一個重要部分。

  

  第六講

  

  A4 明六因四緣(卷六)

  (8B)……《俱舍論》,根據《發智論》裏邊,把因分了六個,緣分了四個,果是分五個。這樣子,我們所謂的因果因果又分得很多,那麼裏邊的關系也很複雜。這裏我們根據這個講義,大概地把裏邊重點講一下,尤其是這個表的名相。

  

  B1 明六因

  C1 正明因體

  那麼我們先看因。我們說的因果因果,裏邊因呢,詳細分起來,可以分六個因。這個講義的最後有個表,六因,裏面一個表。

  

  D1 能作因

  除自余能作

  第一是“能作因”。能作因,它的內涵就是“有爲法生時,除自體外,余一切法,皆不爲障,名能作因”。那麼這個能作因就是最寬的。

  “有爲法生”,凡是我們說,一個果要生出來,決定是有爲法,無爲法是不能生的。那麼無爲法有不有果呢?後邊我們說還是有,這是離系果,是證的,這是道證出來,不是生出來的。那麼我們說生果的時候呢,這些果一般都是有爲的。有爲的法,它要生的時候,除了自己,自己是本身,當然不能作因,自己給自己做因,那是不可能的,把自己除外,“余一切法”,其余的所有的法,不管你是有爲的,還是無爲的,它祗要不做障礙的,都叫能作因。

  那麼能作因呢,我們就很簡單了,就是一個法要生的時候,凡是不障礙它的,對它生出來沒有障礙的,那麼這一切,除了它自己以外,所有的一切法,對它說都是能作因。那麼這個能作因就是因裏邊最寬的。能作因有兩種,一種是有力的,一種沒有力的。一種力,就是說幫它一點忙的,它生起來的時候,有一些力量幫助它生起的,還有一種呢,根本沒有力量幫它,就是不障礙它生,包括無爲法。無爲法我們說根本是沒有作用的,沒有生住異滅,也沒有起什麼作用的,那麼但是呢,當一個法生的時候,無爲法對它至少是不障礙,所以說這個無爲法從不障礙的那一點來說呢,也可以算是個能作因。那麼當然了,其他的有爲法,對它毫不關系的,對它生起來的時候一點幫助也沒有的,祗要是不障礙的,也算一個能作因。所以說能作因它的範圍是最寬的,一切法祗要除了它自己以外——當然有爲法,這個果是有爲的——除了它自己以外,其余所有的一切,管它是有爲的無爲的,祗要對它生出來沒有障礙的,全部屬于能作因,所以說因裏邊最寬的就是這個能作因,那麼其余的因呢,相對的下去,一個比一個小,一個比一個小。最小的異熟因,所以擺在最後。

  

  D2 俱有因

  俱有互爲果,如大相所相,心于心隨轉,心所二律儀

  彼及心諸相,是心隨轉法,由時果善等

  第二個是“俱有因”,俱有因在《俱舍》裏邊也是個特色。在其他的講因果呢,總是因在前,果在後,這個時間上有分的,因決定在果之前了,那有說因在這個果之後,那不可能的,但是因果同時的,這個有的,這個在《俱舍》裏邊就講這個,有的法相裏邊呢,同時因果就不講了,凡是在前邊的,對後頭能夠生起來有作用的叫因,但是同時互相幫助的,使它生起來的,也是叫因,這個在《俱舍》裏,特別地叫一個俱有因。相應因也是同樣這個情況。那麼俱有因的,我們俱有就是同時,同時存在的那個因,那是同時因果。

  那麼有兩種,一種,“若法更互爲士用果”,假使一個法,它們互相爲士用果,你幫他的忙,它幫他的忙,互相幫助的,這兩個法就叫俱有因。就它從它幫它忙來說,這個被幫忙的是果,能幫忙的是因,但是反過來,這個也幫它的忙,那麼能幫助的它又是因,所幫助的那個法又是果,就是互相地做這個爲因果的。

  打比喻的時候一般用這個比喻,就是一個叁足架或者放牢的叁支槍,它是這樣子叁個站起來的,你靠它,它靠你,互相靠,它不倒下來,如…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