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46

  ..續本文上一頁在一般的最庸俗的人,這一輩子做人了,下一輩子什麼都沒有了,那麼這一輩子趕快享受,趁有一口氣麼享受一天,總算這一輩子沒有白做。下一輩子,死掉之後,什麼都沒有了,你要享受也來不及了。這是最庸俗的世界觀。那麼這是我是認爲沒有的。那麼有些人因爲是將來還是個靈魂存在的,假使生天堂等等,就是對將來,我到底是有的,還是沒有的?假使有的,這個我是怎麼樣東西?“雲何我當有”,他就解釋了,“當有非有者”,就是將來,我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何等我者,疑我自性”,這個假使有的話,我是什麼樣東西?“雲何我者,疑我差別也”,我這個我還是常的,斷的,還是遍虛空的,還是小小一點點的等等呢,各式各樣的外道很多差別。

  “問:如何有情中際愚惑。”那麼現在的愚惑,什麼呢?“答謂于中際,生如是疑,何等是我,此我雲何,我誰所有,我當有誰。”“何等是我”,我就是到底什麼東西?是五蘊呢,還是不是五蘊,離開五蘊還有一個我?“此我雲何”,我的差別,男的、女的,還是大的、小的,常的、斷的。“我誰所有”,我的因是什麼?怎麼樣子我有,上帝造的嗎?還是這個阿米巴,細菌變出來的嗎?這是。“謂此現在我,過去誰因所有也。”什麼因才造出來的呢?“我當有誰”,我這個人將來有什麼果可以?就是什麼東西可以我創造出來的?這個外道在推論這個我的時候,都有這些問題在裏頭。

  那麼這些問題,佛就以十二支緣起的方式,都把它解除了。根本就沒有一個我。所以說我的自性也好,差別也好,我的果也好,我的這個因也好,都是廢話。那就是說一個,叫什麼比丘,那先比丘,那先比丘是當時一個很有名的一個大德。他,一個國王請他去應供,國王就問他了,也就問這些問題了。這個果到底怎麼回事的?那先比丘都不回答他,他說“你,我先問你國王一個問題”,他說,“國王,你這個禦花園裏邊,有個無花果樹,這個樹長的花到底是好看的呢,還是不好看的?”無花果樹沒有花的,怎麼好看不好看呢?所以說,根本就沒有的東西,你去問它常的、斷的,這些都是不能回答的。我們在答問法裏邊是舍置記,不回答你這些問題的。那麼這些就呢,佛說十二支緣起,就是爲了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那就解決沒有我了。

  

  E4 以略攝廣

  叁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

  那麼這裏邊,我們再看看這個圖。十二支裏邊: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有受,受有愛,愛有取,取有有,有有生,生有老死,老死之後又是造業,又是起煩惱,又是無明,這個兜圈子,兜不完的。我們祗要起煩惱造業,這個圈永遠跳不出來的。要跳出來,斷煩惱,這個跳得出來。

  那麼這個裏邊,我們就分析一下,下邊一個表,前中後那個表。無明,是過去的無明是煩惱,那麼現在的中際的兩支,愛取也是煩惱,前面我們講過的。愛是這個貪著資具,取是要普遍地追求,這個是煩惱心。這麼追求的結果,造業了,那就是有了,有就是造業。那麼在前際的行是業,中際的有也是業,那麼這個煩惱、業是這個這麼幾支。那麼這個中際的名色、六處,這裏還沒有夠,觸、受,這都是果,有四支。在這個後際的老死跟那個生呢,也是果。那麼總的來說,果就是苦,受的苦,那麼也可以叫果,也可以叫苦。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前面一個小圈子,大圈子無明緣行,小圈子就是說,惑業苦。我們就是不斷地在起煩惱,不斷地在造業,不斷地在那裏受苦。

  這個我們就講到這裏,還有幾分鍾,大家提提問題算了,已經超過一些了。

  

  第八講

  

  十二因緣的那個,我們就是一張圖,一張圖,圖下邊,就是十二因緣的第叁張,第五頁,世間品。我們先看一個圖,十二因緣,我們以前基本上念過了。那麼這個因緣,十二因緣就是第一支無明,無明一個圓圈圈,過來是行,行至識,識至名色,名色至六處,六處至觸,觸受,受愛,愛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這個圈圈,沒有頭的。那就是生死輪回,沒有一個頭,沒有一個尾。那麼在表上的顯示呢是十二支,從無明開始到老死爲止。那麼這個裏邊,我們就是等一下要産生那個問題了,就是要無窮過,爲什麼生十二支就夠了?因爲無明之前還有沒有?無明之後(還沒有開,好,我們現在看一下)。

  上次講的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這個圖,就是我們看第五頁,先是一個圓圈圈。那就是說,無明開頭,到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又回到無明。那就是說這個十二支是沒有個頭,沒有個尾,是一個圓圈圈。那麼這個是一個圓的表示,但是我們下邊十二支,前中後叁際,第一支是無明,第二支行,一直到最後老死。那麼這裏邊就産生了一個問題了,無明之前還有不有?生死沒有盡的,無明之前還該有,老死後頭該有不有?老死後頭生死沒有終的,老死後頭該要立支,那麼這個十二支不夠。那麼無明前立了之後,它前頭還要立,老死以後,立了之後,它後頭還沒有完,還要立,那就有無窮過,又産生這個問題。

  在佛教裏邊至少有叁個地方,一個就是說,“于八一有能”,無窮過是這麼解決的。唯識裏邊,四個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後邊還要不要?又是無窮過。它就是又這麼解決了,四個分就夠了。那麼這裏十二支,也是要前還有,後也有,也是無窮過。如何解決,等一下我們就要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我們先把這十二支分析一下,“叁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那麼這就是很巧妙了,我們都說十二支,分叁際。叁際裏邊,中間是廣的,前面講過,中間是圓滿的,前後是略的。那麼前際是略因,我們說前際呢,在中間,我們說因有多少?因就是說,是那個愛、取,這是兩個煩惱,再感有,這是業,煩惱、業,這是我們流轉生死的因。那麼中間廣的裏邊有叁支。而前際呢,講因,無明一支,是煩惱,那麼行一支是業。這裏有一個錯的,有一個錯的,就是說,這個下邊的煩惱、業、果,這個果一個箭頭到名色,那是不夠的,從識到名色,到六處、觸、受,這五支都是果。那麼這個我們先把這個表還是要寫一下。那麼識、名色、六處、觸、受,這五支把它畫個括弧,一下一個線拉下去,這是果,這個果有五支,中間有五支是果。識開始,識也在裏頭,對,這個五支全部是果。從投生以後,無明是煩惱,煩惱造業。行,行呢就投生了,投生這個是果了。果從識發展到名色。名色到六處。六處到觸,觸到受。都還沒有造業,沒有起煩惱,還沒有造業,那這是五支都是果。然後,果那個連下去,一個箭頭,連下去到果裏邊,就是加一個這麼一個括弧。因爲它這個箭頭祗連到名色那裏,那是不夠的。識、名色、六處、觸、受,這是一起的。

  那我們說,前際呢,無明緣行,這是一個煩惱,一個行,這是略的。那麼中際呢,廣的,打開的,圓滿的呢是愛、取兩支煩惱。有一支業,那就是說前際略因,前際的因,講的是因,但是略的,後際呢,生、老死都是果。生就是相當于這個名色的入胎的這個識,中間那個識,那麼老死從名色一直到受,都在包了老死裏邊,都是果。那麼就是說,後際是略果,果就兩支,而中間廣的有五支。所以說,前際略因,後際略果,“略果及略因”。後際是略果的,那麼前際是略因的。

  那麼這個略的是這樣子來把它打開呢,“由中可比二”。中間比一比,就把兩邊略的就打得廣一點了。所以說中間廣了之後,前後兩際可以略了。那麼在這個十二支裏邊,我們分析一下,“叁煩惱二業”,叁支是煩惱,無明一支是煩惱,中際的愛、取是煩惱,那麼是叁個煩惱。“二業”,前際的行是業,那麼中際的有也是業,這麼兩支是業。“七事亦名果”,七個叫事,事也叫是果,事就是苦的事情,也就是我們的果報。起了煩惱,造了業,就感果了,這個果就是苦。爲什麼苦呢?我們說人間、天上不是有樂嗎?這個將來講到世間品就要講了,就是廣講的時候,就是說這一切我們分析呢,都不外于這個苦苦、壞苦、行苦,叁界裏邊無不是苦。那麼所以說,七個事情都是果,也是苦的事。

  那麼就把十二支分成叁類,一個是煩惱,叫惑,一個是業,一個是苦。那麼就是前面,上邊那個圓圈圈了,外面圈圈十二支,中間那個圈圈就是惑業苦,起煩惱,造業,受苦。受了苦之後,又起煩惱,又造業,又受苦,不斷地流轉,我們在生死裏邊就是這麼東西在兜圈圈。那麼從惑……,先把這十二支分成叁種,一種是煩惱(惑),一種是業,一種是事(果)。

  

  E5 釋通疑難

  從惑生惑業,從業生于事,從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

  然後我們分析它們的關系:“從惑生惑業”,這個惑(煩惱),它能産生什麼?煩惱能生煩惱,煩惱也可以造業。那麼下邊就惑生惑,煩惱生煩惱呢,就是中間的愛緣取,愛可以生取,愛本身是煩惱,它可以産生後邊的取的煩惱。所以說第一種呢,煩惱之後可以生煩惱。第二種,煩惱可以生業,可以造業。這個例子呢,就是無明緣行,那麼取呢緣有,這都是煩惱造業的。那我們這裏就要明確,煩惱它後邊能生什麼?它也能生煩惱,也能生業。所以說煩惱對煩惱,是不斷地熾盛地隨增。有了煩惱之後,並不是說煩惱起了之後就沒有事了,煩惱還要增長其他的煩惱。那麼煩惱增長煩惱之外,還要造業,這是煩惱的作用。生煩惱或造業。

  那麼業什麼作用?“從業生于事”,業,祗有一個功能,它能感果。造了業就感果,業生事。那就是說,在前際的行,是造業,感後際的識,這個是投生了,感果。中際的有感後際的生,投生,也是感了果。那麼就是說,業祗能夠生果。

  下邊,“從事事惑生”,感了果之後,這個事,苦事,是不是感了果就沒有事了呢?感了果之後,還要能夠生事,也能夠生煩惱。就是說一個…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