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46

  ..续本文上一页在一般的最庸俗的人,这一辈子做人了,下一辈子什么都没有了,那么这一辈子赶快享受,趁有一口气么享受一天,总算这一辈子没有白做。下一辈子,死掉之后,什么都没有了,你要享受也来不及了。这是最庸俗的世界观。那么这是我是认为没有的。那么有些人因为是将来还是个灵魂存在的,假使生天堂等等,就是对将来,我到底是有的,还是没有的?假使有的,这个我是怎么样东西?“云何我当有”,他就解释了,“当有非有者”,就是将来,我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何等我者,疑我自性”,这个假使有的话,我是什么样东西?“云何我者,疑我差别也”,我这个我还是常的,断的,还是遍虚空的,还是小小一点点的等等呢,各式各样的外道很多差别。

  “问:如何有情中际愚惑。”那么现在的愚惑,什么呢?“答谓于中际,生如是疑,何等是我,此我云何,我谁所有,我当有谁。”“何等是我”,我就是到底什么东西?是五蕴呢,还是不是五蕴,离开五蕴还有一个我?“此我云何”,我的差别,男的、女的,还是大的、小的,常的、断的。“我谁所有”,我的因是什么?怎么样子我有,上帝造的吗?还是这个阿米巴,细菌变出来的吗?这是。“谓此现在我,过去谁因所有也。”什么因才造出来的呢?“我当有谁”,我这个人将来有什么果可以?就是什么东西可以我创造出来的?这个外道在推论这个我的时候,都有这些问题在里头。

  那么这些问题,佛就以十二支缘起的方式,都把它解除了。根本就没有一个我。所以说我的自性也好,差别也好,我的果也好,我的这个因也好,都是废话。那就是说一个,叫什么比丘,那先比丘,那先比丘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大德。他,一个国王请他去应供,国王就问他了,也就问这些问题了。这个果到底怎么回事的?那先比丘都不回答他,他说“你,我先问你国王一个问题”,他说,“国王,你这个御花园里边,有个无花果树,这个树长的花到底是好看的呢,还是不好看的?”无花果树没有花的,怎么好看不好看呢?所以说,根本就没有的东西,你去问它常的、断的,这些都是不能回答的。我们在答问法里边是舍置记,不回答你这些问题的。那么这些就呢,佛说十二支缘起,就是为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那就解决没有我了。

  

  E4 以略摄广

  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

  那么这里边,我们再看看这个图。十二支里边: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有受,受有爱,爱有取,取有有,有有生,生有老死,老死之后又是造业,又是起烦恼,又是无明,这个兜圈子,兜不完的。我们祗要起烦恼造业,这个圈永远跳不出来的。要跳出来,断烦恼,这个跳得出来。

  那么这个里边,我们就分析一下,下边一个表,前中后那个表。无明,是过去的无明是烦恼,那么现在的中际的两支,爱取也是烦恼,前面我们讲过的。爱是这个贪着资具,取是要普遍地追求,这个是烦恼心。这么追求的结果,造业了,那就是有了,有就是造业。那么在前际的行是业,中际的有也是业,那么这个烦恼、业是这个这么几支。那么这个中际的名色、六处,这里还没有够,触、受,这都是果,有四支。在这个后际的老死跟那个生呢,也是果。那么总的来说,果就是苦,受的苦,那么也可以叫果,也可以叫苦。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前面一个小圈子,大圈子无明缘行,小圈子就是说,惑业苦。我们就是不断地在起烦恼,不断地在造业,不断地在那里受苦。

  这个我们就讲到这里,还有几分钟,大家提提问题算了,已经超过一些了。

  

  第八讲

  

  十二因缘的那个,我们就是一张图,一张图,图下边,就是十二因缘的第三张,第五页,世间品。我们先看一个图,十二因缘,我们以前基本上念过了。那么这个因缘,十二因缘就是第一支无明,无明一个圆圈圈,过来是行,行至识,识至名色,名色至六处,六处至触,触受,受爱,爱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这个圈圈,没有头的。那就是生死轮回,没有一个头,没有一个尾。那么在表上的显示呢是十二支,从无明开始到老死为止。那么这个里边,我们就是等一下要产生那个问题了,就是要无穷过,为什么生十二支就够了?因为无明之前还有没有?无明之后(还没有开,好,我们现在看一下)。

  上次讲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这个图,就是我们看第五页,先是一个圆圈圈。那就是说,无明开头,到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又回到无明。那就是说这个十二支是没有个头,没有个尾,是一个圆圈圈。那么这个是一个圆的表示,但是我们下边十二支,前中后三际,第一支是无明,第二支行,一直到最后老死。那么这里边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了,无明之前还有不有?生死没有尽的,无明之前还该有,老死后头该有不有?老死后头生死没有终的,老死后头该要立支,那么这个十二支不够。那么无明前立了之后,它前头还要立,老死以后,立了之后,它后头还没有完,还要立,那就有无穷过,又产生这个问题。

  在佛教里边至少有三个地方,一个就是说,“于八一有能”,无穷过是这么解决的。唯识里边,四个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后边还要不要?又是无穷过。它就是又这么解决了,四个分就够了。那么这里十二支,也是要前还有,后也有,也是无穷过。如何解决,等一下我们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先把这十二支分析一下,“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那么这就是很巧妙了,我们都说十二支,分三际。三际里边,中间是广的,前面讲过,中间是圆满的,前后是略的。那么前际是略因,我们说前际呢,在中间,我们说因有多少?因就是说,是那个爱、取,这是两个烦恼,再感有,这是业,烦恼、业,这是我们流转生死的因。那么中间广的里边有三支。而前际呢,讲因,无明一支,是烦恼,那么行一支是业。这里有一个错的,有一个错的,就是说,这个下边的烦恼、业、果,这个果一个箭头到名色,那是不够的,从识到名色,到六处、触、受,这五支都是果。那么这个我们先把这个表还是要写一下。那么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五支把它画个括弧,一下一个线拉下去,这是果,这个果有五支,中间有五支是果。识开始,识也在里头,对,这个五支全部是果。从投生以后,无明是烦恼,烦恼造业。行,行呢就投生了,投生这个是果了。果从识发展到名色。名色到六处。六处到触,触到受。都还没有造业,没有起烦恼,还没有造业,那这是五支都是果。然后,果那个连下去,一个箭头,连下去到果里边,就是加一个这么一个括弧。因为它这个箭头祗连到名色那里,那是不够的。识、名色、六处、触、受,这是一起的。

  那我们说,前际呢,无明缘行,这是一个烦恼,一个行,这是略的。那么中际呢,广的,打开的,圆满的呢是爱、取两支烦恼。有一支业,那就是说前际略因,前际的因,讲的是因,但是略的,后际呢,生、老死都是果。生就是相当于这个名色的入胎的这个识,中间那个识,那么老死从名色一直到受,都在包了老死里边,都是果。那么就是说,后际是略果,果就两支,而中间广的有五支。所以说,前际略因,后际略果,“略果及略因”。后际是略果的,那么前际是略因的。

  那么这个略的是这样子来把它打开呢,“由中可比二”。中间比一比,就把两边略的就打得广一点了。所以说中间广了之后,前后两际可以略了。那么在这个十二支里边,我们分析一下,“三烦恼二业”,三支是烦恼,无明一支是烦恼,中际的爱、取是烦恼,那么是三个烦恼。“二业”,前际的行是业,那么中际的有也是业,这么两支是业。“七事亦名果”,七个叫事,事也叫是果,事就是苦的事情,也就是我们的果报。起了烦恼,造了业,就感果了,这个果就是苦。为什么苦呢?我们说人间、天上不是有乐吗?这个将来讲到世间品就要讲了,就是广讲的时候,就是说这一切我们分析呢,都不外于这个苦苦、坏苦、行苦,三界里边无不是苦。那么所以说,七个事情都是果,也是苦的事。

  那么就把十二支分成三类,一个是烦恼,叫惑,一个是业,一个是苦。那么就是前面,上边那个圆圈圈了,外面圈圈十二支,中间那个圈圈就是惑业苦,起烦恼,造业,受苦。受了苦之后,又起烦恼,又造业,又受苦,不断地流转,我们在生死里边就是这么东西在兜圈圈。那么从惑……,先把这十二支分成三种,一种是烦恼(惑),一种是业,一种是事(果)。

  

  E5 释通疑难

  从惑生惑业,从业生于事,从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

  然后我们分析它们的关系:“从惑生惑业”,这个惑(烦恼),它能产生什么?烦恼能生烦恼,烦恼也可以造业。那么下边就惑生惑,烦恼生烦恼呢,就是中间的爱缘取,爱可以生取,爱本身是烦恼,它可以产生后边的取的烦恼。所以说第一种呢,烦恼之后可以生烦恼。第二种,烦恼可以生业,可以造业。这个例子呢,就是无明缘行,那么取呢缘有,这都是烦恼造业的。那我们这里就要明确,烦恼它后边能生什么?它也能生烦恼,也能生业。所以说烦恼对烦恼,是不断地炽盛地随增。有了烦恼之后,并不是说烦恼起了之后就没有事了,烦恼还要增长其他的烦恼。那么烦恼增长烦恼之外,还要造业,这是烦恼的作用。生烦恼或造业。

  那么业什么作用?“从业生于事”,业,祗有一个功能,它能感果。造了业就感果,业生事。那就是说,在前际的行,是造业,感后际的识,这个是投生了,感果。中际的有感后际的生,投生,也是感了果。那么就是说,业祗能够生果。

  下边,“从事事惑生”,感了果之后,这个事,苦事,是不是感了果就没有事了呢?感了果之后,还要能够生事,也能够生烦恼。就是说一个…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