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并不是终了,烦恼起了业,业造了之后,感了果之后,并没有完。这个果能生果,小的果生大的果,前的果生后的果,果里边也可以生烦恼。就是受果之后,我们投了生之后,是不是这个报完了就算数呢?在受报的时候,又不断地起烦恼,又不断地造业,所以说没有完的,这个生死是完不了的。外道就认为苦受完了,就事情没有了。我们无始以来,造了很多罪,生了很多苦,要把这个果赶快受完,就修苦行。他自己受苦,火边烤,太阳下去晒,乃至吃水、吃草,学牛一样不吃饭,种种地折磨自己,他总想到苦受完了就解脱了,哪知道你在受苦的时候就在造业,你起了邪见,修那些戒禁取,就是造苦、恶道的业,已经在造了,等到你报完了,你生恶道去了。所以这个造业并不是一个就事情就完了,是没有完的,十二支是没有完的。
要把十二支怎么完呢?就是要修还灭,要把无明灭掉,然后才无明灭行灭,行灭就识灭,识灭再名色灭,最后生老病死才可以了,消灭掉。外道不知道这个原因,所以他们的采取的方式都是错误的,也不能解脱。那么佛呢,就是他悟了道之后,就把十二缘起告诉我们了。所以说,从这里看,事可以生事,也可以生惑。事生事,我们的中际的识,它是事了生名色,名色生六处,六处生触,触生受,都是事生事,乃至生,生老死,都是事生事。那么事生惑呢,就是说,这个受能生爱,受是事(果),但是它能生爱,所以说受了果之后,还会起烦恼。起了烦恼,当然又造业了,又造业,还是在这个后头的果,所以这个圆圈圈是没有完的。
那么这个无始无终的生死,我们说这个十二支怎么能够表示完呢?“有支理唯此”,他就是说,有支,就是三有里边投生的,祗用十二支来表示已经够了。那么这个道理还没有说完了,十二支怎么够呢?我们说无明之前,一定还有,老死之后还有,这十二支要加十三支,十四支,十五支,十六支……不断地要加上去,也是个无穷过。那么这个无穷过又怎么解决呢?这个本身它里边,又是一个很巧的安排,所以佛法是再巧妙没有的,十二支,不多不少,既不能少一支,也不能加一支,不需要,也不需要加。
那么我们就看这里,我们说,中间名色生六处,六处生受,受生爱。那么就是说,这些名色、六处、受都是事,是中际的事。就是中际是广,后边略,后边的生、老死就是略的,就是前面的识、名色……,生就是识,老死就包含的名色、六处、触、受。那么这里明明中间说受后边要生爱的,那就是说老死后边并没有完,它老死摆在中间去,顶在那个受里边呢,那爱、取、有,一连串就来了。所以说,把老死……,中间是广的,中间那个前后是略的,老死摆在中间去,就是受。受后边还有爱、取、有,所以说老死并没有完,是不是要再写了?不要写了,中间有了,那么再看前头的,……
(12A)就在这个十二支里边,全部包完了。前面的圆圈圈,固然无始无终了,但是还看不出它个名堂。在中间十二支呢,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个十二支把无明之前,还有东西。老死之后,还有东西。生死无始无终的,那一连串的道理全部摆清楚了。不需要十三支,更不需要十四支、十五支。那就是说,十二支,把三世的因果,无始无终的,都表现在这三际里边。这三际祗要把前后代了中际去,一代呢,无始无终的东西都看出来了,不需要再加了,这个是非常巧妙的一个方法,也是无无穷过。
所以佛教里边,我们说佛教的智慧,确实厉害。在“八一有能”的地方,小生、大生那个里边,要不要小小生呢?不要了。它互相地可以起作用,它可以无穷过避免了。在我们这个唯识里边: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要不要证证自证分呢?不要了,自证分反过来就可以证明是证自证分,它两个互相可以反复地互相作用,那就是也是避免无穷过。
在这十二支里边,无明就是爱、取,爱、取前头有东西,那已经表上已经排出来了,无明前面不要加了。老死,老死就是名色到受,名色到受后头有爱、取、有,那就是老死后头有东西的,也不要再需要我们在老、死后头再立支了。“由中可比二”,就是你把中间那个,把旁边两个代进去的话,无始无终的生死都在十二支里边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了。所以这个呢,就是佛教里边呢,我们看到是很惊奇,这个非常之智慧的,用这个方法把无始无终的生死都讲完了。
那么翻过来,这两个箭头,就是说帮助我们理解无始无终的关系:惑可以生惑、可以生业;业可生事;事可以生事、生惑。那么这个,我们看,惑前头有东西,那个事后头也有东西。那么老死后头,老死是事,事后头有东西,生死无穷。无明是惑,惑前头还有东西,那就是说无明并不是第一支,前头还有。
那么再后边一个总结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总结,所以我们把它写下来了:“经云如是纯大苦蕴集”。“如是”,这个十二支是一个纯粹的,很大的“苦蕴集”。那么这个里边,我们把它分析。下边是“如是”是指什么?“如是”就是指上面的十二支缘起。这十二支都是五蕴为体的,烦恼、业、果三个东西,在生死中流转的。那么前面我们讲过了,每一支都是五蕴,哪一个力量强的就安那个名字。那么在生死中流转,中间并没有一个我,所谓灵魂、或者我所,我的身体、我的蕴、我的色受、我的思想等等。那么“纯”就是没有我。“如是”,就十二支,纯就是这个十二支的缘起,没有一个我在里边,纯粹的,没有一个我的,那就是破我了。五蕴的果方面说呢,从果的方面来说,这个五蕴就是苦蕴,苦是果,我们说世间品就是讲苦谛,集谛是因,苦蕴就是苦。因的方面说叫集,“苦蕴集”。这个生死流转,循环无始无终叫“大”。所以经里边说“如是纯大苦蕴集”,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我们要讲的话,要十二支来讲。这十二支就是“如是”,十二支里边都是一些五蕴法,没有我,“无我唯诸蕴”,就是说没有我的,都是五蕴。那么就是纯粹的根本没有我,就是五蕴。这五蕴在苦的一方面说,叫做苦蕴,在因的方面说叫集。这个五蕴流转生死,无始无终叫大。所以这个非常好,这个,如果我们讲十二支缘起呢,像这样子讲的,在一般的这个什么通俗的那些进门的一些佛教书里边是没有的。它把你十二支交待完了,就好了,这叫十二支因缘,讲四谛么苦集灭道,略略地讲一下,没有给你分析惑、事、业,它们的关系,“由中可比二”,那么最后呢,是无始无终的如何解决,那么这个是纯没有我的,是大的,是无始无终的,这些东西都没有讲,这个里边都讲完了。所以讲得很好。
E6 十二缘起共二乘
这个时间,我看一看。那么下边我们又引了一些,就是说关于这个,我们以前讲过的。大乘跟小乘问题了。那么是不是《俱舍》讲无我,就是人无我就是小乘了,讲法无我是大乘了?那么我们这里引一些其他的关于中观方面的书,来证明这个十二支缘起不是单是小乘的。
第一是引《菩提道次第广论》十七卷的,“若通达我无自性”,假使说,因为我们说这个根本教是基本教,你要通达一切法无我,从人无我下手。所以说它里边说,假使你能够通达这个人我没有自性之后,“于彼支分诸蕴,亦能灭除有自性执”,那么这个诸蕴能够,我们认为是我的,这是五蕴,我的思想,我的身体等等,你假使把里边,五蕴里边把我这个东西找出来是没有的。那么它的支分,就是我的身体么色蕴,我的思想么想蕴,我的感觉么是受蕴等等,也可以灭除它,没有自性,这个自性的执着也可以灭除的。“譬如烧车,亦燃毁轮等支分”,假使我们打个比喻,一部车烧掉了,那它的轮,它的车的这个驾驶室,它的这个方向盘,它里边所有的一切支分,就是它的组成车的那些成份,也就没有了。我们把我看得空了之后,组成我的那些我的那些五蕴,色受想行识,也可以把它达到自性空,那就是人空跟法空是有联系的。
这么下边又引了一个,“我性且无,岂能有我所”。我都没有了,我所、我的受、我的行、我的想、我的识,哪里还有呢?
那么再引一段,“正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慧”。你通达了人无我的这个没有自性的那个智慧。“虽不即执蕴无自性”,虽然说他是在破我(人我)的时候,并没有破法我,并没有说把五蕴都没有自性,没有得到,但是“然即此慧不待余缘,能引定智,决定诸蕴皆无自性。能断蕴上增益自性,诸增益执。”(这个增益后边个点子不要它的,点断了就念不通了。“能断蕴上增益自性,诸增益执”,你摆了自性后头,也勉强可以,增益自性的那个增益执。)所以说,我们说通达人无我的时候,虽然没有通达法无我,但是通达人无我的那个智慧,如果你转到这个五蕴上去,也可以通达五蕴没有自性的那个增益执把它除掉。
什么叫增益执?本来没有的东西,你说它有的,叫增益执。那么还有损减执,本来是有的,你说它没有的,叫损减执。这两个执着呢,一个常见,一个断见,都要除掉。这里是除的增益执,因为我们说本来是没有我的,你说有我。本来是法,一切法是空的,你说有法,这个增益执。祗要通达补特伽罗无我,通达人无我的时候,这个智慧就能够通达一切法没有我自己,你祗要调个方向好了。那一次我们讲的就是说,你这把刀能砍木头的,也能砍竹头,也能砍其他的东西。所以说这个智慧,空性的智慧生起之后,他初步断的是人无我,但是这个智慧,并不要再加其他的因缘,不要加功,你转方向,转到法上去,就能断法执。所以说这个问题呢,在《唯识》里没有讲,《中观》里就讲了这个问题。“故说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时,亦能通达蕴无自性。”蕴就是法,所以说通达人无我呢,也能通达法无我,这个是中观的特色,也是应成宗派的特色。《唯识》是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所以昨天有人说我们要研究,是不是《俱舍》之后马上研究《中观》呢?还差一个阶梯,要研(究…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