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观),要先要学《唯识》。因为《中观》驳的时候,要驳这个通达人无我,也能通达法无我,这就是针对唯识来说的。唯识宗就是说,二乘是通达人无我,到此为止,法无我没有破。那么这里就是说,二乘即使破人无我,也要破法无我。这个问题我们讲过,反复讲了好几次了,也引过《金刚经》的作比喻了。那么这里呢是书,这个用文字的方式,我们写在这里给大家参考。
下面还要讲。那么二乘是破法无我了,跟大乘的破法无我,到底有什么差别?就是最后一段,我们会说。先看前头的,《七十空性论》这是龙树菩萨的六部论之一。我们前面讲过的,六大庄严,我们南洲的六庄严,讲空性的、中观的就是龙树、提婆,这是不可推翻的,是佛授了记的,最能够解释佛的意思的,空性的意思的是龙树,跟他的弟子,直接的传承的提婆,两个。那么《七十空性论》是龙树菩萨造的六部专门讲空性的一部。它说“因缘所生法,若分别真实,佛说为无明,彼生十二支。”这是联系到我们的十二支的缘起了,“见真知法空,无明则不生,此是无明灭,故灭十二支。”就十二支的流转还灭的事情。他说“因缘所生法”,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若分别真实”,假使你执着它有实在的东西的,那么这个东西,这个执着就是无明,这个无明一起,十二支缘起都来了,就是流转生死了,这是流转。“见真知法空”,假使你能够看到真相,就是无明不是真实的,真正的这个无明的真相知道之后呢,那是通达法空了,那这个法空的一了达呢,执着它一切法有实体的那个无明就破掉了,“无明则不生”,无明生不起来了。无明不生呢,就无明灭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这个就是心经里边的还灭了,十二支都灭掉了。这个就是说十二支缘起,是执一切法为有实体的开始,那也是法执。这是这么法执。
那么下边更明显地说,佛护论师是中观里边的一个很出名的,也是正宗的这个派的一个大论师,“亦许增益诸法自性,为十二支初支无明”。我们引前面一段就是这一句话,就是说十二支无明,不但是我,执着我有自体,就是执着法,执着个有法,有这个自性,就是法我执,不是人我执这些问题了。“及许声闻独觉证法无我”,这个佛护论师,他说十二支的无明,就是法执。并且,“许”,就是说认可声闻、缘觉,就是二乘,也证法无我,并不是单证人无我,这是跟学唯识的人说了,是一个晴天霹雳。学唯识的是天经地义的,声闻、缘觉是破人无我,这个佛是破的人法两个无我。但是我们这里说呢,声闻缘觉也要破法无我。那么这个又不是说我们故意跟唯识的那个搞别扭了,这是有依据的,根据佛的经来说的。《金刚经》就是那个,上一次我们举过了,若有法相,则有我人众生寿者。你有法相的话,你执着有法的话,法执存在的话,人执是去不掉。那就是说,你要破人执呢,一定要破一部分的法执。
那么到底破多少?声闻、缘觉的破法空,跟佛、菩萨的破法的这个自性的空,到底有没有差别?下边这一段就说了,“龙猛菩萨诸论”,龙树菩萨的论,龙猛就是龙树,“明显宣说声闻独觉,亦证一切诸法无性”。龙树菩萨的论里边,很明确地指出来,声闻缘觉也证法空的,也证一切法无自性的。“以说解脱生死要由无性空见乃成办故。”就是说我们要脱离生死,一定要一切法空的见,不但是人空,法还要空掉,那么能够解脱生死。
我们这个在《心经》里边,讲这个。这个《心经》大家回忆一下,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才能够了脱生死;诸佛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要依般若波罗密多故,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都要靠法性、一切法空的道理。所以说脱离生死也要靠法性空乃能成办。单是知人空是不够的,因为人空是不能够跟法空完全断绝关系的。你要破人空的话,必定触及到一部分的法空的。
“声闻缘觉乃至未尽自心烦恼当修彼见。”声闻缘觉自己烦恼还没有断完之前,要修法空见。“若烦恼尽”,假使烦恼断完了,“以此便足。不长时修,故不能断诸所知障。”就是说声闻缘觉为了断自己的烦恼,一定要一部分的法空见,但是声闻缘觉把烦恼断完了,生死了了,他以此为足了,再其他的那个法空就不断了,所以说整个的所知障断不完。法空是所知障,人空是烦恼障。那么烦恼障,声闻是断完了,断完掉烦恼障之前,一定要一部分的法空,那么他烦恼断完之后,这部分法空他够了,他再不要求其他的法空了,所以说一切所知障断不完。
那么诸佛菩萨呢,“唯断烦恼自脱生死不以为足。”自己了生死,把烦恼断完了,这个还不够,要度一切众生,“为利一切有情,欲求成佛,故至断尽诸所知障。”把一切法空的道理彻底地把它搞完,圆满法空的道理,然后才能成佛了,所以说经过极长的时间,要无边的福德、智慧的资粮,作自己的庄严。我们说佛说两足尊,就是他福德、智慧都圆满了,这个以此为庄严的,福德、智慧的庄严成了佛的,这样子去修呢,所以能够把一切烦恼障、所知障不但断完,它的这个种子都拔完了。那么就是我们说“诸一切种诸冥灭”,就是要佛呢,不但是诸冥要灭掉,一切种冥也灭光,这么就是说他要把所知障、烦恼障全部断完。而声闻缘觉烦恼障断完了,所触及的所知障,一部分法空也断掉了,但是没有把法空断干净,没有,所知障没有断完。所以说,差别就在这里。并不是说,声闻缘觉不断法空,不知道法空,声闻缘觉知的法空不圆满。所以说,以前我们就认为,菩萨这个是断烦恼障、所知障,人空、法空都要断,声闻祗断人空,不断法空,这个话是不圆满的。声闻固然要断人空,但是断人空之间,必定触及到断一部分的法空,因为我们说人空、法空两个东西是交织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这个在龙树菩萨的《宝鬘论》里边就是有那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样子说的?好象是祗要假使你执着有五蕴的话,那你人的这个补特伽罗的执还在的,你这个五蕴的执着没有放完的话,这个人我之见是不会断掉的。那么这就是说人法两空不能绝然分开两码事,是必定交织起来的。要断人空,声闻缘觉目的是断人空,必定触及到断一部分的法空,那么菩萨跟佛呢,因为要成佛,必定要全部,一切法空都要证到,所以说差别就是一个是圆满的,一个不圆满的证法空。这个是我们是一个《中观》里边的一个不同于唯识的一个见。所以说学中观,一定要先学唯识。如果唯识没有学好,他这个见提出来了,引了很多依据,破这个唯识见。唯识都没有学,不晓得他破啥东西?那就是白白的一个。他辛辛苦苦地给你了一大片论证,你根本你接受不了,不晓得说什么,那白白给你讲了。就是对牛弹琴,弹得很漂亮的、最高等的音乐,牛不懂,那就没有意思了。那么这个十二支缘起,我们这里资料是引得相当多的,比书上还多一些。
B2 明有情住
那么这个过了之后,我们就要看那个了,把第一张的“明四食”了。这个我们的饮食,我们祗知道吃的喝的是饮食。也是这个世间品的这个两张的,翻过来,第二张的,世间品大要里边,第二张大概,都订住了,那个页数看不到了,就是“明中有”下边,中有我们讲过了,就是下面是四个食。
四个食就是大家一般是学过法相就知道,没有学法相的么吃饭就是饮食,洋人吃面包,喝汤就是饮;面包、饭就是食,饮食么就是这个东西。那么我们说,不了这些,还多得很。“食有四种”。所谓的食呢,我们说有四种。
C1 段食
“段食”,一种是段食,段食就是我们吃的时候,分了吃的,不能一下子吞下去。你说我们喝水,可以一下吞,不行,你还得一口一口吞,一个人把一杯水一下子把你倒进去,你吃不下去的,总要分一段一段地吃下去,所以饮食,我们欲界的饮食叫段食。它的性是“变坏为相”,它吃下去要变的,它如果说你吃下去,你大便、小便出来,还原来一样的,那你营养怎么吸收呢?一定要变坏了之后,把营养吸去,把那些渣滓把它排出去,这才是能够产生我们的饮食的效果,所以说“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饮食是香味触三个东西,“于变坏时”,当我们吃下去,它变了,“能为食事”,能够吸取营养,作饮食的功能产生了,这是我们一般都知道的,段食,大家知道的。
C2 触食
另外是“触食”,触食呢,“触境为相,谓有漏触”,我们什么叫触?根境识三和合,就生触了。这个触决定是有漏的,如果无漏的触呢,不是滋有我们三界的事情。这个食呢,我们在三界里边住,是帮助我们能够住下来的一个条件,所以决定是有漏的。在触里边有有漏,有无漏,我们取的是有漏。有漏触是触食,无漏触不是触食,它要破坏我们在三界的东西的,所以不是食,食是帮助我们在三界里住下来。有漏的触取境的时候,我们假使根跟那个境相对了,生出识,这三个和合呢,生个触。这个触我们前面讲过的,是把我们的客观跟主观联系起来的一个东西,没有它,客观是客观,主观是主观,不相、不生关系.那么这根境识和合之后生一个触,才把这个主客观都联系起来了。这个时候就产生顺心的就是喜,不顺心的是忧苦之类的。“摄受喜等”,那么我们触里边,如果产生喜、乐的事情的,这个对我们身体有补益,这是触食。这个触食在欲界是这个力量不是很明显,如果到了色界,这个定里边,这个触食的作用很明显了。我们可以段食不要它,单靠触食就可以维持生活,就是禅触。我们感到轻安了,这些触就是定中的一些感觉了。
C3 意思食
还有一种思食,也叫“意思食”,这个意可以写,可以不写。“希望为相”,我们心里起个希望,“谓有漏思”,这也取有漏的,无漏的思是破坏三界的,也不在里边。“有漏思,与欲俱转”,这个思跟我们的欲,我们要求,欲就是希望,一起生的那个思…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