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觀),要先要學《唯識》。因爲《中觀》駁的時候,要駁這個通達人無我,也能通達法無我,這就是針對唯識來說的。唯識宗就是說,二乘是通達人無我,到此爲止,法無我沒有破。那麼這裏就是說,二乘即使破人無我,也要破法無我。這個問題我們講過,反複講了好幾次了,也引過《金剛經》的作比喻了。那麼這裏呢是書,這個用文字的方式,我們寫在這裏給大家參考。
下面還要講。那麼二乘是破法無我了,跟大乘的破法無我,到底有什麼差別?就是最後一段,我們會說。先看前頭的,《七十空性論》這是龍樹菩薩的六部論之一。我們前面講過的,六大莊嚴,我們南洲的六莊嚴,講空性的、中觀的就是龍樹、提婆,這是不可推翻的,是佛授了記的,最能夠解釋佛的意思的,空性的意思的是龍樹,跟他的弟子,直接的傳承的提婆,兩個。那麼《七十空性論》是龍樹菩薩造的六部專門講空性的一部。它說“因緣所生法,若分別真實,佛說爲無明,彼生十二支。”這是聯系到我們的十二支的緣起了,“見真知法空,無明則不生,此是無明滅,故滅十二支。”就十二支的流轉還滅的事情。他說“因緣所生法”,一切法都沒有自性,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若分別真實”,假使你執著它有實在的東西的,那麼這個東西,這個執著就是無明,這個無明一起,十二支緣起都來了,就是流轉生死了,這是流轉。“見真知法空”,假使你能夠看到真相,就是無明不是真實的,真正的這個無明的真相知道之後呢,那是通達法空了,那這個法空的一了達呢,執著它一切法有實體的那個無明就破掉了,“無明則不生”,無明生不起來了。無明不生呢,就無明滅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這個就是心經裏邊的還滅了,十二支都滅掉了。這個就是說十二支緣起,是執一切法爲有實體的開始,那也是法執。這是這麼法執。
那麼下邊更明顯地說,佛護論師是中觀裏邊的一個很出名的,也是正宗的這個派的一個大論師,“亦許增益諸法自性,爲十二支初支無明”。我們引前面一段就是這一句話,就是說十二支無明,不但是我,執著我有自體,就是執著法,執著個有法,有這個自性,就是法我執,不是人我執這些問題了。“及許聲聞獨覺證法無我”,這個佛護論師,他說十二支的無明,就是法執。並且,“許”,就是說認可聲聞、緣覺,就是二乘,也證法無我,並不是單證人無我,這是跟學唯識的人說了,是一個晴天霹雳。學唯識的是天經地義的,聲聞、緣覺是破人無我,這個佛是破的人法兩個無我。但是我們這裏說呢,聲聞緣覺也要破法無我。那麼這個又不是說我們故意跟唯識的那個搞別扭了,這是有依據的,根據佛的經來說的。《金剛經》就是那個,上一次我們舉過了,若有法相,則有我人衆生壽者。你有法相的話,你執著有法的話,法執存在的話,人執是去不掉。那就是說,你要破人執呢,一定要破一部分的法執。
那麼到底破多少?聲聞、緣覺的破法空,跟佛、菩薩的破法的這個自性的空,到底有沒有差別?下邊這一段就說了,“龍猛菩薩諸論”,龍樹菩薩的論,龍猛就是龍樹,“明顯宣說聲聞獨覺,亦證一切諸法無性”。龍樹菩薩的論裏邊,很明確地指出來,聲聞緣覺也證法空的,也證一切法無自性的。“以說解脫生死要由無性空見乃成辦故。”就是說我們要脫離生死,一定要一切法空的見,不但是人空,法還要空掉,那麼能夠解脫生死。
我們這個在《心經》裏邊,講這個。這個《心經》大家回憶一下,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才能夠了脫生死;諸佛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都要依般若波羅密多故,才能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都要靠法性、一切法空的道理。所以說脫離生死也要靠法性空乃能成辦。單是知人空是不夠的,因爲人空是不能夠跟法空完全斷絕關系的。你要破人空的話,必定觸及到一部分的法空的。
“聲聞緣覺乃至未盡自心煩惱當修彼見。”聲聞緣覺自己煩惱還沒有斷完之前,要修法空見。“若煩惱盡”,假使煩惱斷完了,“以此便足。不長時修,故不能斷諸所知障。”就是說聲聞緣覺爲了斷自己的煩惱,一定要一部分的法空見,但是聲聞緣覺把煩惱斷完了,生死了了,他以此爲足了,再其他的那個法空就不斷了,所以說整個的所知障斷不完。法空是所知障,人空是煩惱障。那麼煩惱障,聲聞是斷完了,斷完掉煩惱障之前,一定要一部分的法空,那麼他煩惱斷完之後,這部分法空他夠了,他再不要求其他的法空了,所以說一切所知障斷不完。
那麼諸佛菩薩呢,“唯斷煩惱自脫生死不以爲足。”自己了生死,把煩惱斷完了,這個還不夠,要度一切衆生,“爲利一切有情,欲求成佛,故至斷盡諸所知障。”把一切法空的道理徹底地把它搞完,圓滿法空的道理,然後才能成佛了,所以說經過極長的時間,要無邊的福德、智慧的資糧,作自己的莊嚴。我們說佛說兩足尊,就是他福德、智慧都圓滿了,這個以此爲莊嚴的,福德、智慧的莊嚴成了佛的,這樣子去修呢,所以能夠把一切煩惱障、所知障不但斷完,它的這個種子都拔完了。那麼就是我們說“諸一切種諸冥滅”,就是要佛呢,不但是諸冥要滅掉,一切種冥也滅光,這麼就是說他要把所知障、煩惱障全部斷完。而聲聞緣覺煩惱障斷完了,所觸及的所知障,一部分法空也斷掉了,但是沒有把法空斷幹淨,沒有,所知障沒有斷完。所以說,差別就在這裏。並不是說,聲聞緣覺不斷法空,不知道法空,聲聞緣覺知的法空不圓滿。所以說,以前我們就認爲,菩薩這個是斷煩惱障、所知障,人空、法空都要斷,聲聞祗斷人空,不斷法空,這個話是不圓滿的。聲聞固然要斷人空,但是斷人空之間,必定觸及到斷一部分的法空,因爲我們說人空、法空兩個東西是交織的,不是截然分開的。
這個在龍樹菩薩的《寶鬘論》裏邊就是有那一句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怎麼樣子說的?好象是祗要假使你執著有五蘊的話,那你人的這個補特伽羅的執還在的,你這個五蘊的執著沒有放完的話,這個人我之見是不會斷掉的。那麼這就是說人法兩空不能絕然分開兩碼事,是必定交織起來的。要斷人空,聲聞緣覺目的是斷人空,必定觸及到斷一部分的法空,那麼菩薩跟佛呢,因爲要成佛,必定要全部,一切法空都要證到,所以說差別就是一個是圓滿的,一個不圓滿的證法空。這個是我們是一個《中觀》裏邊的一個不同于唯識的一個見。所以說學中觀,一定要先學唯識。如果唯識沒有學好,他這個見提出來了,引了很多依據,破這個唯識見。唯識都沒有學,不曉得他破啥東西?那就是白白的一個。他辛辛苦苦地給你了一大片論證,你根本你接受不了,不曉得說什麼,那白白給你講了。就是對牛彈琴,彈得很漂亮的、最高等的音樂,牛不懂,那就沒有意思了。那麼這個十二支緣起,我們這裏資料是引得相當多的,比書上還多一些。
B2 明有情住
那麼這個過了之後,我們就要看那個了,把第一張的“明四食”了。這個我們的飲食,我們祗知道吃的喝的是飲食。也是這個世間品的這個兩張的,翻過來,第二張的,世間品大要裏邊,第二張大概,都訂住了,那個頁數看不到了,就是“明中有”下邊,中有我們講過了,就是下面是四個食。
四個食就是大家一般是學過法相就知道,沒有學法相的麼吃飯就是飲食,洋人吃面包,喝湯就是飲;面包、飯就是食,飲食麼就是這個東西。那麼我們說,不了這些,還多得很。“食有四種”。所謂的食呢,我們說有四種。
C1 段食
“段食”,一種是段食,段食就是我們吃的時候,分了吃的,不能一下子吞下去。你說我們喝水,可以一下吞,不行,你還得一口一口吞,一個人把一杯水一下子把你倒進去,你吃不下去的,總要分一段一段地吃下去,所以飲食,我們欲界的飲食叫段食。它的性是“變壞爲相”,它吃下去要變的,它如果說你吃下去,你大便、小便出來,還原來一樣的,那你營養怎麼吸收呢?一定要變壞了之後,把營養吸去,把那些渣滓把它排出去,這才是能夠産生我們的飲食的效果,所以說“變壞爲相,謂欲界系香味觸叁”,飲食是香味觸叁個東西,“于變壞時”,當我們吃下去,它變了,“能爲食事”,能夠吸取營養,作飲食的功能産生了,這是我們一般都知道的,段食,大家知道的。
C2 觸食
另外是“觸食”,觸食呢,“觸境爲相,謂有漏觸”,我們什麼叫觸?根境識叁和合,就生觸了。這個觸決定是有漏的,如果無漏的觸呢,不是滋有我們叁界的事情。這個食呢,我們在叁界裏邊住,是幫助我們能夠住下來的一個條件,所以決定是有漏的。在觸裏邊有有漏,有無漏,我們取的是有漏。有漏觸是觸食,無漏觸不是觸食,它要破壞我們在叁界的東西的,所以不是食,食是幫助我們在叁界裏住下來。有漏的觸取境的時候,我們假使根跟那個境相對了,生出識,這叁個和合呢,生個觸。這個觸我們前面講過的,是把我們的客觀跟主觀聯系起來的一個東西,沒有它,客觀是客觀,主觀是主觀,不相、不生關系.那麼這根境識和合之後生一個觸,才把這個主客觀都聯系起來了。這個時候就産生順心的就是喜,不順心的是憂苦之類的。“攝受喜等”,那麼我們觸裏邊,如果産生喜、樂的事情的,這個對我們身體有補益,這是觸食。這個觸食在欲界是這個力量不是很明顯,如果到了色界,這個定裏邊,這個觸食的作用很明顯了。我們可以段食不要它,單靠觸食就可以維持生活,就是禅觸。我們感到輕安了,這些觸就是定中的一些感覺了。
C3 意思食
還有一種思食,也叫“意思食”,這個意可以寫,可以不寫。“希望爲相”,我們心裏起個希望,“謂有漏思”,這也取有漏的,無漏的思是破壞叁界的,也不在裏邊。“有漏思,與欲俱轉”,這個思跟我們的欲,我們要求,欲就是希望,一起生的那個思…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