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並不是終了,煩惱起了業,業造了之後,感了果之後,並沒有完。這個果能生果,小的果生大的果,前的果生後的果,果裏邊也可以生煩惱。就是受果之後,我們投了生之後,是不是這個報完了就算數呢?在受報的時候,又不斷地起煩惱,又不斷地造業,所以說沒有完的,這個生死是完不了的。外道就認爲苦受完了,就事情沒有了。我們無始以來,造了很多罪,生了很多苦,要把這個果趕快受完,就修苦行。他自己受苦,火邊烤,太陽下去曬,乃至吃水、吃草,學牛一樣不吃飯,種種地折磨自己,他總想到苦受完了就解脫了,哪知道你在受苦的時候就在造業,你起了邪見,修那些戒禁取,就是造苦、惡道的業,已經在造了,等到你報完了,你生惡道去了。所以這個造業並不是一個就事情就完了,是沒有完的,十二支是沒有完的。
要把十二支怎麼完呢?就是要修還滅,要把無明滅掉,然後才無明滅行滅,行滅就識滅,識滅再名色滅,最後生老病死才可以了,消滅掉。外道不知道這個原因,所以他們的采取的方式都是錯誤的,也不能解脫。那麼佛呢,就是他悟了道之後,就把十二緣起告訴我們了。所以說,從這裏看,事可以生事,也可以生惑。事生事,我們的中際的識,它是事了生名色,名色生六處,六處生觸,觸生受,都是事生事,乃至生,生老死,都是事生事。那麼事生惑呢,就是說,這個受能生愛,受是事(果),但是它能生愛,所以說受了果之後,還會起煩惱。起了煩惱,當然又造業了,又造業,還是在這個後頭的果,所以這個圓圈圈是沒有完的。
那麼這個無始無終的生死,我們說這個十二支怎麼能夠表示完呢?“有支理唯此”,他就是說,有支,就是叁有裏邊投生的,祗用十二支來表示已經夠了。那麼這個道理還沒有說完了,十二支怎麼夠呢?我們說無明之前,一定還有,老死之後還有,這十二支要加十叁支,十四支,十五支,十六支……不斷地要加上去,也是個無窮過。那麼這個無窮過又怎麼解決呢?這個本身它裏邊,又是一個很巧的安排,所以佛法是再巧妙沒有的,十二支,不多不少,既不能少一支,也不能加一支,不需要,也不需要加。
那麼我們就看這裏,我們說,中間名色生六處,六處生受,受生愛。那麼就是說,這些名色、六處、受都是事,是中際的事。就是中際是廣,後邊略,後邊的生、老死就是略的,就是前面的識、名色……,生就是識,老死就包含的名色、六處、觸、受。那麼這裏明明中間說受後邊要生愛的,那就是說老死後邊並沒有完,它老死擺在中間去,頂在那個受裏邊呢,那愛、取、有,一連串就來了。所以說,把老死……,中間是廣的,中間那個前後是略的,老死擺在中間去,就是受。受後邊還有愛、取、有,所以說老死並沒有完,是不是要再寫了?不要寫了,中間有了,那麼再看前頭的,……
(12A)就在這個十二支裏邊,全部包完了。前面的圓圈圈,固然無始無終了,但是還看不出它個名堂。在中間十二支呢,很明白地告訴我們,這個十二支把無明之前,還有東西。老死之後,還有東西。生死無始無終的,那一連串的道理全部擺清楚了。不需要十叁支,更不需要十四支、十五支。那就是說,十二支,把叁世的因果,無始無終的,都表現在這叁際裏邊。這叁際祗要把前後代了中際去,一代呢,無始無終的東西都看出來了,不需要再加了,這個是非常巧妙的一個方法,也是無無窮過。
所以佛教裏邊,我們說佛教的智慧,確實厲害。在“八一有能”的地方,小生、大生那個裏邊,要不要小小生呢?不要了。它互相地可以起作用,它可以無窮過避免了。在我們這個唯識裏邊: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要不要證證自證分呢?不要了,自證分反過來就可以證明是證自證分,它兩個互相可以反複地互相作用,那就是也是避免無窮過。
在這十二支裏邊,無明就是愛、取,愛、取前頭有東西,那已經表上已經排出來了,無明前面不要加了。老死,老死就是名色到受,名色到受後頭有愛、取、有,那就是老死後頭有東西的,也不要再需要我們在老、死後頭再立支了。“由中可比二”,就是你把中間那個,把旁邊兩個代進去的話,無始無終的生死都在十二支裏邊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了。所以這個呢,就是佛教裏邊呢,我們看到是很驚奇,這個非常之智慧的,用這個方法把無始無終的生死都講完了。
那麼翻過來,這兩個箭頭,就是說幫助我們理解無始無終的關系:惑可以生惑、可以生業;業可生事;事可以生事、生惑。那麼這個,我們看,惑前頭有東西,那個事後頭也有東西。那麼老死後頭,老死是事,事後頭有東西,生死無窮。無明是惑,惑前頭還有東西,那就是說無明並不是第一支,前頭還有。
那麼再後邊一個總結也是非常好的一個總結,所以我們把它寫下來了:“經雲如是純大苦蘊集”。“如是”,這個十二支是一個純粹的,很大的“苦蘊集”。那麼這個裏邊,我們把它分析。下邊是“如是”是指什麼?“如是”就是指上面的十二支緣起。這十二支都是五蘊爲體的,煩惱、業、果叁個東西,在生死中流轉的。那麼前面我們講過了,每一支都是五蘊,哪一個力量強的就安那個名字。那麼在生死中流轉,中間並沒有一個我,所謂靈魂、或者我所,我的身體、我的蘊、我的色受、我的思想等等。那麼“純”就是沒有我。“如是”,就十二支,純就是這個十二支的緣起,沒有一個我在裏邊,純粹的,沒有一個我的,那就是破我了。五蘊的果方面說呢,從果的方面來說,這個五蘊就是苦蘊,苦是果,我們說世間品就是講苦谛,集谛是因,苦蘊就是苦。因的方面說叫集,“苦蘊集”。這個生死流轉,循環無始無終叫“大”。所以經裏邊說“如是純大苦蘊集”,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我們要講的話,要十二支來講。這十二支就是“如是”,十二支裏邊都是一些五蘊法,沒有我,“無我唯諸蘊”,就是說沒有我的,都是五蘊。那麼就是純粹的根本沒有我,就是五蘊。這五蘊在苦的一方面說,叫做苦蘊,在因的方面說叫集。這個五蘊流轉生死,無始無終叫大。所以這個非常好,這個,如果我們講十二支緣起呢,像這樣子講的,在一般的這個什麼通俗的那些進門的一些佛教書裏邊是沒有的。它把你十二支交待完了,就好了,這叫十二支因緣,講四谛麼苦集滅道,略略地講一下,沒有給你分析惑、事、業,它們的關系,“由中可比二”,那麼最後呢,是無始無終的如何解決,那麼這個是純沒有我的,是大的,是無始無終的,這些東西都沒有講,這個裏邊都講完了。所以講得很好。
E6 十二緣起共二乘
這個時間,我看一看。那麼下邊我們又引了一些,就是說關于這個,我們以前講過的。大乘跟小乘問題了。那麼是不是《俱舍》講無我,就是人無我就是小乘了,講法無我是大乘了?那麼我們這裏引一些其他的關于中觀方面的書,來證明這個十二支緣起不是單是小乘的。
第一是引《菩提道次第廣論》十七卷的,“若通達我無自性”,假使說,因爲我們說這個根本教是基本教,你要通達一切法無我,從人無我下手。所以說它裏邊說,假使你能夠通達這個人我沒有自性之後,“于彼支分諸蘊,亦能滅除有自性執”,那麼這個諸蘊能夠,我們認爲是我的,這是五蘊,我的思想,我的身體等等,你假使把裏邊,五蘊裏邊把我這個東西找出來是沒有的。那麼它的支分,就是我的身體麼色蘊,我的思想麼想蘊,我的感覺麼是受蘊等等,也可以滅除它,沒有自性,這個自性的執著也可以滅除的。“譬如燒車,亦燃毀輪等支分”,假使我們打個比喻,一部車燒掉了,那它的輪,它的車的這個駕駛室,它的這個方向盤,它裏邊所有的一切支分,就是它的組成車的那些成份,也就沒有了。我們把我看得空了之後,組成我的那些我的那些五蘊,色受想行識,也可以把它達到自性空,那就是人空跟法空是有聯系的。
這麼下邊又引了一個,“我性且無,豈能有我所”。我都沒有了,我所、我的受、我的行、我的想、我的識,哪裏還有呢?
那麼再引一段,“正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慧”。你通達了人無我的這個沒有自性的那個智慧。“雖不即執蘊無自性”,雖然說他是在破我(人我)的時候,並沒有破法我,並沒有說把五蘊都沒有自性,沒有得到,但是“然即此慧不待余緣,能引定智,決定諸蘊皆無自性。能斷蘊上增益自性,諸增益執。”(這個增益後邊個點子不要它的,點斷了就念不通了。“能斷蘊上增益自性,諸增益執”,你擺了自性後頭,也勉強可以,增益自性的那個增益執。)所以說,我們說通達人無我的時候,雖然沒有通達法無我,但是通達人無我的那個智慧,如果你轉到這個五蘊上去,也可以通達五蘊沒有自性的那個增益執把它除掉。
什麼叫增益執?本來沒有的東西,你說它有的,叫增益執。那麼還有損減執,本來是有的,你說它沒有的,叫損減執。這兩個執著呢,一個常見,一個斷見,都要除掉。這裏是除的增益執,因爲我們說本來是沒有我的,你說有我。本來是法,一切法是空的,你說有法,這個增益執。祗要通達補特伽羅無我,通達人無我的時候,這個智慧就能夠通達一切法沒有我自己,你祗要調個方向好了。那一次我們講的就是說,你這把刀能砍木頭的,也能砍竹頭,也能砍其他的東西。所以說這個智慧,空性的智慧生起之後,他初步斷的是人無我,但是這個智慧,並不要再加其他的因緣,不要加功,你轉方向,轉到法上去,就能斷法執。所以說這個問題呢,在《唯識》裏沒有講,《中觀》裏就講了這個問題。“故說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時,亦能通達蘊無自性。”蘊就是法,所以說通達人無我呢,也能通達法無我,這個是中觀的特色,也是應成宗派的特色。《唯識》是沒有達到這個高度。
所以昨天有人說我們要研究,是不是《俱舍》之後馬上研究《中觀》呢?還差一個階梯,要研(究…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