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說在佛教裏邊是絕對要講智慧的,是智慧的宗教。那麼在叁個藏裏邊,“于此叁中,此論即是阿毗達磨藏”,這個《俱舍論》屬于論藏攝的,那麼這裏提一個問題,“問:爲唯一藏……”。
那麼這個《俱舍論》是不是單是阿毗達磨藏所包含的呢?是不是它經藏裏邊、律藏裏邊就不相幹了呢?他就是回答了,“順正理第一雲”,“順正理”是一部論的名字,它就說,第一卷說,“諸有素怛覽,及毗奈耶所有窮理問答,皆是此中阿毗達磨藏攝”,所有經藏裏邊的、律藏裏邊的,講一些追究道理的各式各樣的問答的話,都屬于這個裏邊所攝的。那麼這個什麼意思呢?那就是說這個《俱舍論》,這個阿毗達磨藏,雖然是屬于論藏,但是也包含經藏、律藏的一些重要部分,也有。那就是說經藏、律藏、論藏不能截然分割,祗能說論藏重點是講慧,中間也包含很多關于定、關于律的經藏跟律藏的一些部分。那麼反過來,律藏也好,經藏也好,也帶有一些論藏的部分,這叁個戒定慧是一體的,祗能是側重于戒、側重于慧或者側重于定,不能說戒定慧分割地來說。所謂經藏是側重于定的,律藏側重于戒的,而論藏側重于慧的。在慧裏邊包的有戒定,經藏律藏,在經藏裏邊,也包的有戒跟慧,在律藏裏邊也包的有定跟那個慧,這叁個是不可分割,而有側重。經藏重于定,律藏重于戒,論藏重于慧。那麼這裏,今天我們講的就是說,《阿毗達磨俱舍論》,是論藏裏邊的,是專門講智慧的。阿毗達磨什麼意思?對法,還有什麼無比法,廣大法,殊勝法,很多很多。
那麼《俱舍論》,我們下一次再慢慢講。那麼今天講的是比較寬的,很多涉及到一些各方面的,大家聽了之後,有什麼問題就可以提。我們集中起來,或者是課後,或者是下一期講之前,先把那些重要問題回答一下。今天講到這裏。
第二講
《大要》上一次好象講到解題。今天還是接下去解題。解題呢,我們就利用這個講義。這個題它有一點重複,因爲這個大要跟這個密集班,他有一點地方要重複了,那麼今天我們還是稍微重複一下。就是講這個論的題,《阿毗達磨俱舍論》,那麼上一次我們把——在密集班裏邊——阿毗達磨基本上講過了,阿毗是對,達磨是法,對呢是無漏慧,清淨的無漏慧,法有勝義法跟世俗法,勝義法就是涅槃,那麼淨慧對勝義法的時候,就是因果相對,這個果是涅槃,因是淨慧。
那麼還有一個,是法相法,法相法就是四谛,苦集滅道四谛。苦集滅道四谛,我們上一次講過了,苦就是世間的,人間有人間的八苦,地獄、餓鬼、畜生這個苦當然不要說了,那麼天上還有天上的苦,天上有五衰的苦。天人到要死的時候,他的花冠萎下來了,身上流汗了,那麼還有坐在本座不安逸了,坐著不舒服了,那麼他身上出汗氣,有股臭氣,那麼天女都離開他了,這是說天人快死的樣子。那麼很痛苦,他自己知道要死了,他的眷屬,天女都離開了,身上出汗了,臭了,花冠也萎了,不好看了,這個是天上的苦。那麼六道麼,六道都有苦,我們輪回六道,阿修羅有阿修羅的苦,阿修羅歡喜鬥爭,鬥爭的時候,給人家砍了,手腳砍了,他還活得起來,頭砍了就要死掉了,頭砍了就活不過來了,那麼這樣子,苦谛。苦谛的因是集谛,煩惱,造業。那麼苦滅掉之後,它的境界如何?就是最圓滿的,沒有一切痛苦的,沒有一切煩惱的,這個境界就是滅谛,就是涅槃。那麼如何要把這個苦滅掉,達到這個滅谛呢?就是要修道,叁十七道品,八正道等等。那麼這個就是法相法,把一切法把它分析,如何地跳出這個生死苦海,如何達到安穩的涅槃的境界,這是法相法。當這個無漏慧對了法相法的時候,它是心境相對,能觀的心,所觀的境,這個相對,觀這個四谛的道理之後,然後能夠最後通達到涅槃的道路。所以說這個對法呢,一個是勝義法,法相法。
那麼現在我們這裏接下去,爲什麼叫對法?這裏還有其他意思。對法有幾種?有好幾種,簡單地說有兩種,再打開說有四種,再打開說有六種,我們這裏就講到四種爲止,六種就不講了。這裏我們看昨天,昨天我們發的兩張紙,昨天發的第一張,就是在下邊。
“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今天我們發的也有這一個,那麼這是經上,《俱舍論》,世親菩薩自己解釋什麼叫對法,他就下這個定義。“淨慧”就是無漏慧。我們說智慧,這裏佛教的智慧是什麼呢?不是世間的這個做醫生的看病的智慧,也不是科學家研究宇宙的那些物理的智慧。它就是說簡別一切法:哪個是有漏法,哪個是無漏法;哪個是善的,哪個是不善的。就是善的要,無漏的要,不善的不要,有漏的不要,就是這個智慧,這個智慧就叫慧,這個慧,淨慧,不是一般的有漏的慧,要淨化到,就是升華到無漏的清淨的那個智慧,那麼叫對法。另外一個,“隨行”,這個我們就是說辯證法了,一個法它不能夠單獨生起的,當它生起的時候,必定還有同時跟它一起生起的法,那麼這一起生起的法有多少呢?這個表上有,等一歇我們講。隨行,等于說是一個國王出去了,他絕對不會一個人出去的,總是帶了他的一個部下,至少有大臣了,還有那些翻譯官了,還有那些他的護士了,關心他健康的,還有保衛他的警衛,總是起碼要一班的人隨行。那麼淨慧,它無漏的慧,它出現的時候也不是單獨的,還要一批的隨行跟了它跑的,那些都叫對法。那麼還有一些,這個叫對法,另外呢能夠……,“及能得此”,這個“此”就是淨慧,能夠得到這個淨慧的諸慧、諸論。能夠得到這個淨慧的,有四種慧,諸就是多數的意思,我們英語呢加個“s”,我們漢語就是加個“諸”,因爲漢語沒有多數的,一個字,慧就是慧,一個慧還是一個慧,兩個慧還是一個這個慧字,沒有加個“s”的,那麼就是加個“諸”,“諸”就是表示不是一個,那麼這裏是有四個。諸慧,能夠得到這個淨慧的智慧,好幾個智慧,那麼還有那些能夠得到淨慧的諸論,好幾部論,這都叫對法。那麼我們現在就看這個表,因爲我們是大要,書上就暫時不要去看了。當我們密集班的時候這個表講過了,表就不講了,就把書上的一些更詳細的再念一下,今天是大要,書就不要看了,就看這個表好了。
那麼對法,這個表上就是說兩個對法,一個是“勝義對法”,“世俗對法”。勝義對法是無漏的,世俗對法是有漏的,這個勝義跟世俗就是有漏無漏的分了。那麼就是說對法,我們又分兩個,一個是勝義對法,一個是世俗對法。
C1 明勝義對法
D1 自性對法——凈慧
那麼“勝義對法”裏邊又分兩個:“自性對法”,就是“淨慧”,它本身就是對法,自性對法,對法的自性,它本身就是對法——淨慧。什麼叫淨慧?就是無漏的慧,無漏的慧爲什麼叫淨?它沒有煩惱的系縛。我們的智慧跟煩惱粘了一起的,等于說面粉跟那些髒的灰那些東西糅了一起了,這個面粉不幹淨了。那麼這個無漏的慧呢,沒有粘著那些髒的煩惱的,沒有煩惱把它縛起來的,沒有煩惱捆縛起來的,叫無漏慧,那麼是幹淨的。什麼叫慧?就是我們說的簡擇,這個簡擇叫慧,就挑選了。我們假使到百貨公司買東西,假使買一支筆,我就拿起來看,這個筆好還是那個筆好?把它挑選,把好的,我要買回去,不好的,我就不要買它,那麼這個就是,慧就是挑選的意思,把好的,我要取它的,無漏的、善的,要取它的,有漏的、惡的,不善的,不要的。我們買東西總是買好的,哪個去挑一個壞的買進來了?沒有的。我們以前上海有一個居士,他說“我是最挑剔的”,到鋪子裏買東西的話,要選起碼半小時以上,買一個小東西,他說我花了錢之後,當然買好的。他到鋪子裏,假使買一支筆,起碼拿十幾支,一支一支地比較,哪一支最好的,他買回去。這個當然太挑剔了,不過一般的人心理都是這樣子,要東西呢,當然要好的,不好的就不要的。那麼這個就是選擇的意思,慧、慧、慧,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佛教的慧就是簡擇的意思,好的取,不好的要舍掉。那麼這個淨慧,就是說無漏的慧,沒有煩惱系縛的,它能夠簡別那些法,哪是好的,哪是壞的,這個是自性對法。什麼叫自性對法呢?它本身就是對法,淨慧,它本身就是淨慧。
D2 隨行對法——隨行
那麼“隨行對法”呢,就是淨慧的跟它跑的那一些,跟它跑的有哪些呢?我們一個表,大家翻到第二張的表,就是昨天的第二張,隨行,這個表就是,開頭就是隨行了。跟了淨慧同時生起的法,有二十八個,那麼這個二十八個中間,我們用心法、色法、不相應行法、心所法,來把它分類。
那麼這裏我們就介紹一下,我們都學那個法相,法相把一切法分成五個位,就是五種。一種是色法,物質的;一種是心法,我們的心理上;一個是心所法,就是心裏邊的一些各式各樣的一些變化;一個是不相應行法;一個是無爲法。我們說一切法把它分五大類,一種是物質的——色法,色就是物質。我們前面說過的,有變礙的,變就是要變化的,好的要變壞的,完整的要變破爛的,時間久了會變;礙,就是你碰到它,把你阻礙到了,有物質的有物體的。那麼第一個是心法,我們的心,了別的心。心所法,心裏的各式各樣的狀態,還是高興,還是憤怒,或者是在思惟,或者是在考慮什麼問題,或者是決定一個問題,等等的,心裏的各式各樣的動態,都叫心所法。那麼還有一些不相應行,又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但是這叁個法裏邊的互相的關系,變化出來的,叫不相應行法。最後一個無爲法,沒有生滅變化的法,不動的,這是無爲法,常的。那麼這五位呢,在我們《俱舍》裏邊叫五位七十五法,五個,又一共加起來七十五個,到《百法》的時候,就是唯識宗的時候,五位百法,這個百法,大家都聽說過的。一共有五個位,就是五個分類,數字呢一共有七十五個,或者是一百個。
…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