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说在佛教里边是绝对要讲智慧的,是智慧的宗教。那么在三个藏里边,“于此三中,此论即是阿毗达磨藏”,这个《俱舍论》属于论藏摄的,那么这里提一个问题,“问:为唯一藏……”。

  那么这个《俱舍论》是不是单是阿毗达磨藏所包含的呢?是不是它经藏里边、律藏里边就不相干了呢?他就是回答了,“顺正理第一云”,“顺正理”是一部论的名字,它就说,第一卷说,“诸有素怛览,及毗奈耶所有穷理问答,皆是此中阿毗达磨藏摄”,所有经藏里边的、律藏里边的,讲一些追究道理的各式各样的问答的话,都属于这个里边所摄的。那么这个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这个《俱舍论》,这个阿毗达磨藏,虽然是属于论藏,但是也包含经藏、律藏的一些重要部分,也有。那就是说经藏、律藏、论藏不能截然分割,祗能说论藏重点是讲慧,中间也包含很多关于定、关于律的经藏跟律藏的一些部分。那么反过来,律藏也好,经藏也好,也带有一些论藏的部分,这三个戒定慧是一体的,祗能是侧重于戒、侧重于慧或者侧重于定,不能说戒定慧分割地来说。所谓经藏是侧重于定的,律藏侧重于戒的,而论藏侧重于慧的。在慧里边包的有戒定,经藏律藏,在经藏里边,也包的有戒跟慧,在律藏里边也包的有定跟那个慧,这三个是不可分割,而有侧重。经藏重于定,律藏重于戒,论藏重于慧。那么这里,今天我们讲的就是说,《阿毗达磨俱舍论》,是论藏里边的,是专门讲智慧的。阿毗达磨什么意思?对法,还有什么无比法,广大法,殊胜法,很多很多。

  那么《俱舍论》,我们下一次再慢慢讲。那么今天讲的是比较宽的,很多涉及到一些各方面的,大家听了之后,有什么问题就可以提。我们集中起来,或者是课后,或者是下一期讲之前,先把那些重要问题回答一下。今天讲到这里。

  

  第二讲

  

  《大要》上一次好象讲到解题。今天还是接下去解题。解题呢,我们就利用这个讲义。这个题它有一点重复,因为这个大要跟这个密集班,他有一点地方要重复了,那么今天我们还是稍微重复一下。就是讲这个论的题,《阿毗达磨俱舍论》,那么上一次我们把——在密集班里边——阿毗达磨基本上讲过了,阿毗是对,达磨是法,对呢是无漏慧,清净的无漏慧,法有胜义法跟世俗法,胜义法就是涅槃,那么净慧对胜义法的时候,就是因果相对,这个果是涅槃,因是净慧。

  那么还有一个,是法相法,法相法就是四谛,苦集灭道四谛。苦集灭道四谛,我们上一次讲过了,苦就是世间的,人间有人间的八苦,地狱、饿鬼、畜生这个苦当然不要说了,那么天上还有天上的苦,天上有五衰的苦。天人到要死的时候,他的花冠萎下来了,身上流汗了,那么还有坐在本座不安逸了,坐着不舒服了,那么他身上出汗气,有股臭气,那么天女都离开他了,这是说天人快死的样子。那么很痛苦,他自己知道要死了,他的眷属,天女都离开了,身上出汗了,臭了,花冠也萎了,不好看了,这个是天上的苦。那么六道么,六道都有苦,我们轮回六道,阿修罗有阿修罗的苦,阿修罗欢喜斗争,斗争的时候,给人家砍了,手脚砍了,他还活得起来,头砍了就要死掉了,头砍了就活不过来了,那么这样子,苦谛。苦谛的因是集谛,烦恼,造业。那么苦灭掉之后,它的境界如何?就是最圆满的,没有一切痛苦的,没有一切烦恼的,这个境界就是灭谛,就是涅槃。那么如何要把这个苦灭掉,达到这个灭谛呢?就是要修道,三十七道品,八正道等等。那么这个就是法相法,把一切法把它分析,如何地跳出这个生死苦海,如何达到安稳的涅槃的境界,这是法相法。当这个无漏慧对了法相法的时候,它是心境相对,能观的心,所观的境,这个相对,观这个四谛的道理之后,然后能够最后通达到涅槃的道路。所以说这个对法呢,一个是胜义法,法相法。

  那么现在我们这里接下去,为什么叫对法?这里还有其他意思。对法有几种?有好几种,简单地说有两种,再打开说有四种,再打开说有六种,我们这里就讲到四种为止,六种就不讲了。这里我们看昨天,昨天我们发的两张纸,昨天发的第一张,就是在下边。

  “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今天我们发的也有这一个,那么这是经上,《俱舍论》,世亲菩萨自己解释什么叫对法,他就下这个定义。“净慧”就是无漏慧。我们说智慧,这里佛教的智慧是什么呢?不是世间的这个做医生的看病的智慧,也不是科学家研究宇宙的那些物理的智慧。它就是说简别一切法:哪个是有漏法,哪个是无漏法;哪个是善的,哪个是不善的。就是善的要,无漏的要,不善的不要,有漏的不要,就是这个智慧,这个智慧就叫慧,这个慧,净慧,不是一般的有漏的慧,要净化到,就是升华到无漏的清净的那个智慧,那么叫对法。另外一个,“随行”,这个我们就是说辩证法了,一个法它不能够单独生起的,当它生起的时候,必定还有同时跟它一起生起的法,那么这一起生起的法有多少呢?这个表上有,等一歇我们讲。随行,等于说是一个国王出去了,他绝对不会一个人出去的,总是带了他的一个部下,至少有大臣了,还有那些翻译官了,还有那些他的护士了,关心他健康的,还有保卫他的警卫,总是起码要一班的人随行。那么净慧,它无漏的慧,它出现的时候也不是单独的,还要一批的随行跟了它跑的,那些都叫对法。那么还有一些,这个叫对法,另外呢能够……,“及能得此”,这个“此”就是净慧,能够得到这个净慧的诸慧、诸论。能够得到这个净慧的,有四种慧,诸就是多数的意思,我们英语呢加个“s”,我们汉语就是加个“诸”,因为汉语没有多数的,一个字,慧就是慧,一个慧还是一个慧,两个慧还是一个这个慧字,没有加个“s”的,那么就是加个“诸”,“诸”就是表示不是一个,那么这里是有四个。诸慧,能够得到这个净慧的智慧,好几个智慧,那么还有那些能够得到净慧的诸论,好几部论,这都叫对法。那么我们现在就看这个表,因为我们是大要,书上就暂时不要去看了。当我们密集班的时候这个表讲过了,表就不讲了,就把书上的一些更详细的再念一下,今天是大要,书就不要看了,就看这个表好了。

  那么对法,这个表上就是说两个对法,一个是“胜义对法”,“世俗对法”。胜义对法是无漏的,世俗对法是有漏的,这个胜义跟世俗就是有漏无漏的分了。那么就是说对法,我们又分两个,一个是胜义对法,一个是世俗对法。

  

  C1 明胜义对法

  D1 自性对法——凈慧

  那么“胜义对法”里边又分两个:“自性对法”,就是“净慧”,它本身就是对法,自性对法,对法的自性,它本身就是对法——净慧。什么叫净慧?就是无漏的慧,无漏的慧为什么叫净?它没有烦恼的系缚。我们的智慧跟烦恼粘了一起的,等于说面粉跟那些脏的灰那些东西糅了一起了,这个面粉不干净了。那么这个无漏的慧呢,没有粘着那些脏的烦恼的,没有烦恼把它缚起来的,没有烦恼捆缚起来的,叫无漏慧,那么是干净的。什么叫慧?就是我们说的简择,这个简择叫慧,就挑选了。我们假使到百货公司买东西,假使买一支笔,我就拿起来看,这个笔好还是那个笔好?把它挑选,把好的,我要买回去,不好的,我就不要买它,那么这个就是,慧就是挑选的意思,把好的,我要取它的,无漏的、善的,要取它的,有漏的、恶的,不善的,不要的。我们买东西总是买好的,哪个去挑一个坏的买进来了?没有的。我们以前上海有一个居士,他说“我是最挑剔的”,到铺子里买东西的话,要选起码半小时以上,买一个小东西,他说我花了钱之后,当然买好的。他到铺子里,假使买一支笔,起码拿十几支,一支一支地比较,哪一支最好的,他买回去。这个当然太挑剔了,不过一般的人心理都是这样子,要东西呢,当然要好的,不好的就不要的。那么这个就是选择的意思,慧、慧、慧,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佛教的慧就是简择的意思,好的取,不好的要舍掉。那么这个净慧,就是说无漏的慧,没有烦恼系缚的,它能够简别那些法,哪是好的,哪是坏的,这个是自性对法。什么叫自性对法呢?它本身就是对法,净慧,它本身就是净慧。

  

  D2 随行对法——随行

  那么“随行对法”呢,就是净慧的跟它跑的那一些,跟它跑的有哪些呢?我们一个表,大家翻到第二张的表,就是昨天的第二张,随行,这个表就是,开头就是随行了。跟了净慧同时生起的法,有二十八个,那么这个二十八个中间,我们用心法、色法、不相应行法、心所法,来把它分类。

  那么这里我们就介绍一下,我们都学那个法相,法相把一切法分成五个位,就是五种。一种是色法,物质的;一种是心法,我们的心理上;一个是心所法,就是心里边的一些各式各样的一些变化;一个是不相应行法;一个是无为法。我们说一切法把它分五大类,一种是物质的——色法,色就是物质。我们前面说过的,有变碍的,变就是要变化的,好的要变坏的,完整的要变破烂的,时间久了会变;碍,就是你碰到它,把你阻碍到了,有物质的有物体的。那么第一个是心法,我们的心,了别的心。心所法,心里的各式各样的状态,还是高兴,还是愤怒,或者是在思惟,或者是在考虑什么问题,或者是决定一个问题,等等的,心里的各式各样的动态,都叫心所法。那么还有一些不相应行,又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但是这三个法里边的互相的关系,变化出来的,叫不相应行法。最后一个无为法,没有生灭变化的法,不动的,这是无为法,常的。那么这五位呢,在我们《俱舍》里边叫五位七十五法,五个,又一共加起来七十五个,到《百法》的时候,就是唯识宗的时候,五位百法,这个百法,大家都听说过的。一共有五个位,就是五个分类,数字呢一共有七十五个,或者是一百个。

  …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