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就是一切的心都有它,那麼這個大善地法呢,一切善心裏邊,都有這十個心所法。這個裏邊,分析起來呢,兩個意思,“一則唯是善性”,這十個法都是善的,“二則徧一切善心”,所有善心裏邊都有這十個法,這就叫大善地法。那麼它具體有什麼?
第一是“信”,信心很重要,善法的根本就是信,“信爲道源功德母”,這個話我們一定要記住。如果你信還不堅定的話,趕快要培養這個信心,否則在佛教裏邊會呆不住的。很多人佛教信了很久,甚至于出家,還是經過很長的時間,但是到某一個機緣,碰到什麼緣的話,還會退,甚至于會還俗,甚至于會得墮落到反對佛教,誹謗佛教,都會有,那麼這是信心的關系。所以說我們佛教徒對信心這個問題要重視,一定要培養它,培養它,從小的變大的,這個就是長養它了。
信的心,是“澄淨也”,幹幹淨淨的。我們說水,從河裏邊或者是井裏邊舀來的水,擺一點明凡,擺進去,那髒東西就沈下去了。那麼古代有清水珠,那個珠擺在水裏邊,所有髒全部沈下去了,幹幹淨淨的。那麼信心也是心的淨水珠,心裏邊不幹淨的東西,祗要有信心,全部沈下去了。這個我們說信心有這麼大的作用,如果你信心具足的,我經常打這個比喻,你念觀音菩薩,什麼事情,感應都會來,大火不能燒,大水不能漂,山上掉下來,掉不死,那個毒蛇猛虎來,不會咬你,等等的奇怪的事情,所謂神通的事情,都會出現。有一個青海民族出版社的營業員,我上次好象講過,她跟我通了幾次信,我勸她信佛。她信了之後,她一次出差碰到山崩、大雷雨的時候,她就感到很危險,恐怕要回不到家了,她就拼命念觀音菩薩,念了之後,觀音菩薩就像電視的熒幕一樣現出來,很清楚,看了歡喜得不得了,她心裏想穩定了,不會出事。那麼果然她回家了,回家之後就馬上寫信告訴我這個事。但是信心一出來呢,心裏幹淨之後,一切感應都會來了。
什麼叫信心呢?“有說”,就是說,信,具體相信什麼呢?“于四谛、叁寶、善惡業果忍許”,這個叫信。把這個念完。這個信心就是對這個四谛(苦集滅道)相信,叁寶的功德相信,善惡業果,造善業得樂果,造惡業得苦果,造什麼業得什麼果,就是昨天有人問的,“如是因得如是果”,這個“如是如是”就是說怎麼樣的因就感怎麼樣的果,這個我們下一次講六因四緣五果的時候,廣講這個道理,什麼因感什麼果,那麼這些道理心裏忍定了,決定如此的,忍許,這個就叫信,信的具體內涵是這個,不是說聽到什麼人講什麼神通,“噢,我相信了”這些,這個不叫信,要因果四谛叁寶這個信,才叫是真正我們所謂的佛教徒信。現在是休息十分鍾,大家要看一看,有問題的提一下。這個能夠忍許,是,就是這樣子的,心裏認可了,這個叫信。那麼這個信一起呢,一切煩惱都可以沈下去。我們信心具足的話,有的人就有經驗,他心裏煩惱得不得了,一心念觀音菩薩,或者一心念阿彌陀佛,他自己也感不到麼,心就平靜下去了,這個信的力量就很大。
第二個“不放逸”,不放逸我們看到不要放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個每天恐怕你們也都念的吧?晚上都要念一下,不要放逸,什麼叫不放逸?“修諸善法,于善專注爲性”,這個放逸是修善法不要放逸,做惡法很努力不叫不放逸,修諸善法,于善法專注,專心致志的,這個叫不放逸。“有釋”,還有一個解釋,“能守護心”,把心守住,不要跑掉,叫不放逸,就是心,你修定的時候,在善的心,你要觀什麼,或者念佛,把它管住,這個心專門在念,念佛的念頭上,不要給它跑掉,這個也叫不放逸。
“輕安”,“輕謂輕利,安謂安適”,這個很適意的,“于善法中,心有所堪任”,善法,要有堪任的力量,有能夠擔任善法的能力,這個能力就叫輕安,這個對身心都有輕安。歡喜修定的,就會有經驗,你修定修得好了之後,身心都有力量了,身坐起來,直直的,不會像這個疲勞不堪,彎起,扭起,這樣子,不會了,很直,很有力,心要緣一個法,你想什麼事情,非常有力,很准確,很強,這個力量很強,這是堪任性,有這個能力,就是輕安,輕安生起來了就有這個。輕安什麼時候生?當然我們說善心的裏邊都有輕安,我們修善法的人都會得感到一種輕松的感覺,這是小的,在定中輕安生起來的時候,那就大大地不一樣了,這個身心就是力量極大。
“舍”,“舍離沈掉,令心平等,無警覺性”。一般說呢,舍是對治掉舉的,令心平等,不要提太高,掉舉就是把心浮動了,把它提上來了,把它平下去,輕安是對治昏沈的,昏沈來了之後,心沒有力量了。有力量了,輕安一來,就把它昏沈就對治掉了。
“慚”、“愧”,這個才有人問了,有功德的人,或者有這個功德,假使叁寶的功德,或者修持戒,有持戒的人,這些功德的人,“有敬有崇”,有恭敬,又崇拜他,“有所忌難”,對他面前就不敢放肆,“有所隨屬”,要聽他的話,要跟了他學,這是慚。“愧”,“于諸善士所呵厭之罪法”,就是不好的法,能見到它,將來要招非愛果,這個可怕的果,感到是恐怖,這是愧。這是我們在這個法相裏邊有兩個解釋,這是一個。下面還有一個解釋,在這個表下邊的第二行,大善地法下邊那一個。“又釋”,慚呢,于所造的罪,對自己說感到羞恥,這是慚,對人家說,恐怕人家看了不好意思,這個叫愧。這兩個解釋一般都用的。
“無貪”,對一切可愛的東西沒有貪染心,沒有愛染的心。
“無瞋”,沒有恚害心,就是我們的慈心。
“不害”,沒有損惱他的心,就是我們的悲心。
“勤”是精進,“令心(于善法)勇悍爲性”。假使做惡事很勇敢,不叫勤,這個叫放逸,因爲你善事沒有好好做,做壞事去了。所以這些都是對善法來說的。
這十個法,叫大善地法。下邊我們看,這個念過了,一切善心都有這十個法。那麼它裏邊兩個意思:一個,“唯善性”,這十個法都是善的,那麼精進,勤就是精進,這個精進呢,對善法的精進,勇悍,就是勇敢,有這個勇氣,不害怕,肯做下去。第二個,“遍一切善心”,凡是有善心的地方,都有這十個心,祗要是善心好了,都有它們這十個。那麼就是大善地法。
E3 大煩惱地法
癡逸怠不信 惛掉恒唯染
下邊是大煩惱地法,這個是煩惱,“大”就是說凡是染汙的心都有它們這六個法。什麼叫染汙?前面說過,不善的跟有覆無記的都叫染汙。那麼看下邊那一個長行,“大煩惱地法,謂法恒于染汙心有”,凡是染汙的心都有這幾個法。“此上六種,一則唯染”,這六種法,一個它本身是染汙的,“二則遍染”,所有染汙心都有它。所以說我們看,貪、瞋這些不在裏頭,爲什麼?它們不是一切染汙心都有的,染汙心,有的發脾氣的時候,有瞋心,沒有貪心,有的時候,對這個事情貪戀不舍的時候,有貪心,沒有瞋心,這個不是所有染汙心都有它的,所以這兩個擺不進去,要擺到不定地法裏邊去了。那麼這六個,凡是染汙的心都有它的。
第一個是“癡”,也叫無明,“迷境起故”,對境不能夠明白地了知,這個叫無明,也叫作無智,沒有決斷,我們說到智呢,都有決斷性的意思在裏邊。那麼也叫作無顯,沒有彰了,就是不明白,不顯明,反正糊塗了,就這些話,無明。
“逸”,就是不放逸的對立面,放逸就是逸,“不修諸善,是修諸善所對治法”,就是前面的不放逸就是對治放逸的。
“怠”,懈怠,“心不勇悍”,對做好事呢沒有勇猛的心,就是前面的這個勤對治的法,勤是能對治,我們前面的善法,都是對治下面的煩惱的,這個怠的心起來,要勤來對治,放逸的心起來呢,那就是要不放逸來對治,不信起來之後,要信來對治。
“不信”,“令心不澄淨”,就是信的對立面,是前面所說的信所對治的。
“昏”,昏沈,“身心重性”,昏沈來了之後,眼睛也睜不開了,好象眼皮重得很,心裏也是擡不起,要念也念不動了,他是身心都重起來了,沒有力量了,”于善法中無堪能性,對修善法力量不夠了,這也叫身心無堪能性,那就是要輕安對治了。
“掉舉”是“令心不靜”,不能甯靜,是行舍,前面那個舍心所對治它。這些就是我們爲什麼要學這個呢?就是要對治我們的煩惱,當你知道這個心,煩惱心起的時候,用哪個東西來對治它,這個要知道,然後煩惱才好除下去。這個是我們大煩惱地法念過了。那麼下邊再念下去,念起來很快,記起來不容易了,一下把那麼多心所法都要記住,它的作用要記出來,那就不太容易。
E4 大不善地法
唯遍不善心 無慚及無愧
大不善地法,我們看下面的長行,表下邊的,什麼叫大不善地法,“謂法恒于不善心有”,凡是不善的心,都有這兩個心所——無慚無愧,有了無慚無愧,什麼壞事都會做。那麼也反過來說,凡是不是好心裏邊,不善的心裏邊,都有這兩個壞家夥在裏邊。(師笑)都是它們搗蛋了,才去做不善,如果有慚愧的話,壞事不敢做了,正因爲沒有慚愧,他肆無忌憚,就可以做不善。這個不善,我們知道,不是染汙了,前面大煩惱地法是染汙心裏邊有它,這個不善就不包括這個有覆無記了,單是不善的心,就是惡心,這些凡是惡心裏邊都有這兩個東西——無慚無愧。所以說罵一個人,你這個人不知慚愧,實際上很凶的,就是你心都是惡的,因爲這兩個東西,總在惡心裏邊有的,這個話罵起來很文明,但是分量很重的。
什麼叫“無慚”?“謂于功德”,殊勝的功德或者有功德的人,不敬重,不崇拜,“無所忌難”,就是無所謂,“無所隨屬”,不隨屬他,不跟他學,或者是第二個解釋,“于所造罪,自觀無恥”,造罪之後,自己以爲無所謂。那麼“無愧”呢,“諸善士所呵厭法”,善士,那些聖者,那些,或者佛…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