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28

  ..续本文上一页之二,七十一面,我们看又这个颂。“欲微聚无声,无根有八事,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看起来时间还比较充裕,我们就把书给它念一下。因为我这里边没有印书,印书之后太繁琐了,那么要看时间了,没有时间的话,就略略地把销了,今天看时间还可以呢,我们把它念一下。“欲微聚”,欲界的,这是从欲界说,微聚就是很小的一点点东西,哪怕你一个色法,物质的东西,哪怕你极小,它起码有八个东西一起生的。那么在欲界呢,假使这个东西是没有声音的,也没有根的,就是不是人身上的,人身上的、有情身上的就有根的,不是有情身上的,起码的话有八个东西同时生的。哪八个呢?地水火风,那是能造色,一切物质都是离不开地水火风的,这四个必定在的。另外呢,还有这个色香味触,凡是一个东西,再小,它有显色,有形色,它总是有气味,不管你气味是浓的、淡的、臭的、香的,总是有气味的。我们说人有不有气味?我们人感不到,但是我们到洋人身边,就感到气味很重,如果天上的人呢,不要说跑到你身边,天上下来还没有到人间,就感到人的气味跟动物园,没有进去,快进去那个味道一样的,那也不好受。那个就是人身上有气味的,那么夏天就知道了,出了一身汗这个汗臭,这个酸味味的那个味道,这不好闻的。那幺这个说是有香味……

  (7B)物质,哪怕再小,比如说微聚,极小的东西,再不能再小了,那么它至少有八个东西。地水火风,还有色香味触,这是不能再少了,这八个东西决定同时都生起来的。那么这是“无根有八事”,假使没有根的。有根的呢,有九个事情,加个身根,加个身根就九个了。那么“十事有余根”,假使身体有了,再加个眼根,那就十个了,或者再加个耳根,再加个鼻根。这个眼根、耳根、鼻根不能贴在一起,不能说一个小地方又是眼睛又是耳朵,那个不会的,假使这个身,有身根的,再加一个眼根,那么十个,或者不用眼根,耳根也是十个。那么这是说,再小的东西,你要是没有根的话,没有声音的话,那就是至少有八个,如果你有身根的话,再加一个身根,如果你说加,再加一个其他的眼耳鼻舌那些呢,要十个事,如果你发声音了,那就是加一个声音。那就是说再起码的,再小的,起码有八个,有身根的起码有九个,如果再加一个眼根等等的,那起码有十个。这就是说物质的东西,它要生的时候,决定有那些东西,几个法同时生起来,不会单独生出来的,这是辩证的一个从色法里边来看。

  

  B2 明心所有法

  那么心法呢,那就是多了,心王、心所。心王呢,我们讲过了,七个心界,还有一个意界,一个眼、耳、鼻、舌、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个识,加一个意界。那么心所法,它生的时候有规律的,大地法,一切法,一切心,不管你哪个心,这十个心所法是决定都会有的。那等于是我们打的比喻,就是太阳光,祗要你有太阳光,你去分析里边,它七个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个都决定会有这个颜色的。那么一个心,我们不论你起什么个心,你去分析一下,这十个心所法的作用决定会在里头的,这是大地法,我们先看。它这个《俱舍》讲这个心所法呢,是很辩证的,就是说它生的时候,哪些决定跟哪些一起生也讲的,不像《百法》就分分类就完了,所以说《俱舍》有《俱舍》的特殊的地方。

  

  C1 明五地法

  D1 总标名数

  心所且有五,大地法等异

  我们先看心所法,颂里边,“心所且有五,大地法等异”。心所法,“且”,我们姑且分他五个,“大地法等异”,那就是我们下边的表,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五个,“且”就是说还不够,最后还有一个不定地法,这个书上没有把它列出来,但是那些前面这五个心所法里边安不下的,都归纳在不定地法里边,所以说“且有五”,不是说决定祗有五个。那么哪五个呢?大地法等等,它有不同。下边一个一个讲了。

  

  D2 别释名体

  E1 大地法

  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

  什么叫大地法?先看表的最后一行,“大地法者,谓法恒于一切心有”,这个法,这些心所法,经常是在一切心里边都有它的,这十个心所,“遍三性等一切心品”,那么这十个心所法呢,不管你是起善心也好,起恶心也好,起无记心也好,总是有这十个东西的,所以我们一般都比喻太阳光里边的七个颜色,你三棱镜一分的话,这七个颜色,不管你什么地方的,祗要你有太阳光,决定有这七个颜色在里头。那么祗要你有心,这十个心所法,决定有它的,不管你善心恶心无记心,都会有它,那就是这几个跟心分不开的。

  哪十个呢?“受”,我们见过面的,领纳为性。“苦、乐、俱非,有差别故”,领纳的对象有苦、有乐,俱非就是既不是苦又不是乐,那么这当然包括心里的忧和喜,有各式各样的差别。

  “想”也见过面的,取像,前面那个境,各式各样的境,男女苦乐等等,都把它放在心里边来,把客观的相,把它摆到心里边来,所以我们这个想,写这个字呢,很有意思,想就是相,把它在心上的想,就叫想。那么前面我们讲过的,一切的构思归纳等等的作用,认识的作用,都属于想心所的。

  “思”,造作为性,“能令心有所造作”,我们决定要做个事情,假使今天出去要做一个什么好事,这个心决定了,到庙里拜佛去,这个,那这个身体就听它话了,它一决定之后,就听它的话,就做了。所以这个思呢,在西洋哲学里边很重视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意志。

  “触”,也讲过了,“受领纳随触”,就是这个触,“触对”,根境识三个和合,就生一个触,能够触对。那就是说我们的根境,本来客观的环境,由根境识三个和合生一个触,这才主观的世界跟客观世界产生关系了。这个触不生之前呢,主观的主观,客观的客观,那个没有关系的。那么这里关系一生,最容易显的,表现,最容易粗显,最容易体现出来的——苦乐,看那个境,我们就感到顺的我心的,就感到欢喜——乐受;不顺的,就感苦受。这个在心里呢,跟客观产生的关系了,受是第一个产生。所以受是在五蕴里边最粗,色之后就是受。那么想呢,联想、思构,认识作用呢,要受后头一点,比较细一点。触,根境识三个和合之后产生一个触,这个触呢,对环境产生作用,心色才交接起来,本来是心色不相干的,这个时候互相交织,互相地联系出来了。

  “欲”,我们希望,心里想一个事情,就是我们讲触的时候,你感到冷了,就希望暖和,感到肚子空了,就希望吃东西,这个就是欲,欲心所。为什么欲心所摆在触里边呢?触是因,欲是果,有财释,果立因名,这个我们前面都讲过的,就是个欲心所,他心里希望有什么东西,希望做什么事业。

  “慧”,“有简择”,这个我们是讲过了,慧心所,对法、一切法能够简择,就是挑选,这个好,那个不好。

  “念”,“于所缘明记不忘”,所缘的境,过去经过的事情能够记住,不忘记,这就是念。我们念佛的念,就是这个念。阿弥陀佛,不要忘记掉,清清楚楚的。如果念念念得糊里糊涂,念观音菩萨了,妄念,妄念来了,这个念就没有了。

  “作意”,作意就是说我们心昏昏沉沉的,好象是漫不经心的时候,提高警惕,作意才能提起来,提起注意起来。“令心警觉为性”,漫不经心的,要他个注意,提高警惕,就是注意,那么就是作意的意思。假使我们要考虑问题,把心,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也是作意的意思。

  “胜解”我们也见过面的,“谓能于境印可,此事如此,非不如是”,对一些境起一个殊胜的理解,就是说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不是那样子的。那么就是说,我们假使说对佛教的信心具足的话,起了胜解了,我承认佛不是迷信,是理智的,人家再跟你说,不会相信他。我们这里有两次了,我们那个后门呢,打门,是什么呢?来传教来的,基督教传教士来了,那么我们佛教徒呢,有胜解心了,决定佛教是对的,不会错的,基督教决定是讲的道理不透彻的,那么这个心有了之后,就不会动摇了,就是胜解心所。

  “三摩地”,就是定,等持,什么叫等持呢?“平等持心”,当然心所法也包在里头了,因为心是主要的,叫等持心,“于一境转”,把心注意力集中在一点,这就是等持,我们散心里边,一般的心里边也有等持。当你做一个事情,专心一致的时候,就是等持。当然了,入定呢,等持能够时间很长地专门在一个境上转的时候,那不是散的心了,那是要定心了,但是散心里边专心一致,把心集中注意力在一个境上的时候,也是三摩地的作用。

  那么第一个我们是念好了,是大地法,这个名字记牢,大地法就是说一切心,不管你是善的恶的无记的,都有这十个法,最普遍的,凡是有心就有它。它的名字呢,“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这个最好把它记住。在《百法》里边呢,就是分两个了,五个五个分两个——遍行、别境:五个遍行心所,五个别境心所,那讲的意思稍微有点不一样了,但是我们这里把十个是归纳成一个体的,叫大地法,一切心都有它的。

  

  E2 大善地法

  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

  那么下边,还可以念一个,念好之后就休息,就提问题。今天我们的要求呢,要把不相应行法讲完,念完这个,一个小时。那么下一节课,因为六因四缘五果比较理论性强一些,也是很重要的,下一节课专门讲因果了,那么我们安排是这样子。看是不是念得完了,念不完的话,今天留一点下一次一起也可以。

  现在跟下去,大善地法。大善地法呢,我们看看下边最后一行,表下边的,什么叫大善地法?“谓法恒于诸善心有”,凡是善心,决定有它的。所谓“大”,就是一切心都有,但是这个心是一切善心,前面的大地法呢,这个…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