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29

  ..续本文上一页“大”就是一切的心都有它,那么这个大善地法呢,一切善心里边,都有这十个心所法。这个里边,分析起来呢,两个意思,“一则唯是善性”,这十个法都是善的,“二则徧一切善心”,所有善心里边都有这十个法,这就叫大善地法。那么它具体有什么?

  第一是“信”,信心很重要,善法的根本就是信,“信为道源功德母”,这个话我们一定要记住。如果你信还不坚定的话,赶快要培养这个信心,否则在佛教里边会呆不住的。很多人佛教信了很久,甚至于出家,还是经过很长的时间,但是到某一个机缘,碰到什么缘的话,还会退,甚至于会还俗,甚至于会得堕落到反对佛教,诽谤佛教,都会有,那么这是信心的关系。所以说我们佛教徒对信心这个问题要重视,一定要培养它,培养它,从小的变大的,这个就是长养它了。

  信的心,是“澄净也”,干干净净的。我们说水,从河里边或者是井里边舀来的水,摆一点明凡,摆进去,那脏东西就沉下去了。那么古代有清水珠,那个珠摆在水里边,所有脏全部沉下去了,干干净净的。那么信心也是心的净水珠,心里边不干净的东西,祗要有信心,全部沉下去了。这个我们说信心有这么大的作用,如果你信心具足的,我经常打这个比喻,你念观音菩萨,什么事情,感应都会来,大火不能烧,大水不能漂,山上掉下来,掉不死,那个毒蛇猛虎来,不会咬你,等等的奇怪的事情,所谓神通的事情,都会出现。有一个青海民族出版社的营业员,我上次好象讲过,她跟我通了几次信,我劝她信佛。她信了之后,她一次出差碰到山崩、大雷雨的时候,她就感到很危险,恐怕要回不到家了,她就拼命念观音菩萨,念了之后,观音菩萨就像电视的荧幕一样现出来,很清楚,看了欢喜得不得了,她心里想稳定了,不会出事。那么果然她回家了,回家之后就马上写信告诉我这个事。但是信心一出来呢,心里干净之后,一切感应都会来了。

  什么叫信心呢?“有说”,就是说,信,具体相信什么呢?“于四谛、三宝、善恶业果忍许”,这个叫信。把这个念完。这个信心就是对这个四谛(苦集灭道)相信,三宝的功德相信,善恶业果,造善业得乐果,造恶业得苦果,造什么业得什么果,就是昨天有人问的,“如是因得如是果”,这个“如是如是”就是说怎么样的因就感怎么样的果,这个我们下一次讲六因四缘五果的时候,广讲这个道理,什么因感什么果,那么这些道理心里忍定了,决定如此的,忍许,这个就叫信,信的具体内涵是这个,不是说听到什么人讲什么神通,“噢,我相信了”这些,这个不叫信,要因果四谛三宝这个信,才叫是真正我们所谓的佛教徒信。现在是休息十分钟,大家要看一看,有问题的提一下。这个能够忍许,是,就是这样子的,心里认可了,这个叫信。那么这个信一起呢,一切烦恼都可以沉下去。我们信心具足的话,有的人就有经验,他心里烦恼得不得了,一心念观音菩萨,或者一心念阿弥陀佛,他自己也感不到么,心就平静下去了,这个信的力量就很大。

  第二个“不放逸”,不放逸我们看到不要放肆,“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个每天恐怕你们也都念的吧?晚上都要念一下,不要放逸,什么叫不放逸?“修诸善法,于善专注为性”,这个放逸是修善法不要放逸,做恶法很努力不叫不放逸,修诸善法,于善法专注,专心致志的,这个叫不放逸。“有释”,还有一个解释,“能守护心”,把心守住,不要跑掉,叫不放逸,就是心,你修定的时候,在善的心,你要观什么,或者念佛,把它管住,这个心专门在念,念佛的念头上,不要给它跑掉,这个也叫不放逸。

  “轻安”,“轻谓轻利,安谓安适”,这个很适意的,“于善法中,心有所堪任”,善法,要有堪任的力量,有能够担任善法的能力,这个能力就叫轻安,这个对身心都有轻安。欢喜修定的,就会有经验,你修定修得好了之后,身心都有力量了,身坐起来,直直的,不会像这个疲劳不堪,弯起,扭起,这样子,不会了,很直,很有力,心要缘一个法,你想什么事情,非常有力,很准确,很强,这个力量很强,这是堪任性,有这个能力,就是轻安,轻安生起来了就有这个。轻安什么时候生?当然我们说善心的里边都有轻安,我们修善法的人都会得感到一种轻松的感觉,这是小的,在定中轻安生起来的时候,那就大大地不一样了,这个身心就是力量极大。

  “舍”,“舍离沉掉,令心平等,无警觉性”。一般说呢,舍是对治掉举的,令心平等,不要提太高,掉举就是把心浮动了,把它提上来了,把它平下去,轻安是对治昏沉的,昏沉来了之后,心没有力量了。有力量了,轻安一来,就把它昏沉就对治掉了。

  “惭”、“愧”,这个才有人问了,有功德的人,或者有这个功德,假使三宝的功德,或者修持戒,有持戒的人,这些功德的人,“有敬有崇”,有恭敬,又崇拜他,“有所忌难”,对他面前就不敢放肆,“有所随属”,要听他的话,要跟了他学,这是惭。“愧”,“于诸善士所呵厌之罪法”,就是不好的法,能见到它,将来要招非爱果,这个可怕的果,感到是恐怖,这是愧。这是我们在这个法相里边有两个解释,这是一个。下面还有一个解释,在这个表下边的第二行,大善地法下边那一个。“又释”,惭呢,于所造的罪,对自己说感到羞耻,这是惭,对人家说,恐怕人家看了不好意思,这个叫愧。这两个解释一般都用的。

  “无贪”,对一切可爱的东西没有贪染心,没有爱染的心。

  “无瞋”,没有恚害心,就是我们的慈心。

  “不害”,没有损恼他的心,就是我们的悲心。

  “勤”是精进,“令心(于善法)勇悍为性”。假使做恶事很勇敢,不叫勤,这个叫放逸,因为你善事没有好好做,做坏事去了。所以这些都是对善法来说的。

  这十个法,叫大善地法。下边我们看,这个念过了,一切善心都有这十个法。那么它里边两个意思:一个,“唯善性”,这十个法都是善的,那么精进,勤就是精进,这个精进呢,对善法的精进,勇悍,就是勇敢,有这个勇气,不害怕,肯做下去。第二个,“遍一切善心”,凡是有善心的地方,都有这十个心,祗要是善心好了,都有它们这十个。那么就是大善地法。

  

  E3 大烦恼地法

  痴逸怠不信 惛掉恒唯染

  下边是大烦恼地法,这个是烦恼,“大”就是说凡是染污的心都有它们这六个法。什么叫染污?前面说过,不善的跟有覆无记的都叫染污。那么看下边那一个长行,“大烦恼地法,谓法恒于染污心有”,凡是染污的心都有这几个法。“此上六种,一则唯染”,这六种法,一个它本身是染污的,“二则遍染”,所有染污心都有它。所以说我们看,贪、瞋这些不在里头,为什么?它们不是一切染污心都有的,染污心,有的发脾气的时候,有瞋心,没有贪心,有的时候,对这个事情贪恋不舍的时候,有贪心,没有瞋心,这个不是所有染污心都有它的,所以这两个摆不进去,要摆到不定地法里边去了。那么这六个,凡是染污的心都有它的。

  第一个是“痴”,也叫无明,“迷境起故”,对境不能够明白地了知,这个叫无明,也叫作无智,没有决断,我们说到智呢,都有决断性的意思在里边。那么也叫作无显,没有彰了,就是不明白,不显明,反正糊涂了,就这些话,无明。

  “逸”,就是不放逸的对立面,放逸就是逸,“不修诸善,是修诸善所对治法”,就是前面的不放逸就是对治放逸的。

  “怠”,懈怠,“心不勇悍”,对做好事呢没有勇猛的心,就是前面的这个勤对治的法,勤是能对治,我们前面的善法,都是对治下面的烦恼的,这个怠的心起来,要勤来对治,放逸的心起来呢,那就是要不放逸来对治,不信起来之后,要信来对治。

  “不信”,“令心不澄净”,就是信的对立面,是前面所说的信所对治的。

  “昏”,昏沉,“身心重性”,昏沉来了之后,眼睛也睁不开了,好象眼皮重得很,心里也是抬不起,要念也念不动了,他是身心都重起来了,没有力量了,”于善法中无堪能性,对修善法力量不够了,这也叫身心无堪能性,那就是要轻安对治了。

  “掉举”是“令心不静”,不能宁静,是行舍,前面那个舍心所对治它。这些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呢?就是要对治我们的烦恼,当你知道这个心,烦恼心起的时候,用哪个东西来对治它,这个要知道,然后烦恼才好除下去。这个是我们大烦恼地法念过了。那么下边再念下去,念起来很快,记起来不容易了,一下把那么多心所法都要记住,它的作用要记出来,那就不太容易。

  

  E4 大不善地法

  唯遍不善心 无惭及无愧

  大不善地法,我们看下面的长行,表下边的,什么叫大不善地法,“谓法恒于不善心有”,凡是不善的心,都有这两个心所——无惭无愧,有了无惭无愧,什么坏事都会做。那么也反过来说,凡是不是好心里边,不善的心里边,都有这两个坏家伙在里边。(师笑)都是它们捣蛋了,才去做不善,如果有惭愧的话,坏事不敢做了,正因为没有惭愧,他肆无忌惮,就可以做不善。这个不善,我们知道,不是染污了,前面大烦恼地法是染污心里边有它,这个不善就不包括这个有覆无记了,单是不善的心,就是恶心,这些凡是恶心里边都有这两个东西——无惭无愧。所以说骂一个人,你这个人不知惭愧,实际上很凶的,就是你心都是恶的,因为这两个东西,总在恶心里边有的,这个话骂起来很文明,但是分量很重的。

  什么叫“无惭”?“谓于功德”,殊胜的功德或者有功德的人,不敬重,不崇拜,“无所忌难”,就是无所谓,“无所随属”,不随属他,不跟他学,或者是第二个解释,“于所造罪,自观无耻”,造罪之后,自己以为无所谓。那么“无愧”呢,“诸善士所呵厌法”,善士,那些圣者,那些,或者佛…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