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在哪個人身上的?諸,就是代名詞,那些,那些什麼呢?就是佛。那麼這個人所依的,這個人他身上有什麼功德呢?那分起來,一個智,就看那個表,第一章的表,講義第一章的表,第一章的表裏邊。這個功德呢,第一個是分兩種,自利方面的,智慧的功德,斷煩惱、斷習氣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就是一切種冥滅,斷煩惱的功德就是諸冥滅,這是自利方面的。另外一個利他的呢,“拔衆生出生死泥”,所以這樣子叁個功德具全的,就是佛。皈依佛。
C2 指德皈敬
敬禮如是如理師
那麼我們要皈依的是怎樣子的人呢?先把叁個功德標出來了,“敬禮如是如理師”,我們要歸敬的就是這樣子的如理的師。“如是”,就是指有前面叁個功德的:智德圓滿的、斷德圓滿的、恩德圓滿的。“如理師”,依如法的教誡來度衆生出苦的師。那麼這樣子的師呢,是我們所歸敬的。整個的歸敬頌叁句就是這個意思。
B2 發起序
對法藏論我當說
下邊,後頭一句,“對法藏論我當說”,歸敬好之後,那麼你爲什麼歸敬呢?就是造論了,要造論,求佛的加持,求魔障的消除,那麼先要皈敬,皈敬之後,然後要做事情了,做什麼事?“對法藏論我當說”,這個《俱舍論》,我當下就要說了,當說就是快說了,馬上就要說了。
A2 隨難別解
B1 出對法體
C1 勝義對法
淨慧隨行名對法
那麼下邊有幾個問題,他要解答的。什麼叫對法?那麼就是“隨難別解”了。對法的體是什麼東西?“淨慧隨行名對法”,“淨慧”,無漏慧,它就是真正的對法的自性;“隨行”,跟了無漏慧一起走的那些無漏的心王心所跟那些不相應行,還有那個道共戒,都是無漏的,凡是無漏慧生起來,決定還有這一些東西跟它一起生起的,叫它的隨行。等于國王的那個隨員一樣的,國王要到外國去訪問的話,他隨員有一批,決定跟了他跑的,絕對不會國王一個人跑的,這不可能。那麼這些隨行呢也是無漏法。“淨慧隨行名對法”,這是勝義對法,我們看後頭那個表,六面的“淨慧隨行名對法”,他說什麼叫對法呢?淨慧跟隨行叫對法。
D1 自性對法
那麼淨慧呢就是無漏慧,無漏慧沒有煩惱的,是幹淨的,叫淨。
D2 隨行對法
那麼隨行呢,是跟了這個淨慧一起生起的法。哪一些?我們翻到第七頁的講義。隨行有二十八個法,它是五蘊裏邊都全的。
色蘊呢,就是道共戒,凡是證了道以後,證了這個聖道以後,自然有那個能力不做壞事,這個叫道共戒。我們說最起碼的,初果,這個預流果,他證了預流果之後,這個五戒任何情況之下不會犯的,打死他也不犯的,叫他偷東西、殺人,或者殺雞、殺羊,或者是叫他做邪淫,或者叫他是打妄語,你把他頭砍掉,他也不會犯那些過失的,這就是道共戒,絕對保證不會犯的。那麼你淨慧出來之後,聖道有了,聖道有了之後,跟聖道一起生起來的道共戒,就是聖道共同生起來的那個戒呢,它也決定生起的,某些壞事不會做的,越是道共戒越高,做的壞事越少,成了佛了之後,一點點的不威儀的事情都沒有了,不要說壞事,行動威儀都是如如法法的,一點也沒有……。像我們是有的時候,說話談吐有粗魯的樣子,或者有一些在大場面不適合的一些行動,佛是一點也不會有的,這是道共戒最圓滿的。那麼這個道共戒是色蘊,屬于“色法”的。我們將來要講,這叫無表色,不能表示給人家看的色。色,我們說有很多,色,就是顯色、形色或者聲音,或者是什麼,色聲香味觸,都屬于色蘊裏邊的,這都是我們可以表現的,給我們看到的。形色,我們眼睛能看,聲音,耳朵能聽,香,鼻子能聞,都能夠表示給我們知道的,是五官能夠接觸的。這個無表色,五官接觸不到,心裏也想不到,這是一個聖者才知道的事情,叫無表色,不能表示給我們知道的。
那麼“心王”就是第六意識了。“心所法”——“大地法”、“大善地法”、“不善地法”,那麼多。
這個我們到後來要講這個七十五法呢,這個表上都有了。整個宇宙的萬法分成五大類——色法、心王、心所,還有是不相應行,還有一個就是無爲法,一共是五類。五類裏邊,哪一類有多少?這個在七十五法的表裏邊都有。現在我們跟淨慧一共生起來的法,祗有二十八個。色法裏邊祗有道共無表色;心王是第六意識,前邊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不在裏邊,因爲定中祗有第六意識的,定裏邊不看東西的,也不聽聲音的;那麼心所法裏邊,大地法十個,大善地法十個,不定地法有兩個;不相應行法呢,得跟生住異滅,這是隨行的二十八法。
“淨慧”也好,“隨行”也好,都是叫勝義對法,都是無漏的,叫勝義對法。
C2 世俗對法
及能得此諸慧論
還有“世俗對法”,要生起無漏的慧的前方便,就是由“諸慧”、“諸論”。慧有幾種?四種,就是我們在第七頁的表。
D1 方便對法
生得慧,生下來就有的那個分別能力,生得慧。有這個能力呢,能夠看經,看經之後,然後就聽人家講,那麼再生起聞慧,“聞教成故”。聽了經之後,我們的智慧會升高一層,我想智慧聽了一個星期了,可能智慧要比沒有聽之前肯定要提高了,這個提高的那一部分就是聞慧。如果你下去,能夠思惟的,慢慢地是心去思惟考慮問題的,那還能夠增加一種更高的智慧,叫思慧,“因思起故”,因爲思惟才起的,單是聞還不能得到這個,要自己的思考力,慢慢地體會,才能生起的。所以這些事情都不能代替的,你說我求佛加持,加持我智慧生起來,你如果不去聞教,你聞慧就生不起來,如果不去思惟,思慧就生不起來,不修定,這個修慧就生不起來。
那麼你求佛加持,那麼沒有用了?有用。你求加持之後,你生起聞慧的緣他給你,給你身體好,給你記憶力增強,然後給你有機會聽法,那當然聞慧就生起來了。假使你要思慧,他也給你各式各樣思慧的緣,給你,你可以有這個時間去深深地考慮問題,慢慢地去體會那些佛的經教的道理,思慧也生起來了。修慧,他給你能夠修定的緣,修定的緣很多,我們將來講這個戒定慧的時候會講那個問題,那麼這些緣都有了,果,這個定,自然會生出來。那麼有了定之後,那個修慧當然會生出來了。所以說求佛的加持,是佛幫助我們這個因緣具足,還要自己努力去把那個真的果去修出來,單是自己躺在床上“佛加持我智慧開了,佛加持我快快成就,佛加持我成佛”,一動也不動,那不可能的。
所以說佛教呢,要靠自己努力的。當然,佛的幫助也是很大,但是單靠佛的幫助,自己不努力,如果能成佛的話,我們釋迦牟尼佛以前,十方世界的佛,不曉得多少,早該把我們度成了佛了,爲什麼我們現在還都是老衆生,還在這裏受苦呢?我們受的苦還好一點,地獄裏邊的苦,苦得不得了,一天一夜萬死萬生的,他們自己願意受嗎?當然不願意受了,但是佛出了那麼多,每一尊佛的神通又那麼大,就是你自己不修,沒有辦法救你的。一定要自己接受佛教,依了佛的道理去修,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所以說佛教是要靠自己的,不是迷信。迷信的人,他神廟去拜拜,燒幾支香,供一點東西,就會發財了,就會得長壽了,就會得成仙了,這個都是迷信,我們說。你要發財,你要靠做生意,你不做生意,你單是拜佛,一天拜到黑,你發什麼財?發不了財的。這個,所以說這個很簡單的道理。
那麼我們要得這個無漏慧呢,要有這四個智慧,從生得的智慧,慢慢進入聞慧,慢慢進入思慧,慢慢進入修慧。修慧生起來了,然後我們把這個智慧去簡擇四谛,苦集滅道四個谛道理,那就會生起無漏的智慧,這是見道,也是開悟。這個修慧之後就會生起無漏慧,所以說諸慧是生起無漏慧的一個方便。
D2 資糧對法
那麼這個智慧你要緣什麼東西呢?就是這個智慧去考慮什麼問題,聽什麼東西呢?要聽論。就是諸慧諸論了。“資糧對法”,諸論呢,就是包括《發智》 、《六足》,《發智論》、 《六足論》在第七頁有個表,大家看好了,因爲時間關系呢,我們就不要重複去念它。那麼這些論呢,我們說是不是單是這麼幾部論呢?實際上這幾部論都是把佛的意思都包在裏邊,從某一個側面來講佛的教理。那麼《發智論》是比較完整的,《六足論》是側重于某一方面的,那麼這些總納加起來就是佛的教。所以緣這些論,再用這四個智慧,慢慢地就會生起無漏慧,這是生起無漏慧的方便的資糧。也就是說,雖然這些法是有漏的,還沒有到無漏的淨慧,但是它是無漏淨慧生起的方便,生起的資糧,所以也叫對法,這個我們在六離合釋呢就是有財釋,它能夠生起對法的,它也叫對法,它本來不是對法,它是諸慧諸論,但是它也叫對法,因爲它能生起對法。但是這個對法是世俗對法,是有漏的,跟前面的勝義對法(無漏的)有層次的高下,不一樣,但是對法呢都叫對法。
所以說他第一個問題,隨難別解裏邊。什麼叫對法呢?“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這是解決了,這個就叫對法。
B2 釋藏名
攝彼勝義依彼故 此立對法俱舍名
那麼下邊提第二個問題,什麼叫藏?“俱舍”叫藏,什麼叫藏?那麼這裏也有解釋,我們翻到第八頁。“俱舍”就是翻印度話,翻成我們中國的話就是藏。藏有兩個意思,有一個表,我們看第八頁的表,藏有兩個意思。他這個原來的文呢,什麼叫藏呢?“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舍名”。“攝彼勝義、依彼故”,這兩個原因叫藏,那麼合起來叫《阿毗達磨俱舍》,這個名字是這麼安的。那麼先看什麼叫藏,藏有兩個意思,頌裏邊的“攝彼勝義”故,這個就是說包含叫藏,藏有包含的能力。藏簡單說是一個箱子,它能夠藏東西的,叫藏。那麼這個《俱舍》就是一個箱子,它能…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