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藏什麼?它能包含《發智》、 《六足》的那些對法的道理,所以《俱舍》叫藏。藏還有個意思,“依彼故”,依靠它,也叫藏,那麼就是所依的意思,所依,《俱舍論》是依《發智》 、 《六足》造的,《發智》、 《六足》是所依,那麼《發智》、《六足》叫藏。

  所以說這兩個意思,具體的內涵不一樣,包含叫藏的時候,《俱舍論》叫藏,《俱舍》能包《發智》 、 《六足》的東西;所依叫藏的時候,《發智》 、 《六足》叫藏,因爲《俱舍論》是依《發智》 、 《六足》來造的,所依的東西就是《發智》 、 《六足》,那就是《發智》、《六足》叫藏。

  那麼藏的意思我們明白以後呢,那麼把“阿毗達磨俱舍”這個名字可以解釋了。那麼對法藏就是“阿毗達磨俱舍”,也有兩個意思,第二個表,“此立對法俱舍名”,怎麼安名的呢?有兩種方式安的,一,“謂此論者,攝彼對法,發智論等,諸勝義言,故名爲藏。”這個《俱舍論》,它能夠包含《發智》 、 《六足》那些殊勝的話,它的一些教義,所以這個《俱舍論》叫藏,《俱舍》是個箱子,這個箱子裝《發智》、 《六足》的,這個藏是什麼藏呢?什麼箱子呢?放《發智》 、 《六足》的藏,“對法之藏”。對法是《發智》 、 《六足》,藏《發智》 、 《六足》的那個箱子叫對法藏,這是第一個“阿毗達磨俱舍”的解釋,“對法之藏,名對法藏,依主釋”,這個學過六離合釋的就知道,依主釋。

  那麼下邊一個,《發智》、 《六足》叫對法,這個《發智》 、 《六足》本來是對法,那麼又是此論的所依,《發智》、 《六足》又是《俱舍論》的所依靠,因爲《俱舍論》是依它造的,所以《發智》、 《六足》又叫藏,《發智》 、 《六足》是對法,《發智》 、 《六足》也是藏,那麼現在把對法跟藏兩個不同的概念合一個複合名詞,叫對法藏,那這個對法本身就是藏,一個體,就是《發智》、 《六足》,那麼這個《發智》 、 《六足》叫對法藏,這是持業釋,它兩個概念是同一個體的,持業釋。所以《發智》 、 《六足》是對法藏呢,持業釋。那麼這個是《發智》 、 《六足》的名詞,我們現在要問的是《俱舍》的名詞,那還不夠,還得要說下去。

  “今此論者”,這個論爲什麼叫對法藏呢?《發智》、 《六足》是對法藏,我們這個《俱舍》不是《發智》 、 《六足》,不能叫對法藏,但是《俱舍論》是依《發智》 、 《六足》造的,它講的東西就是《發智》、 《六足》,它《俱舍論》裏邊有《發智》 、 《六足》的話,那麼有財釋。 《發智》、 《六足》叫對法藏,《俱舍》有它的那個內涵,那麼《俱舍》也就叫對法藏,這個是有財釋。所以說第二個解釋呢,《俱舍》叫對法藏是有財釋,而在有財釋之前,《發智》、 《六足》叫對法藏是持業釋,要兩層的意思才能夠到達《俱舍論》叫對法藏的那個層次。

  所以說爲什麼這個論叫對法藏呢?就這兩個道理,第一個,對法有對法的涵義,世俗對法跟那個勝義對法;那麼藏又是兩個意思,一個是叫包含,一個叫所依,把它兩個意思,對法跟藏合攏來,叫對法藏,也是兩個意思。那麼這裏說隨難別解,兩個問題解決了。什麼叫對法?“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兩句。什麼叫藏呢?“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舍名”,這是也解決了。

  

  B3 明說意說人

  若離擇法定無余 能滅諸惑勝方便

  由惑世間漂有海 因此傳佛說對法

  那麼下邊第叁個問題,“明說意說人”。爲什麼要說《俱舍》?什麼人說的《俱舍》,就是哪個人傳下來說《俱舍》的?。這個表上恐怕沒有吧,沒有了。那麼我們就看書,書哪一頁?你們翻一翻,我的頁跟你們不一樣。十六頁,你們翻到十六頁,那麼十六頁,就是序頌的最後一個頌,“若離擇法定無余,能滅諸惑勝方便,由惑世間漂有海,因此傳佛說對法。”前面叁句就是理由,第四句呢結論,因此傳對法,“傳佛說對法”,這是兩個意思都解決了。“說意”,因此說對法,這是爲什麼要說對法;“說人”,哪個說的?傳佛說對法,從佛那裏傳過來的。

  那麼爲什麼要說對法呢?就是說假使離開擇法,就是慧,慧就是對法,離開了慧,能夠擇法呢,決定沒有其他的能夠滅除煩惱的殊勝的方便,沒有了,祗有慧來擇法,就是阿毗達磨,才能夠滅煩惱。那麼煩惱滅呢,非對法不可。那麼我們說我們不學對法,那麼就不要滅煩惱。煩惱不滅掉(惑就是煩惱),假使煩惱不滅掉,有什麼害處呢?“由惑世間漂有海”,那麼煩惱不滅的話,世間上就漂流叁有大海,在叁有大海裏邊頭出頭沒的,而沈在地下的時候多,頭冒出來的時候極少,那麼這樣的苦我們不想受,那得要斷煩惱,要斷煩惱,就得要學阿毗達磨——擇法。所以要說阿毗達磨,如果不說的話就不能滅煩惱,不滅煩惱就不能出生死大海,這是說爲什麼要說阿毗達磨的原因。

  那麼最後是什麼人說的?“傳佛說”,佛在經裏邊,十二分教裏有論議這一種,論議就是阿毗達磨。那麼佛經裏邊說的阿毗達磨很多,迦多演尼子把它集中起來,作一本《發智論》,這是從佛那裏傳過來的,所以說“傳佛說對法”,最早的說對法還是我們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另外有個人他發明的。所以說我們這個對法,實際上它的源流,還是釋迦牟尼佛那裏傳下來的。這就是說我們還是說的是佛的教,對法是從佛那裏來的。這個序頌到此爲止講完了。

  

  

  

  叁 正宗分

  

  那麼剛才一個小時把序分講完了,當然大要也不能講得太仔細了,現在要講正宗分,正宗分課長了。我們先看一看這個表的第二頁,正宗分有六百個頌,那麼它還是用表來表示。

  

  

  

  

  

  總標綱要

  A1 總明有漏無漏法

  有漏無漏法

  一個是“總標綱要”,正宗分裏邊,先提個綱,然後詳細解釋。提綱裏邊有兩行,一個是總名有漏無漏,一句話,“有漏無漏法”。這個頌呢,我們就看這個講義的第八頁,第八頁第二個表的上面,“有漏無漏法”,這就是總綱,正宗分的總的提綱就在這裏。總明有漏無漏呢就是第一句,“有漏無漏法”。別明有漏無漏呢,明有漏的——“除道余有爲”,這個我們下邊看那個頌,“于彼漏隨增,故說名有漏”,這是講有漏的。別明無漏呢,它是“無漏謂道谛,及叁種無爲,謂虛空二滅。”下邊還有一個頌,一共兩個頌,這是講無漏的。那麼這是總標。

  

  

  A2 別明有漏無漏法

  B1 明有漏

  除道余有爲 于彼漏隨增 故說名有漏

  下邊“別釋體性”呢,詳細地講了,把總的綱要,等于科目一樣的,總科提出以後,下邊是詳細地講。詳細講裏邊,總明有漏無漏的,把有漏、無漏合起來講的,第一個是講體的,是界品,四十一個頌,第二個講有漏無漏法的作用的,是根品,七十四個頌。那麼下邊呢就是把有漏無漏分開講了,別名有漏無漏。名有漏的果,是九十九個頌,世間品。名有漏的因,一百叁十一個頌,業品。名有漏的緣,六十九頌,隨眠品。下面是明無漏。無漏的果,賢聖品,八十叁個頌。無漏的因,六十一個頌,智品。無漏的緣,叁十八個頌,定品。最後明正法住世有一個頌,加起來六百個頌,這是正宗分。

  現在我們開始講正宗分,大家就翻到第八頁,表是第八頁,書是哪一頁,你們看一看,十五頁是吧?那麼翻到十五頁,跟那個表對起看。正宗分,前面序分講好了,下面正宗分了。序分他就是說的“若離擇法定無余,能滅諸惑勝方便”,特別強調了擇法的重要性,就是除了這個無漏慧來簡擇,就是挑選那些法的話,那麼要把煩惱滅掉呢,就沒有再其他的方便了。那麼煩惱又是那麼可怕,要把我們推入叁有大海去受苦的,那麼我們當下的要務就是要滅煩惱,滅煩惱幺,不得不要學阿毗達磨。那麼阿毗達磨它是慧,淨慧,淨慧它簡擇什麼法呢?前面說淨慧是擇法,那麼擇的是什麼法呢?提這個問題了,那麼就回答了:“有漏無漏法”。這個淨慧它擇的就是有漏無漏法。我們的有漏法是煩惱的,不要,無漏的法是沒有煩惱的,清淨的,要修。那麼總的來說,我們修行呢就是有漏無漏法這兩種,這兩種法也包含一切宇宙的法。

  (4B)有漏、無漏裏邊,以有漏無漏這兩個科來包含世界宇宙的萬物萬法,那麼就是這個。所以說“有漏無漏法”,我們前面說的擇法,擇法,擇什麼法?擇的是有漏無漏法。

  那麼下邊是要講什麼叫有漏?先說有漏法,是哪一些叫有漏法?“除道余有爲”,有爲法裏邊把道谛這一部分除掉,那麼這個余下的就叫有漏法。這個我們看表,就是下面跟那個表。一切法分有漏無漏。有漏就是五取蘊,那麼五取蘊裏邊包含的是“苦谛”、“集谛”。在無漏裏邊有道谛,這是有爲法,括號——有爲裏邊包進去的,還有“虛空無爲”、“擇滅無爲”跟“非擇滅無爲”,這叁個無爲法。總的這四個法呢是無漏法。有漏法的體呢,就是在有爲法裏邊把道谛除掉,余下來的就是有漏法。那麼我們表上一看呢,很簡單。在有爲法裏邊包括叁個東西:苦谛、集谛、道谛,把道谛除掉開,余下的就是苦谛、集谛,這兩個谛就是有漏法。

  那麼爲什麼叫有漏呢?“于彼漏隨增”。漏,煩惱能夠漏出很多的過失來,有了煩惱呢,過失是壞東西,不給它漏出來的,不給它出來的,但是煩惱來之後,它就守不住了,要漏出很多過失,有了煩惱,就要造業了,這個過失就漏出來了,所以說煩惱就叫漏。“于彼漏隨增”,在這個地方煩惱隨增的,就是在這個“苦谛”、“集谛”這兩個有漏法裏邊,這兩個法裏邊呢,它的煩惱要隨順增長的,隨順就是兩個相合的,合得攏的,增長呢,不但是兩個合得攏,越來越厲害的,這個叫隨增。那麼在這個地方煩惱要隨順增長的,那麼這個法就叫有漏法。這個“彼”就是代替苦谛、…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