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在哪个人身上的?诸,就是代名词,那些,那些什么呢?就是佛。那么这个人所依的,这个人他身上有什么功德呢?那分起来,一个智,就看那个表,第一章的表,讲义第一章的表,第一章的表里边。这个功德呢,第一个是分两种,自利方面的,智慧的功德,断烦恼、断习气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就是一切种冥灭,断烦恼的功德就是诸冥灭,这是自利方面的。另外一个利他的呢,“拔众生出生死泥”,所以这样子三个功德具全的,就是佛。皈依佛。
C2 指德皈敬
敬礼如是如理师
那么我们要皈依的是怎样子的人呢?先把三个功德标出来了,“敬礼如是如理师”,我们要归敬的就是这样子的如理的师。“如是”,就是指有前面三个功德的:智德圆满的、断德圆满的、恩德圆满的。“如理师”,依如法的教诫来度众生出苦的师。那么这样子的师呢,是我们所归敬的。整个的归敬颂三句就是这个意思。
B2 发起序
对法藏论我当说
下边,后头一句,“对法藏论我当说”,归敬好之后,那么你为什么归敬呢?就是造论了,要造论,求佛的加持,求魔障的消除,那么先要皈敬,皈敬之后,然后要做事情了,做什么事?“对法藏论我当说”,这个《俱舍论》,我当下就要说了,当说就是快说了,马上就要说了。
A2 随难别解
B1 出对法体
C1 胜义对法
净慧随行名对法
那么下边有几个问题,他要解答的。什么叫对法?那么就是“随难别解”了。对法的体是什么东西?“净慧随行名对法”,“净慧”,无漏慧,它就是真正的对法的自性;“随行”,跟了无漏慧一起走的那些无漏的心王心所跟那些不相应行,还有那个道共戒,都是无漏的,凡是无漏慧生起来,决定还有这一些东西跟它一起生起的,叫它的随行。等于国王的那个随员一样的,国王要到外国去访问的话,他随员有一批,决定跟了他跑的,绝对不会国王一个人跑的,这不可能。那么这些随行呢也是无漏法。“净慧随行名对法”,这是胜义对法,我们看后头那个表,六面的“净慧随行名对法”,他说什么叫对法呢?净慧跟随行叫对法。
D1 自性对法
那么净慧呢就是无漏慧,无漏慧没有烦恼的,是干净的,叫净。
D2 随行对法
那么随行呢,是跟了这个净慧一起生起的法。哪一些?我们翻到第七页的讲义。随行有二十八个法,它是五蕴里边都全的。
色蕴呢,就是道共戒,凡是证了道以后,证了这个圣道以后,自然有那个能力不做坏事,这个叫道共戒。我们说最起码的,初果,这个预流果,他证了预流果之后,这个五戒任何情况之下不会犯的,打死他也不犯的,叫他偷东西、杀人,或者杀鸡、杀羊,或者是叫他做邪淫,或者叫他是打妄语,你把他头砍掉,他也不会犯那些过失的,这就是道共戒,绝对保证不会犯的。那么你净慧出来之后,圣道有了,圣道有了之后,跟圣道一起生起来的道共戒,就是圣道共同生起来的那个戒呢,它也决定生起的,某些坏事不会做的,越是道共戒越高,做的坏事越少,成了佛了之后,一点点的不威仪的事情都没有了,不要说坏事,行动威仪都是如如法法的,一点也没有……。像我们是有的时候,说话谈吐有粗鲁的样子,或者有一些在大场面不适合的一些行动,佛是一点也不会有的,这是道共戒最圆满的。那么这个道共戒是色蕴,属于“色法”的。我们将来要讲,这叫无表色,不能表示给人家看的色。色,我们说有很多,色,就是显色、形色或者声音,或者是什么,色声香味触,都属于色蕴里边的,这都是我们可以表现的,给我们看到的。形色,我们眼睛能看,声音,耳朵能听,香,鼻子能闻,都能够表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五官能够接触的。这个无表色,五官接触不到,心里也想不到,这是一个圣者才知道的事情,叫无表色,不能表示给我们知道的。
那么“心王”就是第六意识了。“心所法”——“大地法”、“大善地法”、“不善地法”,那么多。
这个我们到后来要讲这个七十五法呢,这个表上都有了。整个宇宙的万法分成五大类——色法、心王、心所,还有是不相应行,还有一个就是无为法,一共是五类。五类里边,哪一类有多少?这个在七十五法的表里边都有。现在我们跟净慧一共生起来的法,祗有二十八个。色法里边祗有道共无表色;心王是第六意识,前边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不在里边,因为定中祗有第六意识的,定里边不看东西的,也不听声音的;那么心所法里边,大地法十个,大善地法十个,不定地法有两个;不相应行法呢,得跟生住异灭,这是随行的二十八法。
“净慧”也好,“随行”也好,都是叫胜义对法,都是无漏的,叫胜义对法。
C2 世俗对法
及能得此诸慧论
还有“世俗对法”,要生起无漏的慧的前方便,就是由“诸慧”、“诸论”。慧有几种?四种,就是我们在第七页的表。
D1 方便对法
生得慧,生下来就有的那个分别能力,生得慧。有这个能力呢,能够看经,看经之后,然后就听人家讲,那么再生起闻慧,“闻教成故”。听了经之后,我们的智慧会升高一层,我想智慧听了一个星期了,可能智慧要比没有听之前肯定要提高了,这个提高的那一部分就是闻慧。如果你下去,能够思惟的,慢慢地是心去思惟考虑问题的,那还能够增加一种更高的智慧,叫思慧,“因思起故”,因为思惟才起的,单是闻还不能得到这个,要自己的思考力,慢慢地体会,才能生起的。所以这些事情都不能代替的,你说我求佛加持,加持我智慧生起来,你如果不去闻教,你闻慧就生不起来,如果不去思惟,思慧就生不起来,不修定,这个修慧就生不起来。
那么你求佛加持,那么没有用了?有用。你求加持之后,你生起闻慧的缘他给你,给你身体好,给你记忆力增强,然后给你有机会听法,那当然闻慧就生起来了。假使你要思慧,他也给你各式各样思慧的缘,给你,你可以有这个时间去深深地考虑问题,慢慢地去体会那些佛的经教的道理,思慧也生起来了。修慧,他给你能够修定的缘,修定的缘很多,我们将来讲这个戒定慧的时候会讲那个问题,那么这些缘都有了,果,这个定,自然会生出来。那么有了定之后,那个修慧当然会生出来了。所以说求佛的加持,是佛帮助我们这个因缘具足,还要自己努力去把那个真的果去修出来,单是自己躺在床上“佛加持我智慧开了,佛加持我快快成就,佛加持我成佛”,一动也不动,那不可能的。
所以说佛教呢,要靠自己努力的。当然,佛的帮助也是很大,但是单靠佛的帮助,自己不努力,如果能成佛的话,我们释迦牟尼佛以前,十方世界的佛,不晓得多少,早该把我们度成了佛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都是老众生,还在这里受苦呢?我们受的苦还好一点,地狱里边的苦,苦得不得了,一天一夜万死万生的,他们自己愿意受吗?当然不愿意受了,但是佛出了那么多,每一尊佛的神通又那么大,就是你自己不修,没有办法救你的。一定要自己接受佛教,依了佛的道理去修,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说佛教是要靠自己的,不是迷信。迷信的人,他神庙去拜拜,烧几支香,供一点东西,就会发财了,就会得长寿了,就会得成仙了,这个都是迷信,我们说。你要发财,你要靠做生意,你不做生意,你单是拜佛,一天拜到黑,你发什么财?发不了财的。这个,所以说这个很简单的道理。
那么我们要得这个无漏慧呢,要有这四个智慧,从生得的智慧,慢慢进入闻慧,慢慢进入思慧,慢慢进入修慧。修慧生起来了,然后我们把这个智慧去简择四谛,苦集灭道四个谛道理,那就会生起无漏的智慧,这是见道,也是开悟。这个修慧之后就会生起无漏慧,所以说诸慧是生起无漏慧的一个方便。
D2 资粮对法
那么这个智慧你要缘什么东西呢?就是这个智慧去考虑什么问题,听什么东西呢?要听论。就是诸慧诸论了。“资粮对法”,诸论呢,就是包括《发智》 、《六足》,《发智论》、 《六足论》在第七页有个表,大家看好了,因为时间关系呢,我们就不要重复去念它。那么这些论呢,我们说是不是单是这么几部论呢?实际上这几部论都是把佛的意思都包在里边,从某一个侧面来讲佛的教理。那么《发智论》是比较完整的,《六足论》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那么这些总纳加起来就是佛的教。所以缘这些论,再用这四个智慧,慢慢地就会生起无漏慧,这是生起无漏慧的方便的资粮。也就是说,虽然这些法是有漏的,还没有到无漏的净慧,但是它是无漏净慧生起的方便,生起的资粮,所以也叫对法,这个我们在六离合释呢就是有财释,它能够生起对法的,它也叫对法,它本来不是对法,它是诸慧诸论,但是它也叫对法,因为它能生起对法。但是这个对法是世俗对法,是有漏的,跟前面的胜义对法(无漏的)有层次的高下,不一样,但是对法呢都叫对法。
所以说他第一个问题,随难别解里边。什么叫对法呢?“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这是解决了,这个就叫对法。
B2 释藏名
摄彼胜义依彼故 此立对法俱舍名
那么下边提第二个问题,什么叫藏?“俱舍”叫藏,什么叫藏?那么这里也有解释,我们翻到第八页。“俱舍”就是翻印度话,翻成我们中国的话就是藏。藏有两个意思,有一个表,我们看第八页的表,藏有两个意思。他这个原来的文呢,什么叫藏呢?“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摄彼胜义、依彼故”,这两个原因叫藏,那么合起来叫《阿毗达磨俱舍》,这个名字是这么安的。那么先看什么叫藏,藏有两个意思,颂里边的“摄彼胜义”故,这个就是说包含叫藏,藏有包含的能力。藏简单说是一个箱子,它能够藏东西的,叫藏。那么这个《俱舍》就是一个箱子,它能…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