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藏什么?它能包含《发智》、 《六足》的那些对法的道理,所以《俱舍》叫藏。藏还有个意思,“依彼故”,依靠它,也叫藏,那么就是所依的意思,所依,《俱舍论》是依《发智》 、 《六足》造的,《发智》、 《六足》是所依,那么《发智》、《六足》叫藏。
所以说这两个意思,具体的内涵不一样,包含叫藏的时候,《俱舍论》叫藏,《俱舍》能包《发智》 、 《六足》的东西;所依叫藏的时候,《发智》 、 《六足》叫藏,因为《俱舍论》是依《发智》 、 《六足》来造的,所依的东西就是《发智》 、 《六足》,那就是《发智》、《六足》叫藏。
那么藏的意思我们明白以后呢,那么把“阿毗达磨俱舍”这个名字可以解释了。那么对法藏就是“阿毗达磨俱舍”,也有两个意思,第二个表,“此立对法俱舍名”,怎么安名的呢?有两种方式安的,一,“谓此论者,摄彼对法,发智论等,诸胜义言,故名为藏。”这个《俱舍论》,它能够包含《发智》 、 《六足》那些殊胜的话,它的一些教义,所以这个《俱舍论》叫藏,《俱舍》是个箱子,这个箱子装《发智》、 《六足》的,这个藏是什么藏呢?什么箱子呢?放《发智》 、 《六足》的藏,“对法之藏”。对法是《发智》 、 《六足》,藏《发智》 、 《六足》的那个箱子叫对法藏,这是第一个“阿毗达磨俱舍”的解释,“对法之藏,名对法藏,依主释”,这个学过六离合释的就知道,依主释。
那么下边一个,《发智》、 《六足》叫对法,这个《发智》 、 《六足》本来是对法,那么又是此论的所依,《发智》、 《六足》又是《俱舍论》的所依靠,因为《俱舍论》是依它造的,所以《发智》、 《六足》又叫藏,《发智》 、 《六足》是对法,《发智》 、 《六足》也是藏,那么现在把对法跟藏两个不同的概念合一个复合名词,叫对法藏,那这个对法本身就是藏,一个体,就是《发智》、 《六足》,那么这个《发智》 、 《六足》叫对法藏,这是持业释,它两个概念是同一个体的,持业释。所以《发智》 、 《六足》是对法藏呢,持业释。那么这个是《发智》 、 《六足》的名词,我们现在要问的是《俱舍》的名词,那还不够,还得要说下去。
“今此论者”,这个论为什么叫对法藏呢?《发智》、 《六足》是对法藏,我们这个《俱舍》不是《发智》 、 《六足》,不能叫对法藏,但是《俱舍论》是依《发智》 、 《六足》造的,它讲的东西就是《发智》、 《六足》,它《俱舍论》里边有《发智》 、 《六足》的话,那么有财释。 《发智》、 《六足》叫对法藏,《俱舍》有它的那个内涵,那么《俱舍》也就叫对法藏,这个是有财释。所以说第二个解释呢,《俱舍》叫对法藏是有财释,而在有财释之前,《发智》、 《六足》叫对法藏是持业释,要两层的意思才能够到达《俱舍论》叫对法藏的那个层次。
所以说为什么这个论叫对法藏呢?就这两个道理,第一个,对法有对法的涵义,世俗对法跟那个胜义对法;那么藏又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叫包含,一个叫所依,把它两个意思,对法跟藏合拢来,叫对法藏,也是两个意思。那么这里说随难别解,两个问题解决了。什么叫对法?“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两句。什么叫藏呢?“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这是也解决了。
B3 明说意说人
若离择法定无余 能灭诸惑胜方便
由惑世间漂有海 因此传佛说对法
那么下边第三个问题,“明说意说人”。为什么要说《俱舍》?什么人说的《俱舍》,就是哪个人传下来说《俱舍》的?。这个表上恐怕没有吧,没有了。那么我们就看书,书哪一页?你们翻一翻,我的页跟你们不一样。十六页,你们翻到十六页,那么十六页,就是序颂的最后一个颂,“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由惑世间漂有海,因此传佛说对法。”前面三句就是理由,第四句呢结论,因此传对法,“传佛说对法”,这是两个意思都解决了。“说意”,因此说对法,这是为什么要说对法;“说人”,哪个说的?传佛说对法,从佛那里传过来的。
那么为什么要说对法呢?就是说假使离开择法,就是慧,慧就是对法,离开了慧,能够择法呢,决定没有其他的能够灭除烦恼的殊胜的方便,没有了,祗有慧来择法,就是阿毗达磨,才能够灭烦恼。那么烦恼灭呢,非对法不可。那么我们说我们不学对法,那么就不要灭烦恼。烦恼不灭掉(惑就是烦恼),假使烦恼不灭掉,有什么害处呢?“由惑世间漂有海”,那么烦恼不灭的话,世间上就漂流三有大海,在三有大海里边头出头没的,而沉在地下的时候多,头冒出来的时候极少,那么这样的苦我们不想受,那得要断烦恼,要断烦恼,就得要学阿毗达磨——择法。所以要说阿毗达磨,如果不说的话就不能灭烦恼,不灭烦恼就不能出生死大海,这是说为什么要说阿毗达磨的原因。
那么最后是什么人说的?“传佛说”,佛在经里边,十二分教里有论议这一种,论议就是阿毗达磨。那么佛经里边说的阿毗达磨很多,迦多演尼子把它集中起来,作一本《发智论》,这是从佛那里传过来的,所以说“传佛说对法”,最早的说对法还是我们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另外有个人他发明的。所以说我们这个对法,实际上它的源流,还是释迦牟尼佛那里传下来的。这就是说我们还是说的是佛的教,对法是从佛那里来的。这个序颂到此为止讲完了。
三 正宗分
那么刚才一个小时把序分讲完了,当然大要也不能讲得太仔细了,现在要讲正宗分,正宗分课长了。我们先看一看这个表的第二页,正宗分有六百个颂,那么它还是用表来表示。
总标纲要
A1 总明有漏无漏法
有漏无漏法
一个是“总标纲要”,正宗分里边,先提个纲,然后详细解释。提纲里边有两行,一个是总名有漏无漏,一句话,“有漏无漏法”。这个颂呢,我们就看这个讲义的第八页,第八页第二个表的上面,“有漏无漏法”,这就是总纲,正宗分的总的提纲就在这里。总明有漏无漏呢就是第一句,“有漏无漏法”。别明有漏无漏呢,明有漏的——“除道余有为”,这个我们下边看那个颂,“于彼漏随增,故说名有漏”,这是讲有漏的。别明无漏呢,它是“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谓虚空二灭。”下边还有一个颂,一共两个颂,这是讲无漏的。那么这是总标。
A2 别明有漏无漏法
B1 明有漏
除道余有为 于彼漏随增 故说名有漏
下边“别释体性”呢,详细地讲了,把总的纲要,等于科目一样的,总科提出以后,下边是详细地讲。详细讲里边,总明有漏无漏的,把有漏、无漏合起来讲的,第一个是讲体的,是界品,四十一个颂,第二个讲有漏无漏法的作用的,是根品,七十四个颂。那么下边呢就是把有漏无漏分开讲了,别名有漏无漏。名有漏的果,是九十九个颂,世间品。名有漏的因,一百三十一个颂,业品。名有漏的缘,六十九颂,随眠品。下面是明无漏。无漏的果,贤圣品,八十三个颂。无漏的因,六十一个颂,智品。无漏的缘,三十八个颂,定品。最后明正法住世有一个颂,加起来六百个颂,这是正宗分。
现在我们开始讲正宗分,大家就翻到第八页,表是第八页,书是哪一页,你们看一看,十五页是吧?那么翻到十五页,跟那个表对起看。正宗分,前面序分讲好了,下面正宗分了。序分他就是说的“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特别强调了择法的重要性,就是除了这个无漏慧来简择,就是挑选那些法的话,那么要把烦恼灭掉呢,就没有再其他的方便了。那么烦恼又是那么可怕,要把我们推入三有大海去受苦的,那么我们当下的要务就是要灭烦恼,灭烦恼幺,不得不要学阿毗达磨。那么阿毗达磨它是慧,净慧,净慧它简择什么法呢?前面说净慧是择法,那么择的是什么法呢?提这个问题了,那么就回答了:“有漏无漏法”。这个净慧它择的就是有漏无漏法。我们的有漏法是烦恼的,不要,无漏的法是没有烦恼的,清净的,要修。那么总的来说,我们修行呢就是有漏无漏法这两种,这两种法也包含一切宇宙的法。
(4B)有漏、无漏里边,以有漏无漏这两个科来包含世界宇宙的万物万法,那么就是这个。所以说“有漏无漏法”,我们前面说的择法,择法,择什么法?择的是有漏无漏法。
那么下边是要讲什么叫有漏?先说有漏法,是哪一些叫有漏法?“除道余有为”,有为法里边把道谛这一部分除掉,那么这个余下的就叫有漏法。这个我们看表,就是下面跟那个表。一切法分有漏无漏。有漏就是五取蕴,那么五取蕴里边包含的是“苦谛”、“集谛”。在无漏里边有道谛,这是有为法,括号——有为里边包进去的,还有“虚空无为”、“择灭无为”跟“非择灭无为”,这三个无为法。总的这四个法呢是无漏法。有漏法的体呢,就是在有为法里边把道谛除掉,余下来的就是有漏法。那么我们表上一看呢,很简单。在有为法里边包括三个东西:苦谛、集谛、道谛,把道谛除掉开,余下的就是苦谛、集谛,这两个谛就是有漏法。
那么为什么叫有漏呢?“于彼漏随增”。漏,烦恼能够漏出很多的过失来,有了烦恼呢,过失是坏东西,不给它漏出来的,不给它出来的,但是烦恼来之后,它就守不住了,要漏出很多过失,有了烦恼,就要造业了,这个过失就漏出来了,所以说烦恼就叫漏。“于彼漏随增”,在这个地方烦恼随增的,就是在这个“苦谛”、“集谛”这两个有漏法里边,这两个法里边呢,它的烦恼要随顺增长的,随顺就是两个相合的,合得拢的,增长呢,不但是两个合得拢,越来越厉害的,这个叫随增。那么在这个地方烦恼要随顺增长的,那么这个法就叫有漏法。这个“彼”就是代替苦谛、…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