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25

  ..續本文上一頁叫個問答。那麼十四無記,這個我們不去管它了,有十四個問題不能回答的,都是關于我的問題。因爲牽涉到我呢,就不回答了,一回答就會上當的。

  在這裏呢,十四無記裏邊,第二行,就第四個問題,“世界及我爲非有常非無常耶?”前面說是有常呢,無常呢?這裏是非有常、非無常,“世界及我爲非有常非無常?”這是“非”要連下去的,世界及我是非有常,還是非無常?因爲前面一句,第叁句呢,世界及我是常還是無常,這個反過來,世界與我是非有常非無常?反正外道的問就是兜圈子,跟你東兜西兜的,就是叫你承認有個我,那麼我們這些問題都不能回答。你說有常也好,無常也好,非有常也好,非無常也好,都不回答的,因爲你個我是沒有的,也談不上常,也談不上無常,也談不上非有常,也談不上非無常,這些都是不能上當的一些問題。, 那麼這十四種都是牽涉我的問題,身也好,神也好,都是我的問題。

  

  B2 對法諸師說

  那麼這是前面講了兩種答問的方法,四種的。那麼下邊還要說一種,“對法諸師”, 就是《發智》、 《六足》那些論師,“作如是說”,對法諸師作這樣的說,他說有,他也是四個問題。

  

  C1 一向記者

  一個是一向記,就是直截了當可以回答的,“若有問言:世尊是如來應等覺耶?”佛是不是等覺?“所說法要是善說耶?”佛說的法,是不是說得很好的,說對的,善說,就是說對的,不錯的。“諸弟子中衆行妙行耶?”他的佛弟子是不是都行妙行的,就是好的,身口意都是好的。“色乃至識皆無常耶?苦乃至道善施設耶?”就是苦谛、道谛佛這個是不是都講得很對的,施設就是說安立,安立得很好,善巧的。這一些問題呢,一向記,“應一向記,契實義故”,它符合真理的,這就是對的,這是一向記,就是不要簡別了,直截了當地回答好了,對的。如來,世尊是如來,應等覺,是對的,佛說的法都是善說的,佛的弟子都是妙行的,色乃至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的,苦集滅道是佛的善巧的施設,這是對的,一向記。

  

  C2 分別記者

  二,分別記,“若有……”,這些分別記跟前面分別記有些分別了,“若有直心請言,願尊爲我說法”,“應爲分別。”假使有人很直的心,他就說尊者,請你給我說一些法,那麼你要給他分別了,他說:“法有衆多,謂去來今,欲說何者?”他說法有很多,有過去未來現在的,各式各樣的法,你到底要說哪一種?“若言:爲我說過去法。”“應複分別,過去法中,亦有衆多”,就是過去法也有很多。你要說過去現在未來的?你說我要說過去的,過去法裏也很多,那麼是哪些呢?“色乃至識”,這個我們今天想講完,所以說還有十分鍾,我們要爭取時間了。這個過去法裏邊也很多,“色乃至識”,色蘊、想蘊、行蘊、受蘊、識蘊,那麼有那麼多,你要說什麼呢?假使他說“若請說色”,他說我要請你說色法,“應分別言”,還要分別,“色中有叁,善惡無記。”“色中有叁”。你說分別色,色有叁種,善的、惡的、無記的,“色中有叁”,色分叁種,善的、惡的、無記的,那麼你要說哪一種?他說你給我善的,那麼善的裏邊,又有分別,“善中有七,謂離殺生,廣說乃至離雜鐬語。若彼複請,說離殺生,應分別言”,還要分別,“此有叁種,謂無貪瞋癡,叁善根所發。”

  

  C3 反诘記者

  “若有谄心,(欲求過非)請言,願尊爲我說法。應反诘言,法有衆多,欲說何者,不應分別,乃至令彼(若無所知者)默然而住,或(若有所知)令自記,無便求非。”……于法有所知的,他學過一些的,那幺你說法有很多,要說哪一個?他說我要說色法,色法有很多,你要說哪一個?要說顯色。顯色有很多,你要說哪一個?說青黃赤白。這個叫他自己說,不給他說,都叫他自己說。這是一種方便,免得他求茬子,說錯了還是你自己的,我們沒有跟你說啥,我祗是問你,你要說哪一個?你要說哪一個?這樣這樣盡量地問,問到他自己沒有話說,就算了。

  

  C4 舍置記者

  第四種,舍置記,就不給他回答的,“舍置記者”,第四個,“若有問言:世爲有邊爲無邊等。此應舍置,不應爲說。”世間有邊無邊,世間就是有我的那個變相的有我了。世間是有邊的呢,無邊的?就是說我這個我還是有邊際的還是無限的,這個話就不要說的,沒有我的,你這個有邊無邊都是空話,所以不要回答的,一回答,你說有邊也錯了,你承認有我了,你說無邊也錯了,你承認有我了,這個都是不該回答的。那麼這是介紹了叁種了。

  

  B3 論主依大衆部契經辨問記相

  世親菩薩根據大衆部的經又說了四種。

  

  C1 應一向記

  “應一向記”,如問“諸行者無常耶?”一向記,直接回答,諸行皆無常。

  

  C2 應分別記

  “應分別記”,“諸有故思造作業已。爲受何果?”就是說“故思造業已”,“故思造業”就是說安心造了業之後,假使無心造的呢,不一定受果了,安心造的業,受不受果的?故思造業,就是安心造的業,它受什麼果?“爲受何果?”它受什麼果?像這些問題不好說,爲受何果?他受哪一個果?那你不好說受苦果,造的惡業受苦果,造的善業受樂果,你不能直截了當說,無始造的業受什麼果不好說,要分別說。“答:造善業者,受人天果”,善果,善的是樂果,“造惡業者,受惡趣果”,這是要分別說,單是故思造業,造了這個業之後受什麼果,不能直接說的,要看你善業、惡業,善業受人天果,惡業是惡趣果,這是分別說。

  

  C3 應反诘記

  “應反诘記”,回答,要反過來問他才回答的,這是第叁種。“如問:士夫想與我,爲一爲異耶”又是問這些地方了。士夫就是人,跟我是一個呢,是異?士夫是一般人就說的這個假使是醫生,或者是做什麼事情的,是一個士夫,跟我是一個呢還是兩個?這麼這個問題呢,要反問他了,“汝依何我作如是問?”你說的我是指哪一個我,“若言依粗我”,五蘊假安立的我,“應記與想異”,士夫的想,士夫想就是一個想,士夫的想跟我是一個是異的,還是一個呢,還是不一樣的?那麼這些問題就是要跟他反問了再回答。他說呢,“依粗我”,粗我就是假我,就是“如是我聞”,這個阿難也說的這個我,就是假的我,假安立的我,假使你說是假安立我來問的話呢,“應記與想異”,跟想是不一樣的。那麼假使“若依別有真實細我,不可言一異,應舍置記”,假使你說的是有這麼一個我,不是假安立的我,那就不能夠回答了,我都沒有的,怎麼說一異呢,就不好說了。

  

  C4 應舍置記

  “應舍置記”,不應當回答的問題有十四個,就是前面的什麼那個在第二十七頁裏邊,世間與我爲常耶,世間與我無常耶?反正這些都是世間的跟我來比較的問題,我本來是沒有的,常、不常,非常、非無常,這些問題都不要回答,一回答的話,就落入他的坑眼裏去了,你就承認有我了,像這些問題都不回答的。

  那麼這裏我們總結了一下,把《俱舍論》裏邊跟《大毗婆沙》裏邊的那些回答問題的技巧都給大家講了,那麼這個裏邊呢,就希望大家能掌握它的原則性,在平時說話的時候就不會犯錯誤。

  

  第五講

  

  貳 分別根品

  

  A1 釋品名

  “勝用增上,故名爲根”,那麼這個殊勝的作用,增上也是殊勝的意思,這個作用很殊勝的,叫根。

  

  A2 明二十二根

  B1 釋根義

  下邊《俱舍論》裏邊有一個問答,它說根是何義,根什麼意思?下面回答,最勝的、自在的、光顯的,叁個意思叫根,這叁個意思合攏來就是根的增上、殊勝的意思。那個根體的勝叫最勝,一個體上說,勝呢,叫“最勝”;它的用勝呢,叫“自在”;兩個體跟用都勝,叫“光顯”。所以說最勝也好,自在也好,光顯也好,都是殊勝增上的意思,那麼根的作用殊勝,它的力量,增上就是不斷地發展的,那麼這個意思呢在說根。

  那麼這個根講好之後,根有多少?二十二個根,那就是我們這一本書的,這個講義的第一篇,根有二十二個。這是根據經裏邊的,一般論裏邊的,把它抽下來的,二十二個根,爲什麼有二十二?後頭要講的。

  

  

  那麼我們先看二十二個根,在表上:“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個根,就是那個前五根。在十八界裏邊,“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那麼是屬于十八界,五個界。

  “女根”、“男根”,一般說屬于身上的分出來的。這個有兩種說法,有部認爲有另外一個東西的,經部認爲就是身上的作用不同的,因爲這個作用特別,這個有一定的意義了,把它分了兩個,那麼這有身根的。

  “命根”屬于下邊的,等一歇管它。

  “意根”,意根就是心王。心王在十八界裏邊有七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再加一個意根——意界。這個眼耳鼻舌身,加上七心界,是十二個內界。什麼叫十二內界?前面講過,屬于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那麼還有這個心王——這個法不在裏邊,眼耳鼻舌身加個意根,這個意根有七個,七個加五個十二個,那麼這個都是身上內在的,不是外界的,在身內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跟心,我們的心王,都是內的,在身內的,叫十二個內界。

  下邊是“命根”,命根是不相應行,屬于法界的。

  下邊,“受”呢,把它五個都寫下來了:“樂苦憂喜舍”,苦、樂這是身上的感受,憂喜,心中的感受,舍,是通的——不苦不樂,不憂不喜,這是舍。這是受,受心所也是法界的一部分。

  下邊,“信勤念定慧”,這大家都知道,這是五根,五根五力,《彌陀經》經常念的,這是五根五力的,那麼這五個根呢就是五根——信勤念定慧,這五個根是屬于心所法的,也屬于法界裏邊的一部分。

  再加上叁個無漏根…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